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浅谈沈从文湘西散文的道家思想倾向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自“五四”新文学开始,文坛便有一种充满了民间乡土气息,洋溢着萧散自然情调的创作倾向。在题材方面,从鲁迅先生首开“乡土小说”创作风气,很快便形成一批年轻的创作群体,并且蔚为壮观,渐成潮流。而在笔法方面,则有周作人的“美文”主张,并且也得到许多作家响应,影响颇大。尽管一为小说,一为散文,但是这两股潮流很快就融合为一,形成了“诗化小说”的文学链条。沈从文即是其中的代表,同时也是佼佼者。

在这种小说创作观念的指引下,沈从文的散文创作也呈现出“诗化”的特点。沈从文的散文特点不同于周作人所追求的“美文”,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沈从文是自然流露,不主动追求散淡,而这也正是其散文自觉不自觉流露出对道家思想认同的一个基础。

沈从文散文的精华自然要数以《湘行散记》、《湘西》为代表的湘西题材散文,这些散文都强烈地体现出他的道家思想倾向。如果综合其情节内容、人物形象以及散文风格三方面的特征来考察,就会发现其中清晰可见的道家思想的痕迹。


一、 绘景写人,物我合一

沈从文散文中较少大段的景物描写,然而仅仅是零星出现的片段也彰显了沈从文对道家思想的青睐。湘西是一个神秘原始而又渺远的地方,素有“十万大山百条清流”之称,因而山、水成为了沈从文重点描写的对象,其中尤以水最为突出。沈从文的景物描写,几乎都是以水为契机展开,以水为背景铺叙,又以水为灵魂一以贯之。

“遇晴明天气,白日西落,天上薄云由银红转成灰紫。停泊崖下的小渔船,烧湿柴煮饭,炊烟受湿,平贴水面,如平摊一块白幕。绿头水凫三只五只,排阵掠水飞去,消失在微茫烟波里。一切光景静美而略带忧郁。随意切割一段勾勒纸上,就可成一绝好宋人画本。”(《泸溪•浦市•箱子岩》)试想这一幅“宋人画本”倘若不是在水边,将会变成什么样子?除此以外,《湘行散记》由于是以旅途为线索,而其旅途又主要是乘船,因而更多对水的描写。除了水,还有与水为伴的各种水鸟、水草、渔船,以及夹岸高山和山中花草。而这些景物,映衬着湘西这块宁静安详的土地,养育着一群闪耀着神性光辉的居民,所有这些无不令人想到这样一个词:“上善叶羲师兄。”

水是道家思想中备受推崇的一种事物,它似乎非常符合道家思想所强调的“处下”“不争”的境界。而水也是湘西最具代表性的景致。它不同于江南的水,江南的水早已经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变得服服帖帖,那种与生俱来的“随物赋形”都不在了。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的水,有着另类的品性。湘西的水在灵动优柔之中更多一份利索泼辣。这里的水似乎更有“水性”,更加天然。《湘行散记》中曾经提到过船夫要怎么样在水中行船,如何掌控船只,和江水斗智斗勇。倘若稍有差池,甚至会赔上性命。这里的水是如此,人也是如此。

因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景致,其实都是为了写人事。一方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纯乎天然的自然景物,不加雕凿地使所有居住在这里的人纯朴厚实;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彼此共通,相知相惜,这正是沈从文所追求的理想社会。这一理想也正符合道家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的世界。湘西的自然是真正的自然,而不是人工雕凿之后的自然。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人民,理所当然地自觉融人了进去,从而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浑融境界。

在这样一种自然环境中成长的沈从文,思想中有着一种崇尚自然的倾向也就不足为奇了。体现在其文学创作,尤其是强调抒写性灵的散文小品之中,就更加体现出这种思想倾向对其产生的强烈影响。因此,人是自然中的人,景是自然中的景;而自然又是沈从文笔下的自然,如此亲切,如此祥和。写景与写人完全融为一体,因而做到了在形式上的“物我合一”。能够达到这一境界的作家,古往今来人数亦是不多的。


二、 人物刻画,返璞归真

沈从文笔下的人物从来都不是十足的高雅:或者是身份卑微,或者是灵魂低贱。然而很奇怪的一点在于,前者总是有着一颗高贵的心灵,而后者往往有着不错的社会地位。在其湘西散文中描绘的人物大多属于后者,然而这些人物毕竟是散文中的活生生的人物,不同于小说中理想化的人物性格,他们在展现出那种我们熟悉的“沈从文式湘西人物”性格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野性和不羁。

这些人物身上的那种纯挚,反映的正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本真人性。先秦诸子每一家几乎都强调人的本性:荀子倾向于人性本恶;孟子恰好相反,认为人性本善。然而无论他们认为人性是善是恶,都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应该加强道德修养。但是,道家思想却并非如此。道家不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而认为人就应该按照自己的自由思想去生活,不应该拘泥于世人的看法和规章制度的约束。儒家认为人为天地立法,而道家则认为天地为人立法。而在沈从文的散文之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那种天地法则在人们身上自然生效的各种例证。

《湘行散记》的开篇便着力描写了一位“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其实这个人物出场之初似乎并不会给读者留下什么好印象,沈从文说他是一个“近百里路以内吃四方饭的标致娘儿们无一不特别熟习”的人。岂止是一个浪子!沈从文写他那顶帽子,更说是“价值四十八元”,似乎这不仅是一个放荡子弟,而且带着极其浓重的市侩铜臭。

接下来,沈从文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这个人物的不良印象,往往为富不仁的纨绔膏粱皆好附庸风雅,这位也不例外。似乎在一种非常正常的逻辑中,沈从文开始慢慢展开对这个人物嬉笑怒骂的描写。但是,直到两个的对话已经不堪人耳的地步时,沈从文忽然来了一句:“这个朋友言语行为皆粗中有细,且带点儿妩媚,可真算得是一个妙人。”何以如此?沈从文说道:“有人称他为豪杰,也有人称他为坏蛋。但不妨事,把两种性格两个人格拼合拢来,这人才真是一个活鲜鲜的人。”

于是我们恍然大悟,沈从文眼中的湘西人并非完人,而是真人。湘西并非是隔绝红尘的世外桃源。相反,就在这一路去桃源的路上,沈从文所见所闻反而告诉我们,那种理想中的情境是不可能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所追求的并不应该是丝毫没有缺陷,而是在缺陷中的真善美。

什么叫做在缺陷中的真善美?其实,“真”这个境界并不一定意味着完美,恰恰相反,当一个人做到“真”的时候,他很有可能是有着种种缺点不足的。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但是在湘西,人们生活的社会就是自然,因而这里的居民性格中由自然留下的烙印便相伴终生。自然有着两种性格,于是这里的居民也有着两种性格。无论对于自然还是人,这都是一种真的境界。但是,在沈从文看来,这种人生境界便是“善”和“美”。沈从文认为,赤裸着的真,便是一种善。人固然会有私心杂念,固然会有七情六欲,但是似乎他并不计较这些。沈从文笔下有着一种独特的文化观,他对于一般文人墨客避之不及嗤之以鼻的社会现象,诸如嫖娼、迷信之类,并未表现出多么大的反感排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沈从文没有人格操守,试看其都市小说便知端的。沈从文认为,在湘西居民生活中,这些东西反而是出于真实流露,不同于都市的纸醉金迷物欲横流,这里就连嫖娼似乎也是有道理、讲义气的,因而呈现出一种原始状态下的美。

这样一种返璞归真式的生存状态,也正是道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家强调“全身保真”“如婴儿之未咳”。道家思想强调圣人要去除各种欲望,恢复一种醇厚质朴的民风。然而老子并不否认人们存在七情六欲,也不认为各种欲望是恶劣的。他只是说“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强调的是应该去除外界的干扰。在这个前提下,人的各种追求并不应该否定——因为道德的境界也是需要追求的。我们以之关照沈从文的散文。沈从文钟情的真,未必就完全是道家讲求的真,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妨将二者联系起来看待。因为这两种有着不同倾向的真,其旨归却又是相同的,都是人性自由。沈从文在这种自由状态中发现的是人们之间质朴醇厚的浓郁情感,亲切自然的纯朴民风。如果说湘西世界本来就是一个纯天然的小国寡民的世界,那么这里的人们也正是那种“无知无欲”的人民。沈从文对其所描写的各种湘西人物,很少简单地加以臧否,原因在于这里的人们是不能够用善恶来衡量的——这也正符合道家思想中无所谓善恶的人性论。所以,二者还是有其殊途同归的一面的。


三、 行文笔法,任其自然

沈从文的文笔向来清新优美,散淡有味,不过其散文的文风又有着独到之处。最突出的一点便是毫不藻饰,全无雕凿,任其自然,平铺白描。这种语言风格和陶渊明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之后的山水诗风格相近,而这种风格受传统道家思想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和传统的山水田园诗不同,沈从文的散文笔法更加散漫,甚至是不加任何文学修饰。这种尽量还原到原生态之中去的写法,在现当代各位大家中都是不多见的。和当时许多散文名家相比,沈从文在笔法上所长便是自然流露。湘西特殊的风土人情本身就弥漫着一股浓郁的神秘气息,仅这一点便已经引人人胜。而沈从文纯粹白描的写法更加令这种独特的风情展露无余,使人不觉心驰神往。因此,这里只要如实地记录就已经足够令人心动了,倘若加以任何艺术修饰,反而会令人感到虚假造作。在这一点上,应该说沈从文做得相当到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写法带来了一个极大的问题,就是许多我们现在看来似乎对文意有所破坏的文字也呈现在文章中。这些文字中,以一些事涉猥亵的描写和对话最为突出。对于展示湘西居民真实生活和性格而言,这些固然是不可少的,然而并不是说就是不可以进行艺术加工的。应该说,沈从文不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他并非是不能加以修饰,“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这其中固然有着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我们以为,他在进行创作时有意秉持一种“还原+真实”的态度,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


所谓还原,就是指他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不对所写进行任何修饰,甚至都不进行任何艺术挖掘。但是正是这种毫无修饰的本真文字,反而收到了绝佳的艺术效果。应该说,这一点并不是庄子的文风,然而却是老子以及陶渊明的继承。不过,无论文笔是否华美,沈从文的散文和道家文风的一致性在于,不过分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沈从文当然是重视文学的社会性的,但是他却更热衷探讨人性的问题。而对于人性的探讨,进而上升到对生命的反思,从而获得人格境界的提升,这正是道家文学的典型特征。沈从文的这种笔法,也正是为了继承湘西的传统人文精神,将这种人格和生活态度发扬下去。他在《湘西•题记》中说道湘西到今生产、建设、教育、文化在比较之下,事事显得落后,一般议论常认为是‘地瘠民贫’,这实在是一句错误的老话……二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更必须认识清楚:这是湘西人负气与自弃的结果。”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看似保守落后,但是那并非这种生活本身的错误,而是因为人们的态度。

所谓真实,就是说散文的描写和小说的描写具有一致性,相互印证。《湘行散记》中的大多数文章都是有情节有故事的,具备类似小说的性质。但是,既然是散文,就有着散文与生俱来的比小说更能够说服人的信服力。沈从文构建的湘西世界堪比世外桃源,这种世外桃源式的生活,不能不说还是带有沈从文精神向往的因素的。小说和散文结合的笔法,使得他能够在一个比较权威比较有信服力的话语角度讲述一些未然性。而这些未然性正是他所向往的生活,这种生活恰恰是道家所追求的自由纯朴的生活。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沈从文湘西散文创作中受到来自道家思想方方面面的影响,并且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湘行散记》、《湘西》这些优秀的散文札记,从而造就了一位风格独异的散文大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16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