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炙麻黄9g 杏仁9g 生甘草6g 生石膏(碎)30g
【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
【病案】池×,1岁,1973年7月24日初诊。咳嗽频频,喉头痰鸣,气急鼻煽,壮热,体温41℃,神昏嗜睡,口渴,便秘,舌苔焦黄,脉数。西医诊断:支气管肺炎。此乃风温犯肺,热甚痰阻,肺失宣降。治宜辛寒清肺,化痰定喘:麻黄、生甘草各2.4g,生石膏12g,杏仁、连翘各6g,花粉、栝蒌仁各9g,芦根15g,紫雪丹0.9g(研末送服)。一剂后,壮热减轻,体温39℃,大便未解,舌上及上颚起泡。温热之邪直逼营分,治宜清营凉血,滋阴清肺:元参、麦冬、花粉、栝蒌仁、银花各9g,生地12g,生石膏、芦根15g,甘草2.4g,紫雪丹0.9g,神犀丹(分研送)。服一剂,气息稍平,壮热再减,神志已清,能吮乳,便溏薄黑粪。唯脐区按之灼手,舌苔薄黄,脉仍数。邪热已清,阴液未复,病已转机,上方去紫雪丹、神犀丹,加知母4.5g,滋阴养液以善后:生地12g,元参、麦冬、银花、鲜石斛各9g,知母4.5g,梨汁、茡荠汁各一匙(分冲),生甘草2.44g。5剂后病愈。(摘自《浙江中医药》)
【分析】“咳嗽频频,喉头痰鸣,气急鼻煽”,由鼻煽可知痰量甚多,阻塞气道很厉害(若因喘致鼻煽,倒不一定有痰的因素)。1岁小儿,有痰也咳不出来,量多时,西医必须吸痰,虽然吸痰本身有造成窒息的危险。“壮热,……舌苔焦黄”,绝对是里实热证了,而且确实很危急,以至于“神昏嗜睡”,此逆传心包之象!口渴、便秘为里热伤津所致。或问,便秘与壮热并见,是否为阳明腑实证(参泻下剂)?但若病机为此,同时见“咳嗽频频,喉头痰鸣,气急鼻煽”者却极少。阳明腑实证还有腹痛胀不可触碰。症状出现的先后,也往往有鉴别的意义,本案咳嗽发烧应在便秘之前,惜具体情形记录不详(这是抄方与分析病案最大的区别,二者宜互补。抄方一般断断续续,不知道老师的某些治法用药有没有效,而精选的病案一般都有疗效的详细记载,我们可以选择有效果的来重点学习)。综合而言,主症在肺,这是一个肺热壅盛证。痰应该较多,更可能是个痰热壅肺证。本证以热为主(高烧至41℃),心为火脏,同气相求,以至于心主神志出现严重失常(神昏嗜睡),并不奇怪。
此案证情较复杂,要照顾的面多。若对成人而言,任何里实热证继发便秘者,若便秘严重,腹部不适很明显的话,均宜先用以泻代清、釜底抽薪的方法为主,再兼顾其他。若便秘未致大腹症状,按之又明显无坚硬包块者,便秘只需作为兼顾的对象。本患为一昏睡婴儿,不能得知。以泻代清非有把握者不用,一不慎便损伤脾胃,从保险起见,以直接治本为主,可兼治便秘。且本案津伤明显,兼补阴津,一般的热性干燥便秘还可自通。治疗思路大致是清化痰热为主,并宣畅肺气、止咳平喘、开窍醒神、养阴生津。最不宜忘的,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一高烧便易抽搐,多有几次还会损伤智力,故止痉之药恐须预防性使用。要兼顾的方面过多,倒无一个十分典型之方与之配。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清气化痰丸,均可以其为基础再行加减调整。
从用药来看,作者以麻杏石甘汤作为基础方,清、宣肺热以平喘止咳(宣肺者,因于鼻煽,喘憋之甚也)。加连翘、天花粉、芦根助清解实火,天花粉、芦根并生津。加瓜蒌仁清化热痰,并润肠通便。加紫雪开窍醒神,化痰止痉。面面俱到,但有主有次。不过,生津而不滋阴,力稍弱,继发通便力亦稍弱。因病情危重,仅予一剂,以便及时调整。服后有部分效果,但新见“舌上及上颚起泡”,看来有严重的腑气不降,导致火气上攻难解。作者遂配增液汤(玄参、麦冬、生地)以加重养阴、清热力量,加神犀丹以增清热、开窍、醒神力量。患儿神志遂清,竟思吸乳。壮热再减,大便亦“增水行舟”而通。苔由焦黄转为薄黄。它症多消,病已挽回,以大剂养阴生津之品并续清余热以善后,得收全功。
——本段摘自《方剂学案例分析》
本文目录
1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关于麻杏石甘汤的论述1.1 病机分析1.2 方义分析1.3 配伍组合分析1.4 麻杏石甘汤与麻黄汤比较1.5 临床运用1.5.1 随证加减1.6 附方:越婢汤 《金匮要略》2 升麻葛根汤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关于麻杏石甘汤的论述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有时候简称麻杏石甘汤。
这方从它的病机来看,它治疗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全面的说是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但到目前古今运用上有一定的差别,但总体全面看是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我们现在使用,邪热壅肺是主要的了。所以主证现在为肺热咳喘,是主证。原来这个方出在《伤寒论》,它是用于外伤寒邪,由表入里,由太阳到阳明,由表入里过程当中,要化热,邪正斗争化热,就造成了伤寒由表入里,由太阳到阳明,这种郁而化热,导致邪热壅肺,这导致的邪热壅肺。
从温病来讲,也用麻杏石甘汤,温病的原因,温热病邪侵犯,它由卫分到气分也是由表入里,也可以郁而化热,形成邪热壅肺,但这时候表邪未尽,就是说在这样一个阶段,邪热壅肺已经形成了,但是病邪没有完全入里,表邪,表证的尾巴还有,所以叫未尽。应该说不重。但运用这个方要针对表邪,有没有,有多少,还是要灵活运用的。
麻杏石甘汤虽然出在《伤寒论》,但实际上伤寒学派,温病学派都使用。不管是寒邪,还是温邪侵犯人体,最后由表入里,殊途同归,都可以导致邪热壅肺。当然来的,起源的这个伤寒,寒邪也好,温邪也好,它们程度和后来的病情影响,变化速度,可以有一定的区别。但从这种基本病机的形成,都是殊途同归,殊途同归的,由表入里的,郁而化热,造成以内热为主了。兼有表证。
但整方的用药呢,因为表里同治,所以辛散、寒凉清里相结合,辛和凉,辛凉透表,意义是麻黄是辛散,石膏是寒凉,相结合辛凉,同时从病机,完整病机是表里同病,还是外寒内热,尽管以内热为主,所以还是辛和凉的结合。所以把它归在辛凉解表剂里面。这种分类方法,不同的教材,参考书也不一样,有些按五脏分类,你比如成都中医药大学八十年代使用的自编教材,中医治法与方剂里,就清肺热,都清里为主,就是清里,病机就是邪热壅肺。这是强调了肺热那个方面。二版以后的教材,基本上放在辛凉解表里。但是要明白有表证没表证,都能用。不是说一定要有伤寒由表入里,由表这个过程。温热病邪由卫分到气分的过程。都是表里同病,这个运用当中不一定。但是从这个证的形成,这两种可能最后都是郁而化热,形成邪热壅肺了。
表邪未尽邪热壅肺脉浮数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动态症状有汗或无汗,苔薄白或黄所以它最后内热形成了,表邪未尽,是这样一个特点。表邪未尽,可以看得出浮脉,总体上以里热为主,所以脉数。所以脉浮数。邪热壅肺是这个方证的主要临床表现,身热不解,发热明显,甚至于有的发热较重。咳逆气急咳喘,咳喘严重的甚则鼻煽,鼻翼煽动,热邪伤津产生口渴,所以表里同病,突出在里热和肺热。当然由于表可以有表邪未尽,里呢邪热肺壅形成,这里有个动态症状,反应出由表入里不同的阶段一些标志。有汗阶段是入里了,无汗表还明显,或者是表寒很清楚,很显著。有汗呢,汗越多就入里程度越重。热邪迫津外泄了。苔薄白或黄苔,有反映了邪在表的程度,和入里的程度。这做为一种动态症状。
功用
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清肺平喘,这个方是以此为主的。辛凉疏表是指的表证还比较明显的阶段,因为这个方有一点,就是说,现在我们很多学生,临床看到的和教材上讲的,表邪未尽邪热壅肺,临床看到用这方,大多数是不考虑表证,表证很不明显,肺热很高了。所以这个一定要了解实际运用当中,辛凉疏表当中,解表方面占的成份呢,重视程度越来越少。主要是清肺平喘是它特点。
麻黄杏仁相配,很多方里遇到了,基础方代表是三拗汤,这里也包括麻、甘、杏。一宣一降也反映一个基本组合。
石膏杏仁相配,何时常用它呢?肺热的咳喘当中,一清一肃,一清一降,清肃肺气,热证的咳喘,肺热咳喘常用了。石膏甘草相配,说它甘寒生津,所以后来对石膏的功用,认为也能够清热生津。石膏是一个矿物药,弄得出什么津液来呢?实际上是一种间接生津。人体津液的生化是在胃,饮入于胃嘛,胃为水榖之海,胃中,肺胃有热,伤津很快,石膏清胃热,可以保护津液,保护胃化生津液这个功能。所以这是一种间接生津。历来就把这个作用,从临床反映出来的结果,归纳到石膏上。说它既能清热,又能生津。这是怎么理解石膏生津。石膏甘草同用,能够既养胃气,又能帮助胃恢复功能化生津液。这个都是后世常用的一种基本组合了。
我们麻杏石甘汤先讨论到这里。
上次讨论了辛凉解表法里面的第三个方─麻杏石甘汤。谈到这个方,在散表邪,治疗表证未解和邪热壅肺,清肺肃肺方面来讲呢,应该说是治疗邪热壅肺为主的。
而这麻杏石甘汤,临床使用的基本依据,以发热咳喘为主。既使没有表证,它也可以用的。所以它不是以外感风寒表实为使用基本依据的。这两个方的比较,就不能看它做为一个方是另一个方的随证加减方一样。尽管就一味药之差,它是一种另组新方。而且就拿像麻黄这样的药,在这两个方里的作用,侧重点也不同。在麻黄汤里麻黄是以发散风寒为它的主要功效发挥方向的,在麻杏石甘汤哩,和石膏联用之后,用量是一比二,石膏二,麻黄一,这个方整方来看,清肺卫之热,特别是肺热,这是它的突出功效。同时麻黄在石膏的制约下以宣肺为主,那就以宣肺为主,不是以发散为主。所以麻黄使用功效发挥方向侧重点也不同。这是这两个方,主治证候,整方的功效,用药特点上的一个区别。
在使用当中呢,当然这个风寒咳嗽,从整体的证候来说,风寒比较突出。热像不明显这个方是不适合的,因为石膏量大。另一方面,痰热明显的,甚至痰热多的,这个方都不适合。
随证加减麻杏石甘汤应该看做是一种基础方,它反应出一种基本的治法。一宣一清一降。所以虽然四个药,体现了很多基础的组合,所以运用当中很多要进行加味。
肺热重,重用石膏,加桑皮、黄芩、知母。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同时咳喘,热重,加石膏。咳喘比较厉害,舌红、苔黄、脉数,加桑皮、黄芩、知母这一类。直接清肺脏之热,石膏是清肺卫之热。但它特别侧重于清经热,解散经热。说到这个,石膏这味药的辛甘,辛甘大寒,寒本身属于寒凉的方面,所以过去有一些也讲这个方是辛凉重剂,温病学派一般认为是像白虎汤这类,因为它从石膏一味药的辛甘大寒来看,这个到现在很多书里不统一。各有各的道理,如果以中间的,从药出发,而不是从证出发,这个方也说得过,白虎汤也说得过,辛甘大寒也是辛凉之剂。从这个药出发,反映出单纯的清热力量很强,它是重剂。但要注意它的透散,不是透散表邪的,桑菊饮这种辛凉清剂和银翘散辛凉平剂,它辛凉辛散都是指的表邪。石膏辛甘大寒这个辛呢,说它能解肌透热,透的是什么?透的是热,而这热可能是外邪入里化的热,形成散漫之热,经热,所以有的认为,从这个角度看,它那辛直接含义和桑菊饮银翘散里面的辛的含义不一样。但前人的总结不像有时候我们扣得条理比较清楚了。所以根据这个看法呢,麻杏石甘汤不同,石膏和麻黄相配,麻黄的辛,因为在石膏的制约下,它发挥出来的主要是辛了,带有一定的透表邪作用。又辛散体现仔宣肺上,石膏的寒凉,所以又有人说这个方,相当于一个辛凉重剂。各有各的道理。所以两种说法,供参考了。它立足点不同。温病说的是它解除热像的一个力量程度。辛散,解肌透热,清热力量很大。
另一种看法,辛凉主要立足于温病初起,透邪,从这个来讲呢,麻黄石膏联用以后辛和寒凉结合,这个辛凉要比既是清热有辛散表邪,这个力量比桑菊饮,比银翘散透散力量,辛凉力量都要强,这样看。表寒明显:减少石膏,加薄荷、苏叶、桑叶。
如果外来寒邪明显,麻杏石甘汤,麻黄量增加,石膏量减少,比例上来讲,但应该知道整个方来讲,还是清凉为主的。仅仅是外寒证明显一点,降低一点麻黄用量。不可能这方里麻黄用量超过石膏,那就不对了。那应该另外找方子。不是属于这个肺热壅盛,外寒入里化热,肺热壅盛。痰多气急:加葶历子,枇杷叶。
咳喘兼有痰多,痰阻滞气机,气急,加葶历子泻肺,枇杷叶也能降肺气,还能对肺热有润肺作用。痰稠胸闷:加瓜蒌、贝母、黄芩、桔梗。
痰稠阻滞气机,造成胸闷,那就用一些可以宽胸理气,又能清化痰热的药,结合起来。这是常用随证加减的一些方法。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甘草,大枣
功用
发汗利水
主治
风水挟热证,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
主治和麻杏石甘汤相差还挺大,一个是肺热咳喘,一个治疗风水,风水发生,或者发作,都和一定外邪有关,但他这个风水挟热。从病机来说,都和肺气失于宣降有关,这是肺气失于宣降,水道不通,泛滥体表,这是风水证。而麻杏石甘汤,它是属于肺失肃降而上逆,肺热咳喘证。所以在这个里面,就体会这个两方麻黄石膏用量,主要了解麻黄石膏用量。
麻黄石膏用量,越婢汤和麻杏石甘汤不同。越婢汤六两和八两的差别,四分之三。麻杏石甘汤一比二。麻黄只有石膏量二分之一。前面大青龙汤,往往麻黄是石膏的两倍。所以这三种搭配,比较完整反应出来,麻黄石膏相配不同比例之后,麻黄主要作用的方向,这个附方的意义主要在这此。因为在大青龙汤里,麻黄的主要方面仍然是散邪,发散风寒,风寒之邪,治疗风寒表实证。麻杏石甘汤里,麻黄宣肺平喘,但整个方它是以清热为主的。这方里麻黄仍然有宣肺作用。宣肺目的应该说宣肺力量比麻杏石甘汤大。因为他宣肺要畅通水道,宣降相应,宣肺以后畅通水道,同时兼有一定的疏散外来风邪作用。全方虽然偏温,但利用它宣肺力量大,能够畅通水道,治疗水肿,治疗风水证。由于风水挟热,整个证偏热,所以麻黄石膏相配,石膏量偏大。还是这种基本结构。
麻黄石膏用量比例
方麻黄石膏用量比例 主要功效大青龙汤2:1麻黄主要是散邪(风寒)越婢汤3:4宣肺力大,全方治风水为主麻杏石甘汤1:2麻黄宣肺平喘,全方清热为主一般麻黄石膏相配从三个方用量比例来体会它,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越婢汤。
升麻葛根汤这是三类方。主要是理解药味配合当中,升麻和葛根相配,是个透疹解肌,升散透疹的一个很好的药。所以升麻葛根人们把它做为解肌,透疹常用,配了芍药这些,考虑到麻疹的特点,这里一般本科教学属于三类方。做为一个证候,一种提示。它肺胃有蕴热内因,外来它有外邪诱发因素,外邪它感染都有一种过程,所以像肺胃蕴热,必然有一定的伤及阴津,所以如果这个麻毒内陷,麻疹透发不出,郁而化热,很容易伤阴,可以造成邪毒盛而阴伤这种邪实正虚,它像升麻葛根汤配合芍药这类,提早就考虑益阴养血,这个方从病机到用药上做一个提示了,以自学为主,因为是三类方。
相关文章:
麻杏石甘汤方歌方解,临床医案石膏的作用与功效,生石膏的副作用与禁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立方意义,治疗范围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评价
1、发汗若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可以把肺里面的邪气逼出来;石膏可以清热,有了石膏,麻黄的发汗的力量也不会太强,把麻杏石甘汤当作是一个标准的石膏麻黄比例,用半斤的石膏搭配上四两的麻黄,病人吃了之后几乎就不会发汗了。麻黄是开汗孔,可是这个人怎么可以流得出汗呢?可是实际上麻杏甘石汤证那个人多半就是像张仲景说的这样,流得出汗的。因为麻杏甘石汤是这个肺里面有邪气,闷热在那边,肺主皮毛。
麻杏甘石汤它所面对的肺部,一定是比较干燥的肺部,它不像小青龙面对的是一个湿湿的肺部,小青龙加石膏汤是面对一个水很多又很热的肺,然后小青龙汤就直接面对一个又冷又湿的肺。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在张仲景的原文里面呢,是把麻杏甘石汤当作是一个定喘的方剂。麻杏甘石汤的主证有喘。
我是打完篮球,然后出了一身汗,然后脉就很沉迟,然后身疼痛,这样可以用桂枝新加汤
那个麻杏甘石汤的咳嗽就是水比较少的,那水比较少的就是像博美狗或者吉娃娃狗那种叫声啊,就是那种咳起来很清脆的干咳声。
无大热”是一个可以用来标示麻杏甘石汤的一个主证的一个蛮好标示法。但是也只能够说是蛮好,因为如果你的麻杏甘石汤证,是那种比较严重的肺在发炎,或者是,民国初年的时候,麻杏甘石汤在临床上面常常用在白喉这个病上面,那种很严重的发炎的现象的时候,人可能会高烧。所以万一你是有烧的时候呢,麻杏甘石汤还是可以用
那如果是标准的麻杏甘石汤证,有这个热气闷在那边的时候啊,那个肺脉你会把到好像一个小馒头小气球一样,就这样子圆圆的鼓起来的。所以当你听到有人在干咳,但是那个干咳绝不是说一定要一点痰都没有啊,只是它不是像小青龙那样咳出来就一摊水那样的痰,就是麻杏甘石汤的痰可能是咳了一阵子才咳出一小坨浓一点的痰那样子。那你把你的肺脉,麻杏甘石汤证的时候呢,通常呢他的肺脉呢,是会鼓起来的,就是像圆敦敦的,你会觉得比平常有力气很多。
麻杏甘石汤证常常会伴随一点点所谓的气管发炎或者支气管发炎。那如果你的那个肺啊,是有气管支气管发炎的话,那一条肺脉上面啊,你在那个时候把,你会把得到它突出一条像树枝状的像青筋一样的东西在那个脉上面。这个东西怎么出来的我也不知道,当人气管发炎的时候就把得到一条气管这样突出来,这是很奇怪的一种中医的这个照像的技术啊,就是当你气管发炎的时候就会把得到一条气管。
麻杏甘石汤它到底是一个肺部有这个感冒的病邪在那边,所以还是需要发邪气的。那如果是这样的情况要怎么用呢,那就是用五虎汤的时候啊,你就先开始的第一天,你用麻杏甘石汤,那麻杏甘石汤可能会把他治到好个五六成、七八成。那如果还有继续咳,然后你把到这个脉有这种气管发炎的这种脉,那你会知道说,可能麻杏甘石汤消炎的效果没那么细致,那这样子的话,你就在麻杏甘石汤里面加一点桑白皮再继续吃这样子。
麻杏石甘汤和大青龙汤的主要区别是,组成不同、功效不同、主治不同,具体如下:
一、组成不同
1、麻杏石甘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2、大青龙汤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石膏、生姜、大枣。
二、功效不同
1、麻杏石甘汤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2、大青龙汤
发汗解表,兼清郁热。
三、主治不同
1、麻杏石甘汤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2、大青龙汤
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以上内容参考?-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
两者的治法不一,由于小青龙汤有桂枝、干姜等温燥药,因此其具有温化寒痰、止咳平喘的作用,而麻杏石甘汤因其大寒大凉,因此对热邪壅肺、肺失宣肃引起的哮喘是有明显改善。
小青龙汤的功用主要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的是外寒里饮证。而麻杏石甘汤的功用主要是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他主治的是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小青龙汤: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麻杏石甘汤: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58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急性胃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