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丹道传承

《性命圭旨》丹道理论探析--哲学基础

大道家园 2019-12-17 20:21:47

第三章 《性命圭旨》丹道理论的哲学基础

道教中有这样一句话,“顺则生人,逆则成仙”,“顺则生人”讲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至于生人的宇宙生成过程,而“逆则成仙”讲的则是通过内丹修炼,由后天返先天,由人到仙的过程。在这一顺一逆两个过程中,前者是后者的哲学基础,正是因为人是道生成的,所以人通过自身的修炼,最后可以返还于道,达到与道合真的境界,从而实现由人到仙的超越。

作为一部丹道经典,《性命圭旨》在“元集部分”详细阐述了内丹修炼的哲学基础,具体讲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道论

(一)道与气

金岳霖先生曾说:“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的目标。”在道家道教那里,道也是最崇高的概念,而作为道教之鼻祖的老子,其思想之核心范畴正是围绕“道”而展开。《性命圭旨》一书之大道论,其理论正来源于老子。

老子把“道”作为天地万物之源,认为天地万物皆为道所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第二十五章)这是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天地万物都由“道”所生。虽然“道”创生了天地万物,但是“道”是无依无待,无形无象的,这并不是说道是绝对的虚无,道又有自己的实在性:“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第二十一章)

其次,“道”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道创生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最后还要复归于道,即“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老子》第十六章)

再次,自然、社会、人生蕴含着某种哲理,这似乎也是“道”的体现。例如“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第二十三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等等。

而《性命圭旨》开篇对道所作的论述是:

夫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曰道;揭日月、生五行曰道;多于恒河沙数曰道;孤则独无一侣曰道;直入鸿濛而还归溟涬曰道;善集造化而顿超圣凡曰道;目下机境未兆而突尔灵通曰道;眼前生杀分明而无能逃避曰道;处卑污而大尊贵曰道;居幽暗而极高明曰道;细入刹尘曰道;大包天地曰道;从无入有曰道;作佛成仙曰道。佛经五千四十八卷,也说不到了处;《中庸》三十三章,也说不到穷处;《道德》五千余言,也说不到极处。道也者,果何谓也?一言以定之曰,炁也。

这是说,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混混沌沌,恍恍惚惚,但却是确实存在的。天地万物、日月星辰是道,孤单无伴是道,大彻大悟是道,生死分明、无法逃脱是道,细小能入灰尘、大能包罗天地是道,从无到有是道,成佛成仙是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是玄之又玄的、奇妙的,是和宇宙万物相统一的。道创造了宇宙万物,又隐含在宇宙万物之中,道包含着宇宙的悲情、宇宙的精神。但是“道”又是最平凡的,道体现在一切事物之中。总的来说,《性命圭旨》开篇对“道”的论述,和道家宇宙本源论是一致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最后将道最终归于“气”,而这就涉及到了“道”的宇宙演化过程。

什么是道呢?宇宙、世界、物质、意识、信息、能量等等都可以用道来表示。

什么是气呢?在道家道教看来,气有气与炁之分,炁是先天之气,气是后天之气。而现在多用气表述,本文在引用古籍中仍保留原文的炁字。在人们的理解中,气是指空气、大气和呼吸之气,而道教丹道理论认为,世界上的各种物质都是由气构成的,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在道教中,气的内容包括了天地之气、阴阳之气、生理之气、元气、真气、呼吸之气等等。

概括起来,道教中的“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元气就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元素,而整个宇宙就是由各种不同的元气组合而成。其次,气是一种界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存在。人的呼吸之气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第三,气是生命产生和存在的源泉和动力。根据道教的认识,生命的产生和维持都是依赖气而实现的,气是所有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所在,如果没有气,生命活动就无法维持。

在道教中,气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之气是指元气,对人来说是禀受于父母之气。后天之气则是指呼吸之气,采摄的大自然的清气。先天之气之所以称为元气,主要是强调它的元始和本原意义,认为元气是生命产生的源泉和本原,是生命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和根本动力,在生命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且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使生命得以产生。呼吸之气之所以被称之为后天之气,是在人出生之后才产生的,是后天产生的气。在道教看来,呼吸之气的产生依赖于元气,并通过与元气的结合使人的现实生命得以产生。

第四,气是人肉体和精神意识产生存在及其作用发挥的基础。在人体,虽然神居于一种主导地位,但神却离不开气,气是神产生存在及其作用发挥的基础。人必须先有气,有生命的存在,然后才能产生神,神是在人的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并发挥作用的。有气才有神,无气就无神。

  1. 宇宙演化的过程

    《性命圭旨》之所以把道最终归结于“气”,是因为“气”是丹道理论的基础。老子把道作为万物之本原,万物皆由道产生,以上即是道生万物的过程。老子虽然提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后来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一思想,认为“通天下一气耳”,道生万物即气生万物,而且还以自己的方式追溯了万物的本原,其云:“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庄子·齐物论》)《庄子》的以上阐述,并不是直接来谈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而是以逻辑追溯的方式对万物的本原进行了追问,其理论意义在于开启了关于宇宙本原追问的哲学思考。

    《庄子》之后,对道家宇宙论阐述最为系统的是《淮南子》。《淮南子》在《老子》、《庄子》已有宇宙论思想的基础上,从气化宇宙论的角度,详细阐述了宇宙生成的过程。其云:“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蒙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淮南子·精神训》)又云:“天坠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生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淮南子·天文训》)

    与《淮南子》时代相近的《易纬·乾凿度》也曾对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有与《淮南子》类似的描述,其云:“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无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畔,易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

    以上可以看出,无论是《淮南子》还是《乾凿度》,都是循着老子、庄子的理路来谈自己的宇宙生成论的,但它们又有自身的时代特色。因汉代气化宇宙论思想盛行,受此影响,《淮南子》和《乾凿度》都以气释道,虽然它们所言的具体生成过程有些差异,但无非都遵循着由无到有、由道到气、由无形至有形、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理路,以上特点又被孕育与产生于汉代的道教所继承。

    《性命圭旨》的宇宙论思想是在以上道家道教宇宙生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深受以上思想的影响。气其实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宇宙的演化过程就是阴阳之气的交合过程。其云:

    原夫一炁蟠集。溟溟涬涬,窅窅莫测,氤氲活动,含灵至妙,是为太乙,是为未始之始始也,是为道也。故曰无始。

    夫天地之有始也,一炁动荡,虚无开合,雌雄感召,黑白交凝,有无相射,混混沌沌,冲虚至圣,包元含灵,神明变化,恍惚立极,是为太易,是为有始之始始也,是谓道生一也,是曰元始。

    夫天地之太极也,一炁斯析,真宰自判,交映罗列,万灵肃护,阴阳判分,是为太极,是为一生二也,是曰虚皇。

    阴阳既判,天地位焉,人乃育焉。是谓二生三也,是曰混元。

    ……

    天地之中,阴阳正气之所交也,圣人焉,仙佛焉,庶民焉。贤寓寿夭,实所宰焉。胎卵湿化,无有息焉。是为六合也,是谓三生万物也。

    《性命圭旨》认为,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充斥天地之间者只有气,即所谓“一气蟠集”,因此气变化莫测,玄妙至极,故曰太乙。而太乙即《庄子》所谓的“无始之始始”,也即老子所谓的“道”。天地开始时,元气相互鼓荡、混融凝聚、虚静神圣、变化无穷,呈现混沌状态,这就是《淮南子》所谓的“太易”,是老子所谓的“道生一”,也即《庄子》所谓的“有始之始始”,又可以称之为“元始”。混沌一气一分为二,天地阴阳分离,是谓太极,而太极内含阴阳二气,故曰“一生二”,又叫做“虚皇”。阴阳二气分离,天地各安其所,于是有了人,天、地、人三才具备,这就是老子说的“二生三”,又叫做“混元”。阳气上升,阴气下沉,相互交合,则“三生万物”,是谓“六合”。至此,天、地、人、物皆生,时空具现,宇宙生成。

  2. 人的生成过程

    《性命圭旨》作为丹道经典,探讨宇宙论问题并不是其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由宇宙论的问题来讲人的生成,即“顺则生人”的过程,而其讲“顺则生人”的过程,又是为了探索人生命的道理,以便于完成“逆则成仙”的修炼之路。因此,在讲完宇宙生成的过程之后,《性命圭旨》就详细地讨论了个体的人的生成过程。

    该书认为,人禀先天太乙真气而生,后经“虚化神、神化炁,炁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物,化化不间。犹环之无穷。”这是人之自然生成过程。

    但“人禀氤氲之气而生而长,至于二八之年,则九三之阳乃纯,当是时也。岂非上德之大人乎?忽天一朝,谋报浑敦之德者至,乃日凿一窍,则九三之阳蹄骤奔蹶而去之六二之中矣。由是乾不能纯,而破于离,坤有所含,而实于坎。”人虽也是禀氤氲之气而生,二八之年其阳最纯,也就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这时阳气最盛。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阳气日消,阴气日长,人渐渐地衰老,并最终不可避免的走向死亡。

    有生有死,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事实,但道教向来主张,“夺天地之造化”,“我命在我不在天”,一直在尝试着通过努力来改变人的命运。《性命圭旨》就认为,人可以通过自身的修炼反演宇宙的演化过程,从而达到长生不老。那么,怎样才能长生不老呢?与其他内丹经典一样,《性命圭旨》也认为,要想长生不老,就必须逆着生命的过程,通过修炼来实现由后天返先天,最终实现与道合真之境。对于这个修炼过程,儒家称之为“存心养性”,道家称之为“修心炼性”,佛家称之为“明心见性”,其实一也,即都在心性上用功。

    道家之“修心炼性”,正是如老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即让内心清静、虚寂到极点,因为只有这样,心灵才不会受尘世的任何干扰,纯净如水,从而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返虚合道的修炼过程,最终完成“逆则成仙”之路。

    二、性命论

    人之所以要进行修炼,无非是为了性命而已。因而心性论是道教内丹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有的学派主张“先性后命”,有的学派主张“先命后性”,但都不能逃脱“性命双修”。《性命圭旨》顾命思义,主要是来谈论性命的问题,而其在性命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便是坚持“性命双修”。李建章说,该书“提倡性命双修,反对独修一物……在《性命圭旨》一书中,书中的全部功理和功法都贯穿着性命双修的精神。”傅凤英认为:“《性命圭旨》一书,更加深入、全面的揭示了道教性命学的真面目,它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性命说的精髓,力倡道教的性命学。在修炼的先后次序上,强调性命双修,坚持性功、命功并重,也就是精、气、神兼炼的原则,反对孤修一物。但在修行的重要性上,由于受到佛教尤其是禅宗心性论以及宋明心性学说的影响,尤其重视修心。”傅凤英还认为:“《性命圭旨》中的性命之学,是在对儒、道、释三教性命之说之精华——心性说进行提

    炼、概括、吸收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性与命

    具体说来,什么是性?什么是命?《性命圭旨》: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氲是也。然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性命原不可分。但以其在天,则谓之命;在人,则谓之性。性命实非有两。况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浑然合一者哉!故《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中庸》曰:“天命之谓性。”此之谓也。”

    以上强调,有性就有命,有命则有性,性命不可分。在这里所说的性命和我们平常所说的性命是不一样的,这里的性命有先天、后天之分。刘一明说:“性有气质之性,有天赋之性;命有分定之命,有道气之命。气质之性,分定之命,后天有形之性命;天赋之性,道气之命,先天无形之性命。”先天的性是元始真如,即元神,先天的命是元气。李道纯说:“夫性者,先天至神一灵之谓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气之谓也。”刘一明说:“气者,命也。在天为气,受之于人为命。”而戈国龙认为:“性”代表的是所有的“精神性生命”的范畴,包括人的心、性、神、意识、思维等,“命”代表的是所有的“物质性生命”的范畴,如身、命、气、精、形等”。在内丹学文献中,一般把“性命”定义为“神气”,与性、命有先后天之分一样,神、气亦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神即“元神”,后天神即“识神”,先天气即“元气”,后天气即“呼吸气”。内丹的修炼即是要由后天之神、气返还先天之神、气,而这一过程也就是由后天性、命返还到先天性、命的过程。所以说,丹道修炼实际上就是修炼神和气,通过以神调气、以气凝神,最终使神气融化于虚空。

    对人体来说,性指精神,命指肉体。人有元精、元气、元神,这是先天所具有的,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元精、元气、元神会损耗,人的生命就会走向死亡。为了长生就需要修炼,从后天返回先天,保持全精、全气、全神就能达到长生不老。在内丹理论中,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先天而滋养于后天。精是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对全身五脏六腑以及其他组织器官起着滋养作用,精与人体成长、发育以及生殖功能密切相关。精足则生长发育良好,生殖功能正常,精少则反之。精与气有相互转化作用,通过修炼,精可转化为气,气亦可转化为精,精气这种互化,则能使人体生命保持活力。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之精,除了维持脏腑组织器官正常活动需要外,其余部分藏于肾。神分为元神与识神。元神又叫先天之神,是禀受于父母之神,是无为之神。识神又叫后天之神,是人出生后在认识大自然和社会中产生的各种意识,是有为之神。道教丹道理论认为,元神在清静无为的状态下,会显露出大智大慧,即超出常人的思维。神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主宰作用,精气的运行,离不开神的主宰。归结于一点,性命就是人的精、气、神。

    (二)性命关系

    关于性命的关系,《性命圭旨》认为,气为命,神为性。神来源于性,性是未曾表现出来的神,性是神的本始,神由性而灵通。气来源于命,命是未曾表现出来的气,命是气得本始,气由命而发出。身中的精气是性寄托的地方,是命的根。神是命寄托的地方,是性的枢纽。因而精神是性命的根源。“混然子曰,性即神也,命即气也。性命混合,乃先天之体也。神气运化,乃后天之用也。故曰是性命,非神气也。”混然子认为,性是神,命是气。性命混合是先天的本体,神气的运化是后天的用体。“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欲神者,气质之性也。元神者,先天之性也。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返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先天的那一点灵光就是元神,是先天之性。气质之性是后天形成的,经过修炼要使气质之性返回到先天之性。“神有元神,气有元气,精得无元精乎?盖精依气生。精实肾宫,而气融之,故随气升阳为铅者,此也。精失而元气不生,元阳不见,何益于我哉?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命者炁也,性者神也,炁则本不离神,神则有时离炁。”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在;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性命不可分,这就是性命之间的基本关系。对于一个人的生存来说,精神和肉体都是不可缺少的。离开肉体,精神不会存在,离开精神的肉体,则是没有生机活力的物体。也就是说,精、气、神是人之存在必不可少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三)性命双修

    《性命圭旨》中云:“乃玄门专以气为命,亦修命为宗,以水府求玄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是不知性也,究亦不知命。禅家专以神为性,以修性为宗,以离宫修定立教,故详言性而略言命。是不知命也,究亦不知性。岂知性命本不相离,道释原无二致;神气虽有二用,性命则当双修也哉。”以上认为,历来佛道在修炼上各有偏重,道教偏重于修命,禅家偏重于修性,而最终的结果是,道教言命不言性而究不知命,禅宗言性不言命而究不知性。

    其又云:“奈妙合之道不明,修性者遗命,且并率性之窍妙不得而知之,矧能炼之乎!非流于狂荡,则失于空寂。不知其命,末后何归!修命者遗性,且并造命之功夫不得而知之,矧能守之乎!非执于有作,则失于无为。不知其性,劫运何逃!”上已提及,性与命两者的关系是,性不离命,命不离性,性命为一。那么,与此一样,修性与修命也不可以偏废,若存一而遗一,则最终会陷入“不知命”、“不知性”的困局。所以,《性命圭旨》明确主张“性命双修”,即修性亦要修命,修命亦要修性,方可达“性命妙合”之境。

    《性命圭旨》提倡“性命双修”,并不是主张修性与修命无先后之分。历来内丹南宗主张先命而后性,北宗则主张先性而后命,在性命先后问题上有分歧。在性命先后问题上,《性命圭旨》的态度是如何呢?其云:“知性而尽性,尽性而至命。乃所谓虚空本体,无有尽时,天地有坏,这个不坏,而能重立性命、再造乾坤者也。”由其言“知性而尽性,尽性而至命”来看,它显然主张“尽性”在前,“修命”在后,由“尽性”方可“至命”。其这一思想表现出与全真北宗在性命关系问题上所具有的一致性。

    三、生死观

    生死问题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被称之为“终极关怀”。在中国哲学中,儒、释、道三家都曾对生死问题有自己的思考,或者可以这么说,儒、释、道三家之不同,就在于它们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超脱生死的途径与方法。(一)儒、释、道三教对生死的不同看法。儒家向来较为关注此岸世界,对彼岸世界采取了存而不论的态度,他们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死生、富贵等皆由天命所决定,并非人力所能左右。当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到死的问题时,孔子的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在孔子看来,对于一个人来说,活好当下,处理好生的问题,是最重要的,至于死的问题,则不要去管它。即认为对此生的世界人都不能好好把握,还谈什么死。虽然儒家不太谈论生死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家没有意识到此类问题的存在,只是认为生比死更重要。生虽重于死,但儒家却反对苟生,一直提倡“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显然,儒家讳言死,但并不怕死,只是要求死要得其所,即死要死得值,只要死得其所,决不苟生。除此之外,儒家也向往“不朽”,但其所谓“不朽”,并不是道教的长生,也不是佛教的脱离生死轮回,而是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解。儒家所讲的“不朽”有三个方面,即立德、立功、立言。《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由此看来,儒家所谓的“不朽”并不是指肉体的长生,也不是指灵魂的永存,而是指精神的不朽。

    佛教强调人之不死,这并不是指人的肉体不灭,而是人经过十二轮回,三千世间法,根据现世的德行,人之阿赖耶识是不灭的。人生本身虽是受罪,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聚等八苦,但要脱离这八苦,就要修行。通过修行,人就能破除执相,就无所谓生,无所谓死了。但是佛教也强调人的彼岸世界,强调人人成佛。所以佛家主张修行。佛教倡导“顿悟成佛”,扫去各种知识的遮蔽而回归清净本心,使清净本心在瞬间呈现来成就佛界,在佛的境界中,生死了然。

    道家既认为有此岸世界,又认为有彼岸世界,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都是“道通为一”而已。老子以“道”来诠释生死,认为“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第二十三章)庄子认为:“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庄子·大宗师》)道家承认在此岸世界有生,但在彼岸世界会怎么样呢?在道教看来有天堂、地狱之称谓,有神仙、鬼怪之传说。行善则可达天国,做恶则会下地狱。神仙如庄子所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庄子把圣人、神人、至人都列为有成就而逍遥游的神仙。神仙能“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死生无变于己”,而鬼则相反,《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云:“故仙道贵全身,鬼道贵灭形;仙道贵光明,鬼道贵幽冥;仙道贵长存,鬼道贵消亡;仙道贵清虚,鬼道贵浊辱;仙道贵保安,鬼道贵浮危;仙道贵有身,鬼道贵无形。有道者,长生无为,炼神入妙,归于大道,形神合契,常存不亡是也。无身者,死灭灰尘,形朽神逝,沉沦九夜,冥冥幽暗是也。”在阴间为鬼,在地狱中受尽折磨,过着悲惨的生活,所以说,道家追求长生,想成为神仙。

    以上三教说法不同,但它们都涉及生死问题。三教都承认有生有死,但它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超越生死,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

    二、生死问题的实质

    儒家的无始无终是生死的根柢,佛家的阿赖耶识是生死的根源,而在《性命圭旨》一书中,道家用坤卦、复卦、临卦、泰卦、大壮卦、夬卦、乾卦表示了人从出生到成人的过程,也就是人的阳气从一阳到了六阳即达到人生最健康之体。用垢卦、遁卦、否卦、观卦、剥卦至坤卦,表示了从成人到终老的过程,也就是人的阴气到了六阴则走向了人生终点。对于人的生死是否也有这样的循环,此书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前提是人要进行修炼,使阴气变为阳气,也就是“逆成仙”,即虚化为神,神化为气,气化为血,血化为形,形化为婴,婴化为童,童化为少,少化为壮,壮化为老,老化为死,死又化为虚,虚又化为神,神又化为气,气又化为物,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循环。

    傅凤英说:“道家主要是以顺则生人逆则成仙的理论来阐述生死问题的。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生发的根源和本体,生命既能从道生出发来又有返回到道中去。所谓得道,也就是返本归根,从个体生命返回到生命的本源中去,还虚合道。出有入无,才是生命的永恒归宿。”因此,人只要把握这个道,根据顺生人、逆成仙进行修炼,则能超越生死,就能从有生有死进而到无生无死的境界。这也就是说,道家对于生死问题,虽说提倡长生不老,认为人的肉体通过修炼可能会延长存在的时间,但是却不能达到永恒,真正不死的其实是经过转化而来的“阳神”,而不是肉体,这和儒、释两家有相似之处。

    (三)超越生死——修金丹

    人是有生有死的,人们如何超脱生死,跳出轮回呢?《性命圭旨》属于全真一派,而全真派的原则就是全其本真、真性永存。全精、全气、全神,则能超越生死,跳出轮回。它强调了“顺生人,逆成仙”的原则,指出只有修炼金丹,才是超越生死的正途。书中云:

    盖金丹之道,简而不繁。以虚无为体,以清静为用。有作以成其始,无为以成其终。从首至尾,并无高远难行之事。奈何世人,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背明投暗,不亦惑乎!

    夫金者,坚之称;丹者,圆之喻。是人毗卢。性海、乾元面目。世尊名之“空不空,如来藏。”老君号之“玄又玄、众妙门。”以此而言道,谓之无上至尊之道;以此而言法,谓之最上一乘之法。三教圣贤,皆从此出。修行正路,孰有正于此哉?

    同时,该书还批判了旁门小术的危害,如好炉火者、视顶门者、运双睛者、守印堂者、闭息行气者、休粮辟谷者、密咒驱邪者……以上这些皆为小术,它们对于治疗疾病、延长寿命,可能会有些作用,但都不是大道。《性命圭旨》一书认为,只有修炼金丹才是超脱生死的唯一之路,而且强调在修炼过程中要遵循“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精”是指生命之精华物质,炼精化气的方法是:训练定慧之力,注重饮食睡眠,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要“致虚极,守静笃”,即让内心清静、虚寂到极点。做到了这些,生死难道还成问题?

    综上所述,《性命圭旨》的丹道理论是建立在天人关系的基础上的,天是天道,是大自然的规律,万事万物都在这种规律的支配下,有生有死。同样,人也是有生有死的,但人可以运用大自然的规律,对身体和精神进行修炼,超越生死。

道教中有这样一句话,“顺则生人,逆则成仙”,“顺则生人”讲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至于生人的宇宙生成过程,而“逆则成仙”讲的则是通过内丹修炼,由后天返先天,由人到仙的过程。在这一顺一逆两个过程中,前者是后者的哲学基础,正是因为人是道生成的,所以人通过自身的修炼,最后可以返还于道,达到与道合真的境界,从而实现由人到仙的超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02/13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