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易学精研

《周易》的大科学观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申斌

几千年来,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社会力量,成功地征服了自然,把它们的躯体当成自己的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并且利用这些物质力量,又创造出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的科学技术。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近代西方分析为主的科学轻而易举地抛弃了古代质朴的整体综合观和相对论时空观,效法着笛卡尔和牛顿经典科学观来思维和行动。在这种哲学逻辑思想的支配下,把世界观视为由一些基本零件构成的机器,因而对各种复杂的现象来说都可以用支离分割的方法来理解,忽视事物之间各种广义的联系,建立了彼此独立的众多学科

科学家们在各自研究领域内苦苦地探索,他们就象打山洞的工程兵一样,在自己的学科的“山洞”里埋头苦干,他们目光和思维只能局限在纵深发展的“山洞”里,而对别的“山洞”和外界情况,知之甚少。到了20世纪,有许多学科的“山洞”相互打通了,使得许多领域的科学家们看到或者发现了很多想所未想,见所未见的奇特现象。这些现象使他们迷惑不解,甚至头晕目眩。看到宇宙既是那么千差万别,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又是表现得如此统一、和谐。这就很自然的会对科学家们提出一系列问题:为什么在看来截然不同的东西之间会呈现出十分相似的性质?为什么对立着的东西能够互相转化?为什么死的东西会变成活的东西?为什么宇宙纷纭复杂的现象中会隐藏着深刻的同一性?为什么······?这是多么神奇的宇宙之谜!

面对上述问题,人们再无法用笛卡尔和牛顿经典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做出正确的解释。于是,开始感到经典理论的过时和局限。然而当人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回首一下科学史时,却意外发现了中国古代的《周易》理论十分有用,它那明显的模糊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大科学观,以及它那天人合一的宇宙全息思想统一论思想,能够比较理想地克服西方经典观念导致的而又无法通过内部自我调整来解脱的现今世界上出现的各种困境、危机和灾难(诸如:核战争威胁、环境污染、通货膨胀、政治丑闻、高犯罪率、癌症与艾滋病等等)并能完美地解释现代科学发现的众多新现象。

例如在六大自然科学基础理论范畴内,数学中的电脑理论,物理学中的跃迁理论,协同论和突变论,化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天体科学中的宇宙大爆炸学说,地质学中的板块漂移学说,生物学中的生命起源理论等,无一不概括在《周易》的自然哲学观中。尤其是现代物理中的一些新发现、新认识、新观念,表现出与《周易》理论高度的一致性,更使许多物理学大师为之感到惊奇,宏观大宇宙和微观粒子宇宙之间表现出的统一性及和谐性综合映证了《周易》理论的科学价值。于是引起了众多的、包括为数不少的荣获诺贝尔奖金的物理学家对中国古老的《周易》理论的关注,他们开始研究、探索现代物理学与东方传统文化思想之间神秘的关系。

爱因斯坦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指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贤哲没有走上这一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在中国)全部做出来了。”

狄拉克提出的大数假说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大到宇观尺度的天体系统,小到微观尺度的基本粒子,它们之间存在惊人的“巧合”。狄拉克指出的这种“巧合”,正是《周易》宇宙间一切自然现象全息统一论观点。


哥本哈根学派的泰斗玻尔在研究量子物理过程中,非常崇拜中国的《周易》理论,他对太极图中阴阳相反相成的并协互补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7年他访问中国时,意外发现他那时倡导的并协原理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找到了它的先河,他认为阴阳太极图就是并协原理的一个最好标志,在国家为他受勋时,他特地选择了中国《周易》中的“太极八卦图”,作为他所得奖章的图案。他还讲:“为了与原子理论的教程作一类比……(我们必须转向)这样一些方法论问题,如来佛与老子这样一些思想家早已遇到了这类问题,就是在这幕壮观戏剧中,如何使我们既是观众又是演员的身份能够协调起来。”

海森伯讲:“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日本科学研究对于理论物理的巨大贡献可能是一种迹象,这表明在东方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想与量子力学的哲学本质之间有着某种确定的联系。”而日本的一些有名的物理学家的确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中国古典自然哲学观的影响。现以日本现代理论物理学的奠基者,核力介子理论的创立者汤川秀树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汤川秀树,童年和青年时代就深受中国古代质朴的自然哲学观影响,从五岁起就跟随祖父学习了大量的中国古典名著,了解到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在过去对科学的贡献经常远远超过欧洲人。从中学时代开始,他就十分迷恋于在《周易》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学说,他特别喜欢《庄子》中的一句话:“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中国这些传统的自然哲学观点,在某种程序上促使汤川秀树在后来的理论物理研究工作中在人类自身复杂性之外去寻找自然界的和谐与简洁。汤川秀树在理论物理方面的丰硕建树显然与中国古代贤哲们的自然观有一定的联系。他在其理论物理学研究中曾运用中国古代质朴的自然哲学观启迪思想,有一次研究基本粒子问题时,他突然想起《庄子,应帝王篇》的一段寓言: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汤川秀树在1961年写过一篇短文《庄子》中叙述了当时他是怎样想的:“为什么我竟然想到这个寓言呢?我研究基本粒子已有多年,而且,至今已发现三十多种不同的基本粒子,每种基本粒子都带来某种谜一样的问题。当发生这种事情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深入一步考虑在这些粒子的背后来底有什么东西。我们想达到最基本的物质形式,但是,如果证明物质竟有30多种基本形式,那就是很尴尬的;更加可能的是万物中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们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对应。它可能是有着分化为一切种类基本粒子的可能性,但事实上还未分化为某种东西。用所惯用的话来说,这种东西也是一种‘浑沌’。正是当我按这样的思路考虑问题时我想到了庄子的寓言。”

汤川在科学研究中时常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思想中汲取营养。例如,他承认“空域概念正是老庄哲学对我的想法所发生的成形影响的一种表现”。所谓“空域”就是最小的“空间量子”,它是不可进一步细分的、无能量的空虚元区域。如果这种基元“空域”和能量联系起来,依其联系方式的不同而表现为各种基本粒子。

在谈到《周易》理论与现代物理学关系时,李政道和杨振宁讲得再清楚不过了。他们二人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应新闻记者之请讲话时,杨振宁说,他之所以怀疑到拿破铁的奇偶性不灭定律,这与他在西南联大读《周易》时心得有关,他并且很具体的指出,《周易》中既有阴阳相对的道理,而同时也有阴阳消长,或阳盛阴衰、阴盛则阳衰,剥久必复,否极泰来的道理。

李政道认为:测不准原理和《周易》及《老子》学说相近似,完全可以用《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加以概括。《周易》系辞中的“圣人立象以尽意。”盖事物之理有非数所能分所能穷的含义。他作有关“测不准原理的学术研究报告”时还指出:“在自然科学的历史上,中西文化对自然界的看法和目标,是有些分别的。西方,至少在过去,是比较注重机械化的看法,着重在分析和征服自然;而东方则比较哲学化,注意在对自然的了解和调合。这两种观点虽然不同,其实是相互可以辅助的,而这并用中西观点的一点,正和现代物理学的看法相符。”

如果说汤川秀树、李政道、杨振宁都是东方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学者,可能对中国古代《周易》、《老子》、《庄子》哲学思想有某种偏爱,不足以说明当代物理学家对《周易》科学观的重视,那么,我们再举两位西方物理学家对中国古典质朴的自然观的看法:

布鲁塞尔学派的普利高津讲:“现代科学已把分割天体和地球之间的壁垒推倒,并且由两者结合起来,这是千真万确的。”这一观点正与中国《周易》天、地、人三道同构流变的宇宙基本统一性观点一致。他还讲:“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综合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眼于自发组织世界描述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他认为在近几十年中的物理学和数学方面的托姆突变理论、重整化群、分支点理论等都很符合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

西方另一名著名的物理学家卡普拉,从维也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欧洲伦敦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等校从事理论粒子物理学研究,他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研究了中国的传统的自然哲学观,探讨了它们和现在物理学之间的关系。根据其研究成果写了三本很有影响的专著:《物理学之道》1975)、《转折点——科学、社会和兴起的文化》(1982)和《非凡的智慧——同不平常的人谈话》(1988)。在这三本书中,明确指出了《周易》理论的科学性和现代物理学的变革趋向相一致,还探讨了“道”“气”和现代物理学中的“场”的概念的相似性,认为可以产生一切形式的“道”和“气”就象量子场……。

从以上诸多世界著名的和荣获过诺贝尔奖的东西方物理学家的看法可以看出,现代一些最伟大的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了中国《周易》理论的现实意义,直接感觉到在以《周易》为代表的东方古代文明中蕴藏着一个神秘的科哲同步的思想体系,以及它对现代科学发展巨大的潜在作用。


以上我们只是从物理学角度重点议论了一下《周易》的综合性大科学观。实际上20世纪许多学科发展的重大成就表明,现代科学已经不是一个无结构的几何点了,而变成了一个门类繁多、层次分明、结构复杂的知识系统,它包括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各样的交叉科学、横断科学和综合科学。由该知识系统孕育而形成的现代科学技术,突破了笛卡尔——牛顿建立的经典科学框架,从整体综合的角度解决了现代许多重大科学难题。因此,许多科学家认为,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正在由近代分析潮流为主的阶段转向现代以整体综合潮流为主的阶段正因为中国古代质朴的《周易》理论在某种意义上符合上述的整体综合潮流和趋势,自然也就成为启迪科学家们解决当今经典理论所不能也无法解决的重大难题有用理论。《周易》理论把天、地、人看成是自然界一个整体、一个综合性的自组织系统,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变化均包含在该系统中,它用一套独特的象、数、理思维方法来分析研究各种各样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问题,所以现代科学领域内一些重要难题的解决在思维方法上不同程度地与《周易》理论就有着奇妙联系。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具有整体观、动态观、结构层次观和相互联系观等方面特点的《周易》理论的大科学观的一种表现或在更高阶段的复归。

《周易》的整体观认为:天、地、人系统整体结构的优化和组织的发展,在自己的行程中建立了对称、协调、契合的秩序。系统链条上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落,都可能引起该系统的全面震荡和整体的损坏,其影响和后果必然是全局性的,而且最终会危及人类的生存。

《周易》理论的动态观,把“天、地、人”看作一个以系统方式进行运动的过程性整体,天、地的发展和演化必然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反过来,人类的各种活动又会极大影响自然界的演变过程

《周易》理论的结构层次观认为:自然界这一巨大的物质系统具有层次性,各系统不同部分之间,或系统与系统之间均是互相影响的,将天可以论地,将地可以论天。人是自然界(天、地)的一部分,人的变化可以反映自然界(天、地)的变化,自然界(天、地)的变化又可以影响到人的发展。人类社会与地球的联系形成了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相结合的复杂系统,社会与地球之间始终存在着培育式和掠夺式两种相对立的趋势。

《周易》理论的相互联系观认为:天、地、人这个巨系统,可以划分成宇宙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它们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这里所讲的人,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在这一相互联系观中充分体现了天、地、人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

《周易》理论正是具有人与自然和谐而统一的大科学宇宙观的特点,所以它才能“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道”,“源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包容着解决当今重大难题的思想,对众多学科的某些重大发现和发展作出有机的、接近真理的解释。它虽然不能代替这样或那样形形色色的最新科学,但它包罗万象的质朴自然哲学观和思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给我们自然科学研究工作以很好的启迪。所以,世界许多知名学者对《周易》理论的现实作用都十分关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03/13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