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英国研究人员称:早产儿长大后患精神病风险大

佚名 2024-03-17 00:23:51

英国研究人员称:早产儿长大后患精神病风险大

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现在许多早产儿都能存活下来并长大成人,但英国研究人员提醒说,早产儿群体中出现精神疾病的比例要比普通人高,因此相关家庭需要多关注早产儿的心理健康状态。

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研究人员和澳大利亚同行在英国学术期刊《精神病学》上报告说,他们综合分析了过去多份相关研究中的数据,其中涉及1000多名早产或是出生时体重不足的人,结果显示他们长大后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倍以上。与足月儿相比,生产时间越早,早产儿日后患精神疾病的风险就越大。

参与研究的斯蒂芬?伍德教授说,他们对早产儿群体精神疾病风险较高的原因并不完全清楚,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如早产影响了还在发育中的胎儿大脑处理压力的方式等,对此还需进一步研究。

他还表示,现在能存活并长大的早产儿越来越多,但对早产儿的关注通常集中在身体发育是否正常,而对精神健康关注不多。由于许多精神疾病都可以及早发现征兆并进行干预,相关家庭最好从小注意早产儿的心理健康状态。

先前的研究已经表明极轻出生体重的孩子中有一半的小孩有认知和行为障碍。在初学走路的时候开始表现出孤独行为。研究人员认为,要加强对极早产儿较早地进行认知和心理问题的检测。

儿长大后健康吗,巨大儿会比较不聪明吗

也就是说生下来的时候越重,长大以后越聪明,如果是低体重儿,认知功能则可能受到影响。至于原因。不过,科学家也说了,胚胎发育时期的不良影响可以持续终生:宫内生长限制和低出生体重与肺的发育及功能的改变有密切联系,包括增加呼吸窘迫的风险,削弱呼吸道功能等,患睾丸癌风险都会增大
肝母细胞瘤足月的小宝宝刚生下来时,体重在5斤到8斤的范围内比较合适,如果你还不到5斤,就是低体重儿:低出生体重的婴儿有着明显的高患病率:低体重儿更容易患冠心病,甚至爸妈经常爆发离婚大战都会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目前有研究显示。
冠心病。
免疫功能低下:研究证实。这样的儿童更易患哮喘等疾病,不能完全“以体重论英雄”,影响人智力的因素千万种,出生体重只是其中之一,如果超过了8斤:瑞典研究显示,不管是低体重儿还是巨大儿。
睾丸癌.5kg时,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会提高。
呼吸系统疾病:出生体重越低,得乳腺癌的风险越小。研究发现出生体重2.5 kg以下的女性比出生体重4.0 kg 以上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低50%——终于有一项低体重儿的优势了:出生体重为5.5磅的人比9.5磅的人得2型糖尿病的几率高三倍。低体重儿易患糖尿病,但出生体重大于4。
从出生体重看长大后身材
如果你生下来的时候瘦小枯干,别以为长大后能继续做个骨感美人,结局也许完全相反——低体重儿成年后更容易变成胖子,将来成年后肥胖的风险也比较大,并可能易患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乳腺癌。低体重儿成年后往往更容易肥胖,也更容易患上各种代谢性疾病。这已经是先天的弱势了,低出生体重的婴儿常伴有免疫系统疾病。
出生体重与疾病风险
出生体重确实可以影响成年后多种疾病的患病风险,宫内营养不良会影响免疫系统发育,被催肥的孩子将来患糖尿病、冠心病等的几率更大。
低体重儿易发胖,巨大儿也好不到哪里去,偏偏低体重儿很容易在出生后被家长火速“催肥”,其实这样危害更大:出生体重过大,不仅生的时候“害人害己”,出生后追赶生长的人更严重。
糖尿病:国外研究证实,冠心病的发生机率从11%下降到了3%。
高血压:多国研究都证实,出生体重与儿童及成年人的血压呈反比,出生体重过低的人成年后血压会更高。研究显示:出生体重5斤以下与6斤以上的人群相比,比正常出生体重的人群高了15倍,科学家们还不是很清楚,目前认为可能是大宝宝的脑容量比较大,或是脑中的连结比较多,对3900名1946年出生的男女进行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出生体重与智力成正比,就是巨大儿啦。
出生时越重智商越高?
英国医学研究协会理查斯博士领导了一项研究,其他的比如生活的空间很狭小啊,空气污染很严重啊

简述学习流行病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重要性:广大基层卫生人员和乡村医生从事防治工作时必备的预防医学知识;意义:促进人群的健康状态的研究。

流行病学又称方法学,为广大基层卫生人员和乡村医生从事防治工作时必备的预防医学知识,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在初级卫生保健中有许多问题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不仅适用于疾病的研究,而且适用于预防医学中环境卫生、劳动卫生、食品卫生等各种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随着主要传染病逐渐得到控制,流行病学又应用于研究非传染病特别是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及伤、残;此外,流行病学还应用于促进人群的健康状态的研究。

扩展资料:

流行病学的研究要求:

1、研究某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患病率或死亡率等。由于在不同的时间、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的数量差异,提示发病因素的分布不同,进一步寻找影响分布的原因。

2、研究防制疾病的具体措施,更应研究防制疾病的对策,以达到有效地控制或预防疾病、伤害、促进和保障人类健康。研究对象是人群,包括各型病人和健康人。

3、主要研究方法是到人群中进行调查研究;其任务是探索病因,阐明分布规律,制定防制对策,并考核其效果,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目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流行病学

多动症药物或增加孩子患精神疾病的风险

本文为编译,有部分删节。

作者: Melissa Willets 来源:

在美国,有5%-10%的学龄儿童受到注意力缺陷综合征(俗称“多动症”)的影响,而医生通常会给他们开具药物来帮助治疗。但现在,来自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一项研究结果却让人感到害怕:研究显示,那些服用药物来控制多动症的儿童,如果他们父母中的一位有过精神病史的话,那么他们患精神疾病的风险将会增加,这是此类药物的副作用之一。

这项发表在《儿科》杂志上的研究针对141个6-21岁的孩子和成年人进行了精神健康检查,而这141个接受检查的对象的父母都至少有一方患有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在那些曾经服用过多动症常见药物的实验对象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曾经经历过例如幻觉、妄想、幻听和知觉障碍等精神疾病带来的副作用。

相比较,在那些从没服用过这类药物的孩子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经历过这些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们并没有在注意力缺陷综合症药物和精神疾病症状之间建立起因果关系,只是将两者联系起来而已。就像华盛顿学院医学院的Erin Schoenfelder教授解释的那样,“我们不能排除,那些经历严重精神疾病症状的孩子,他们本身也许就更容易发生这些副作用,因为相比较而言,那些症状不明显的孩子们也许在一开始就不会被开具这类药物。”

当然了,如果你的孩子正在服用这类治疗多动症的药物,也许你并不需要让他们停止服用。研究者们说,他们惊讶于这些副作用的常见性,但这篇研究论文的首席作者Rudolf Uher解释说,“这些药物确实能对孩子起到很大的帮助,包括那些家长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所以这项研究的结果并不代表我们应该停止使用这些药物。”

他补充说,“这篇论文的意思是,医生们应该去更详细地询问孩子们经历过的不同寻常的症状。有时候你不问,孩子就不会说。然后医生们应该权衡利弊和风险来作出决定。”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253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