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方与应用

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下肢疼痛

道医 2023-06-25 02:06:32

李某,女,50岁,2008年4月20日初诊。双下肢疼痛2个月,加重10天。询知患“糖尿病”10余年,经注射“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尚佳。近2个月来自觉下肢拘挛疼痛,沉重麻木,轻度浮肿,西医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自服“钙片”效果不明显。诊见舌质淡,边有瘀斑,苔根部厚腻,脉弦滑。陈老曰:此病机为瘀湿阻滞经络,不通则痛,经络阻滞不通,肢体失气血濡养,故拘挛作痛,麻木沉重,取当归四逆汤加味:

桂枝20g 茯苓20g 细辛10g 白芍25g 通草10g 炙甘草10g 赤芍20g 牛膝20g 桃仁10g 当归15g 黄芪30g 大枣20g

上方5剂,水煎服,日1剂;药渣再煎外洗患肢。

4月26日二诊:服药后拘挛作痛及水肿减轻,沉重麻木之感基本消除,吩咐上方继煎5剂,内外合用。

5月3日三诊:痛止肿消,上方继服3剂,2日1剂,每日2次,以资巩固。

【侍诊心得】中医对疼痛的认识多从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认识,陈老谓这其实只是考虑到了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致痛,气血津液的病变与经隧脉络的病变息息相关。因此,提出了经隧脉络的挛缩弛张致痛之病变及柔肝缓急之治法。对于拘挛一说,似有西化之嫌。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详述,如《素问·举痛论》谓:"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本例患者下肢沉重麻木而痛,既有痰湿瘀血阻滞经络之不通则痛,又有气血亏损,形体失养之不荣则痛,尚兼经络拘挛作痛,治宜三管齐下。取桂枝、细辛温通血脉,赤芍、牛膝、桃仁、当归活血祛瘀,通草、茯苓利水泄浊,此三组药侧重于通。黄芪、当归、白芍益气补血,侧重于补。白芍、甘草、大枣解痉缓急,针对脉络的挛缩。牛膝兼能引药下行。

【按语】

(1)下肢沉重麻木,拘挛疼痛,轻度浮肿与舌质淡,舌边有瘀斑,苔根部厚腻,脉弦滑并见,是辨证瘀湿阻络,气血两亏的要点。

(2)本案于当归四逆汤加黄芪,实寓《金匮要略》之黄芪桂枝五物汤,该方为治肌肤麻木不仁的常用方。

(3)对于经脉挛急的项背强急及肢体疼痛,陈老每以桂枝汤加减化裁为主。依据是该方中白芍擅长柔肝解痉,甘草、大枣亦是缓急止痛的要药,投之能收柔肝缓急之功。其经验是三药用量宜重,剂量偏轻主要发挥补益之效。本案取效即与重用白芍、甘草、大枣密切相关。

——本段摘自《陈潮祖医案精解》

汤头歌诀之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是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功效,主要治疗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膀疼痛等症状;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当归四逆汤的歌诀吧!

当归四逆汤:

桂枝芍,细辛甘草木通着。再加大枣治阴厥,脉细阳虚由血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各二两,甘草(炙)、木通各二两,枣二十五枚。成氏曰∶通脉者,必先入心补血,当归之苦以助心血。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之酸,以收心气。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大枣、木通以缓阴血。〕内有久寒加姜茱,(素有久寒者,加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酒煎,名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仲景。)发表温中通脉络。(桂枝散表风,吴茱萸、生姜、细辛温经,当归、木通通经复脉。)不用附子及干姜,助阳过剂阴反灼。(姜附四逆在于回阳,当归四逆在于益血复脉,故虽内有久寒,止加生姜、吴茱,不用干姜、附子,恐反灼其阴也。)

当归10g桂枝20g细辛10g川芎10g白芍10g甘草10g附子10g干姜10g黄芪15g桑枝20g 木通10g仙灵脾15g熟地15g治什

虽说是当归四逆汤加味,不过桂枝姜附量这么大,可能是治疗寒痹或者寒凝小腹的。能治的病比较多,中医治病是分证型而不是分病,一个证的不管什么病,用的方子都比较类似,而一个病不同证的,用的方子反而截然不同。
看方义应该是治疗里寒实证的,或者寒痹阻滞的,可能兼瘀证,也可能不兼,毕竟血分之药少。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62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