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典故

朱丹溪妙治恶少

佚名 2023-06-11 23:07:58

朱丹溪妙治恶少

金华县城有个花花公子叫施王孙,吃喝玩乐,五毒俱全,还常常依仗当官的父亲之势欺压百姓。

一次,施王孙看中城西方员外的女儿方姣仙,要娶她为妻,方姣仙一口拒绝。方员外却满口答应,中秋那天,施家强行把方姣仙抬回家。姑娘宁死不肯拜堂。施家只好暂把她安顿在一间冷落屋子里,准备再设法劝她回心转意。

说也奇怪,空守了一夜的施王孙,第二天起来,就觉得浑身发痒,脸孔也有些浮肿了。过了一天,脸孔竟越来越肿。家里人认为他得了邪症,马上去请义乌名医朱丹溪。

朱丹溪来到施家,看过病人后,又来到病人住过的新房,一会儿就判断出病因来了。但他知道这病人的为人,于是就对施王孙的母亲说:“这可是奇病哪,书上都没有记载。叫‘棺材病,!这奇病不用吃药,只要做到两条:一,将未入洞房的‘媳妇’退掉,连同嫁妆一套,送给她带回去;二,立即派人上山,砍十六根杉树,做棺材一具。”

施母心中砰砰乱跳,不禁发问:“做棺材有何用呀?”

朱丹溪说:“这就叫奇病须用奇法治。你儿子强逼女子成亲,这是大忌,如果同房,必死无疑。幸好还未同房,从今以后,只可清心寡欲,不可任性放纵。今用新棺材一具,让他先进去躺3天,粥饭也送进棺材里去吃。3 天后,保他全好。”

施家一切照办。3 天后,睡在棺村里的施王孙的病果真好了,这才从棺村里爬出来。

后来,朱丹溪的一位学生问这是什么原因?朱丹溪笑道:“恶人得了病理该先治恶后治病,要知道此乃是“漆疔’!是接触到新房里那套新漆嫁妆而引起的。所以,我就让他把强逼的女子退掉,把新妆也送掉,教他改恶从善,再给他治‘漆疗’。其实,‘漆疗’是很容易治好的,一般只需用新鲜杉树皮煎汤洗洗身就会好的。我安排他睡3 天棺材,效果不也差不多么?”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医家是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医家是朱丹溪。

(元代)朱丹溪氏经过临床实际体会所提倡的一种论说。他所指的阴是精血,阳是指气火,即由于精血亏损所产生的虚火。他认为精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断消耗,易损难复,故阴常不足。如不注意保养精血,嗜酒纵欲,伤戕过度,则阳气易亢,虚火妄动,故阳常有余。

阴虚阳亢,则百病丛生。故主张保重精血以维持身体阴阳的相对平衡,这是他在临床上偏重滋阴法的理论根据。朱丹溪认为,世界万物都有阴阳的两而,太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天大于地,太阳始终如一,而月亮却有阴睛圆缺,从这个自然界来说。

就是“阳盛阴衰”的体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也存在着这种状况。朱丹溪还认为:“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只有青壮年时期阴精相对充盛。

朱丹溪:

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朱丹溪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

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为“滋阴派”(又称“丹溪学派”)的创始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其故里浙江义乌有墓园、纪念堂、纪念亭、丹溪街等。

朱丹溪提出的观点是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生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卒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元代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镇人,元代著名医家,滋阴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将其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称“金元四大家”。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等。朱丹溪医德高尚,学术精湛,学养丰富;先师从名儒许谦学习理学,后师从刘河间之再传弟子罗知悌,尽得真传。其援理入医,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批评滥用《局方》之弊;倡导辨证论治,将“气血痰郁”作为临床辨证的纲领。同时,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中最晚出者,其好友戴九灵在《丹溪翁传》中谈道:“乃以三家(刘、李、张)之论,去其短而用其长。"朱丹溪之后受众者甚广,形成了丹溪学派,并尊其为“滋阴派”的创始人。其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经久而不衰,不仅对明清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促进了日本江户时代汉医后世派的形成与发展。

朱丹溪一生著作颇多,其弟子门人亦多有整理者。据有关文献记载,具名朱丹溪所撰的医籍达20余种。但由于年代久远,部分著作均已散失。现存著作情况亦十分复杂,有朱丹溪本人所撰,亦有其弟子整理编纂,有的则是托名之伪作。

一、学术特色

(一)阳有余阴不足论

从哲学角度而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最早源于北宋程颢、程颐。其云:“天地阴阳之运,升降盈虚,未尝暂息,阳常盈,阴常亏。一盈一虚,参差不齐,而万变生焉。”朱丹溪受此观点影响并将其引入医学,提出人身之“阳有余阴不足论”。其云:“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并阐明诸病多由“阳有余,阴不足”所致,主张以“滋阴降火”法治疗。“阳有余阴不足论”是朱丹溪对人体阴阳盛衰的基本认识,朱丹溪医学思想的很多内容都是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

(二)相火论

朱丹溪的“相火论”,是受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启发,结合《内经》“少火”“壮火”之论,在吸取李东垣之阳火说、探讨刘河间之“火热论”的基础上,总结人体生命活动及其病变的规律而提出的。

(三)“气血痰郁”学说

朱丹溪以治杂病著称于世。朱丹溪弟子方广日:“求其可为万世法者,张长沙外感,李东垣内伤,刘河间热证,朱丹溪杂病,数者而已。”明·王纶将其杂病治疗心法归纳为“气血痰郁”四个方面。朱丹溪认为,一切杂病不外乎气、血、痰、郁,在治法上,以气、血、痰、郁为纲,以六气致病为目,从而分辨标本先后、地土方宜以审病求因。其所用方剂,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郁用越鞠丸,随证加减。朱丹溪在杂病辨证施治方面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远远超出了“滋阴学说”,在中医学术发展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四)养生理论

朱丹溪不仅是内伤杂病论治的大家,同时也是颇有建树的养生学家,其滋阴养生、茹淡、房中摄养等独特的养生思想在养生学领域也具有相当的影响。例如:朱丹溪提出:“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由此可见他对养生保健的高度重视。其所述养生理论中,以养阴抑阳、去欲主静为基本原则。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强调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即存在阳易亢、阴易亏的趋势。此论提出的目的,旨在教人注意顾护阴精,使得“阴平阳秘”,才能达到身体健康、颐养天年的目的。而朱丹溪的养生理论即是其“阳有余阴不足论”在养生方面的具体运用。理学之“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影响到医学,是朱丹溪开风气之先,因而提出养生宜“主静”的原则,把养阴抑阳作为贯穿于生命过程的主要摄生原则。《格致余论》中的许多篇章,如“饮食色欲箴序”“茹淡论”“房中补益论”“养老论”“慈幼论”等,都论述了养阴与摄生的密切关系,并谆谆告诫人们对阴气要“善于摄养”,要时时以保护人体阴精为要。

(五)批评《局方》之弊

从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医学发展的总体特点是,在医疗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标志是大批方书的出现。如唐代的《千金方》和《外台秘要》、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圣剂总录》,都收方过万,是当时方书之集大成,也是历代实践经验的总结积累。这些名方,经过反复试验,确实疗效确切,并经官方医疗机构以标准处方的形式颁布,因此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和一定的实践基础。如北宋时官方成立的“太平惠民局”和¨和剂局”,经过一段时间对诸多方药的筛选和鉴别,使之由博反约,选择出临床行之有效的方剂汇编成册,并以官方医疗机构的标准处方集形式颁布。当时,无论是民间还是医生,如遇疾病常以该书据证检方。这些名方的普及固然为医生提供了重要参考,也因其具有权威性和便捷性而风行一时,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当时某些医家墨守成规,对临床诊疗规律缺乏深刻的理论认识,导致当时滥用《局方》,方多药众,临床无所适从,再加上《局方》之处方用药偏于温燥,因其为朝廷制定和颁发,因而流传甚广,滥用后造成温燥伤阴、阴虚阳亢的病证。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lishidiangu/152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