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传统典籍 >> 道学八大支柱 >> 道学核心之性命道学

庄子、列子的生死观

大道家园 2019-12-21 17:16:56

庄子列子的生死观

人应该怎样活着,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人选择积极去谋取社会上的金钱与地位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并借此来显示自身的高贵;有的人选择放弃自身所拥有的外物而去追寻那理想中的淡泊生活。前一种人会“重生”,因为他们对生有无限的渴求,并对死感到惧怕;后一种人对生无所求,对死亦无所畏,他们平静地看待生与死,平静地对待生活中的喜与悲。
1、 庄子生死观
而何谓生,何谓死?这一直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断研究的课题,耗尽了不少先圣哲人的一生,只为解开生命、死亡的奥秘。但在庄子眼中,这些却是微不足道的,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才老身死,不哭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之而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鼓盆而歌》)正当惠子不解庄子的无情之时,庄子解开了惠子的疑惑。他说,他之所以不悲泣是因为他认为一个人还没有来到这个人世的时候,是没有生命的,甚至连形体也不存在,连构成他生命的那种气也不存在。只有当气发生变化,并诞生形体时,形体才产生了生命,而既然本来是“无生”,当然仍旧要归于“无生”,那么生死不过是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如果生就快乐,死就悲哀,这是“不通乎命”的。 死,庄子认为“死”是回归到自然界中或说回归到宇宙时空中或说回归到“道”中再化为“无”。因为万物生于“道”又复归与“道”,气聚而生,气散而灭。生死是生命的必然,通乎命、豁达的对待生死是庄子生死哲学的真谛.
2 、列子生死观
《列子》对生命本质的看法直接取决于它的贵虚论,可以归结为两句话:“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群有皆以至虚为本体,并且遵循着至虚的原则:既要执守虚静之理,又终将归于寂灭。人作为有形体有变化的东西,当然也属有,因此他也逃不脱至虚本体对群有的规定。 “运转无已,天地密移,畴觉之哉?……亦如人自世(生)至老,貌色智态,亡日不异;皮肤爪发,随世(生)随落,非婴孩时有停而不易也。间不可觉,俟至后知。” 既然生命是有形质、有变化的,那就同其它的现象一样,终要归于虚无。
生命与辛劳相伴,唯有死亡才是彻底的休息和解脱,得其所归,回到和谐安宁的至虚状态之中。其实无论是变化还是辛劳,都可以用列子所说的那句“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所矣”来解释。凡生命必有运动,所以生命是取是与,这就必然要失其所,即失去其本真状态。所谓本真的生命,就是至虚,它是一种无欲无求、和谐安宁的状态,但俗世的生命因种种索取和给与而破坏了本真生命的和谐,唯有安静无为的死亡才能返回到本真的和谐之中。
另一种死亡观则从至虚本体的高度来看现象与现象的关系:由气之聚散所导致的生死都是变化的现象,而且是相对立而存在的现象,它们甚至可以相互转化(时间上相接或空间上并存)而且永无停止地转化下去的。如果是时间上的相接,则短暂的死亡终究还要获得新的生命,那么死亡有什么可恐惧的?
这种相对主义的生死观的直接后果就是“齐生死”,生与死是齐一的,这一次的生与那一次的生也是齐一的,换言之,它否定了生命的独特性。在它看来,“这一次”的生命与其它任何一次生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尽管主体不同,他们获得了生命这一点总是相同的,何况“道”所要求的正是主体意识的泯灭。这种死亡观是以取消个体性来取消个体对死亡的恐惧。
3、 生死观异同
庄子生死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他本人对生死存亡的一个态度,而没有发展到真正意义上的生死学理论。列子继承了老庄生死观,不断在此基础上丰富理论,所以《列子》通篇是讨论生死的,是一个成体系的生死学理论。庄子以旷达的生死态度来告诫人们安之若命,安时而处顺。以自己妻死,鼓盆而歌,自己将至死亡,对自己死后丧葬的“我用天地作为棺材,用太阳、月亮作为陪葬的双璧,拿星辰当作珠玑,天地间的万物作为葬仪。我这样的葬礼难道还不够完备吗?何必用你们准备的那些东西呢!”这种通乎命的表现。表达了庄子不恋生恶死,与自然同道,顺应自然规律的态度。
列子有生必终,生死可相互转化的相对主义之生死观,一个个体生命的结束是另一个个体生命的开始,生死一也。以妻死,老聃死,来说明死是必然,我们所要做的是安之若命。此小范围的相异与列子中大量吸收了魏晋玄学,佛学思想有关,列子此书不单纯是道家思想,但是在吸纳众家学说之后,他依然回归到道之本体,安之若命的观点上,应该说列子生死观不免存在矛盾的地方,列子全书讨论生死,生死学最终归宿应该是回归到信仰,回归到终极关怀上。
4 结语
生死学在现今很多国家都成为一门必开的课程,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轻生来逃避社会、感情各方面给予的压力。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深厚的生死学理论,“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安之若命,豁达的死亡态度。列子“有生必有终”,生命如同虚幻,万物死后复归于本真等,都是中国古代圣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但是,此种学说,除圣人之外,对于很多凡人来说达到如此之境界乃望尘莫及之事。所以,对于生死学理论,信仰才尤为重要,有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人们才不会惧怕死亡。在这一领域,道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63/5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