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道家养生

岐伯考证与岐黄文化研究综述(安定祥 刘艳春 赵永生)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甘肃庆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研究认为,庆阳是上古名医、黄帝“天师”——岐伯的故里,岐伯与轩辕黄帝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岐文化。从岐伯这一名人的记载传颂,到岐之术的诞生传承,再到岐文化的提出和研发,都与这块古老的土地有着不解的渊源。本文就庆阳市岐伯考证与岐文化研究有关问题综述于下。

1.考证研究工作历程

1.1从古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市内有识之士通过编著史志、医书等对岐伯这一历史名人的乡籍、贡献、地位、庙宇等进行研究和记述,留下了传世之作。主要有:晋代医学家、文学家皇甫谧及其代表作《针灸甲乙经》;明代嘉靖年间时任刑部给事中的庆阳府安化县人傅学礼主修的《庆阳府志》;清代顺治年间时任庆阳府知府杨藻凤主持编纂的《庆阳府志》。上述两本志书(手写本)现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甘肃图书馆有缩微胶卷收藏。其中明代《庆阳府志》在清光绪年间流入日本,由文部省上野图书馆收藏,后转存于日本国会图书馆。上述著书其真实可靠性勿庸置疑。

1.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2011年

这60多年的考证研究工作可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民间散在研究时期。主要研究人员为庆阳地区中医院副主任医师陆大康,代表论文为《岐伯乡籍考》;西峰三世为医的骨科传人王毅先生,代表论文为《岐伯考》。他们从史志记载、庆阳历史发展、地理变迁、医术传承等方面考证岐伯及其贡献。还有原庆阳师专副教授张耀民把岐伯与黄帝联系起来考证,写出了《岐故里在庆阳》的论文;庆城县民俗文化研究者左思科先生,对岐伯的出生地、诞辰日、庙宇提出考证成果,写成《岐伯圣景》一书。

第二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4年,为卫生行政部门有组织的进行岐伯及中医药学术研究时期。卫生局设立中医科,市、县成立中医学术机构,组织开展省、市、县学术交流20多次,编辑《庆阳中医》、《中医院刊》等期刊5种30多期,发表相关论文上百篇,出版专著10余部。代表作有:安定祥、刘艳春合著的《岐伯故里中医史话》,杨积茂、杨德祥合著的《岐伯与庆阳》,刘锋、安定祥、张步洲主编的《庆阳地区志》,安定祥、马启昕、于克俊汇编的《陇东中医医论案验方荟萃》等。此期,庆城县人民政府投巨资在周祖山药王洞建成岐伯圣景。

第三阶段:从2004年到2011年,为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岐文化研究开发阶段。提出打造三大文化(岐、农耕、红色)战略目标,成立专门岐文化研究机构,编辑《岐文化研究》杂志,正式提出“岐文化”一词,研究岐文化概念、内涵、传承、价值等。组织国家级学术交流会2次,组织编写研究丛书10余部,代表作有夏小军的《岐伯汇考》,安定祥、刘艳春、高新民、王维、马启昕等人的《岐伯传奇》、《岐伯考证》、《岐伯医道》、《岐文化源流》、《甘肃古代医学•庆阳岐伯与黄帝内经》,左思科的《岐伯传闻轶事与黄帝内经》,王立身的《医祖岐伯史画》,市药监局组织编著的《庆阳医药志》。并加大遗迹建设力度,斥巨资建成《黄帝内经》千家碑林和岐伯塑像广场,修复岐伯庙宇,建立岐伯出生地纪念亭及岐文化亭,发展中药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使用产业链。国家中医药局、中华中医药学会命名庆阳市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岐文化传承基地”。上述历程说明,庆阳对岐伯与岐文化的考证与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冲动,也不是一人一地而完成,是一项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个人到团体、由单方面到全方位的科学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值得总结与提高,弘扬和发展。

岐伯天师

2.岐伯考证

关于岐伯,考证得出了六个观点:一是岐伯在历史上不是传说中的人物,而是真有其人二是岐伯的故里在古北地今甘肃庆阳;三是岐伯的出生地在今庆城县葛崾岘乡青龙嘴;四是岐伯的诞辰纪念日为农历三月初五;五是岐伯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也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一位名副其实的博学家;六是岐伯与黄帝创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岐文化,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史实如下:

2.1史、志、典籍中有着大量关于岐伯的记载

2.1.1史书记载

汉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神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属岐伯使尚方”。《史记正义》引张楫注:“岐伯,黄帝太医”。《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岐伯,黄帝臣”。

汉书音义》曰:“尚,主也。岐伯,黄帝太医,属使主方药”。《经史百家杂抄》注云:“岐伯,黄帝臣。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与论医,更相问难,著素问、灵枢总为内经十八卷,为医书之祖。”《汉书•艺文志》:“太古有岐伯、俞跗,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黄帝命岐伯(北地人),作镯铙、鼓角、神钲以扬德而建武”。清慕少堂《甘宁青史略》:“又案岐伯黄帝臣,北地人,作军容之乐,见唐礼乐志……”,“岐伯,北地人,黄帝以人之生……及咨于岐伯而作《内经》。”

2.1.2医籍记载

汉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黄帝咨访岐伯、伯髙、少俞之徒,内考五藏六府,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序:“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士岐伯、雷公之伦备论经脉……”。宋髙保衡《重广补黄帝内经素问序》:“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以理身绪余治天下,坐于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2.1.3辞书记载

辞源》:“黄帝,古帝名……,咨于岐伯而作《内经》”,“《素问•内经》等书,本作岐伯。”又:“北地,郡名,(一)秦置,统甘肃、宁夏、庆阳、平凉、固原、泾川诸府州县之地,治义渠,古城在今宁县西北。(二)汉置,统甘肃、旧宁夏,庆阳二府之地,治马岭。”

辞海》:“岐轩:岐伯,上古名医”,又“北地,郡名,战国秦置。治所在义渠,西汉移治马岭”。

2.1.4志书记载

南宋郑樵《通志》:“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出安化”。

明韩鼎《庆阳府志•方技》:“岐伯,北地人,精医术,黄帝师事之,著《难经》、《素问》。”

清《庆阳县志•人物》:“岐伯,北地人,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

民国张维《甘肃省人物志•方术》:“岐伯,北地人也,黄帝与论医,有《素问》《内经》行于世。”

甘肃新志》:“岐伯生而神明,通脉理,黄帝以师事之。”

甘宁青史略•正编》:“岐伯,北地人,精于医术,黄帝师事之,著〈内经素问>”。《中国人名大辞典•附录•姓名考略》:“岐,(陈留风俗传)‘岐氏,黄帝师,岐伯之后。’望出安化。”

2.2市内存有丰富的有关岐伯的历史遗迹

2.2.1庙宇,共3处

南原庙:《庆阳府志》卷十九(坛遗):“岐伯庙在南原,今废”。南原庙遗址在今庆城县高楼乡庙花塬村薛家咀。传说当时为岐伯的药园,后为周先族的花园。现址仍有窑洞1孔,墙壁上可见一片片彩色壁画,有一岐伯石像已遗失。院中有一莲花石香盘。至今每逢2月2日村民仍有祭祠、求医集会。

嘉会门外庙:《庆阳县志》卷三(坛庙“岐伯庙在县城嘉会门外此庙遗址在庆城县城南关城南坛旁边,今县农机局院内。已毁。

三圣庙:《庆阳府志》(乡哲):“岐伯、鞠陶、公刘三圣”,庆城县城内曾建有“三圣庙”,岐伯列三圣之首,遗址在县城小南门,今县公交局院内,己毁。

2.2.2洞府,共3处

位于今庆城县周祖陵公园岐伯圣景地域上的药王洞。又名圃寒洞,曾塑有岐伯、张仲景、孙思邈像,亦称药王古洞,现建有“药王古洞”景点。每逢3月5日有祭祠、求医问药活动。

位于庆城县葛崾岘乡岐伯出生地青龙嘴下的药王洞。上世纪八十年代洞内还残留岐伯罹难渡命的壁画。每逢2月5日有祭祠、求医聚会。

位于西峰区肖金镇老山村老洞山的岐伯洞。又称仙人洞,是岐伯舍仙果救老叟的传说故事之地,现遗洞仍在。原窑洞内有壁画,有一古石碑已遗失。

2.2.3岐伯与轩辕黄帝活动遗址,共5处

子午岭(也称桥山):为庆阳市第一大山系。《庆阳府志•地理》(山脉):“传说,古代轩辕黄帝氏族部落就起源于桥山山脉和北洛河上游,后逐渐发展强大,占据关中和中原。”


黄帝:位于正宁县五顷原乡。《庆阳府志•文物志》:“轩辕黄帝冢在今正宁县五顷原乡,即《括地志》所记载的:‘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其原冢尚在”。《括地志》为唐代魏王李泰主编的一部规模巨大的地理书。《正宁县志》载:“黄帝冢在县东南揪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曰:‘黄帝葬衣冠处’”。此冢今仍在。研究认为:《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曰:“黄帝崩,葬桥山”,此桥山即子午岭,正宁县黄帝冢即为轩辕黄帝陵。

鸡头山:位于镇原县开边镇开边村。山势如雄鸡引颈报晓,昂首屹立,峰峦突兀。相传为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地。《镇原县志》(道光版):“鸡头山,《五帝纪》:黄帝西至空桐,登鸡头山。”后建有石崆寺。镇原县开边乡政府立碑记述道:“早在四千多年前我们的始祖黄帝西巡崆峒之后,又不辞爬山涉水之苦,特意登临这座风水宝地,既是认祖寻根,又为自己卜占生坟也。正是这种原因在两千二百多年前,秦始皇曾登上此山,凭吊黄帝古陵。”

黄帝山:位于华池县。《华池县志》(地理):“黄帝山位于柔远河西侧、庙巷乡南山。古时山上有轩辕黄帝庙,山下沟道称庙巷。”传说黄帝巡行曾住于此山,故名黄帝山。

马蹄泉:位于合水县蒿咀铺乡陈家河村。此为传说中“黄帝乘龙处”,即黄帝在此乘上自己的坐骑踏地成泉,上天而去之地。

2.3民间流传着许多岐伯的传说故事

2.3.1岐伯降生青龙嘴

岐伯出生在庆城县西南天子梁青龙嘴,今葛崾岘乡天子村的青龙嘴,遗址在原青龙嘴初级小学的土窑洞中,青龙嘴地处东西走向的天子梁东端,山梁气势特异,景色宜人,此窑洞庄宅座北向南,后靠双峰峁,前方开阔,两面呈罗圈半围状,窑洞下多层台垌地,台下有一清泉,凉爽可掬饮,四季久旱泛水不止,人称“神水”。整个景观犹如太极图显现。青龙嘴下建有药王庙、药王洞。岐伯祖先为姬姓,岐伯春月之日生,出生时有特异天象出现。天子梁有周先祖鞠陶争夺江山的传说,故称天子梁,也叫天子穴。

2.3.2少年生活多坎坷

岐伯长相奇异,幼年聪颖过人,但少年家遇洪水淹没,再遭母亲重病缠身,炼就了岐伯抗争自然的意志,启蒙出通悟医道并治病的信心。

2.3.3拜师学医树大志

岐伯救一落崖的老者,原来是一位神医叫中南子,士名叫僦贷季,便拜师学医,尝草治病;后又离家南下巧遇神农,再拜为师,得到真传,医术增高;还曾偶遇元始天尊,指点修身养性之术,遂成医术大师。

2.3.4悬壶济世施恩泽

岐伯遍尝百草,识得药性,妙治百病。如用苦苦菜(败酱草)治脓肿、用益母草治产后病、用兰草(佩兰)治瘟疫,活人无数。还创造出用香草防病、治病,成为“香道”的创始人。

2.3.5岐论经成天师

黄帝离轩丘云游,在崆峒鸡头山问道广成子,得知桥山(子午岭)有名医岐伯,便亲来求教,为民除疾解苦,并请回宫殿,君臣问答,探究医理。经过整整三年的研讨,黄帝岐伯共问答讨论了1080个有关天道、地道、人道方面的问题,由文字官仓颉记录,刻于兽骨,成为《黄帝内经》,黄帝拜岐伯为“天师”。

2.3.6辅佐黄帝统中华

岐伯随黄帝驰骋中原,降服蚩尤,在军中治马病、驱瘟疫;破难阵、救官兵;创军乐,制军旗;既为军医,又为军师,终助黄帝统一华夏,并与黄帝在泰山祭天,彰显功德,为民祈安。

2.3.7治国著书兴邦业

岐伯协助黄帝创造音律、文字、天文、历法、气象、地理、人事等自然之道和社会文化,又深究医道及养生之道,著成《黄帝内经》之后的八部医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

2.3.8天师仙逝祭千古

岐伯天颐之年秋月仙逝,黄帝与万民同悲厚葬。从那时起,古北地郡建了岐伯庙,开凿了岐伯洞,供奉神像牌位,每年在三月五日诞辰和秋月逝世日,民间就有庙会,祭奠岐伯,施舍药方,香火不断。一直到清代同治年间,庆城县药王洞等处的庙会仍在延续,尊崇岐伯的民俗民风早己形成。

2.4姓氏源渊的传承又是一个佐证

民国臧励和《中国人名大辞典》附录《姓氏考略》:岐,(陈留风裕传)‘岐氏,黄帝师,岐伯之后’,望出安化。”安化,宋置庆阳府安化县,即今庆城县。望出安化,即岐姓之祖在今庆阳。

《汉语大辞典》:“岐:姓,《通志•氏族略二》岐氏周故都也。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出安化,赵都。”

《庆阳地区志•姓氏志》:“岐,罕见姓,夏代以前庆阳地区就有此姓。黄帝时此地有精于医术的岐伯,并有《内经》流传于世,为中国最早的医书。”岐姓最早出自姬弃,因周之始祖弃,其象“岐颐”(头骨隆起)而得姓。姬弃,也称神农后稷,他是黄帝的嫡系,周族的远祖,姬弃的母亲叫姜原,是炎帝之后。说明姬姓、岐姓,与黄帝、炎帝、神农在同一个时代,有着血缘关系。周代之兴,起于庆阳,故岐、姬姓氏之人与在庆阳的周先祖的兴衰有着源渊关系。

2.5庆阳作为人类和华夏民族的发祥地对岐伯出现在北地的印证

2.5.1史家、方志论述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黄帝族原生居住在西北方。”“居住在东南方的被称为夷族,居住在北方、西方的被称为狄族、戎族,居住在南方的被称为蛮族。黄帝族散布在中国西北部。仰韶文化的所在地,当是黄帝族的文化遗址。”“甘肃庆阳县……都曾有旧石器的发见。考古学上认为这种遗物,有些属于河套文化,有些比河套文化还要早些”。

郭沫若《中国史稿》:“当夷族和羌人的一些氏族和部落活动在河流域的时候,有一些氏族和部落从我国北方发展起来,传说中的黄帝,就是这些氏族部落共同的祖先这个部落南下到达河流域之后,有很大的发展”。

王秉祥《甘肃省志•总序》:“甘肃省位于河上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远古时期,甘肃省气候比较温暖、湿润,草木丰盛,河流纵横。”“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甘肃活动。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在甘肃己发现千处以上。远古时黄帝北逐荤粥至崆峒,登鸡头山,虞舜迁三苗于三危。”

《庆阳地区志•概述》:“庆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在2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敷衍生息。7000多年前,蒲河川谷就开始了垦荒植谷的早期农耕。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已从事种植、畜禽饲养、制陶等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活动。”

2.5.2庆阳文物古迹印证

远古时期。1978年在环县发掘出白垩纪环江翼龙化石;1973年在合水县发掘出上新世河古象化石。


旧石器时代。《庆阳地区志•文物》:“1920年在华池县上里塬乡赵家岔‘洞洞沟’发掘出三件打石器(一件石核,两件石片),是我国出土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a区内还有其他旧石器时代遗址七处。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庆阳地区志•文物》:“仰韶文化遗址在全区从南到北分布广泛……马莲河中下游庆阳城至宁县政平一线最多。”“区内458处纯仰韶文化遗址中,镇原县遗存最多,面积最大,合水次之。重点遗址:庆阳县南佐疙瘩,镇原县大寨,宁县庙嘴坪,正宁县罗儿沟圈,合水县曹家沟,华池县碾子塘,环县四合原九梁。”根据史家关于黄帝时期的文化为仰韶文化的论证,庆阳境内如此之多的仰韶文化遗址为岐伯、黄帝在这一带活动提供了证据。齐家文化遗址:《庆阳地区志•文物》:“全区已发现180处齐家文化遗址……合计1939万平方米。”

综上所述,史书、方志、典籍有着大量的关于岐伯的记载,市内存在丰富的有关岐伯的历史遗迹,民间传颂着许多关于岐伯的故事,姓氏源渊及华夏民族进化文化圈对岐伯产生的有力支持,证明了前面提出的岐伯研究六点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文化研究

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在阶级社会里,文化又具有阶级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多样性。

3.1岐文化的概念

我们认为:岐文化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的角度看,岐文化是指岐伯与黄帝创立、后经历代医家丰富完善的我国中医药文化,亦即“岐黄之术”。广义的角度看,岐黄文化是指我国上古时期,在古北地和西北地区、黄河中上游流域,以北地人岐伯与轩辕黄帝为代表的人文始祖创造留传的,后经夏、商、周各代圣贤丰富发展的,在秦汉之间完善形成体系的,以阐发天道、地道、人道,即生命之大道为核心的,包括医药、养生、天文、地理、历法、气象、数算、哲学、社会、心理、生物、人类、生态、音乐、兵家、古汉语等多学科知识的中国传统文化。简而言之,岐黄文化就是我国古代生命科学文化。

3.2岐黄文化的特性

研究表明,岐黄文化的主要特性有:岐黄文化发源于我国上古时期;岐黄文化的标志性典籍是《黄帝内经》;岐黄文化的文化境域是“道”;岐黄文化的核心是生命大道;岐黄文化的精华是中医药文化;岐黄文化是涉及多境域的综合性文化;岐黄文化属中国传统文化;岐黄文化的主要创立者是岐伯;岐黄文化具有古北地的地域特色。

3.3岐黄文化的知识内涵

岐黄文化以阐述天道、地道、人道(含医道),即生命之大道为内容,涉及十几个学科知识,是人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结晶。仅一部《黄帝内经》中,提到“道”就达到100多次。什么叫道?道有多种涵义。与岐黄文化称之为“道”涵义相近的有三种解释:一是指法则、规律,与具体事物的“器”相对,是中国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无形象的,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器”是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二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三是指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又《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从《黄帝内经》中的“道”字来分析,其含义既有上述三种兼有,又有偏于其中一种意义;既有大道,又有小道,道中有道。

3.3.1天道

天道是岐伯与黄帝阐述日月星辰、气候物象、历法时制规律和本源的古代自然科学理论,也包含古人推测吉凶祸福的观念。“天道”是岐黄文化的第一大“道”,是最高之“道”。

1)天文观

天文指天体的位置、分布、运动、形态、结构等现象的起源和演化。岐黄文化以《黄帝内经》、《黄帝外经》为现存流传的代表作。黄帝内经》之所以会涉及天文内容,是认为人体结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的一般原则,也是人体发展变化的一般原则。因此,《黄帝内经》形成了特有的对天地、宇宙的看法,并在论述中多次提出“星”的运动规律,故我们还可以把这些天文观称之为“星道”。主要有:宇宙形成、结构和演化说;星象和天体运动说。

2)气象观

气象是大气中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研究气象的本质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就是气象学。它和天文学及其它地球物理学科有一定联系,但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却有不同。气象学按研究内容又分为天气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学等分支学科。我国古人对气象学做过许多探讨,岐黄文化则更对气象的研究颇具特色。黄帝内经》中的论述就涉及大气运动、气候变化、天气预报、医疗气象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等诸方面。因为这些研究都是以“气”的规律为主,所以我们把岐黄文化的气象观可以称之为“气道”。主要观点有:人类活动与自然关系;时与节气;大气运动;气候及气候变化;对天气预报的认识。

自然气象

3)历法观

所谓历法,就是将年、月、日等计时单位,依一定的法则组合,供计算较长时间的系统。也可以说是把各种时间周期作适当的组合,以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岐黄文化对历法的研究也是比较抽象、深奥的,并且把历法与人的生命密切联系起来,丰富了养生、防病、治病理论。因为历法是以“时”的规律为中心内容,所以我们把岐黄文化的历法观可以称之为“时道”。主要有三种:一是采用当时的历法;二是提出六十干支历法;三是“五运六合”气候历,这是岐黄历法中最具特色的,其特别注意气候变化,人体生理现象与时间周期的关系。即:“五运六气”历的年、月、日制;时刻制;大于年的周期。

3.3.2地道

地道是岐伯与黄帝阐述地理、自然环境规律和本源的古代自然科学理论,是岐黄文化第二大道,也是最深之道。

(1)大气形状观

黄帝内经•素问》云:“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这种观点似乎不承认天圆地方的宇宙结构概念,只承认天不足西北为阴,地不足东南为阳。天为阳,阳缺为阴;地为阴,阴缺为阳。对后世地理学关于地球的形状的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我们可以把这种大气形状的观点称之为“形道”。

2)方位划分观

岐黄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仍然把地球分为东、南、中、西、北五大方位,可以称之为“界道”。这五个方位的划分既是对整个地球而言,又是说中华大地所在的五方。这五方又各有其不同的地理气候特点。

3)九州说

黄帝内经•素问》提出了“九州”一词,具有天人相应的含义。许多医家、地理学家认为,“九州”是与以北天极为中心,以二十八宿为周天度数的赤道大圆,直接对应的整个地球。也就是指由地球赤道一周所划分的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八个方位,加上正中心,共九个方位。所以后世有人把指中华大地的“九州”为“小九州”,把指整个地球的为“大九州”。

3.3.3人道

人道是岐伯与黄帝阐述人的生命规律、人与社会关系以及社会规范的规律和本源的古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是岐黄文化最广之道。

1)哲学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对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看法的体系,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种文化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岐伯与黄帝创立的岐黄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哲学理论。包括:易经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阴阳家思想;墨家思想等等,其本质属于道文化。


2)数算观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古时候,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由于比较大与小的需要,获得了数的概念,同时也从具有某种特定形状的物体获得了一些简单几何形体的概念。岐黄文化关于数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广泛地运用了数学语言和数理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以数学概念描述人与自然关系和生命规律。具体有:用数说明阴阳万物;用数说明五行生成;用数表达时空;用十进位制,表示“终始”循环,创建“同身尺寸度量法”;用数值表示制方;用数划分男女两性生长发育年龄阶段;用几何方法取穴位;运用四则运算法作计算;用数进行人体体表度量等。

3)社会观

社会,是指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人是社会的主体。以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发展为研究对象,从而揭示存在于人类各历史阶段的各种社会形态的结构及其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就是社会学。岐黄文化在社会学观点主要有:“人事”观;“三才论”;治国、治家、治人、治身相通论。

4)心理观

心理,是脑对客观世界的积极反应形态。人的心理是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在劳动和语言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心理规律指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性。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肯定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反映。岐黄文化中的心理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情志学说”。即“七情”;“五志”。

5)生物观

生物是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部门,是研究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目的是在于阐明和控制生命活动,为农业、工业和医学的实践与发展服务。岐黄文化萌芽于上古时期,岐伯与黄帝等先贤对生物己有很多的知晓和研究,从《黄帝内经》来看,表现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植物和植物药;二是动物和动物药。

6)人类观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人体发育中的体质发展和增进,各人种的形成过程、地理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人类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而且与社会科学有密切的关系。岐黄文化体现在人类学的研究方面,主要有以下观点:人的孕育;人体发育;人的体质。

自然的和谐

7)生态观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按生物的类别分,有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生态学不仅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学科之一,而且与农、林、牧、副、渔、医都有密切关系。岐黄文化中体现在生态学方面,主要是“天人相应”的著名观点,即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8)音乐观

古人把音乐称为“乐”,对音乐的创制即“乐道”。音乐是艺术的一种,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岐黄文化作为古老的传统文化,在音乐学方面亦有创造。《素问》中提出的角、徵、宫、商、羽就是古代的五种音律。分别相当于现在的多、来、咪、梭、拉(1、2、3、5、6),这五个音符奠定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基础。传说歧伯创制出五音后,献于黄帝,聪颖过人的黄帝用五音谱曲,终于创作出我国最早的乐曲《经首》,被后人编入尧乐曲《咸池》中,成为其中的一章。岐伯在发明音符的同时,创制了乐器。最早的乐器叫“埙(xun)”,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还有一种乐器叫“缶(fou)”,是最早的打击乐器。岐伯还发明了鼓,由最早的土鼓、木鼓,到后来的皮鼓,皮鼓最先为羊皮鼓,后用牛皮和其他兽皮制作成鼓,被先民最早当做乐器使用,以配合舞蹈节拍,后来运用到了战争中,擂鼓助阵,再加其他乐器的使用,逐步形成了军乐。故《资治通鉴》有黄帝命岐伯做锡、铙、鼓角、灵髀、神钲以扬威而建武的记载。说明岐伯为音乐、军乐的创始者。

9)兵家观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军事家的通称,也指研究军事的学术派别。岐黄文化中的兵家思想就是“兵道”。观点有:兵家与医家思想同源;运用避实就虚、因势利导的战术;“五行无常胜”论;“吾有以待”论。

10)古汉语观

汉语,是汉族的共同语言。约5000年前,汉语已有文字。轩辕黄帝时期,与岐伯同朝为臣的仓颉就是造字的先贤。可以推测,与岐伯讨论问答医学及其他古文化,由仓颉造字记载,从而流传下来。黄帝内经》经先秦医家文人整理,古汉语水平非常高,在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特点。


民俗风

11)民俗观

民俗,即民间风俗,民俗事象。是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精神文化诸领域民俗现象和活动的总称。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以研究民族事象的学科称为民俗学。华夏民族的民俗文化包括:阴阳、五行、八卦、风水、节俗、婚丧、礼仪、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岐黄文化发源于民间,来自于人民,成为后世民俗文化的根和源,在民俗文化理论和实践上有以下内容: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理论及其运用;饮食、起居、养生理论及其运用;香道理论及其运用。

3.4医道

医道,是岐伯与黄帝阐述人的生、老、病、死规律,预防、治疗人的疾病方法的理论,是祖国中医药学术体系的源泉,是岐黄文化的最精之道,是集天道、地道、人道与一道的古代生命科学文化。医道也可归纳在人道之中,但与天道、地道又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黄帝内经》中的天文、地理、人事观点,大多又与医道相融合,用天人相应的观点说明问题。所以,应当正确认识天、地、人、医四道之间的关系。岐黄文化的医道内容,主要有医药理论体系和养生大法。医道的理论体系包括:藏象、病机、诊法、治则四大学说。养生大法的主要观点有:顺应自然养生;调摄精神养生;调理饮食养生;房事养生;时间养生;运动养生。

4岐黄文化的精神内涵

岐伯与黄帝创立的岐黄文化,其内涵不仅有着博大精深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而且也蕴含着丰富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我们称之为岐黄文化的精神内涵。其实,精神内涵也是岐黄“大道”中人道的一部分。岐黄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创造、传承、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并将其阐发运用得既原始朴素,又亘古深奥。归纳起来主要有:敬畏天地,善待自然;天人相应,整体观念;崇尚生命,神全为本;恬谈朴实,淳德全道;以和为贵,持尚中庸:尊师重教,以德为先。

5岐黄文化的价值


岐黄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发展,至今仍然熠熠生辉,不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总的来看,岐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之一;岐黄文化是古代生命科学的创举;岐黄文化是古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结晶;岐黄文化是中华医道的宝库;岐黄文化是华夏民族道德精华的体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04/14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