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福建客家人的擂茶风俗

小小茶农 2023-11-18 14:12:05

福建客家人的擂茶风俗

大凡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擂。擂茶源远流长,随着客家人南迁而流传下来,算来已有上千年历史了。它以古朴见奇趣,以保健见奇效,自古被称为药食兼佳,味中有味的客家保健饮料。擂擂茶、敬擂茶、喝擂茶,是盛行在客家祖地宁化的一种极有情趣的古俗。

擂茶需茶叶。茶叶井非乌龙、能井之类,而选用作常独特,在宁化,大都采用准山叶,光洗净焖煮、发酵、然后晒乾贮藏,随时取用。这种茶叶款的擂茶色如琥珀,甘味可口。

制作擂茶的擂钵,是以陶土烧制,口径约1尺到2尺大小不一的钵头,钵头口大底小,钵内壁面斜斜地刻着一道道齿痕,以利擂持播烂茶叶、药物之类。擂持是一段2尺来长的老茶树干或老樟树干,削得圆溜溜的,大小恰好能让手提紧、沿擂钵内壁360度来回、有节奏的旋磨,直至将茶叶等物研成烂泥状,加上几粒盐,再猛滚滚沸的开水,然后加盖热问 5-1O分钟,一钵香气沁人的擂茶即告制成。

擂茶的配料多种多样,可以因寒暑不同或荤素各异加不同的佐料和药物,但制作过程基本是一样的。春夏湿热,常用新鲜艾叶、薄荷叶;秋天风燥,多选金盏菊或白菊花、金银花;冬天寒冷,便用桂皮、肉柱子、川芎等。据中医验证,从茶具有生津止渴、防风祛寒、开胃健脾、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润肤美容、延年益寿之功效。在客家祖地石壁,每户每天都制作普通擂茶一钵,劳作后回 来喝 上几碗,一天的辛苫便烟消云散。客人远道而来,喝上一碗,便可提神醒脑,充饥益体。荤、素擂茶是石壁擂茶的特有品种。荤擂茶用冬季腌藏的生猪大油,拌佐料,加炒好的肉丝或小肠、煎豆腐、粉乾、香葱等,泡入擂茶中;素的则用净茶油拌佐料,然后加熟花生米、绿豆、糯米饭、地瓜粉条、粉乾等。

石壁之擂茶是女人们柑互交往、互增感情的一种好方式。每当农闲季节,女人们便聚在一起,你拿粉乾,我拿花生,她拿猪油,在某家欢聚。尤其外乡客人来到,制好一钵好擂茶,邀上众姐妹来陪伴,每人端上一碗,随意坐着、站着、蹲着,边吃边叙家常、满屋欢声笑语,显得亲切热闹,把客家祖地好客的礼俗,体现得恰到好处。

将乐人待客最普通、最隆重的礼节,使是请喝擂茶。

擂茶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闽有居建阳县的畲族雷大爷创始擂茶的传说;湘有诸葛亮麾下进军湘中遭遇瘟疫,一老妪制擂茶祛疾的故事。有关的文学记载也散见在一些古籍中,如黄升《玉林诗话》所载《肝胎族舍》一诗曰 :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足茶。渐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足证研麻,泡茶款客,是当时江南的一种风俗。此外,汪增棋先生引《都城纪胜,茶坊》冬天兼卖擂茶、冬月添卖七宝擂茶;又引杭州人一天吃三十文木头这一古语,说明历史上南宋偏安,人口众多,擂茶相当普及,甚至日耗大量木质枣擂杵。

斗转星移,历史变迁。如今擂茶在许多地方都消失了,可将乐还保存着这一古代饮食习俗,并富于浓郁的地方风情。将乐擂茶的主要工具是:擂钵,以陶土烧制而成,内径一尺左右,成倒置的圆台形,内有沟状坚绞;擂杵,由山茶树干制成,长2尺许;笊篱,即竹编的捞瓢,供泸去渣滓用。

擂茶的用料很讲究,主要是:雪白饱满的芝麻,芳香袭人的绿茶,间以花生果、橘皮、甘草等。

擂茶的制作方法独特。先把芝麻、茶叶等原料,放置擂钵内用擂杵细细研磨,待磨成浆状,即用滚烫的开水冲泡,然后以笊篱捞去渣滓,甘润芳香、白如琥珀、清爽可口的擂茶就制成了。

将乐擂茶品种繁多。它可因四季气候的变化,人体状况的不同而制作,既有去乏解渴的功用,也有防病健身的疗效。据中医验证,常喝擂茶,有防风祛寒、清肝明目、润肺健胃等功效。配料稍加变化,则妙用无穷。加鱼腥草、霍香、陈皮等擂成的,能祛湿防暑,曰防暑擂茶;加上凤尾车、佩兰叶、铜钱草等擂成的,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曰清热擂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请喝擂茶是将乐传统的社交手段。每过婚嫁寿诞、乔迁之喜、亲朋聚会、邻里串门,常以擂茶相待。谁家子女高考中榜,家长便会请老师到家喝擂茶。大碗敬,小碗添,以示不忘导师栽培的深情。擂茶席上,一般还有糖果、饼干、瓜子、花生等松、甜、香、脆的佐茶食品。

一场擂茶席,就是一幅淳朴的风俗书。一张张桌子排开来,男女老少团团围中。这边客人喝着茶,说今论古,谈笑风生;那边女主人手持擂杖,在擂钵内有节奏地旋转擂动,时而像高山流水,时而似鸾凤和鸣,构成一幅立体的民俗风情图。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文化渊远流长。而将乐擂茶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澈饮方式,倍受人们的喜爱,被称为古代茶文化的孑遗。

资料:

擂茶是客家人的特制饮料,其制作与风味别具特色。擂茶的用具是擂持和擂钵。前者取一握粗的樟、楠、枫、茶等可食杂木,长短2-4尺不拘,上端刻环沟系绳悬挂,下端刨圆便于擂转;后者乃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而形成细牙的特制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圆台状。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叶、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桔皮,有时也加些青草药。茶叶其实不全是茶叶,可充当茶叶的品种很多,除采用老茶树叶外,更多的是采摘许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如山梨叶、大青叶、中药称淮山的雪薯叶等等,不下十余种。经洗净、焖煮、发酵、晒干等工序而大量制备,常年取用。加用药草则随季节气候不同而有所变换,如春夏温热,常用艾叶、薄荷、细叶金钱、斑笋菜等鲜草;秋季风燥,多选金盏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可用竹叶椒或肉桂。原料备好,同置钵中。一般是坐姿操作,左手协助或仅用双腿夹住擂钵,右手或双手紧握擂持,以其圆端沿擂钵内壁成圆周频频擂转,直到原料擂成酱状茶泥,冲入滚水,撒些碎葱,便成为日常的饮料。相传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客家先民在流迁过程中,艰辛劳作,容易上火,为防止六淫致病,经常采集清热解毒的青草药制药饮,江南可供采用的药草很多,茶就是其中的一味。茶,古称贾,《本草经集注》谓主好眠,兼有清热、解暑、止渴、生津等多种功效,所以成了药饮必不可少的用料。后又有人在药饮中添加一些食物,便改良成了乡土味极浓的家常食饮。劳动归来,美美地享用一碗,甘醇的清流沁人心脾。如果用来淘饭,一股馨香,格外爽口。逢有普通客到,一勺笊饭,一把炒豆,搅入茶中,便可以招待。令人称绝的是擂茶不排斥任何飨料,几乎所有的食物都可加入,可荤可素,可粗可精。农家取材,极为方便。豆米花生、粉条干果之类应先煮熟,连水冲入;菇笋香料和肉类应另行炒熟再加;芝麻米花则可直接撒入茶中。用勺搅匀,即成佳品。既可解渴,又可充饥,用以待客,经济实惠。客家人热情好客,吃擂茶往往见者有份,越吃人越多,客人吃了一碗又一碗,主人添满这碗舀那碗,欢声笑语,彼此间感情得以充分交流。

福建人喝茶有哪些讲究,有什么起源?

福建既是茶之王国,福建人对茶自然情有独钟。闽南民间有“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闽北山民也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在许多地方,人们均有早晚饮茶的习惯,对茶的依恋几乎到了迷醉的地步。大抵上,闽南人嗜乌龙茶,福州人好花茶,闽北人喝乌龙茶和绿茶,闽东人则饮绿茶。

因此,八闽形成富于地方特色的茶文化。福建人饮茶,从茶具、水质、用茶种类到斟饮的各个程序均备极考究。

唐、宋时兴的“斗茶”遗风在各地仍历历可寻。其中以闽南人的“茶道”和客家人的“擂茶”最见功夫。

闽南茶道

据《闽杂记》载:清代“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器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

饮必细啜久咀,否则相为嗤笑。或谓功夫乃君谟之误,始于蔡忠惠公也……故尚此茶,取其饮不多而渴易解也。”(清·施鸿保《闽杂记》卷10《功夫茶》)喝茶既为时尚,于是“彼夸此竞,遂有斗茶之举。

有其癖者,不能自已,甚有士子终岁课读,所入不足以供茶费。”(清·道光《厦门志》卷15《风俗记》)另据《龙溪县志》载:“灵山寺茶,俗贵之;进则远购武夷茶,以五月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礶,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琯溪之箑,盛必以长竹之筐。凡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

水以三叉河为上,惠民泉次之,龙腰石泉又次之,余泉又次之。穷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赀岁数千。”(清·乾隆《龙溪县志》卷10《风俗杂俗》)清代的这些饮茶把式一直沿续至今。

客家擂茶文化的擂茶吃法

此为将乐传统饮料。其做法是以白芝麻、茶梗为主料,置于刻有直纹的陶制擂钵中,以擂茶棍旋磨,研磨成浆状后加开水冲泡、稀释,用笊篱滤出渣再擂再冲。擂茶棍以茶树或百花蛇藤做成,磨损的木质溶入茶水可食,既是工具又是原料。擂茶时,可根据四时变化和人体状况的不同需要,分别加入陈皮、甘草、白芍、艾叶、葛藤、鸡脚草、金银花等中草药一起擂,制成防暑祛寒、清热解毒、消食化积等功效不同的擂茶。
平时妇女串门喜喝擂茶,有的常喝成瘾,不喝则头痛;有的茶量极大,连喝五六碗也无妨。每逢喜庆或节日请喝擂茶,桌上均摆有各种配料。解放前以花生、豆子、南瓜子、杨梅干等为主,农村有的用腌菜杆、老姜、笋干;解放后,配料愈加丰盛,有各种糖果、饼干、瓜子、蜜饯、花生、果冻等十余种。
请喝擂茶已成为一种社交通礼。凡婚丧、建房、升学、参军、晋级、招工、中奖,都请喝擂茶。东道主家中几个人轮流作业,擂茶成桶成桶往客厅提,门口车水马龙,人来人往,随到随喝,气氛热闹非凡。不少定居将乐的外地人也入乡随俗,家备擂茶成套设备,以应时需。有的人调动,退休回原籍时,还特地带去擂钵、擂茶棍,难以割爱。 揭西的客家人素有煮擂茶的习俗,夏秋季节,天气酷暑,人们劳作之后,经常不大想吃饭,往往以擂茶为午餐。中午时候,客人来访,主人家必定要煮擂菜招待。姑娘出嫁之前,凡是接受喜糖的邻居,也要煮一钵香擂茶请新娘吃,以表示祝贺,另外,家中病人新愈,也要煮些邀请曾经照顾过病人的友邻吃,以表示感谢。
擂茶的制作并不复杂,主料是大米或爆米花,但配料复杂。先把花生、芝麻、茶叶、金不换或者苦辣芯,放在擂钵里,用擂茶棍擂成糊糊,冲上开水,然后在砂锅里炒些萝卜干、甘蓝菜、大葱、青葱、黄豆、树菜等等。或者再配些瘦肉丝、虾仁米、鱿鱼等,最后混合炊熟的白米饭(或者爆米花)。这样的擂茶吃起来甜、酸、辣、苦、咸五味俱有,大开胃口,饶有风味。特别是到了每年正月初七,家家户户都吃擂茶,因是初七用七种菜,故称“七样菜茶”,也有用十五种菜的,则称“十五种菜茶”。
揭西擂茶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渊源,陆羽《茶经》卷三“闻南方有一困蜀妪作茶粥卖”,结合河婆地名的传说,此蜀妪可能就是指何婆。陆羽是唐朝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他所说的茶粥就是把茶叶碾碎成细米,加上米粉、油盐,制成茶团或茶饼,饮用时捣碎,放些葱、姜、椒、桂等调料,用水蒸煮,煮成一大锅茶粥供大家食用,这就是最初的擂茶。
揭西擂茶有其美妙的传说。北宋时,潘仁美奉宋太宗之命南下征服南汉王朝,派一小分队途经揭西进攻广州。到了河婆因为士兵大都是北方人,加之天气炎热、水土不服,士兵们纷纷上吐下泻,病势严重,将领们心急火燎,却又束手无策,何婆闻讯赶来,传授了一个秘方,用“三生汤”一喝擂茶治病。根据需要,她吩咐一些人去摘茶叶,一些人去挖生姜,有些人去碾米,有些人去找擂钵和棒子。等把这些东西办齐以后,很快就制成了大量的擂茶。因用擂钵,而称“擂茶”。何婆说给那些病倒了的士兵每人喝一大碗滚烫烫的擂茶,然后蒙头盖脑睡上一觉。次日醒来,人人浑身大汗,个个大打喷嚏。说也奇怪,病人们都痊愈了。后来,征南人马有一部分留下来屯田,于是擂茶不但在揭西县,而且在粤北、湘西、赣南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流传下来,成为客家饮食民俗的一大特色。

擂茶怎么吃 客家擂茶的做法

擂茶,又名三生汤,是客家民族的一种特色小吃。擂茶已经流传了很多年,具有消暑气,清热解毒的功效。那么怎么制作客家擂茶呢。
擂茶怎么吃
一、吃清茶:入席后,在每人面前放一个小碗,碗中放上一团“脚子”。“脚子”调入碗中后,再用煨壶冲下一碗老开水。壶要提得高,水要冲得快,让水在碗里冲成漩涡,使“脚子”在漩涡中自然冲匀。 壶停水住,随着碗里冒出的热气,飘散出一股股特有的香气。这样冲出来的擂茶,被当地人称为“清水擂茶”,如您工作劳累,出汗很多者,以此方法喝热茶,包您立即解渴,身心舒畅。?

二、加料吃茶:先将米香或米铛放入中型碗约1/3,再以勺舀茶汤入碗中加至七分满,再加入拨完皮的熟花生,在加入各种炒青菜,炒豆子等配菜即可食用,食之,莫不令人咋舌,啧啧称赞是人间美味。?

三、擂茶拌饭:以半碗饭,加入各种青菜配料,再用勺舀茶汤混合食用,如此吃得饱又吃得好。

客家擂茶的做法
1、首先需要准备的是口径约50厘米且内壁有粗密沟纹的陶制擂钵和山楂木或油茶树干加工制成的约85厘米长的擂棍,以及炒熟的花生、茶叶、芝麻、薄荷。?

2、把茶叶、芝麻和花生倒入茶钵里,为了研磨得够细,需要先加入少量的开水。一人固定住擂茶钵,另一人用双手握住擂茶棍,按顺时针方向研磨里面的食材。两人可轮流研磨。?

3、擂的时候,一般可以夹在大腿间或者放在长条凳上,用腿夹着,或者由另一个人扶着,磨得越细越好。?

4、差不多擂好的时候,加入几片薄荷叶,这是为了增加香气。大概一共花15分钟就研磨好了。?

5、把适量的热开水慢慢地倒入研磨好的擂茶浆,一边倒一边搅拌,最后再加入适量的盐。

喝擂茶注意事项?
1、在擂茶时,应选择非油炸、未调味的坚果,且遵照国人饮食指南的建议,每日坚果种子类的摄取量控制在1份左右,相当于1个免洗汤匙,或8至10公克的份量,种类越多样越好。留意食材的保存,尤其是花生容易受到黄麴毒素的污染,应储存在阴凉乾燥的地方。?

2、擂茶因绿茶粉中含有咖啡因,会刺激中枢神经兴奋,不建议在下午4点以后食用,以免可能影响晚上的睡眠。擂茶最好在早上食用,能提供活力;可以当作点心或空腹食用,但不宜当作正餐,以免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摄取不足或失衡。

擂茶是什么

擂茶是茶和一些配料组成的茶类饮品,通常产于客家,客家擂茶的做法很多,基本都是用茶做主体,辅以芝麻,金盏菊花,白菊花,甘草等物品,这样做出来的茶味道十足,并且由于用的是好茶,做出来的擂茶也是回味十足,带有菊类的清香,十分的好喝。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cha/343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