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楚国正在遭到秦国欺负的时候,北方的赵国倒在发奋图强。赵国的国君武灵王,眼光远,胆子大,想方设法要把国家改革一番。
有一天,赵武灵王对他的臣子楼缓说:“咱们东边有齐国、中山(古国名),北边有燕国、东胡,西边有秦国、韩国和楼烦(古部落名)。我们要不发奋图强,随时会被人家灭了。要发奋图强,就得好好来一番改革。我觉得咱们穿的服装,长袍大褂,干活打仗,都不方便,不如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短衣窄袖,脚上穿皮靴,灵活得多。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风俗,把服装改一改,你们看怎么样?”
楼缓听了很赞成,说:“咱们仿照胡人的穿着,也能学习他们打仗的本领了,是不是?”
赵武灵王说:“对啊!咱们打仗全靠步兵,或者用马拉车,但是不会骑马打仗。我打算学胡人的穿着,就是要学胡人那样骑马射箭。”
这个议论一传开去,就有不少大臣反对。赵武灵王又跟另一个大臣肥义商量:“我想用胡服骑射来改革咱们国家的风俗,可是大家反对,怎么办。”
肥义说:“要办大事不能犹豫,犹豫就办不成大事。大王既然认为这样做对国家有利,何必怕大家讥笑?”
赵武灵王听了很高兴,说:“我看讥笑我的是些蠢人,明理的人都会赞成我。”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赵武灵王首先穿着胡人的服装出来。大臣们见到他短衣窄袖的穿着,都吓了一跳。赵武灵王把改胡服的事向大家讲了,可是大臣们总觉得这件事太丢脸,不愿这样办。赵武灵王有个叔叔公子成,是赵国一个很有影响的老臣,头脑十分顽固。他听到赵武灵王要改服装,就干脆装病不上朝。
赵武灵王下了决心,非实行改革不可。他知道要推行这个新办法,首先要打通他那老叔叔的思想,就亲自上门找公子成,跟公子成反复地讲穿胡服、学骑射的好处。公子成终于被说服了。赵武灵王立即赏给公子成一套胡服。
大臣们一见公子成也穿起胡服来了,没有话说,只好跟着改了。
赵武灵王看到条件成熟,就正式下了一道改革服装的命令。过了没有多少日子,赵国人不分贫富贵贱,都穿起胡服来了。有的人开头觉得有点不习惯,后来觉得穿了胡服,实在方便得多。
赵武灵王接着又号令大家学习骑马射箭。不到一年,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自率领骑兵打败临近的中山,又收服了东胡和临近几个部落。到了实行胡服骑射的第七年,中山、林胡、楼烦都被收服了,还扩大了好多土地。赵武灵王就打算同秦国比个高低啦。
赵武灵王经常带兵在外打仗,把国内的事交给儿子管。公元前299年,他正式传位给儿子,就是赵惠文王。武灵王自己改称主父(意思是国君的父亲)。
赵主父为了要打败秦国,把国内的事安排好以后,决心亲自到秦国去考察一番地形,并且观察一下秦昭襄王的为人。
他打扮成赵国的一名使臣,带着几个手下人,上秦国去。
到了咸阳,赵主父以使臣的身份拜见秦昭襄王,还向他报告了赵武灵王传位的事情。
秦昭襄王接见了那个假“使臣”后,觉得那个“使臣”的态度举止,既大方,又威严,不像个普通人,心里有点犯疑。过了几天,秦昭襄王又派人去请他,发现那个“使臣”已经不告而别了。客馆里留着一个赵国来的手下人。秦昭襄王把他找来一问,才知道他接见的原来就是有名的赵主父。秦昭襄王大吃一惊,立刻叫大将白起带领精兵,连夜追赶。追兵到函谷关,赵主父已经出关三天了。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除了为适应同周边国家的军事竞争外,胡服骑射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代郡和邯郸为代表的两种文化、两种政治势力造成的南北分裂局面;同时也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
体现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改革。服装上,汉人开始穿裤子,不再是大裆袍,对于生活、从事劳作、军事都有积极的影响。赵武灵王勇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善于变革的智慧,今天看来,尤其值得肯定,值得学习。
扩展资料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背景:
战国时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赵国眼看着被别国兼并。特别是赵国在地理位置上,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他们常以骑兵进犯赵国边境。
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
胸有大志使赵国强盛的武灵王,对胡人骑兵的优越性,认识真切。他认为以骑射改装军队是强兵的道路,就对将军楼缓说:我国处在强敌包围之中,怎么办?“吾欲胡服”。
因此,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邯郸城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的深远影响
1.对民族文化融合的影响
赵武灵王在大力推行胡服骑射的同时,辅之以开明的民族政策,客观上促进了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融合,促进了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他打败林胡、楼烦之后,在北方修筑长城旷并在东起无穷之门(今河北张家口外),向西沿阱山直至高塞-(今内蒙古五原西北戴河东流处),布兵戍守,保护了边地人民正常的农牧业生产和生活,加强了北方局部地区的统一,为后来秦汉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赵武灵王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雁门和代三个郡,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推进了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也加速了这些地区的封建化进程。
2.对中原服饰制度的影响
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变胡服是为了适应骑射的需要,骑射必然得着胡服。变胡服对赵国骑兵队伍的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对中原地区传统的衣冠制度形成了有力的冲击。胡服除了适应骑战需要外,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比当时中原的服装也有着突出的优越性。它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很快就被中原人民所接受,除赵国外,楚、齐两国也有人效法。到了汉代已成为官定的武服。此后许多朝代文武官员皆着胡服。胡服.被逐渐改造,成为中原地区的大众服饰。我们今日的服装与此也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关系。由此可见,赵武灵王推行的胡骑射对中原服饰演变的影响也是相当深远的。
3.对中原军事与交通的影响
赵武灵王在全国推行骑射,对中原地区的传统兵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各地的交通。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战争与交通基本上是用马车,马只是用来驾车的,不作为骑乘。赵武灵王搞胡服骑射,变革了中原的作战方式,使我国由车战时代进入了骑战时代。这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一支更灵活、更有生气的兵种开始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一种更具威力的作战方式被广泛应用。随着骑射的发展,马便逐渐用于骑乘,在当时道路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大大方便了各地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各地尤其是中原汉族与边地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4. 对中原传统哲学思想的冲击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代一位雄才大略的国君,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改革领袖。他敢于向传统的哲学思想挑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传统的东西本身就是在长期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各个时代都会淘汰一些不合时宜的成分,因时制宜地产生一些新的思想和制度。人们不能固守旧礼仪制度,只要有利于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就可以大胆改革。他亲自发动和领导的胡服骑射,就是一场顺应时代要求的进步的改革。他眼光远大,思想敏锐,勇于迎接挑战和勇于学习的精神,对于一位早期的封建君主来说尤其难能可贵。他推行胡服骑射,大胆学习敌人的长处,发展壮大自己,继而有效地打击敌人,夺取最后胜利的战略思想,比近代思想家魏源提出的“师夷技之长以制夷”早了2100多年,对当时的哲学思想和军事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赵武灵王是继秦国商鞅之后的又一杰出的改革家,但他在许多方面,尤其在思想方面远远高于商鞅。
当然,任何历史人物和社会改革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赵武灵王及其领导的胡服骑射改革也不例外。赵武灵王侧重于军事方面的改革,却淡化了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改革;在处理王位继承问题上感情用事,酿成内讧,,削弱了国力。尽管如此,赵武灵王仍不失为一代英才,他所发动和领导的胡服骑射也堪称一场伟大的改革。晚清学者梁启超认为,商周以来四千余年,北方少数族世为中国患,华夏族与戎狄的战争胜者不及十分之一,其稍足为历史之光者,仅赵武灵王、秦始皇、汉武帝、宋武帝四人,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者惟有赵武灵王。这种结论,显然有偏颇之嫌,但也说明越武灵王及其领导的胡服骑射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lishidiangu/141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范雎的远交近攻计
下一篇: 赵匡胤“受禅”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