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家园论坛 家园注册 | 家园登陆|下载关注
         你的位置:首页> 羲黄大学> 学堂宗旨

老子为何出关?民国大师说,再不走孔子要杀他

2022-05-14

我为什么要过海关?民国大师说再不走孔子就杀了他。

封印知识点:出关/为王做事

《封神演义》中老子居住的杜宣洞八景宫外有一幅对联。第一副对联是“道义相混,太极生四象”,第二副对联是“鸿蒙传,任虎西游入关”。写的是老子是站在世界之巅的先天圣人。现在网络上的洪水一般都遵循这个设定,和女娲、元始一起被命名为六大圣贤。对联中的前四个字依然是这种境界的延续,但却是世俗意义上的老子曾称“胡人西行,出驿”。老子,本姓李明儿,春秋时期楚国人。曾任“周守仓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等职。他的一生比武王晚了大约500年(武王死于1046年,老子生于571年)。虽然他被后人尊为道教始祖,但我当然没有什么神通。

作为一个普通人,肯定有普通的事。比如他也会被欺负。

“老子出关”是文化史上的一个著名典故。一般文章侧重于猜测老子出关后去了哪里,很少有文章解释“老子为什么出关”背后的原因。他们大多只引用了《史记·老庄沈晗列传》中的少数人物。民国文化大师章太炎提出了另一种说法,被鲁迅引用。太炎先生认为老子的退场根本就是被孔子逼走的。

这个知识点就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最大限度的还原这个事件。

老子的退场计划

一、周德之衰

历史学家在《老子》中的记载,只有几个数字:

(老子)长期住在周。看到周的没落,我就去了。

意思是说,老子是看到周府的衰败,德行的失败,才决定去中国的。这是司马迁给出的理由。

老子出关的时候大概71岁,正好学术思想伟大。他出生于571年,出关的时候大概是500年前。这是春秋末期,周在位的时候。

200多年前,制作精美的周幽王,给了一个赞美和微笑,并毫不犹豫地为王子们而战。在周朝都城的西边,住着西方蛮夷的狗,而篝火本来就是为了防范这些蛮夷而设的。“有土匪就升篝火。”尤和王把国家大事当儿戏,接连做了几次,让诸侯们不知所措。

王充对他大加赞赏,另立太子,但申请废除后,姬怡久为太子。臼应逃到沈国,沈侯联合苟国、狗戎攻打京城,尤被火烧中但群臣未果,被杀于骊山下。大约在770年前,砂浆为周平王即位,向东移动到洛杉机,以避免戎口,并开始了东周。

王萍·董倩从周宗(兴业的创建地)搬到了成州。作为一个标志,周朝很快失去了在世界上的权威。最显著的表现是,在《周本纪》中,从平王到昊王共26位,仅占1/5的篇幅。也就是说,所谓魏,礼乐废,诗书乏”在孔子家。

周景王在位25年,除了“数经忘祖”这个典故,几乎没什么可说的。他死后,还挺热闹的,各派争鸣,几个人打成一团。最后,子衿成了周,在位44年。他去世的那年是春秋战国之交。

老子出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古代的读书人在失意的时候,往往会面临这样的选择,“路如青天,无涯无涯”。他们能做什么?

最后很多人会消极,比如太白“但让我,在我的青坡上,养一只白鹿,在我有需要你的时候,骑向你,伟大的山”,甚至“漂在岔口的海面上”,就溜走了。

这既表明了他绝不附和别人的态度,也包含了一种自己寻找理想国的决心。

司马迁笔下的老子,一般都是这种有精神洁癖的人。

章太炎先生

二、孔子

作为他那个时代的两大圣人,据说孔子四次向老子要礼物。

第一次,据《水经注》“孔子十七岁,故遇老聃于右周”。

《水镜注》是《水镜注》,成书于晋代,比孔老早一千多年。注释已经是北魏的作品了,距离春秋晚期已经一千多年了。所以这个仪式是有水分的,而且大部分是来自于孔子的家族,因为在家族中,孔子和老子相遇的时间是对的,是在孔子17周年和孔子30周年之间。

第二次,载于《老庄·沈晗列传》,孔子去说:“吴龙不知,但乘风云上天。我今天见老子,他还是邪恶的!”名言。

太史公没有闲功夫,《史记》也不是书,所以这里的记载大多和上面的一样。那时候孔子二十多岁,已经成为大学者。但他还是觉得老子就像天上的飞龙,可见他对老子的深深敬仰。就像屠龙记里的张无忌,武功越高越觉得张三丰深不可测,这就是为什么。

第三次,按照庄子的说法,“孔子五十年没听过真话,却是在南方见到了老聃”。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离孔子不远。应该说他的叙述还是挺可信的。沛不是刘邦出生的地方,而是春秋时期一个叫沛的地方。据考证,应该在今天河南周口扶沟县附近。1998年,孔子51岁,他的学识正迅速达到顶峰。此时他仍有虔诚读书之心,表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老子比孔子大二十岁,此时应该七十一岁了。既然孔子能看到他,那就证明老子肯定没通关。

第四次,据《吕氏春秋》,“孔子学老聃、苏萌、隗嚣”。

这本书是吕不韦主编的《黄老研究》。众所周知,吕不韦是秦始皇的关中,从秦初到春秋时期并不远。在时间上,他的记录也有很高的可信度。其次,陆家的三千咨客,加上她自己的高位,她能收集到的信息超出我们的想象,不弱于司马迁。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被推上神坛。司马迁以孔子为家,以老、庄为传。他家比他家低,他的传记比他家低,已经说明老子的地位了。总的来说,就是因为“为尊者讳”,所以把好的“学”“学”改成了“求礼”,实际上是否定了师徒关系。北魏郦道元对水镜的注释,不仅直接沿袭了司马迁“适周”之说,而且直接将孔子的年龄确定为十七岁,以显示圣人的天才和智慧。

但庄子与秦初的生活毕竟更接近于春秋时期,其记载更接近于信史。根据他们的叙述,很明显,我们可以肯定孔子确实是向老子学习的。

这为章太炎先生的推断提供了依据。

孔子看老子。

三、失败者的出关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出关》,收录在《故事新编》里。其中塑造的老子是文学史上最负面的老子形象之一。

第一句话是“老子坐着不动,像块木头”,不是那种充满玄机和无为的傻,是真实的、字面上的那种傻。

他离俗并没有被后来的道教徒无限颂扬,他来到东方过了一天。观音Xi带领数十人提前迎接圣驾,老子见了欣喜不已,于是赐他长生不老的配方和出家之门,即五千字的“德”。据《八仙传》记载,二十五年后,观音Xi在成都青阳拜见老子,成就晋仙最高,排名二十四天以上,统率八万真仙,为真人。《出关》中的老子是一个身材佝偻、生活迂腐的农村老人。他的问题是老年人反应迟钝,总是慢人一步。孔子去拜访过他两次,直到他上车离开,才请孔子喝茶。喜剧意味着他在函谷关犹豫不决:

到了函谷关,我没有直奔通往关口的主干道,而是走了青牛乐毅,拐进一个岔路口,在城根下慢慢绕着走。他想爬这座城市。城墙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耸耸身子,勉强能爬上去。但是青牛留在了城里,却不能搬出城去。如果你想移动,你必须使用起重机,但鲁和还没有出生。我自己也从来没想过会有这个东西。总而言之:他用尽了他的哲学头脑,但他是个傻瓜。

这下惊动了观音Xi,他带了四个巡警和两个亲笔签名的手,确定老子不是偷税爬墙的私贩,邀请他到关内讲学。但“陶陶,非常道”这些东西都打起了瞌睡,于是观音只好请老子再刻一遍。老子随便刻了一天半,五千字,让我敷衍。然后关隐达对Xi说:

从架子上挑出一袋盐,一袋麻,十五个饼,装在没收的白布口袋里,给老子路上吃。并且声明: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很优惠。如果他年轻的话,只会有十个顶级故事。

老人被送走时,海关人员对那张5000字的木纸条的“头疼、烦、扯淡”大加鄙视。然后他们就聊起老子有没有谈过恋爱八卦,嘲笑他“无为”的思想。

这篇文章对老子神话形象的幻灭具有颠覆性的意义。不管是谁看了这篇文章,都会觉得鲁迅先生对老子的仇恨是要透过纸面出来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背后自然没有什么原因,但确实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鲁迅写过一篇散文:《离骚》,里面已经详细解释过了:

老子的西函谷关,为了孔子的几句话,不是我的发明创造。我是30年前从东京的太炎先生口中听到的,后来他写在《学者简介》里,但我不相信这是确定的事实。至于孔和老的斗争,孔有胜有负,不过是我的看法:老是温柔的;“儒者柔”,孔子还是柔,但孔子以柔进,旧以柔退。这才是关键,即在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修行中,无论大事小事都不放松,而在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修行中,他只是说说自己的家庭空。

孔老互斗,两人都崇尚柔,但孔柔重在上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老人经常退缩,无所事事,太消极。鲁迅的个性是激烈的。终其一生,他不畏强权,控诉黑暗,以笔为刀,以散文为标枪去战斗。他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更欣赏谁就不言而喻了。当然,鲁迅其实并不喜欢孔子,也不喜欢儒家文化,甚至说“少点,还是别看中国书了。”但是,我们可以认为《出关》讲的是寄托了他生命精神的孔子,而不是排斥他的同一个人。

我一直觉得《出关》里的老子是历史上最接近真实老子的,虽然充满了负能量。历史从来没有浪漫,只有冷酷。那时候的中国到处都是野东西,哪里都难搬。老子既不是一个强大的人,也不是一个精通法术的人。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快不行了,真的到了函谷关也爬不上城墙。即使他想穿越西部的流沙,但沿途没有客栈,人也很少。只要找不到东西吃,他就是倒霉,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在路上饿死。

总之,在真实的历史中,很可能只有71岁的失败者才会通关,而不是一日腾云驾雾的大圣。

八十一图

四、诸子学略说

鲁迅明确表示,“老子因孔子而出函谷关”的观点,源于章太炎的《诸子学略》。我们也可以找这篇文章看看。

张对诸子百家的批判是极其苦涩的,他认为儒家思想的根本在于富贵。他删《春秋》,是写王公贵族的错。弟子,而是让他们想当政府的小官吏。所以,一个儒生终其一生,不敢有帝王之志,但他一生的志向是成为王佐。

皮尔弗在《庄子》中说,孔子“食而不耕,衣而不织,摇唇击鼓,善于犯错,以迷倒天下之主”。这是对孔子哗众取宠和欺骗的评价。《墨子》中,孔子居于陈和蔡之间。鲁兹烹煮海豚作为食物,并穿上衣服和酒。孔子吃饭不问酒食出处。当鲁哀公遇到孔丘时,孔子成了礼法的忠实实践者,因为他“坐错了地方,吃错了东西”。转变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鲁兹都非常愚蠢。孔子对他说:“我以前和你那样做是为了我的生活,而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礼(和你一起生活,但现在和你一起生活)”。对于此事,章太炎直接批评为“欺骗作伪”。

老子给这样的学生摆摊,自然够他喝一壶的。因此,张有此论:

老子以其政治手腕授与孔子,收古书,也被孔子称为欺骗。孔子的政治手腕老子吃不消。孔子的学问在儒道形式上是不同的,他不想拜为自己的老师,但又怕老子作他的答辩。所以他说,“五阙如,玉符莫,欲得精者,有弟而泣”(见《庄子·田芸》)。意思是我描述过六经,所有的学习都归功于老子。我的书首先完成,我的儿子将被带走。我无能为力。老子胆小,我只好迁就他。人们总是害怕杀死易。

这段话很好理解。孔子学了老子的政治,老子的书都被孔子骗了。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孔子之政胜于老子。他虽然从老子那里得到了知识,但是他觉得儒道不同,他不想以老子为师。又怕老子嘴大说出去,于是说道:

虽然乌鸦和喜鹊在巢中孵化,鱼靠水中的泡沫生存,但蜜蜂还是繁殖自己。世界上的事情永远是哥哥出生的时候,哥哥会半夜哭!

此时的孔子早已删了六经,完成了察古察今的壮举,永远垂下了宪法。他有过这样的成就,为了塑造自己“天生有学问”的圣人形象,他委婉地请老子回避。所以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虽然我跟你学过,但是现在我的著述已经完成,你的名声就由我来盖了。这是我没办法的事!

老子是天下第一等智者,自然明白学生的意思。他是一个胆小的人,害怕逢蒙杀害老师的事件再次发生,所以他不得不屈服,有尊严地离开。

这是张对庄子的个人解读。原始记录其实是关于孔子和子贡会老子的。孔子把老子比作一条龙(这和司马迁的记载是一样的)。两次长谈后,关起门来三月,又去见老子,说“五阙如”。《出关》的故事结构出自《田芸》。从表面上看,这篇文章是神秘而平和的,但在提到薛对的简要介绍后,就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一句话,老子出了函谷关西去,把自己的大名都给了孔子。

道德经

五、著书

老子一有清新之书,为何一出关就留下了五千字的恢弘《道德经》?

这也是章太炎先生解释的:

(老子)我胸中有委屈,想一蹴而就,可是孔氏弟子遍天下。我出声,领导晚上就能掰了。于是我出了西方的函谷关,知道秦国没有儒家,但孔氏的无知和我一样,于是我开始出版《道德经》。如果他的书出得早,老子必然会被打死。比如邵正茂在山东,与孔子合并,孔子之门,三盈三弱(见《伦·姜恒·瑞》),为名而杀,老子却凌驾其上!

众所周知,子贡是孔子最著名的弟子之一,也是田芸最重要的配角。子贡已经传入,六经已经写成,可以推定此时的孔门已经成为巨人。“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的弟子遍布东方。早上说一句怨念的话,晚上可能头就掉了,只好西行避祸。

关以西是秦国。秦无大儒,远在东方,孔门遥不可及。所以我必须冷静地写一本书。

如果老子已经写了《道德经》,还是会被杀,就像四年后的邵正茂一样。这位先生也是一时英雄,办私塾,能言善辩。孔子一上任牧长,就立刻用“君子之刑”杀了邵正茂。根本原因是“名斗”二字足以说明。

老子虽远,其意难平。他一到函谷关就写了《道德经》,揭示了这一切。然后溢出海关消失了。如果这个故事真的接近史实,那么以孔子的讹诈和恶意,老子最后的结局无非是两个:

1.被孔子追杀;

2.到达甘肃陇西,成为陇西李氏家族的始祖。

成仙,化虎为佛什么的,随便想想。

老子八十一图

六、道教徒的反击

历史事实虽然冷酷无情,但真相之外你可以想象。

佛教在东汉的明、张时期传入中国。外来的神和宗教要想在我国流行起来,必须进行一些本土化改造。大约在这个时候,就有了老子化胡的传说,记载在《后汉书》、《魏略》等书籍中。到了晋代,佛道之争非常激烈,道教想为这个宗教开开眼。根据这些传说,道士王福编撰了《老骅梓胡静》。老子先留了一个道家的脉:

当他又老又丑的时候,他就是西麦。过了函谷关,给了Xi(观音Xi)五千个道德篇章和句子,说了奇妙的道理西升等佛经,甚至太清法、三孔、真经、灵宝、神韵、神秘人物。使其教授,最有道德的,作为不朽的出现,没有切断。

然后化身成佛,创造一脉佛门,在观音喜之后转世为释迦牟尼:

就是去了西方,经历了流沙,去了于阗的皮莫城。老先生在举行如来节的时候,招募了所有的信众。一下子有十万多颗红松子(各种神仙的名字),乘云驾龙,飘空。于是老君在玉帐,坐七王座。百花芬芳,名花散尽,天军乐奏。所有的圣贤都被圣周所包围。用神圣的力量召唤王虎,不问距离,用盐聚集人们。

.......我使阴,乘他月之精,下凡天竺国,生于白静夫人口荫下,名悉多。放弃太子之位,入山修道。要达到最高的道路,名字就是佛。

最后,当周襄王回到中土时,他传下了儒家的一脉:

当我是国王的时候,我还在中国。教育天人就是教孔丘仁义。

从梁武帝萧炎“三教同源”的观点到沈峰,都说“红花白莲藕绿荷叶,三教同源”,根在这里。

恐怕我永远也想不到,在他仓惶辞职一千多年后,他的追随者们却以这样的“精神胜利”挽回了他的名声。

老华子胡静

参考资料:

《诸神演义》、《史记》、《儒林外史》;

《出关》,“关”:“关”。

为你推荐

传统文化的一流平台|大道家园|太易先生|大道家园传统文化学堂|道学|传统文化|养生|少儿读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陕西玖德传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