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对潮汕人来说就像米一般不可缺,潮语“茶米”一称可见一斑。而潮汕人在饮茶的茶礼中也学会了如何做人,就像功夫里的武德一样,工夫茶里也有茶德。
【冲茶人】
俗称柜长,潮语“柜”与“县”同音,冲茶者便被戏称为“风炉县长”。潮汕人请人喝茶时按照工夫茶的规矩,主人必须自己亲自冲茶,但无论是在家或做客,都不能让长辈冲茶。要么是比你低辈或和你同辈的人冲,要么你冲。
【洁器】
① 茶具必须经常清洗,若留下茶渣则显得不干净;冲茶之前要用开水热罐、淋杯,第一是为了使茶具具有一定温度(冲茶时能保持茶香),第二以示清洁、干净来待客。② 每喝完一杯茶要用滚烫的茶水洗一次杯子,然后再把带有热度的杯子给下一个用。
【冲茶】
饮者多人,茶杯唯三,而斟茶也有讲究的,有四字诀:低、快、匀、尽。① 低,斟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表示对客人不尊敬;② 快,则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保持热度;③ 匀,则是保持各个茶盅均匀盛茶,其名曰“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其实就是把茶杯靠在一起让茶杯轮流筛,这样才能确保茶色浓淡均匀,以示对座中客人的尊重;④ 尽,就是不要让余水留在壶中,这样下一冲的茶才不会有苦涩味。除此之外,泡茶必须用热开水,用低温水冲茶,是对客人的大不敬;洒茶不能太满,俗语曰:“酒满敬客,茶满欺客”;茶味变淡,要更换新茶,以表示敬客;所以喝茶间,如遇又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表示欢迎,否则会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
【敬茶】
① 端茶之初,必先谦让,以表互敬。② 第一巡茶的第一杯,要请在座的长辈或声望地位高的人先喝;还有“先客后主,司炉最末”,在敬茶时还得先敬客人和来宾,然后向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才可喝,否则就是对客人的不敬,叫“蛮主欺客”或“待人不恭”。③ 让老者、尊者先端茶杯,示爱老敬贤,第一个端茶不能拿中间一杯,示礼貌;即便是老者、尊者,第一个端茶,也不能拿中间一杯,示爱幼。④ 切勿以“却之不恭”为借口,每请必饮;如若人多杯少,则你喝一杯以后,就要谦让座上的人都喝了,才能喝第二杯,真可谓“谦谦君子饮者风”了。⑤ 客人喝茶时,不能用杯脚擦茶池,喝完茶,茶杯要轻放不出声,否则被视为不尊重主人,是“强宾压主”有意挑衅。潮汕工夫茶文化源远流长,而其中茶礼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做人道理,茶工夫里以礼为先,它不止于茶席,也深植于潮汕人的心里。
茶文化
潮州茶文化是岭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工夫茶”为著称。“功夫”,本为茶名(一种中等茶),后演化为烹茶方法。《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称:“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工夫茶为最。”
潮州工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汕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州工夫茶,在当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会友。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工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讲究,有茶童(戏称“风炉县长”)专侍,挑担、入山、浮水,临清溪而烹茶,观山水而论道,赋诗辞而抒情,别有一番情趣。工夫茶乃文人骚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许多诗文中均言及工夫茶
特点
潮州工夫茶,以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与以茶寄情为特点。据翁辉东《潮州茶经》称:“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茶之本质,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法。”工夫茶一般不用红茶和绿茶,而用半发酵的乌龙、奇种与铁观音,不必要上等茶,茶叶远没有茶具讲究。工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壶。茶盘、茶杯、茶垫、茶罐、水瓶、龙缸、水钵、红泥火炉、砂姚、茶担、羽扇等,一般以12件为常见,如12件皆为精品,则称“十二宝”,如其中有8件为精品,或4件为精品,则称“八宝”或“四宝”。
茶具讲究名产地、名厂家出品,精细、小巧,质量上乘,俨然一套工艺品,体现潮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价值取向。功夫茶的茶壶,多用江苏宜兴所产的朱砂壶,要求“小浅齐老”,茶壶“宜小”,“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烫”,“独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浅,犹如半只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
工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虽有好的茶叶、茶具,而不善冲,也全功尽废。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有所谓“十法”,即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也有人把烹制功夫茶的具体程序概括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或称“八步法”。
治器——冲茶前的准备工作,从起火到烧开水,冲烫茶具;
纳茶——将茶叶分粗细后,分别把茶叶装入茶壶,粗者置于底、中者置于中、细者置于上,茶叶不可装得太满,仅七八成即可;
候茶——讲究煮水,以“蟹眼水”为度,如苏东坡所说,“蟹眼已过鱼眼生”,初沸的水冲茶最好;
冲点——讲究“高冲”、开水从茶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以防“冲破茶胆”,茶叶冲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冲坏;
刮沫——冲茶时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壶盖刮去,然后把茶壶盖好;
淋罐——茶壶盖好后,即用开水冲淋壶盖,既可冲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壶外加热;
烫杯——在筛茶前,先烫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温,茶不易凉,也能使茶生香;
筛茶——讲究“低筛”,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筛茶方法,把茶壶嘴贴近已整齐摆放好的茶杯,然后如“关公巡城”般地连续不断地把茶均匀地筛洒在各个杯中,不能一次注满一杯,以示“一视同仁”,但一壶茶却必须循环筛酒以至于尽,即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潮州工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二者之异首先在于非同一般喝茶那样,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与其说为解渴,不如说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叙情;其次,潮州工夫茶特别地讲究食茶的礼节,待茶冲完,主客总是谦让一番,然后请长者、贵宾先尝,杯沿接唇,茶面迎鼻,闻茶之香,一啜而尽。工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中国传统的“茶道”。
茶礼
潮汕工夫茶不但品茶工夫独树一帜的,而且因历史悠久而产生了许多有趣的习俗,在潮汕各市县中品茶的礼俗大同小异。潮汕人请人喝茶时按照工夫茶的规矩,主人必须自己亲自冲茶,茶要酽像酱油一样,以示对客人的尊重,所以喝茶间,如遇又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表示欢迎,否则认为“慢客”,待之不恭。第一巡茶的第一杯,要请在座的长辈或声望地位高的人先喝,即“先尊后卑、先老后幼”,此外,还有“先客后主,司炉最末”,在敬茶时除了论资历排辈,按步就方外,还得先敬客人和来宾,然后向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潮语“柜”与“县”同音,冲茶者,便被戏称为“风炉县长”)才可饮喝,否则就是对客人的不敬,叫“蛮主欺客”或“待人不恭”。如若人多,使用多杯的大罐时,喝茶的人则要顺手端自己前面的一杯。最后一个人才能端中间的,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在旁边茶杯未有人端起之前,就先拿了中间一杯,不但会被认为对主人的不敬,也是对在座客人的不尊重,这就有失礼仪了。如若人多杯少,则你喝一杯以后,就要谦让座上的人都喝了,才能喝第二杯,真可谓“谦谦君子饮者风”了。客人喝茶时,不能用杯脚擦茶池,喝完茶,茶杯要轻放不出声,否则被视为不尊重主人,是“强宾压主”有意挑衅。
茶与生活
潮汕工夫茶,在潮汕地区深受人们喜爱,不少人早上起来就泡上一壶茶,倦意顿时一扫而光,只觉得神清气爽。潮汕人喜欢以茶会友,在细品慢酌、谈笑风生中,人们互通信息、加深了感情。品茶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解渴的目的,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六合家宴的江经理介绍说,潮汕人把茶叫做“茶米”,茶在潮汕人心目中就像米一样,足以看到潮汕人嗜茶如命,茶与米的不可分了。
到城中的高档潮菜馆吃饭,席间总是穿插上工夫茶。在你吃完海鲜鱼肉的时候,喝一杯可以消除腥味;在你吃着一碗甜品有点腻的时候,喝一杯可以去腻开胃。在你酒足饭饱觉得有点撑的时候,喝一杯解乏消滞。功夫茶与潮菜,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了潮汕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人说吃潮菜不喝工夫茶,总是感觉不太正宗。
工夫茶分福建、潮汕、台湾三个派系,福建喝铁观音比较多,潮汕喝大红袍、单枞茶比较多,台湾则喝冻顶乌龙比较多。但是从冲泡方法上来说,三者是共通共融的。?
工夫茶之理
工夫茶之隆情,使其茶艺超凡而 “入俗”。工夫茶的雅趣,让品茶者难得清闲,乐于赋闲。工夫茶的厚韵,蕴含国人苦尽甘来的生活观念,而工夫茶的义理,则明白无误地透示着传统思想文化中 "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 喝茶,本是一件平常的生活琐事。但毕竟与一日三餐皆须填饱肚子的吃饭相比,有再高一层的功能需求。而这种基于解决了温饱需求的高层次生理需求通常也演化出更高一层的精神追求。所以,当喝茶并非为了止渴、喝茶并非为了消食去腻时,便是品茶。品茶要有经验,要有学识,要有修养。品茶要有感觉,要有顿悟,要有心机。当品茶成为时尚,成为艺术,成为文化之后,茶道便是一种积淀着民族生活意识.民族伦理观念、民族精神追求的生活美学了。工夫茶的确不亚于一门高深的学问。如果你懂得 "天人合一"的义理,工夫茶圣殿之门便打开着恭迎你入室了。?
正名
“工夫茶”与“功夫茶”混称的情况,时下十分流行。其实,“工夫茶”不能称“功夫茶”。故特为之作文正名。
“工”、“功”有别
工,《说文解字》去:“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徐锴注曰:“为巧必遵规矩、法度,然后为工。”段玉裁注曰:“凡善其事曰工。” 功,《说文解字》去:“功,以劳定国也,”《尔雅》云:“绩、勋:功也。” 上述引文,说明了“工”、“功”的原始意义,区别一目了然,不可混用,如《论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句,“工”绝不能代之以“功”.
2.“工夫”、“功夫”有别
“工夫”、“功夫”虽不乏通用实例,但其区别仍然存在。混用必致概念不清晰。
宋明理学家将“工夫”作为哲学范畴来使用,如《朱子语类.卷六九》去:“谨信存诚是里面工夫,无迹。”朱熹尚有“穷理工夫”、“涵养工夫”说。王阳明《答友人问》云:“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着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黄绾《明道篇.卷一》去:“以致知示工夫,以格物示功效”;钱德洪《论学书》去:“见在工夫,…….....此即行著司察、实地格物之功也”(请注意黄、钱话中“工”、“功”联用的差别)。可见“工夫”范畴是对主体整个现实活动的哲学概括,显示更深家积功累行,涵蓄存养心性之修养工夫。此类“工夫”,绝不能代之以“功夫”。
以表现武打为主的故事片称为“功夫片”。此处的“功夫”特指武术,绝不可代之以“工夫”。
3.“工夫茶”、“功夫茶”有别
专指品饮之“工夫茶”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清代俞蛟《梦厂杂著.工夫茶》。其后寄泉《蝶阶外史》、徐珂《清稗类钞》等文献资料,多称“工夫茶”。 清中期以后,“工夫茶”作为型种遗存,流行于潮州及其周边地区。而潮汕地区的传统叫法是“工夫茶”。按潮汕话声韵分部,“工”属“江”韵,“功”属忠韵。
地方标准
《潮汕工夫茶》
由广东省质监局发布的广东省地方标准《潮汕工夫茶》从今日起正式实施,这也是内地首部工夫茶标准。
“潮汕人都喝工夫茶,但不是都懂工夫茶。”《潮汕工夫茶》标准起草人、汕头市茶文化协会名誉会长郑文铿说,尽管工夫茶已经普及并已经走出了潮汕,但工夫茶文化的普及还不够。
“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是潮汕人对于工夫茶冲泡约定俗成的民间总结,如今首次明文写进了这部标准。这部标准列入了4件茶具和10道冲泡程式。而如果在冲泡潮汕工夫茶时还要摆上一个“公道杯”——这部标准会告诉你,地道的潮汕工夫茶冲泡是不需要这一茶具的。
■ 标准:茶具只有茶中四宝
2009年6月中旬,省委省政府粤东工作会议在汕头召开。会后,广东省质监局建议建立潮汕工夫茶地方标准,把工夫茶作为地方品牌带动发展地方经济。这,也是《潮汕工夫茶》标准的由来背景。很快,由汕头市质监局、旅游局提出,汕头市茶文化协会牵头起草,协会名誉会长郑文铿成为了标准起草人。
“他(郑文铿)是这个标准最合适的起草人,我们大家叫他‘茶圣’。”汕头市茶文化协会副会长郑楚辉说。
尽管潮汕地区家家喝工夫茶,虽然成为了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可在郑文铿看来已有200年历史的潮汕工夫茶文化还远远没有普及。“一般百姓喝茶不谈茶,老百姓喝工夫茶还大多停留在解渴、交往、休闲的层次上。”郑文铿说。
这是一个地方标准,也是内地第一个工夫茶标准。郑文铿说,起草时参考了历史资料、民间约定俗成的冲泡技法总结以及国家相关茶艺师培训教材。
传统潮汕工夫茶茶具之多,足有18件套。而考虑到实用性,这一标准的“茶具”只针对“茶中四宝”制订。“茶中四宝”也即茶壶、茶杯、茶锅、茶炉,是煮水和冲泡的四件必不可少的茶具。郑文铿认为,把“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这一民间艺术概括作为冲泡标准写进了《潮汕工夫茶》,是这一地方标准的一大亮点。
“国内很多茶艺也在引用,但其实‘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是潮汕人民对于工夫茶冲泡的归纳,写进标准,是一种保护。”郑文铿说。
■ 起草人: 标准将工夫茶冲泡程式分为10节
起草人郑文铿说,除先进性和实用性外,统一性和规范性都是起草原则。
那也意味着,这个标准必须能够解答什么是地道的潮汕工夫茶。“现在潮汕人的茶桌上,常摆一个公道杯。客人坐下来,冲茶时先把茶汤倒到公道杯里,再分到茶杯中。”郑文铿说,这其实不是潮汕工夫茶的茶具,而是台湾茶道的茶具。“用公道杯,看似茶汤均匀,但影响了茶汤的温度。”
郑文铿说,不仅潮汕工夫茶茶具受到其他茶道的影响,本土对于冲泡的民间总结也莫衷一是。例如民间冲茶时,有所谓“四点金”、“五点梅”的总结,也就是说在倾倒沸水到茶壶或者盖碗中时,分四个或者五个点来倾注。“但这其实都是不对的。”在这部标准中,“冲点”环节就写明倒水时“切忌直冲壶心,以免造成涩滞”。
而记者留意到,这部标准里,潮汕工夫茶冲泡程式从放置茶具、茶叶到煮水、冲点、刮沫、淋罐、烫杯、低洒直到“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共分为10节。每一步骤,都有详细的操作说明。
汕头首批“非遗”项目汕头工夫茶艺传承人郑惠丰则说,标准的制订对于潮汕工夫茶文化的推广是会有很大帮助的。之前的工夫茶茶艺传承教学,也只是通过口传,主要靠学习者自己领悟,没有规范的标准。
■ 争议:有标准还是“工夫”吗?
标准虽已发布实施,但在有些人看来,潮汕工夫茶茶艺,特别是冲泡是靠琢磨的,不应有标准。 “工夫茶都有标准了,那还要‘工夫’作甚?”郑文铿表示:“茶叶制作流程同样也有标准,可为什么有人能做出好茶,有的人不能?”他解释说,同样的一泡单枞茶,不同的人来冲泡,出来的茶汤味道是不一样的。
工夫茶的“工”字,潮汕话的意思包括了“用心、细致、周到、本领”等。郑文铿强调说,真正的潮汕工夫茶“工夫在话外”。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一起来看看。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
说法一
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揭阳、潮州、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语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大潮汕人民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潮州工夫茶不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汕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沉积。?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说法二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工夫?也作?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劳力;素养;造诣,成就的程度;空闲时间。?工夫?与烹茶方法联袂,称?工夫茶?或?功夫茶?。故所谓的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中国茶道形成于盛唐,《茶经》总其大成,简称?茶经法?。(《茶经》是潮汕工夫茶烹法之本,更是中国工夫茶的?元典?)?茶经法?详载茶艺,包括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茶、酌茶六个主要程序,组成了?茶艺?的核心内容。宋、元是中国工夫茶发展期,到了明代是中国工夫茶的鼎盛期,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阶段。潮汕工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及至明国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则以详尽著称。后之介绍文字,未见有超越其窠臼者。
潮州茶文化的历史
自唐代韩愈被贬到潮州后,邹鲁之风开启。现可见最早的有关饮茶文献资料是北宋时苏轼的《与子野》书:?寄惠建名数种,皆佳绝。彼土自难得,更蒙辍惠,惭悚。?子野,即潮汕前八贤之吴复古(吴远游),与苏轼至交。文学家苏轼在茶学上造诣颇高,对茶艺颇有研究。吴复古寄上的数品福建茶,获得苏轼赞誉?皆佳绝?,且知?彼土自难得?,可见吴复古有相当高的品茗水平,也说明宋代潮汕地区至少在上层人士中已有饮茶之习俗。后又经历次战争动乱时之人口迁徙,特别是宋末朝廷南迁,文天祥兵败于潮州,更是把诸多中原文化带入潮地,如潮阳笛套音乐等。潮汕地区众多姓氏宗族,追根溯源,其始祖均始于此次朝廷南迁。历次的人口迁入,把中原的饮茶习俗也随之带入潮汕,融本地民风习俗而成?潮味茶俗?并逐渐成型为后来的?工夫?茶俗。
据考,最先把?工夫茶?作为一种品茶程式的名称载诸文献的,是俞蛟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俞蛟是浙江山阴人,在乾隆五十八年至嘉庆五年(1793-1800)间,任广东兴宁典史,其在《潮嘉风月》中描述道:?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绝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识,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同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煮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按照俞氏的理解,工夫茶是师承于陆羽《茶经》并有所发展;用福建产之茶叶;冲沏过程程序分明。
潮汕工夫茶以前所用茶叶,一般只用半发酵的乌龙茶一类,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应在茶叶的半发酵制作方式形成之后。庄任在《乌龙茶的发展历史与品饮艺术》一文中,根据清康熙五十六 (1717)年王草堂的《茶说》、释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推断乌龙茶创始于17世纪中后期,即明代中后期,适于乌龙茶的工夫茶品饮方式也随之兴起,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汕。工夫茶艺传到潮汕后,与当地的精致习性结合,从原先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并与崇商的习性结合,变成商业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和纽带,从而使工夫茶艺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来。
从工夫茶饮茶器具来看,先时潮人泡茶均崇尚苏罐,即江苏宜兴产之紫砂壶。至今,老一辈茶人仍有?孟臣罐?(惠孟臣,江苏宜兴人,制壶名家,一说为天启崇祯年间人,一说为清康熙雍正年间人)、?若琛杯?(若琛为江西景德镇制杯名家)之口传。据考,宜兴紫砂壶的制作始于明代,至明中晚期形成较完整的工艺体系,从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壶发展的高峰,这也与潮州工夫茶的形成期基本吻合。潮汕工夫茶一般只用小品壶(容量在120cc左右)冲泡,其它地方饮茶之用壶均用中品壶(容量大于200cc)以上,因此,潮汕地区是宜兴小品壶的主销地,至今仍是这样。潮汕工夫茶的用壶方式,也影响到宜兴紫砂艺人的制作技法,至今,仍有一些制壶工艺师到潮汕地区来学习工夫茶的冲泡方法,并把悟到的要点应用于紫砂壶的制作技艺中去,如壶体重心、容量、造型、出水通畅程度、适应泥质、壶盖密封度等。
潮汕工夫茶的品饮程式定型后,经明未清初的发展,至晚清时,潮汕工夫茶艺渐渐扩展成为习尚。民国时期的潮汕工夫茶,在潮汕地区饮用范围更为扩大。当时,除了较富有的商号、仕宦人家、文人学士或大户人家以?工夫茶?接待客人和自我消遣之外,还有三种情况也是?尚工夫茶?的:一是教书先生等读书人,以茶遣兴,故俗语有?坐书斋,哈(喝)烧(热)茶?之说法;二是手工艺人,以茶解乏,极为普遍;三是乡镇中之闲人,聚众喝茶消闲。因此,以前潮汕地区各乡里都有所谓的?闲间?和?弦间(演奏潮乐的房屋)?,均是饮茶的地方。喝工夫茶虽成为当时潮汕地区的社会风气,但,那时的普通人家却不会有体面的全套茶具,直至解放初,潮汕地区各乡里中,家中拥有苏罐做为冲茶用壶的仍是屈指可数,家中客至,向邻里借用体面的茶具待客仍是常事。解放后,普通民众饮用工夫茶的风气在潮汕推而广之,蔚然成风。但,工夫茶普及最快的还是改革开放后这三十年,家家户户几乎每天都在喝工夫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潮汕地区是乌龙茶的主销区和出口主要口岸,如今,这里仍是国内人均茶叶消费量最多的地区。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cha/296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树采摘技术要点
下一篇: 机制针形名优茶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