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篲救火的拼音
yōng huì jiù huǒ
拥篲救火的基本释义
指方法不当,事必不成。
拥篲救火的详细解释
【解释】:指方法不当,事必不成。拥篲救火相关成语
披麻救火 拥书南面 拥雾翻波 搧风点火 明若观火 皎阳似火
拥篲救火的相似成语
第1个字是拥的成语:拥兵自固、拥雾翻波、拥政爱民、拥书百城、拥书南面
第2个字是篲的成语:无
第3个字是救的成语:扶危救困、以水救水、舍己救人、围魏救赵、矜贫救厄、抱薪救火
第4个字是火的成语:明若观火、解衣抱火、抱薪救火、大动肝火、蹈赴汤火、披麻救火
拥篲救火成语接龙
火耕流种 种学绩文 文圆质方 方来未艾 艾发衰容 容光焕发 发植穿冠 冠履倒易 易于拾遗 遗珥坠簪 簪笔磬折 折而族之 之死靡二 二分明月 月缺花残 残年暮景 景星凤皇 皇天上帝 帝王将相 相视而笑 笑容满面 面引廷争 争锋吃醋 醋海翻波 波澜壮阔 阔论高谈 谈虎色变 变古易常 常胜将军 军法从事 事齐事楚 楚璧隋珍 珍馐美馔 馔玉炊金 金镶玉裹 裹尸马革 革面洗心 心事重重 重厚寡言 言传身教 教导有方 方言矩行 行号巷哭 哭天抹泪 泪迸肠绝 绝长补短 短刀直入 入文出武 武偃文修 修真养性 性烈如火 火然泉达 达观知命 命在旦夕 夕惕朝干 干浄利落 落荒而逃 逃之夭夭 夭桃襛李 李白桃红 红炉点雪 雪窗萤火 火上弄冰 冰解的破 破家荡业 业峻鸿绩 绩学之士 士死知己 己饥己溺 溺心灭质 质而不野 野人献曝 曝书见竹 竹篮打水 水月观音 音容如在 在家出家 家败人亡 亡秦三户
拥篲救火的英文翻译
Supporting comets to fight fires
抱薪救火成语故事1 【成语】:
抱薪救火
【拼音】:
[b?o xīn ji? huǒ]
【解释】:
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它告诫我们解决问题或消除灾祸,只有看清事物本质,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否则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灾祸继续扩大。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举例造句】:
当我们遇到了需要帮助的人,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帮助他,而不是抱薪救火。
【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国的安釐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安釐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
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釐王坐卧不安。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釐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釐王本来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釐王说:“侵略者都是贪得无厌的,你想用领土、权利,去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安釐王只顾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听苏代的话,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抱薪救火成语故事2 战国末期,魏国总是受到秦国的军事骚扰。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更是变本加厉地接连进攻,魏国连连战败。
安厘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联军打得大败,杀死兵士15万余人。
魏军的接连战败让安厘王寝食难安。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休战议和。在秦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多数大臣也纷纷劝安厘王,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代价,向秦王求和。安厘王本来对秦军的进攻十分恐惧,一心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打算割地议和。
当时有个人叫苏代(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这个人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合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秦国贪得无厌,你这样用领土、主权,想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秦国的欲望。现在这种求和方法,好比是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原文为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魏王只顾眼前的太平,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一味屈膝求和,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
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抱薪救火成语故事3 成语抱薪救火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魏世家》。
战国时代,魏国在安麓王时期,连续遭到秦国的侵略,安釐王元年,秦军占领了魏国的两个城;第二年又夺去了两个城,并且进逼魏都大梁。韩国派兵去救,也被秦军打败,魏国又割让了一部分领土给秦国,才算结束了这次战争。可是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四个城市,杀害了魏军四万人;第四年,更把魏国和韩、赵两国的军队,一起打得大败,被杀伤约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魏国的另一位大臣段干子建议再把南阳割给秦国,以便换取暂时的和平。懦怯无能的安釐王,向侵略者再一次屈膝求和。
有个名叫苏代的,他是“合纵抗秦”的创议者和主持者苏秦的弟弟。那时苏秦已死,苏代继承他哥哥的遗志,主张联合六国,一致抵抗秦国。他对安釐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这样牺牲领土、主权,想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的领土没完,它的贪欲就永远不会满
足。这好比救火而用柴草,将柴草一把又一把地投人大火,想这样去扑灭火焰,怎么办得到?你的柴草不完,火也就永远不会熄灭!”可是糊涂的安釐王认为既然已经求和了,就只能那样下去,不能再改变了,于是,秦国分别在安釐王九年和十一年又攻占了魏国的两个城市。
“抱薪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抱薪救火成语故事4 战国末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不断并吞邻近的国家,好扩大自己的领土。其中,秦国曾经三次进攻魏国,占领魏国许多的土地,魏国军民也伤亡惨重。
有一回,秦国又派乒攻打魏国,魏国于是请韩、赵两国援助,可惜兵力太弱,最后还是被打败。大将段干子提议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战略家苏代却持反对的意见,他说:“秦国想并吞魏国,只割让土地是无法满足秦国的野心,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柴没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可是魏王不听苏代的劝阻,还是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最后真的就像苏代说的一样,秦国根本不满足,仍然继续攻打魏国,掠夺了魏国更多城池,最后弱小的魏国就被秦国消灭了。
抱薪救火成语故事5 【注音】bào xīn jiù huǒ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吞并,魏国曾经多次受到秦国的进攻,每次均是割地求和。魏安王四年秦国打败魏、赵、韩三国联军,魏安王又想用割地求和这种抱薪救火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不听苏代“联六国抗秦”的建议,终于被秦所灭。
【出处】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史记·魏世家》
【解释】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没能阻止反而加速
【相近词】火上浇油、饮鸩止渴
【反义词】雪中送炭、根除祸患、釜底抽薪
【成语示列】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抱薪救火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抱薪救火成语故事6 抱薪救火的故事说的是战国末年,秦国曾经三次进攻魏国,占领魏国许多的土地,魏国军民伤亡惨重。魏国于是请韩、赵两国援助,最后还是被打败。大将段干子提议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战略家苏代却持反对的意见,他说:“秦国想并吞魏国,只割让土地是无法满足秦国的野心,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柴没烧完,
1、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
战国末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不断并吞邻近的国家,扩大自己的领土。其中,秦国曾经三次进攻魏国,占领魏国许多的土地,魏国军民也伤亡惨重。
有一回,秦国又派兵攻打魏国,魏国于是请韩、赵两国援助,可惜兵力太弱,最后还是被打败。大将段干子提议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战略家苏代却持反对的意见,他说:“秦国想并吞魏国,只割让土地是无法满足秦国的野心,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柴没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可是魏王不听苏代的劝阻,还是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最后真的就像苏代说的一样,秦国根本不满足,仍然继续攻打魏国,掠夺了魏国更多城池,最后弱小的魏国就被秦国消灭了。
2、抱薪救火的寓意
面对着强秦的步步紧逼,胆小懦弱的魏安釐王看不清其虎狼的本质,一味地只知道妥协退让,割地求和,换取短暂的安宁,这无疑是抱着柴草去救火,结果只会让强秦的贪婪欲火越烧越旺,最终只落得个国破家亡的惨剧。这残酷的教训告诉我们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不但不能消除灾祸,反而只会使灾祸继续扩大。它告诫我们解决问题或消除灾祸,只有看清事物本质,认真分析研究,找出正确的方法去处理,才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灾祸的消除。
3、抱薪救火材料
【发音】bào xīn jiù huǒ
【出处】《史记-魏世家》
【解释】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想消灭灾害,反而使灾害扩大。 薪,柴草。
【近义词】火上浇油、饮鸩止渴、引足救经、适得其反、南辕北辙、负薪救火
【反义词】雪中送炭、根除祸患、釜底抽薪
【成语举例】当我们遇到了需要帮助的人,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帮助他,而不是抱薪救火。
抱薪救火成语故事7 战国末期,秦国向魏国接连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魏国无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军占领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国又一次向魏国出兵,势头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们召来,愁眉苦脸地问大家有没有使秦国退兵的办法。大臣们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提起打仗就吓得哆嗦,谁也不敢谈“抵抗”二字。在这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多数大臣都劝魏王,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代价,向秦王求和。
谋士苏代听了这些话,很不以为然,忙上前对魏王说:“大王,他们是因为自己胆小怕死,才让您去卖国求和,根本不为国家着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虽然暂时满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国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要魏国的土地没割完,秦军就不会停止进攻我们。”
说到这里,苏代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别人劝他快用水去浇灭大火,但他不听,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灭火反而能助长火势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着魏国土地去求和,不就等于抱着柴草救火吗?”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魏王只顾眼前的太平,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抱薪救火成语故事8 抱薪救火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薪:柴禾。
战国时期,七雄鼎立。魏国地处中原,背靠秦国,成了各国诸侯霸主要想统一和兼并别国的必争之地。后来,秦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自秦昭王起就采用魏国人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不断地攻打邻国。公元前275年秦国军队一直打到魏国的都城大梁城下,魏王被迫献出一些土地请求讲和。
公元前273年,秦国再次向魏国进兵。魏国将军段干子被打怕了,不敢抵抗,就建议魏王再把南阳(今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割让给秦国求和。这时候,正好合纵抗秦的倡导者苏秦的弟弟苏代在魏国,他向魏王进谏说,段干子割地求和的建议,是一个亡国的坏主意。如果魏国老是把土地割出去,秦国的胃口会越吃越大,这样一来,魏国离灭亡的日子就会不远了。接着苏代又打了个比喻:“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意思说,割地给秦国求和,就好象抱了柴草去救火,柴没有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魏王没听苏代的劝告,还是决定将南阳地区割让给秦国求和,结束了这场战事。但是秦国得了南阳,也并没有因此真的罢手,在其后的近四十年间,仍不断地强占魏国的土地。到公元前225年,魏国终于为秦所灭。
后来人们就以“抱薪救火”这个成语,来比喻用错误的办法去消灭灾祸,结果只会使灾祸越来越大。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gushi/254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