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茶道的五种道家理念

小小茶农 2023-11-16 05:35:05

茶道的五种道家理念

一、尊人

中国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

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寓意着天大、地大、人亦大。


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二、贵生

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的功能,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


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人品茶不同,世俗人饮茶会失眠,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三、坐忘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


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

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四、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处世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

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


“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无我”茶会,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五、道法自然,返璞归真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


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朴实味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毫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璞归真,表现为自己的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来源:筵豐國學小舍)

茶文化与道家

  中国茶 文化 的形成有着丰厚的思想基础,它融合了儒、佛、道家思想和精华。儒家的?中庸和谐?学说,以茶修德;佛教的普度众生,以茶修性;道教长生观、养生观与?天人合一?,以茶修心。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道家,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与道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的农业之神神农氏,最先使用茶,他把茶作为解毒的方子。?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神农本草经》)。神农为帮人民治病去痛,亲尝草木而多次中毒,终于寻茶得以解毒。并取名为?荼?(今之茶)。除了解毒,人们又发现茶的 其它 药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本草经》)。壶居士《食忌》还说:?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至明朝隐士罗廪《茶解》仍说:?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然蕴有妙理,非深知笃好不能得其当?。说神农发现茶或是托古,能羽化轻身的茶,也许正是竭力寻找长生之药的奉道之士所发现。?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被誉为?草木之仙骨?。《山海经?西山经》载曰:?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这种长生不死的丹木,当然是想成仙得道者的追求。自庄子阐发神仙?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后,?仙能飞行云中,神化轻举?,?老而不死?,就一直鼓舞着世间的执着追求者。被称为?神仙道教?的信奉者们,或认为饮露能身轻腾飞,或认为服食草木能飞身轻举。?或食元气,或茹芝草?(《神仙传?彭祖传》),寻药食草者不计其数。?玄中草木不知黄,甲子初开浩刼长?,?我生求羽化,云中采药蔬?。?采药层城远?,?穷遍一根莲?。?岩崖产灵药,等闲人顾稀?。崇山峻岭、深沟野壑到处留下道士寻药采药的身影和足迹,草木仙药众多,茶也应在其中了。养生是成仙的基础,李白诗?神农重养生?,葛洪《抱朴子?论仙》说:?以药物养生,以术数延命?,他还说:?先服草木以救亏损?。茶专家陶弘景在《茶录》记云:?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可见远古的仙人早已服之。唐末刘贞亮在 总结 茶的?十德?中,得出?以茶养生气,以茶养身体?。东汉的葛玄就亲自开垦了一个?茶圃?,种茶 饮茶 以养生。道教服食至后来,越分越细,计有草木类,金石类等。

  茶在养生的功效中重要是养形,人称道教饮茶讲求茶之功皆出此理。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除烦去腻,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漱涤之,乃尽消缩?(明顾元庆《茶谱》),而牙齿却渐渐坚实。四川蒙顶茶功效更神奇。唐武宗宰相李德裕,乃茶道中辨水高手,烹茶一壶浇到肉上,放进银盒密封,第二天一验,肉已化了水。故明屠隆说:?茶之为饮,最宜精形修德之人?。道教以方仙道为首的养形派,认为神依形生,形靠神立,养命固形形神皆合方为康健。因此重视医药炼养,服食是其主要方术之一,?乃服药有益,乃成仙?。草木是外养之精华,茶当然为首选之药。道教始祖张道陵也曾在?昌利山采服五芝众药,在隶上山始授弟子养形轻身法?。
  祭坛上的圣物
  茶有上述这些功效,能成仙能药用能养身,在讲究礼仪的中国,将茶饮献上与人共享,寓祝愿祈盼于仪礼之中,客来敬茶,遂成为我国各民族的一种礼仪礼俗。在日本,甚至把茶道相迎,作为国宾级礼遇。茶最早为礼也与道教有关,一些论风俗起源的书载:献茶给客人的仪式源于涵谷关关尹喜,他在老子西出涵谷关时,奉献一杯金色的仙药。这在道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也载有:?老子出涵谷关,令尹喜迎之于家首献茗,此茶之始。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所以道士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著《茶谱》道饮茶者:?凡鸾俦鹤侣,圣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任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道出道教饮茶之真趣。西周时,?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巴以珍茶作贡于周朝,尹喜以贵物敬贵人,成为礼茶首创。

  正由于茶在当时弥足珍贵,周朝专设掌茶官达24人,其职能是:掌以时聚茶,以供丧事。茶又成为帮国大礼的祭品。茶是通灵达仙之物,《尚书》云:?祭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于神也?。茶作为祭天地、祭神灵、祭祖先的祭品奠物也就顺理成章。《睽车志》记载?米元章知无为军,喜神怪每得时新茶果之属,辄分以馈神?。连民间小神也不例外,唐罗隐《送灶诗》:?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以茶为祭祀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是齐武帝永明十一年七日诏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齐武帝以节俭著称,以茶和茶饮作祭品实祭祀之革新,与道教守素崇俭思想为一辙,此前也当应有以茶为祭之事。晋《神异记》记载:余姚人虞洪到山中采茶,遇一牵着三头青牛的道士,告诉他叫丹丘子,并指给大茶树的地点,虞洪回到家后,以茶奠祀丹丘子。道教的斋醮科仪中普遍用茶,四川青城山十供中茶为其一,南宋《上清灵宝大法》云:?上帝三宝前,列茶汤?。道教香、花、水、果、灯五供中,水一般也有用茶为之。清代在祭祀真武大帝时,就用白色的瓷杯盛茶作供品。《言功设醮全集》还有献茶词:?夫此茶者,蒙顶摘芽,采仙春于峰上望瑶台而献上?。以天下第一蒙顶茶,献供瑶台诸神,茶真乃道教甘露灵液。茶可通达大道仙界,因此在道教的追荐科仪中也有?三奠茶?。

  一杯茶,佛家看到的是禅,道家看到的是气,儒家看到的是礼。茶说:我就是一杯水,给你的只是你的想像,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什么。-----意念,欲念。

茶道入门知识

  茶,这个贯穿了中华民族历史的饮品,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茶道则成为了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瑰宝。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道入门知识,希望对您有用。

  茶道入门知识   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日本、英国,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喝茶。每个地方也出现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对于茶和茶道的发源地中国,饮茶早已被看为懂得修身养性的标志之一。在现代社会,喝茶不仅仅能静心、静神,还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对于有生活品味的人来说,茶不单单是一种饮品,懂得茶道、品茶早已成为个人修养和品味的体现。在繁杂的现代社会,儒雅的茶道显得越为珍贵。

  中国的茶道十分具有哲学色彩。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朴素、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又提出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由此可见,中国的茶道精神在单纯的?茶?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了极具哲学性的处世精神。

  那么对于现代人而言,除了自己品尝的茶之外,用处最多的便是功夫茶了。功夫茶历来讲究?品饮工夫?。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功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汉族人民传统的饮茶风俗。是礼宾待客的第一道习俗。功夫茶分为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更多的人用工夫茶来待客。而待客之道,更为讲究。今天我们就为您来讲一讲功夫茶的作用和讲究。

  功夫茶茶具

  茶壶

  选择茶壶,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曰:?小,浅,齐,老。?茶壶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分别,以孟臣,铁画轩,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视。

  茶杯

  茶杯的选择也有四字诀:小,浅,薄,白。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底书?若深珍藏?的?若深杯?为珍贵。

  茶洗

  形如大碗,深浅色样很多,烹功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用以浸冲罐,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的茶叶。

  茶盘

  茶盘是用来盛茶杯的,形状多样,但不管什么式样,最重要也是四字诀:宽,平,浅,白。就是盘面要宽,可以多放杯子;盘底要平,稳固茶杯;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茶垫

  比茶盘小,是用来置冲罐的,也有各种式样,但总之要注意到?夏浅冬深?。冬深是为便于浇罐时多装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垫里还要垫上一层?垫毡?,?茶垫?是用丝瓜络按茶垫的形状大少煎成的,所以要用丝瓜络而不用布毡者,为了不会生异味,垫毡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茶壶,工夫茶在洒茶后还要将茶壶倒置过来以免壶里积水,一点点的水,也会使茶味变苦,原因是单宁酸溶解了。

  水瓶水钵

  作用一样,都是用以贮水烹茶的。水瓶,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种束颈有嘴,饰以螭龙,名叫螭龙樽的也不错。水钵,也是用来贮水以备烹茶的,大小均相等于一个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红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鱼二尾在钵底,舀水时水动,好像金鱼也动,这是很少见的珍品。

  龙缸

  大龙缸类似庭中栽种莲花之莲缸,或较小些。用以贮存大量的泉水,密盖,下托以木几,放在书斋一角,古色古香。龙缸也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难见到。

  红泥火炉

  红泥火炉,潮安,潮阳,揭阳都有制作,式样好看极了。同样有各种形式,特点是长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盖和门,不用语时把它一盖一关,既节约,又方便。小炉门边往往还有一副很文雅的对联,益发增添茶兴。

  砂铫

  ?砂铫?,潮安枫溪做的最著名,俗称?茶锅?,是用砂泥做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会自动掀动,发出一阵阵的声响。这时的水冲茶刚刚合适。至于用钢锅,铝锅来煮水冲共茶的,虽然也无不可,可是金属的东西,用以煮水冲茶毕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羽扇钢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时既须用劲,又不可煽过炉门左右,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所以,特制的羽扇不但有利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洁白鹅翎编制成的扇,大汪过掌,竹柄丝穗的精雅,衬托着红,绿,白各种颜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浓茶,自然别有风趣。钢筷则不但为了钳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双手保持清洁。

  上述我们介绍了功夫茶的茶具,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壶。茶盘、茶杯、茶垫、茶罐、水瓶、龙缸、水钵、红泥火炉、砂姚、茶担、羽扇等,一般以12件为常见,如12件皆为精品,则称?十二宝?,如其中有8件为精品,或4件为精品,则称?八宝?或?四宝?。看过了茶具,接下来就再和我们新先聚品一起来体验一下功夫茶的冲泡流程。我们今天所讲的冲泡过程是具有表演性的功夫茶冲泡过程,实用性很强,不论是在家自斟自饮还是接物待客,如果学会了这整套流程并能逐一解释,也足够体现对客人的尊重和自身对茶道的了解了。

  从烹茶、冲茶之法的角度讲,功夫茶共有八个过程,分别为:治器、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洒茶。今天我们主要从更容易理解、更具实用性的表演性冲泡过程为大家介绍。

  1.白鹤沐浴(洗杯)

  用开水洗净茶具并提高茶具温度

  2.乌龙入宫(落茶)

  放茶量大约按茶/水1:20的比例

  3.悬壶高冲(冲茶)

  当开水初沸(100度)提起开水壶冲入茶具使茶叶业转动、露香

  4.春风拂面(刮沫)

  用瓯盖轻轻刮去漂浮的泡沫,使茶具清新洁净

  5.若琛出浴也叫洗茶,洗茶的水也可以洗杯,若琛是清初发明小瓯杯的江西人,以其名代指小茶杯。 重洗仙颜:用开水浇淋茶壶,既洗净壶外表面,又提高壶温。 在盖杯泡茶里面就省了这些手续 : 第一泡茶迅速洗茶,用滚烫的茶水洗涤茶具,意在消毒,所用器件要求不能沾手,以免手上汗水玷污茶具。

  6.关公巡城(倒茶)

  泡一二分钟后把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各茶杯

  7.韩信点兵(点茶)

  茶水倒到瓯底最浓部分,要一点一点滴到各杯里,达到浓淡一致。

  8.赏色嗅香(嗅香)

  拿起瓯盖嗅一嗅天然的茶香

  9.品啜甘霖(品茶)

  先嗅其香,后尝其味,边啜边嗅,浅杯细饮

  然而在世界上,除了中国,喜欢茶的还有日本和英国。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源自中国。原称为?茶汤?(茶汤、茶の汤)。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现代的日本茶道,由主人准备茶与点心(和果子)招待客人,而主人与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规矩与步骤行事。除了饮食之外,茶道的精神还延伸到茶室内外的布置;品鉴茶室的书画布置、庭园的园艺及饮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点。

  而在遥远的英国也有自己的茶道英式茶道最初只是在家中用高级、优雅的茶具来享用茶,后来渐渐的演变成招待友人欢聚的社交茶会,进而衍生出各种礼节,成为独具特色的?英式茶道?。英国人饮茶的种类也非常多样。在清晨为了帮助提神,他们热衷于喝味道较为浓烈的印度茶,或干脆喝一种混合了印度茶、斯里兰卡茶和肯尼亚茶的?伯爵茶?,并添加上牛奶制成芳香四溢又营养丰富的奶茶。

  午后吃点心时他们喜欢喝芳香甘美、颜色雅致的中国祁门红茶,并以此来冲淡奶油蛋糕或水果蛋糕的油腻;下午茶则须体现优雅,故往往选择含印度茶和中国茶,并用?佛手茶?加以熏制的色泽深沉的混合茶;而在晚间,他们又转而迷恋一种经过特别发酵和松木烟薰,并取名为?拉巴桑茶?的中国茶,据说有放松心绪之效,由此自然有助于安然入梦。

  茶道茶艺基础知识   一、一个核心

  这个核心就是唐代陆羽提出的?精行俭德?。以后宋代徽宗赵佶又提出了?清和澹静?。到明代喻政又提出了?淡远清真?。中国茶道传到日本,千利休提出了?和敬清寂?。传到韩国,韩国人提出了?和敬俭真?。传到新加坡,新加坡人提出了?和爱谦静?。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晓芳提出了?廉美和敬?。这些茶道四字令就是茶道、茶艺的核心。虽然都有时代性和地域性,但它的核心都是道德修养。

  二、两个基础

  不论是茶道还是茶艺。最根本的两个基础是?茶?和?艺?,故称茶艺。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是茶艺的根本。茶就是科学泡茶,科学饮茶,使人们充分吸收茶叶的营养保健物质达到强身健体。艺就是把泡茶饮茶艺术化、人轻松愉快,达到精神上的养生。

  三、三个要求

  这是指茶道和茶艺表演的动作必须符合三个要求:

  一是动作圆活、连绵、轻盈;

  二是动作自然、优美、和谐;

  三是动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四、四种茶具

  综合茶道、茶艺的茶道具,不外乎陶、砂、瓷、透(玻璃)四种形态。

  1.陶,是指陶器。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具。今天用起来-,古朴典雅,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别有韵味。

  2.砂,是指紫砂,有著名的宜兴紫砂。它起源于明,兴盛于清。有形美、神韵,气质高雅形态各异的特点。泡茶不走味,过夜茶不馊。

  3.瓷,是指瓷器,有著名的景德瓷。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白玉?之称。它?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

  4.透,是指玻璃等透明茶具。她玲珑剔透,泡茶可观赏杯中的茶汤和茶芽,特别是看到茶芽直立、起舞更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五、五种茶艺

  纵观我国的茶艺,不外乎五种基本茶艺。

  1.红茶茶艺。

  2.绿茶茶艺。

  3.乌龙茶艺(也叫功夫茶艺)。 ?

  4.花茶茶艺。

  5.禅茶茶艺。

  其他茶艺都是从这五种基本茶艺中演化出来的。

  六、六个条件

  无论是茶道还是茶艺表演必须具备六个条件,它们是茶、水、器、人、静、雅。

  1.茶,这是最基本的一个条件。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客人最满意的茶。

  2.水,它不一定是名泉水,但一定要符合饮用水的卫生标准定无异味,无杂质。

  3.器,是泡茶的工具,不一定是名壶金杯但一定要适合所表演的茶艺,要以茶定器。

  4.人,是茶艺的主体,工农商学兵,三教九流,都能与茶融合,搞茶艺一定要文明,雅静。

  5,静,品茶的环境要静,这是进入茶艺境界的前提,茶道修养的环境。

  6.雅,是茶室的环境布置,是精神愉快的条件。

  七、七条标准

  茶艺表演的好坏,通常有七条标准进行衡量和评判。

  1.表演。

  表演要自然、规范、熟练、优美。韵律舒展流畅与音乐相符。

  2.解说。

  解说词与表演配合恰到好处,词语使用恰当。声音流畅、语言简炼优美娴熟,要用普通话。

  3.茶汤。

  所泡茶汤符合所用茶的茶汤标准。如红茶红艳透明,绿茶清澈碧绿等。

  4.搭配。

  服装、服饰、发型搭配是否合理美观。茶具组合是否合理,与所表演的茶艺是否配套。茶具是否清洁卫生。

  5.交流。

  表演人员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反映出整体的美感。

  6.音乐。

  所配的音乐要同表演的茶艺相协调。音量大小适中,要优美动听。

  7.程序编排。

  整个表演自始至终的程序编排要科学合理,时间25分左右。

  八、八种展示

  茶道、茶艺表演要体现出八种展示。

  1.展示环境美。

  这是展示茶艺的环境,也是茶艺馆的硬件。

  2.展示芳魁汇萃。

  这是众多茶艺的展示,有名茶汇萃,才有茶艺缤纷。

  3.展示人性美。

  美是人的一种追求,对人性美更是如此。因此,茶艺小姐的容貌是很重要的,并不要都是美人,但一定要好看,大方,有内涵有味,或小家碧玉,或大家闺秀。

  4.展示茶具美。

  茶具配套组合,或砂,或陶,或瓷都显示 出精美的特色。

  5.展示服装美,

  不论是茶艺表演还是茶馆的小姐都有一套合身美丽大方的服装,显示出茶艺职业服装之美。

  6.展示语言美。

  不论是茶艺中的解说词还是茶艺馆的小姐用语,都象莺歌燕语,娓娓动听,显示出语言美。

  7.展示音乐美。

  在茶艺中不论是清脆乐耳的琴声,还是绵绵的禅乐,都使人陶醉,显示出茶艺音乐之美。

  8.展示舞蹈美。

  在茶艺中那优美的舞姿,那柔滑轻松的手法都显示出舞蹈、太极之美。

茶道 佛教 道教_道教思想与茶道的关系

  中国茶道的形成有着丰厚的思想基础,它融合了儒、佛、道家思想和精华。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道教思想与茶道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道教思想与茶道的关系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范畴。老子《道德经》言:?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云:?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意思是说 ,道是一种物质化的混元气体,是生化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道在天地产生以前就存在着 ,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 ,天地万物都是道的派生物,而不是本原。关于道的特征,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杳兮冥兮 ,其中有精;其精其真,其中有信。?在这里,道是空虚的、微妙的,它连绵不绝 ,充塞宇宙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它混混沌沌,恍恍惚惚,无上无下,无头无尾,没有任何具体的语言能描绘其形状 ,无具体的物质可以比喻其形状。

  由于长期受道家学派重?道?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都形成了重?道?的传统,表现为人们不管做何事,都喜穷源竟委,追本溯源,总是希望从中寻找出一定的规律,悟出深刻的道理。人们在习惯上认为,大到天体运行、四季更迭 ,小到世间万事万物的生长收藏,其中总是有一个看不见的?道?或?理?在主宰 ,?天不变 ,道亦不变?。因此 ,天有天道, 自然界有各物种的生息繁衍之道 ,做人有做人之道德,人与人之间君臣父子之道,经商有经商之道,做官有做官之道,即使是赚钱以维持生计这样的小事,也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至于吟诗作赋、挥毫泼墨、弹琴奕棋这样的雅事,更是要遵循其中所固有的?道?规律的约束,而饮茶这样一种综合性的审美艺术、人格修养手段和生活方式, 自然离不开?茶道?。

  所谓茶道,其实就是人们在饮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理念精神和道德观念 ,它是茶人的自我修养、处世哲学、审美情趣等的集中体现。人们一般认为,中国茶道诞生于中唐 ,陆羽《茶经》的问世,促使中唐以前的粗放式饮茶转变为艺术品饮,标志着中国茶道的初步形成。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道的萌芽 ,到中唐时期茶道的最终形成,处处打上了道教思想的深刻印迹。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与阴阳五行学说,道教所提倡的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崇简抑奢观念 ,以及致虚守静的修养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茶道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影响。林治先生在《中国茶道》一书中曾经指出:?儒学是中国茶道文化的筋骨 ,道学是中国茶道的灵魂,佛学为中国茶道增添了神韵。?道家的自然天道观,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的一个源头。老子《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之?自然?,指的是自己而然, 自己如此,非有意造作而成,也非外力所推动。在老子心目中,?道?是自然而然地?无为而无不为?的,因为它不是外力使然的,从而表现为一种决无勉强、自然而然的一种精神状态,因此,?道?的本身即?自然之道?。庄子的学说,也是有关?自然之道?的哲学,但它在想象和思维方面更显超凡脱俗。郭象在为庄子《齐物论》作注时说:?自己而然 ,则谓之天然。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在这里,?天然?与?自然?意义相通。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和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为中国茶道注入了崇尚自然、崇尚简朴及求真求美的理念。

  中国茶道中的崇尚简朴、返朴归真的理念,在茶品、茶具、茶人、茶境四个方面都有深刻而集中的表现。从张华?饮真茶令人少眠?、桓温?常仰真茶?,到唐宋时期团饼茶统摄茶坛数百年,再到明清时期茶人们极力反对加珍果香药的团饼茶,大力推崇炒青散茶,因?天然者自胜耳?,从而在茶叶品类上实现了从饼茶到散茶的飞跃。茶类的变迁,当然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隐含着中国茶道求真求美、顺应自然的理念 ,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从茶具方面来说,茶道中的尚朴尚雅、反对奢华的观念,在自唐以来的茶具流变史上 ,无疑是明显的和一贯的。而历代茶人们对品茶环境的重视,主张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享受品茶之乐 ,更是茶道中崇尚自然观念的集中反映。

  要达到?道?的自然境界 ,必须于?虚?、?静?中方能求得。老子言:?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天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庄子亦言:?夫虚静恬淡 ,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这种致虚守静、虚静恬淡的思想,既是道家自然观鲜明的体现,又是道教最基本的修养方式和终极追求。古语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道家的清静无为、宁静淡泊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结构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表现为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们大都讲究在静中明心见性,在静中证道悟道,同时又在静中感悟人生、寻求自己独立的思想与人格。

  茶生于名山大川,承甘露之滋润,蕴天地之精气,大自然赋予其清新恬淡之秉性与恬静超脱的情怀,这与道家淡泊、清灵的心态深相契合,因此,道家的?致虚守静?观念,自然而然地渗透到茶道中来,成为中国茶道最基本的精神之一。这种观念在茶道中表现为?茶须静品?,也就是说,人们在饮茶之时,通过营造一种宁静气氛和空灵虚静的心境,让茶的甘芳静静地浸润心田肺腑,使每一个茶人的心灵在虚静中显得空明,精神在虚静中得到升华与净化,思维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相忘、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唐代诗人温庭筠有诗云:?乳窦溅溅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洞花入林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仙翁白扇霜乌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西陵道士茶歌》诗中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虚静空明的茶道境界,这当然是以致虚守静为旨归的道家思想影响的必然结果。

  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也明显受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深刻影响。有论者曾经指出,道家思想是《茶经》的哲学基础,这是很有见地的观点。陆羽曾经说过:?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经?一之源》这句话一向被后人所津津乐道,其涵义与道教的崇简抑奢信条何其相似! 陆羽设计的风炉 ,则贯穿了易经八卦和阴阳五行学说。风炉用铜铁制成 ,如古鼎形。它有三足,一足铸?坎上巽下离于中?,意思是煮茶时把水坎放在上面,风巽从下面吹入,火离在中间燃烧,所说的是煮茶的原理。一足铸?体均五行去百疾?,意思是饮茶使五脏调和,百病不生,所强调的是饮茶的功效。在炉口上方,设三个用于支撑茶复的支垛 ,每个支垛也分别铸上?巽?、?离?、?坎?符号,以及象征风兽的?彪?、象征火禽的?翟?和象征水虫的鱼,其涵义与足上所铸文字一致。风炉的尺寸 ,壁体?厚三分 ,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这三、六、九也是道家喜爱的?易数?。道家对陆羽茶道思想的影响,单从煮茶的风炉设计上即可见一斑。
  道教思想与茶道的联系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1、道教的生长观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人们如何才能得道而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呢。道士们的答案之一就是服用某种含有?生力?的食物,籍以收到特殊的效果。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原始的结合。西汉壶居士在《食忌》中说;?苦荼,久食成仙?。五代毛文锡提出服茶可以成仙。他在《茶谱》中:?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有清峰?。说其地之茶,?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服茶可以成为?地仙?,就是地上活着的仙人。可见,茶的轻身换骨之功效早已被道教所理解,饮茶与道教得道成仙,羽化成仙的观念联系到一起。在道家看来,茶本身既是与丹丸、经书一样的不寻常之物,是可以引领凡人登录仙籍的作用物之一,饮茶可以超凡脱俗。一些道士为了达到长寿成仙的目的,视茶为甘露。

  2、道教清静无为的养生观与中国茶文化

  道教的第一养生要旨是清静无为,这与春秋战国时道家的创始人老、庄的思想是相通的。老庄认为养生的关键是把生死看破,薄名利,洗宠辱,保持心地纯朴专一。老庄的?清心寡欲?、?与世无争?是一种符合自然法则的养生之道,只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得其乐,才会使内心恬静。因此, ?静?是道教的特征。能与道教精神相辅相成者,非茶莫属。茶者,自然之物也。茶树性喜潮湿,因为云雾笼罩,又生长在空气中湿度较大的山地区域,较少人涉足,经常与清静相依。茶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尝,只有在宁静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才能感悟出品茶的要义,才能获得品饮的愉悦。静品才能使人安详平和,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才能进入超凡忘我的境界。卢仝的咏茶诗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人称《七碗茶诗》常被人引为典故。诗人紧闭柴门,独自品茶有着无限情趣,每饮一碗茶,都有一层细细的体会,一连品茶七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在冷静和淡泊中,最后甚至回归自然、现实,?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忧及种茶人的辛苦。唐代的李秀兰,又名李冶,是唐代的女道士和女诗人,和?茶圣?陆羽友善。她写了一首《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曰:?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强欠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诗里无不蕴含着道教的自然、清静、无为之感。

  ?静?是道家的重要范畴,把静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本质。静虚则明,明则通,?无欲故静?,人无欲,则心虚自明,所以道家讲究去杂念,而得内在之精微。如《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也说:?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静也。?老庄都认为致虚,守静达到极点,即可观察到世间万物成长之后各自复归其根底。复归其根底则曰静,静即生命之复原。水静能映照万物,精神进入虚静的状态,就能洞察一切,圣人之心如果达到这种境界,就可以像明镜一样,反映世间万物的真实面目。因此道家特别重视?入静? 将它视为一种功夫,也是一种修养。道家在养生修炼过程已经非常熟悉茶叶的药用性能,当然也会发现茶叶的自然属性中的?静?与他们学说中的?虚静?是相通的,自然也会将道家的思想追求融入到茶事的活动中去。所以道家对中国品饮的艺术境界影响尤为明显。中国茶道精神的?静?的特性与道家学说的关系极为密切。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是因为茶淡泊,清纯,自然,朴实的品格与他们所追求的淡泊,宁静,节俭,谦和的道德观念相一致,从历代文人的煎茶咏茶的高雅意境中我们不难悟出他们清静无为的追求品饮中所蕴含的?超凡脱俗?的神韵,自觉地遵循返璞归真的茶艺茶规。这一切无不洋溢着道家的气韵,无不闪烁着道教文化的色彩。这正是文人雅士的受道教文化的深远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所致。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cha/296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