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之仰止,中原一奇峰”。“昔之杨栗山,今之振华公”。这都是中医学人对已故国医大师李振华先生的赞辞。李振华自幼精求医儒,博采众长,临床70年拯危救厄,起死回生无数,尤其是治疗疑难重病,屡起沉疴,一生广济众生,德艺双馨,桃李天下。
李振华1924年出生于“河洛文化”发源地河南省洛宁县。悠久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中州的贤达名医。李振华之父李景唐为豫西名医,尤善治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李振华自幼切从父教,“真善为本,济世成德”,医文并重。李振华生前曾说:“这段学习对我一生至关重要,后来我又通过学习哲学,特别是唯物辩证法,对中医经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以后的医、教、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1956年底到次年初,河南洛阳地区发生流脑,李振华运用中医药挽救了许多危重患者。李振华与医疗队成员冒着大雪去抢救一个32岁的流脑女患者,其高烧昏迷抽搐,病情十分严重。李振华果断制止了用阿司匹林和中药辛温解表的治法,并引杨栗山之说:“温病之所由来,是因杂气由口鼻入三焦,怫郁内炽。”又谓:“温病得于天地之杂气,怫热在里,由里而达外内之郁热为重。”遂改用清热解毒、熄风透窍之银翘散、白虎汤加减,加服安宫牛黄丸。第二天下午患者即清醒。李振华先后治愈132例流脑患者,治愈率达92.7%。对于25个患儿的偏瘫等后遗症状,他又针药并用全部治愈,及时控制了豫西地区的疫情。
1970年夏秋季节,河南禹县流行乙脑。李振华带领医疗小组前往救治。一个深度昏迷的19岁青年,服了李振华开出的处方后,第3天清醒,第5天可进食,7天后挽扶着能行走。其余患者也在其治疗下好转。
李振华治疗瘟疫,颇赞清代医家杨栗山升清降浊之说,“急以逐秽为第一要义”。李振华晚年潜心于脾胃病治疗,承继诸家脾胃学思想,力倡李东垣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胃”,临床注重保护脾胃,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李振华在其承担的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课题中,提出“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虚实交错”的病机理论和“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疗原则。据此创立了香砂温中汤和沙参养胃汤,有效率达98.7%,治愈率达32%。此研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在对近20余年千余例患者的治疗随访中发现,凡坚持服药者,未有一例转为胃癌。
李振华还提出“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脾虚是气虚,甚则阳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治脾胃必须紧密联系肝;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单治;胃阴虚治疗用药宜轻灵甘凉”等学术观点。这种脾胃病学术思想,师古不泥古,多有创新,指导临床颇有效验。
李振华临床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一贯强调“医源于易,医归于变;临证要诀,辨证为先;综合分析,四诊合参;谨守病机,处方为先;理法方药,有机连贯。”曾有一位患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无效,医生决定给他放起搏器。患者抱着一线希望求治于李振华,李振华根据患者食欲差、胃中泛酸、神疲乏力、胸胁胀痛,舌淡苔腻等表现,辨证为肝脾失调、脾虚肝郁,治以疏肝健脾,方用逍遥散、二陈汤加减,服药后再做心电图,显示房室传导阻滞即告消失。李振华谓:“现代一些检查手段,主要用来帮助诊断、鉴别诊断,判断预后好坏,而不是用来指导用药的,辨证用药还是要靠中医的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还常谓:“医学乃仁人之术,必先具仁人之心,以仁为本,济世活人,方可学有成就而达良医。”李振华在《八十抒怀》中曾写道:“悬壶六旬尽天职,但愿世人寿而康。”这是一代国医大师的自我写照,也是其胸襟与期望。
2017年3月末,笔者曾于李振华先生病榻前拜望,当时天已作暮,中原腹地寒风刺骨,傲雪凌霜,先生躺于床上,面色淡黄而神清气爽,言“中医确可治急证”并述其经验,侃侃而谈。每忆斯景,灯下观先生相,蚕眉凤目,宽额修面;龙准鲸须,阔耳垂肩。先生心志沉静,待人谦恭,孝有雅量,而且一生慎终追远,传道授业,以人为本,养践其行,真乃儒风之大雅,医中之苍龙。有诗赞其曰:“龙门开化早,自古多俊豪。黄河日夜吼,雄魂壮清操。医坛长供祭,中华医圣骄。”
先生荣哉!生命承载大旺,治人育人生辉,多少英才学子,情致并韵,韶华春朝。先生铭矣!舌耕佳话七十载,三尺讲台,医儒风韵,情怀不尽,春秋长乐,余音无穷。今祭先生曰:“一以贯之,道传医儒。心唯忠恕,敬民毕生。爰述经典,创新有成。以身致国,赡礼而终。安贫乐道,天示鹏程。德配古贤,神融开明。存乃为幸,殁乃为宁。斯名天地,彰彰永恒!”
病因病机认识
国医大师李振华对抑郁病的认识,是从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脏躁病的记载受到启发,如: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经典已重点描述了郁证的主症,李振华根据临床所见到的一些患者心烦急躁,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善哭泣,精神恍惚,如见神灵等,这些症状十分类似脏躁。其病因大多是长期精神抑郁,情绪低落。出现心烦急躁,怒气伤肝,肝气郁滞,郁而化火,以致肝火引动心火,肝火不仅耗伤肾阴,肝气又横逆脾胃,导致脾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内停,遇热而为痰,痰湿随肝气上逆,蒙蔽清窍,导致思维混乱。由此可见肝气失其疏泄条达,郁而化热,轻则引发脏躁病,不寐病,重则可发展成为抑郁症,而出现上述症状。
李振华在临床上治愈了大量此类病例,病情重者少数亦有肝火引动心火,出现多疑幻想,发展为厌世甚至轻生的行为。所以李振华认为抑郁症的病机在于肝。其病因在于精神受到 *** ,怒气伤肝,郁而不解,肝失疏泄条达,郁而化火,肝火过盛则耗伤肾阴,肾阴虚不能正常抑制心火,水火不济。肝火、心火不仅会导致失眠多梦,心烦急躁诸证,甚则出现神经失控,思维混乱。肝失疏泄条达,肝气横逆又可损伤脾胃,水湿运化失常,湿遇火而成痰,痰气郁结咽喉则为梅核气,脾虚气血不荣,木少滋养,肝血不足则健忘失眠,痰随肝气上逆蒙蔽清窍,则思维更加混乱不能自主。因而本病出现心肝脾肾四脏相互彼此功能失调。对此复杂之病机,李振华认为宜通不宜补,通即是疏通肝气,恢复肝气疏泄条达的功能,气行则湿行,健脾化痰,清心豁痰,痰湿消失,热成无根之火,痰火便自行消散。同时在治法上以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并重,使肝气不再郁滞,其他脏腑功能自可恢复。
研制「清心豁痰汤」
李振华认为肝郁脾虚是脏躁发病之本,脏躁病属于抑郁症。李振华经过数十年临床实践,临床上长期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病因多由饮食或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土壅木郁,肝失调达;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木郁乘土。病机是肝脾失调,肝郁脾虚,心肝热盛。故李振华易甘麦大枣汤而用疏肝理气、健脾化痰、清心豁痰安神的治法,研制定出「清心豁痰汤」。多年来,通过临床观察,此方不仅对脏躁病效果显著,即是比脏躁病发展更重的抑郁症,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由于本病是肝气郁滞而引起的心神紊乱之病,故反复心理疏导安慰尤其重要,临床上要结合病患的具体情况,找到心理突破口,循循善诱。
李振华拟定 「清心豁痰汤」(亦称脏躁方),基本药物为:白术、茯苓、橘红、清半夏、香附、郁金、节菖蒲、炒栀子、莲子心、小茴香、乌药、龙齿、夜交籐、合欢皮、知母、琥珀、甘草等。方中药用白术、茯苓、橘红、清半夏健脾和胃,燥湿化痰为本;郁金、节菖蒲开窍醒神;炒栀子、莲子心、知母清心肝之火;小茴香、香附、乌药疏肝理气,行气解郁;龙齿、夜交籐、合欢皮镇静安神宁志;甘草调和诸药;又用矿石之琥珀镇静安神。全方配伍使脾健以绝生痰之源,肝木无以相乘,肝气舒畅,痰火清,心神明而得痊愈。
临床运用,随证加减,疗效显著。李振华指出:治疗脏躁,一般30天为一疗程,需2个疗程左右,肝郁脾虚是主要病机。但李振华认为肝郁脾虚是不对等的,其有所偏重,偏于肝郁化热心肝火旺者用清心豁痰汤加陈皮、砂仁、厚朴等疏肝健脾,理气和胃;偏于脾虚用香砂六君子汤加柴胡、香附、郁金等健脾益气,疏肝解郁。李振华强调,恢复期治疗要掌握好分寸,过早使用逍遥散反而加重病情,与早用归、芍等阴分药滋阴敛湿有关。疏肝理气在药物治疗上宜用清热而不燥之品,不宜纯用镇静抑制之剂。
由于本病是肝气郁滞而引起的心神紊乱之病,故李振华非常重视古典医籍记载的「心病需要心药医」的治法。强调调畅情志的重要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心理上的问题得不到规劝解决,虽服药可见短时之效,但仍可复发,此即本病属于难治根治之原因。
病案举例
案1 脏躁(脾虚肝郁)
王某,女,50岁。2011年2月11日初诊。
患者自诉失眠、汗多5年余。五年来,患者经常失眠、汗出明显,尤其夜间为甚,伴心烦急躁,时头晕头痛,易发脾气,两胁部窜痛不定,偶感全身不适,莫可名状,甚则有轻生念头,并出现月经紊乱。至当地医院心理科治疗,给予黛力新等抗焦虑抑郁的药物,服药期间症轻,但停药后再发。后至妇科用雌激素治疗,月经基本正常,上症减轻,但效果欠佳,仍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并逐渐出现胃脘不适,口苦口臭,纳差,稍进食即腹胀,大便2日一行,黏滞不爽。为求中医系统治疗,遂来李振华门诊求治。现症见:失眠、汗多,夜间汗出明显,头晕,心烦急躁,易怒,时感两胁胀痛,痛处不定,腹胀,纳差,口味异常,大便偏干,质粘,1~2日一次,舌质淡,边尖红,体稍胖大,苔薄白腻,脉弦细。
诊断:脏躁(脾虚肝郁)。
治法:健脾疏肝,清心安神,固表止汗。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香附10克,砂仁10克,柴胡6克,郁金10克,乌药10克,焦三仙各12克,合欢皮15克,天麻10克,麻黄根8克,淡竹叶10克,小茴香10克,甘草3克,生姜3片为引。10剂,水煎服,日1剂。
医嘱:忌服辛苦酸辣之物,规律生活,避免紧张和情绪过激,畅情志。
二诊(2011年2月21日):服上药后,汗出减少,睡眠好转,基本无头晕,舌苔薄,腹胀不减,伴嗳气。守上方去半夏、天麻、淡竹叶,加青皮10克,柿蒂15克,萝卜种15克,龙齿15克,知母10克,以加强疏肝理气之力。同时,知母有预防理气药过度伤阴之意。继服10剂,水煎服,日1剂。
医嘱:同上。
三诊(2011年3月2日):服上药后,口苦、腹胀及两胁痛、汗多等症基本消失,精神明显改善,食欲正常,眠欠佳,但较前好转。故守上方去知母,加夜交籐30克以助改善睡眠,继服15剂,水煎服,日1剂,巩固治疗。
经上述近两个月的治疗,患者精神状态恢复如前,正常生活,上症未再复发。
按:本案患者年龄50岁,适处更年期,肝郁气滞日久,肝阴不足,气郁化热,热扰心神,清窍失养。症见失眠、汗出、头晕、心烦急躁、胁痛、腹胀、纳差、大便干质粘,舌边尖红、苔薄白腻、脉弦细,显为肝脾失调,心肝热盛证。治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旨在健脾疏肝、清心安神、固表止汗。此案例偏于脾虚用香砂六君子汤加柴胡、香附、郁金等健脾益气,疏肝解郁,李振华强调,恢复期治疗要掌握好分寸,过早使用逍遥散反而加重病情,与早用归、芍等阴分药滋阴敛湿有关。另外李振华强调调畅情志的重要性。
案2 抑郁症(肝郁痰扰)
崔某,女,32岁。2013年9月初诊。
近一年来,患者因婚姻问题,经常生气,长时间心情压抑,出现月经量少,痛经,色暗有血块,经前 *** 胀痛等。继而出现心烦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头晕记忆力逐渐减退,口苦口乾,进而发展到恐惧,厌世,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父母不断直言规劝,但不宜接受,以致发生争吵。甚至情绪急躁,已不能安心工作。特别是近几个月来,从厌世发展为想自杀而绝于世,西医按抑郁病住精神病医院治疗,也未彻底见效。出院后曾一次大量服安眠药自杀,被发现后送医院经洗胃抢救而愈。但自杀的念头仍不绝,第二次曾用刀欲割腕自杀,幸被人发现将刀夺出而未遂。现欲自杀这个想法仍不绝于心,觉得活着没有意义,又恐这个病也治不好,经父母的亲戚一再劝告而来求诊。除上述症状外还见患者面色黄瘦,精神抑郁,目光呆滞,不思饮食,身体困倦乏力。舌苔薄腻微黄,舌体胖大,舌质稍淡,脉弦细。
诊断:抑郁症(肝郁痰扰)。
治法:疏肝理气,清心豁痰。
方药:自拟清心豁痰汤。白术10克,茯苓15 克,橘红10 克,清半夏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节菖蒲10克,炒栀子10克,莲子心6克,小茴香10克,乌药10克,龙齿18克,夜交籐30克,合欢皮18克,白蔻仁10克,焦三仙各10克,知母12克,甘草3克。琥珀3克,朱砂1.5克,共为细粉,冲服。20剂,水煎服,日1剂。
另诊疗时李振华耐心开导患者,切不可胡思乱想。
二诊(2013年10月):患者经劝导后,心胸逐渐开朗,与人言语,亦能面带笑容,不再与父母顶撞,并且表示要悔改。其睡眠、心烦急躁、头晕都等症状也明显减轻,食欲增加,精神面貌大为好转。上方去朱砂、焦三仙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丹参15克,继服20剂。并在劝告中表扬患者思想聪明,心胸宽广,进步快。患者在言语中开始有哭泣转为喜悦。
三诊(2013年11月):患者服药近一个月来,已不再心烦急躁,胡思乱想,与家人同事交谈融洽,亦能正常工作。失眠、多梦、饮食、月经诸证基本正常,上方去桃仁、红花,加远志10克,枣仁15克等以助其恢复记忆力。又调理一月余,病情大为好转。
按:李振华对本病的认识,认为其病机不仅和脾气虚有关,主要是精神长期不愉快,肝气郁滞,郁而化热,以致心肝火盛,肝失疏泄,木郁克土,痰湿内生,痰湿随肝气上逆而蒙蔽清窍,出现心神紊乱轻生而不能自主。同时如心理上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虽服药可见短时之效,但仍可复发,故李振华认为,治疗本病应正确服药和心理疗法并重,不可轻视一方。
本案患者由于婚姻等问题,未能正确解决,精神长期受到 *** ,以致心烦急躁,抑郁恼怒,失眠多梦,头晕记忆力逐渐减退,口苦口乾,进而发展到多疑幻想,恐惧,厌世,出现自杀的行为等精神症状。其病机为患者忧愁思虑过度,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土壅木郁,肝失条达,化火成痰,痰火内盛,上扰心神,心神不宁,魂魄不安而发病,其月经的异常,纳食减退俱为脾虚肝郁,痰火上扰心神之证,治疗以李振华自拟的清心豁痰汤加减,药用白术、茯苓、橘红、清半夏健脾和胃,燥湿化痰为本;郁金、节菖蒲开窍醒神;炒栀子、莲子心、知母清心肝之火;小茴香、香附、乌药疏肝理气,行气解郁;龙齿、夜交籐、合欢皮镇静安神宁志;白蔻仁、焦三仙化湿和胃,消食化积;甘草调和诸药;又用矿石之琥珀、朱砂镇静安神。全方配伍使脾健以绝生痰之源,肝木无以相乘,肝气舒畅,痰火清,心神明而得痊愈。
抖音上北京的医生刘东是真的。根据相关资料查询显示,刘东,医学硕士,主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30岁,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从国医大师李振华、张磊,门成福、张亚强。并获得李振华国医大师的高度认可,作为中医的传承工作者,刘东医生表现出青年大夫中少有的天赋异禀。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为急性传染病,病情发展迅速,应早发现早治疗。若失于及时治疗,病理则由卫分气分转入营血,此时较难治疗,且易出现呼吸或循环衰竭而致死亡。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病人主要是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特别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容易感染。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多、传播快、流行广,来势凶猛,病死率高,危害性大。本病在冬春季节为流行高峰期,据统计,每年的2-4月,流脑的发病率占全年的60%左右。
李老早在中青年时期,就是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专家,临床经验极为丰富,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成功控制了国内几次大规模的流脑疫情。关于流脑的防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儿童及时接种流脑疫苗。
2、因流脑系呼吸道传染,流行期间儿童不宜到公共集体场所,切勿接触病人。
3、室内注意清洁卫生,勤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可用食醋或艾叶熏蒸消毒。
4、板蓝根,金银花,菊花,甘草。水煎服,连服5~7天。对于流脑的预防,极有帮助。
5、流脑初起类似感冒,但呕吐、皮疹、高热、项强、精神不振等症状,是一般感冒少有的表现,如患儿出现此类症状,应该立即到医院进一步检查确诊治疗。切忌直接用治风寒感冒的药治疗,以免汗出伤阴,热盛于内,热邪转入营血,出现生命危险。
6、病入气分,肺胃热盛,宜重用生石膏。为了防止生石膏伤胃,最好加入少量粳米,如无粳米可加入适量生山药以保护胃气。并且,生石膏需先煎20分钟左右再纳诸药。
7、在运用退热药时注意重用葛根。
8、神昏谵语以致昏迷宜凉开透窍,注意重用安宫牛黄丸,若舌苔腻者生石膏减量加郁金、菖蒲、白蔻仁。
9、痰多者加川贝母、栝楼仁、苏子、桔梗。
10、病在卫分气分,忌用凉血酸敛药物,如生地、五味子、白芍、山萸肉,以防敛邪,使热毒不得散解。
11、患者恶心呕吐服用中药汤剂时,每剂药可少量多次频服,如服药困难,可采取鼻饲用药,亦可将汤液 *** 。
12、以上方剂药物用量根据儿童年龄酌减。
国医大师李振华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005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