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丹道传承

《性命圭旨》丹道理论探析--宗旨与特色

大道家园 2019-12-17 20:28:38

第二章 《性命圭旨》丹道理论的宗旨与特色

因《性命圭旨》成书于明代中后期,当时正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高潮时期,受三教合一思潮的影响,《性命圭旨》在立足于道教的同时,充分吸纳了儒、释两教的相关内容,形成了以三教经典来诠释丹道理论的独特风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性命圭旨》丹道理论的形成是儒、释、道融合的结果,其丹道理论主要来源于道教的修炼思想。

一、三教合一

儒、释、道三教之间的融合,从佛教一传入中国就已经开始了。为了让佛教在中国立住脚跟,为了让中国人更好地理解与接受佛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译经者用大量儒、道二教的术语与思想翻译佛经,开始了三教实质性的融合之路。到了隋唐时期,三教之间的融合由不自觉逐步变为自觉,明确提出了“三教归一”的说法。北宋时期三教合一思想进一步发展,终于宋金时期的王重阳提出了“三教合一”的口号。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以“三教合一”为创教理论宗旨,明确提出了“三教同源”、“三教一家”、“三教平等”、“三教合同”、“三教归一”等说法。元代“三教合一”思想得以巩固,至明清时期达到了高潮。

作为儒、释、道三教之一,道家道教在促进“三教合一”的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第一次明确提出“三教合一”、“三教平等”口号的就是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明清时期“三教合一”思想高潮的出现,全真道仍然功不可没。唐大潮认为,明清之际道教的“三教合一”思潮有以下特点:“明清之际道教的三教合一思想,是对以前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全面总结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更加完善、成熟。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以道教的主要经典《道德经》、《南华经》、《参同契》、《悟真篇》;儒家的《四书》、《五经》;佛教的《金刚》、《圆觉》、《华严》、《楞严》等经典和思想相互参证来论证三教合一,是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第二个特点。”“通过分析儒、释、道三教的异同和长处、短处,强调三教一源,本同枝异,体同用不同,以邪正为标准分辨儒释道,以证三教无异,是其第三个特点。”“以儒家性理学来阐述修性以了命的内丹学,并契入佛教明心见性的参究法门,是其第四个特点。”《性命圭旨》作为明代内丹经典的代表作之一,在三教关系问题上,充分体现了唐大潮所说的以上四个方面的特点。傅凤英在提到“三教合一”思想对《性命圭旨》的影响时曾说:“周易、佛经及老子五千言,虽各言内修之妙,但教虽分三,其道一也。万法归宗,终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性命圭旨》是明清中派修道理论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元明清道教史上的一大重要特点是自全真道流行以来,三教合一学说盛行。特别是中派丹法更是糅合了道儒释思想,将清修理论集中于一个中字上。《性命圭旨》主张打破三教界限,实行三教合一,并在总结前贤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按照以上唐大潮与傅凤英的观点,“三教合一”思想对《性命圭旨》的成书有重要影响,甚至于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儒、释、道三教即为《性命圭旨》的理论渊源,对于这一点,可以从《性命圭旨》以三教思想诠释内丹理论中看出。

《性命圭旨》虽然是一部道教典籍,但书中在阐述内丹理论时,却经常从儒、释、道三个角度分别加以说明,表现出极强的“三教合一”、“三教相通”、“三教一理”等致思取向。比如:在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上,《性命圭旨》认为,儒称为“太极”或“仁”,道称为“道”或“气”,佛则称为“圆明”。在谈到人的修炼问题时,《性命圭旨》云:“故三教圣人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熏修,以脱生死。”它认为,儒、释、道三教都是性命之学,修炼的目的都是为了脱生死,是为了成为圣人、真人、神人、仙、佛。唯一不同的是,各家对修炼工夫的称谓不同,儒家称为“存心养性”,道教称为“修心炼性”,儒教称为“明心见性”,“儒家之教,教人顺性命以还造化,其道公。禅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觉,其义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长生,其旨切。教虽分三,其道一也。”儒、释、道三家都是通过修炼性命而得以长生,“教虽分三”,而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在《太极图说》中,《性命圭旨》又认为,对太极的称谓,释迦称为“圆觉”,道家称为“金丹”,儒家称为“太极”,其实名殊而意同。在谈到玄关一窍时,其云:“三教同一法门,总不外此灵明一窍。”这灵明一窍儒家叫“灵台”,道家叫“灵关”,释家叫“灵山”,说的是同一个窍。在“安神祖窍,翕聚先天”说中,对“中”字是这样解释的:“伏羲氏之河图而虚其中者,先天也,乃吾身祖窍之中也。孔子曰:先天而天弗违。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即释氏所谓茫乎无朕,一片太虚是也。”“故老子所谓守中者,守此本体之中也。儒家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释之空中者,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也。”守中、执中、空中无非是同一祖窍而已。老子的抱一,释迦的归一、儒家的一贯者都是这个本体之一。在“法轮自转”功夫说中云:“三家法门,同途异辙,迹虽分三,理则一也。释家谓之法轮,道家谓之周天,儒家谓之行庭。”明确指出了三家“同途异辙”、“迹三理一”的道理。以上证明,在《性命圭旨》看来,儒、释、道三家对于世界本原的认识,对人的长生不老的修炼,对人体守中抱一的理解,以及修炼的程序方法等等都殊途同归。这充分表明,《性命圭旨》继承了全真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同样也把“三教合一”作为了其立论的理论宗旨。

如上所述《性命圭旨》在阐述丹道理论时,坚持从“三教合一”的理论宗旨出发,以儒、释、道三家经典和思想来诠释丹道术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儒、释、道三教就是《性命圭旨》的理论渊源。然而,《性命圭旨》成书于明代中后期,当时恰是“三教合一”发展的高潮时期,自汉末魏晋以来,儒、释、道三教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吸纳日益加深,至明清时期,许多思想和学说已难分彼此,很难判断其出于三教中之何家。因此,若按传统的方法来研究《性命圭旨》的理论渊源是极为困难的,为了对《性命圭旨》有一个合理的学术定位,下面拟以其引用三教经典为例,来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表一:儒家

儒家经典及人物

出现次数

出现章节

《易》

1

大道说,性命说,死生说,中心图,蛰藏气穴、

众妙归根,法轮自转

《翼》

1

大道说

《中庸》

1

性命说

《论语》、《书》

1

中心图

程子

1

尽性了命图

《大学》、孟子

1

真土根心说

周文王、孔子

1

伏虎说

《论语》、朱子

1

涵养本源、救护命宝

白沙、胡敬斋、罗念庵、白乐天

1

涵养本源、救护命宝

《书》

1

龙虎交媾

白乐天

1

蛰藏气穴、众妙归根

邵康节

2

天人合发、采药归壶

《尚书》

1

婴儿现形、出离苦海

子思

1

移神内院、端拱冥心

表二:佛教

佛教经典及著名人物

引用次数

引用章节

《圆觉经》

6

八识归元图,涵养本源、救护命宝,蜇藏气穴、众

妙归根,天人合发、采药归壶,灵丹入鼎、长养圣

胎,本体虚空、超出三界

《华严经》

4

涵养本源、救护命宝,移神内院、端拱冥心

《宝积经》

3

涵养本源、救护命宝,婴儿现形、出离苦海

《金刚经》

2

移神内院、端拱冥心

《观经·观心品》、《起信论》、《宝藏论》、《北塔祚》、《法华经》、《楞严经》、空照、自然、智觉、天然、妙虚、海月、水庵、大沩智颂、唯宽、志公、呆堂、草堂、佛国、圆悟、中峰、永明延寿、净业、冲妙、无著、慧日等禅师

1

涵养本源、救护命宝

《维摩经》

1

蜇藏气穴、众妙归根

《玉华经》

1

天人合发、采药归壶

《圆觉道场修正仪》、《六祖坛经》、《璎珞经》、妙善、高峰、智常

1

婴儿现形、出离苦海

《了心经》、《净名经》、《禅源》 僧肇、六祖

1

移神内院、端拱冥心

菏泽、弘忍、慧可、大觉

1

本体虚空、超出三界

表三:道家道教

道教典籍及著名人物

引用次数

引用章节

广成子黄帝、紫阳、吕纯阳、陈泥丸、马丹阳、《回

光集》、《悟真篇》

1

大道说

尹真人、云房、张平叔

1

邪正说

《悟真》

1

日乌月兔说、内外二药图、取坎填离说

紫阳

1

和合四象说

钟离、《悟真》

1

待诏说

《龙虎经》、《阴符经》、《道德经》、《金笥宝箴》

虚靖、太玄、三茅、主敬、无心、太乙、无垢子、《指玄篇》、张远霄、薛道光、逍遥翁、《弄丸集》、张三丰、《解密歌》、张无梦、彭鹤林 、莎衣道人、《韬光集》、冲妙、徐无极、陶弘景、马丹阳、邱长春、魏伯阳、吕公、刘海蟾、施肩吾、《黄庭经》、《黄

庭内景》

1

涵养本源、救护命宝

《修真篇》、吕纯阳、《参同契》、老子 、庄子、《洞玄经》、文始 、张紫阳、刘海蟾、吕纯阳、徐佐卿、正阳、《中和集》、《云光集》、《水云集》、《悟真篇》、《枕中记》、《玄玄歌》、《弄丸集》、《白虎歌》、《还元篇》、《金丹歌》、《逍遥游》、萧祖虚、《祖窍歌》、《转语偈》、《虚中诗》、《纯阳文集》、《无一歌》、《醉中吟》、《大道歌》、《仙药集》、《见道歌》、《无心昌老秘诀》、白玉蟾、赵缘督、《金丹序》、《道德颂》、司马承祯、全阳子、《鸣道集》、韩逍遥、《参同契》、《玉芝书》、张紫阳、吕纯阳、陈抱一、张用成、张平叔

1

安神祖窍、翕聚先天

《道德经》、《遗教经》、刘海蟾、《黄庭经》、《黄帝阴符经》、《大道歌》、《入药镜》、刘海蟾、清和、白玉蟾 、曹仙姑、萧了真、张平叔、吕知常、翁葆光、《黄庭外景经》、《混元宝章》、《醉思仙歌》、《还原篇》、《复命篇》、《还金篇》、《崇正篇》、《气穴图》、石杏林、李清庵、《群仙珠玉》、海蟾、上阳子、陈致虚、《大成集》、抱朴子、陈虚白、《中和集》、王重阳

1

蜇藏气穴、众妙归根

《南华经》、《道德经》、缘督子、赵中一、邱长春、玉鼎、紫阳、杏林、伯阳、《翠虚篇》、《复命篇》、

1

天人合发、采药归壶

以上三表分别罗列了《性命圭旨》对儒、释、道三家经典和人物语言的引用情况,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三家思想和人物对《性命圭旨》的具体影响。

(一)从表一中可以看出,书中引用的主要是《易》和儒家经典“四书”。提及的人物主要是宋代的邵康节、朱熹,明代的胡敬斋、陈白沙、罗念庵等等,这说明在“三教合一”的宗旨之下,《性命圭旨》确实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仁”、“中”、“道”等思想和观念,对其影响最大。

(二)从表二中可以看出,《性命圭旨》引用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及人物言论,其中对其影响最大的是佛教的心性论思想。

(三)从表三可以看出,作为道教丹道理论典籍,《性命圭旨》一书对历史上著名的道家道教经典,以及著名的道家道教人物言论和各大道派的理论都有所引用,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引用中派创始人李道纯的思想最多,所以有人把《性命圭旨》的丹道理论归于中派,并非空穴来风,是有一定道理的。

通过以上三表的对比还可以看出,虽然《性命圭旨》对儒、释、道各家思想都有所吸收和采纳,而且也深受儒、释思想影响,但无可置疑,它引用道家道教典籍和人物言论最多,这是儒、释两家所无法比拟的。这说明,《性命圭旨》虽然以“三教合一”为理论宗旨,但它在骨子里仍然是一部道教经典,它对儒、释二教的吸收是站在道教的立场上来完成的。或者说,《性命圭旨》的三教合一思想,是以道教为主来统摄儒释二教。

二、理论特色

唐大潮认为,《性命圭旨》一书有两大特色:“第一,相当理性地对待三教,没有为了维护一己之教而贬低儒、释,采取了‘扬长避短’的态度援儒、佛思想学说入道。例如,在对‘性’、‘命’这一对概念的阐释上,基本是援儒家理学的思想观点。然而具体修炼方法上,修‘命’是以道教方法为主,而修‘性’则是以佛家的思想方法为主。又如,它认为内丹修炼分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四个阶段,虽然它在对每一个阶段及口诀的阐释上都有援儒、释思想来说明,但每一阶段又都有侧重点,或是侧重于道教、或侧重于佛教、或侧重于儒家的思想观点及方法。第二,在修炼丹道的每一步骤的论述中,都大量援引道、儒、释三教著名人士和著作的思想观点来反复阐明所说问题,几乎明代以前各个时代三教的代表人物及著作都被援引。”

傅凤英总结了《性命圭旨》三个特色:“首先,解决了道教内丹术和所谓旁门小术的关系问题。其次,对来自佛教的指责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再次,对内丹终极超越境界的进一步提升。李建章则认为,《性命圭旨》一书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提倡性命双修,反对独修一物。”“2.主张三教合一,博采众家之长。”“3.内容充实详尽,注重修炼次序。”“4.删除繁芜譬喻,独露大道真诠。”还有“《性命圭旨》一书之所以能够引起道林的普遍关注,主要原因在于本书所具有的以下几个特性:“首先,此书具有总结性。”“第二,此书具有完整、严密的系统性。”“第三,此书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此外,为便于学者参究,《性命圭旨》的作者还广集三教内修名言。”

笔者认为该书具有以下特色:

  1. 在介绍丹道理论的方法上:图文并茂

    有普照图、反照图、时照图、内照图(附有图说)、太极图、中心图、火龙水虎图、日乌月兔图、大鼎炉图、内外三药图、顺三关图、尽性了命图。真土图、魂魄图、蟾光图、降龙图、伏虎图、三家相见图、和合四象图、取坎填离图、观音密咒图、九鼎炼心图、八识旧元图、五气朝元图、涵养本源图、洗心退藏图、玉液炼形图、安神祖窍图、法轮自转图、龙虎交媾图、蛰藏气穴图、行立坐卧图、采药归壶图、聚火载金图、乾坤交媾图、周天璇玑图、灵丹入鼎图、火候正图、长养圣胎图、婴儿现形图、端拱冥心图、阳神出现图,既有图也有详述,使该功法一目了然,浅显易懂。

  2. 在采用丹道理论的方法上:守中归一

    对于“玄牝之门”,本文采用了“中”字来阐释,这个“中”也就是“人心惟微,道心惟危,惟精唯一,允执厥中”的“中”,孔子“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的“中”,《易·坤》“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之“中”,“理五气”之“中”,释迦的“空中”之“中”,老子“守中”之“中”。在人身中,乾坤会合的地方是真正的“中”;在人心中,整个天地也在心中。道经认为,天地之间相距十万八千里,那么这个中点正好在四万二千里处。人身好比小天地,心与肚脐相距也有八寸四分,那么这个“中”正好在四寸二分这个中点上。这个窍门正好在人身体的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之中心,八脉九窍通过经络连接在一起,中间有一个孔穴,这就是人一身天地的正中间,就是藏元炁的窍门。

    知道了这一窍的位置,更要知道其妙用是“一”。这个一是道之一,神之一,水之一,数字之一,一贯的一,协一的一,精一的一,惟一的一,守一的一,归一的一。归一也就是抱“一”归藏“中”里面,守一就是用“一”存守于中,有“中”就有“一”,“中”用“一”去连接,“一”归藏于“中”里面。“一生二,三生三,三生万物。”太极生阴阳,阴阳变化而生万物。道是虚无产生的气,气生阴阳,阴阳结合生万物。关于修身也就是性命双修,最奥妙、最重要的在于老子所说的“守中抱一”。傅凤英认为:“无论是儒家的存心养性、道家的修心炼性、还是佛家的明心见性,都是以心性的一为本体。而儒家讲执中,就是执此心性本体之中;道家讲守中,就是守此心性本体之中;佛家讲空中,意思是心性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

因《性命圭旨》成书于明代中后期,当时正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高潮时期,受三教合一思潮的影响,《性命圭旨》在立足于道教的同时,充分吸纳了儒、释两教的相关内容,形成了以三教经典来诠释丹道理论的独特风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性命圭旨》丹道理论的形成是儒、释、道融合的结果,其丹道理论主要来源于道教的修炼思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02/13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