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吴国大将诸葛恪率领大军围攻魏国的要地——新城。
新城守将张特不畏强敌,率领3000人马与诸葛恪交锋。城下东吴军队死伤众多,尸体枕藉。无奈张特缺少外援,势孤力单,苦战3 月,官兵死伤过半,而诸葛恪却不惜孤注一掷,命令部下在新城之外修筑土山,以代替收效不大的云梯,加急攻城。新城城墙已有好几处给打下缺口,眼看就要给吴军突破了。
一天上午,张特书函一封,叫人用箭射出城外。诸葛恪展开一看,上面写道:“请贵军暂缓攻城,我于今日下午在城墙上同您商谈投降事宜,望勿拒绝。”诸葛恪看罢笑道:“新城乃弹九之地,区区张特怎是我的对手?”
下午,张特在城墙上向伫立在土山顶上的诸葛恪拱拱手,悲凄地说:“以前我冒犯将军神威,望多多鉴谅。如今,新城已是兵尽粮绝,我也没有能力再守了。可是魏国有个严酷的法律,规定城池遭外敌围攻必须坚守100 天以上,如果外援不至,方可投降,否则,官兵父母妻子等家属都得治罪。现在,我们已守卫了90 多天了,还有几天即可满期,到时我即大开城门投降。再说,现在我军虽然损失惨重,但还有近2000 人马,他们大多不肯投降,发誓与新城共存亡,我需要时间晓以利害进行说服教育..”
诸葛恪冷冷地说:“张将军此言当真?”
张特当即命人将官印持来,投给吴军,并说:“我的官印在此,可作信物!另外,我连夜将全城官兵名册造好,明日送交贵军!”诸葛恪便传令三军暂退数里,停止了攻击。
张特却即令军民连夜加固城防,士兵和百姓趁着夜色,拆毁房屋的木料、砖石,运到城墙上,将几处缺口修补完好,还搞了双层加固。一切安排停当,张特又登临城墙,对着土山上的吴军哨兵大骂道:“你去传话给诸葛恪吧,我堂堂魏国大将,岂能投降你们东吴小儿?”
诸葛恪情知受骗,恼羞成怒,下令务必近日内攻克新城。吴军不得不拼尽全力,蜂拥攻城。怎奈张特城防甚为坚固,吴军长期脱离后方作战,粮草、武器已经难以为继,士气早已衰退,只得丢下许多尸体退兵回国。
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篡夺大权,导致天子逐渐被架空。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黄巾起义被平定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永汉元年(189年),董卓控制朝廷,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吕布所杀,李傕、郭汜控制东汉王朝。地方州郡的刺史、太守在反董卓战争及后来的相互攻伐中逐渐壮大实力,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当然,在此基础上,各个诸侯之间的互相攻击,促使汉末三国时期依然是战争频繁。
对于汉末三国时期的战争来说,赤壁之战可谓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战役了。在这场战役中,曹操率领20万大军,却被孙权、刘备组成的5万联军击败,从而错过了一统天下的最好机会。对于赤壁之战来说,在兵力如此悬殊的背景下,曹操一方几乎是稳操胜券,却依然败给了对方。经此一战,三足鼎立的雏形得以奠定。那么,问题来了,三国时期,除了赤壁之战,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
一、官渡之战
首先,就赤壁之战前的官渡之战,也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拉开了序幕。袁曹两家的决战,一触即发。在官渡之战中,袁绍集结了10万大军,而就曹操来说,则只有2万左右的兵马。更为关键的是,曹操的背后,还有虎视眈眈的刘表、孙策两大势力。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一方可以陷入到非常危险的境地中了。但是,通过奇袭袁绍的粮仓乌巢,曹操一举击败了强大的袁绍。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戎马一生中最辉煌的一页。
二、逍遥津之战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军与曹军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合肥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魏吴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6次冲突。其中,就第二次合肥之战,也被称之为逍遥津之战。逍遥津之战,指的是公元215年,曹魏名将张辽率领七千人迎击东吴的十万大军,先后两次大破东吴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对于逍遥津之战来说,战役前期,张辽等曹魏将士没有被孙权的10万大军所吓倒。趁着对方立足未稳的时候,张辽率领800将士直接冲击孙权的10万大军,这让对方慌乱不堪。
于是,张辽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东吴猛将陈武被斩杀,孙权逃到山顶,整个江东大军可谓全都披靡溃败、闻风丧胆。到了逍遥津之战的后期,张辽率领追兵,以分兵毁桥的战术,大破孙权、甘宁、凌统等人,差一点就活捉孙权。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张辽真的活捉孙权的话,那么整个三国历史的走向,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总的来说,此战化解了合肥之围,又称第二次合肥之战,是三国时期合肥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张辽止啼?也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典故,这也奠定了张辽在古代名将中的地位。
三、兴势之战
兴势之战是指三国时期魏正始五年(244年),蜀汉军于兴势(今陕西洋县北)击退魏军进攻的一场战役。在兴势之战中,曹魏大将军曹爽调集了10万大军,而镇守汉中的蜀汉名将王平,则是兵不到3万。所以,对于兴势之战的兵力差距,和官渡之战比较类似。面对曹爽的10万大军,汉中都督王平否定了部将固守待援的建议,认为援兵太远,放敌入关必为祸,乃遣护军刘敏等领兵据兴势拒敌,并多张旗帜,绵延百余里,自己率军在后,兼防魏军分兵从黄金谷(兴势东)来攻。四月,魏军被阻于兴势(今陕西省洋县八里关镇),供给困难,牛、马、骡、驴多死,兵疲意懈。到了公元244年五月,五月,费祎知魏军将退,率军绕道占据三岭,断其归路。曹爽遭截击,督军争险苦战,死伤惨重,逃回关中。此战是古代以攻势防御取胜的一个典型战例,也是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四、东兴之战
东兴之战,发生于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吴建兴元年)十一月。彼时,虽然司马懿已经去世,但是,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依然牢牢掌握了曹魏大权。当然,为了巩固威望,削弱蜀吴这两个对手,司马氏选择在这一年出动动15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东吴的南郡、武昌、东兴。其中,东路军以司马昭为都督,领兵7万,直逼东兴。对此,东吴以太傅诸葛恪为统帅,率军4万,迎击向东兴进攻的魏军。魏军战败。司马昭因此战的战败而被削去侯爵,诸葛恪则在吴国的声望达到了顶点。由此,在笔者看来,不管是4万对上7万,还是对上15万,这都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当然,因为发生在三国后期,东兴之战的知名度相对较低。
五、新城之战
新城之战发生在东兴之战的一年后,也即公元253年(魏嘉平五年,吴建兴二年)三月,孙吴太傅诸葛恪率大军围新城(今安徽合肥西)。魏将张特带领部众死守,并用诈降之计欺骗吴军。时值大暑天气,吴军昼夜攻城,疲劳不堪,不少士卒因为气候和生活不适,无法继续作战。在新城之战中,诸葛恪调集了20万大军,这几乎是东吴兵力的极限了。与此相对应的是,镇守新城(今安徽合肥西)的张特,则最多只有数万兵马,同样是兵力悬殊。不过,在这场战役中,曹魏作为守城一方,拥有城墙上的优势,加上东吴大军水土不服,所以连续减员。不久之后,诸葛恪又中了张特的缓兵之计,自知攻城不下,只好下令退兵。在新城之战中,东吴一方因为攻城和疾病等原因,可谓损失惨重,这直接导致诸葛恪在后来的吴国内乱中被杀。
六、永安之战
永安之战,三国魏景元五年(264年),原蜀将罗宪为魏坚守永安(巴东郡治,今重庆奉节)东抗吴的作战。此战,罗宪困守孤城,司马昭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不直接支援永安,而是趁虚袭击吴军后方西陵,迫东吴退兵。在永安之战中,原先蜀国将领罗宪只有数千人马,但是,东吴则前后调集了数万兵马来围攻永安。众所周知,永安是蜀汉的门户,东吴想要在蜀汉灭亡之际趁火打劫,就必须攻克永安这座城池。不过,最终的结果是罗宪坚忍不拔,让东吴损失惨重也没有攻克永安。因为在永安之战中的出色表现,曹魏大臣司马昭任命罗宪为巴东太守、陵江将军,封万年侯,继续统兵驻守永安。
公元252年即太元二年,这注定是一个极其不平凡的一年。正是在这一年,吴国的皇帝孙权因病去世,其最年幼的儿子孙亮继承皇位,成为一国之君。丁奉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获得新帝的赏识,被封为都亭侯。也是在这一年,魏国派兵进犯吴国。
当时,皇帝派吴国的太傅诸葛恪前去抗敌,以诸葛恪为首的吴国将领都不将魏国放在眼里,认为只要大军上岸,魏国就会不战而逃的。但这些人中并不包括丁奉,他并不赞同其他将领的意见,他认为不能指望敌人不战而逃,而是应该主动出击,占据有利位置。
但当时吴国军队的统帅是诸葛恪,但诸葛恪并不认同丁奉的建议。无奈之下,丁奉只能自己独自带领三千士兵向前行军。当时的天气环境十分的恶劣,刮着凛冽的北风,下着大雪。当丁奉看到了魏国的先行部队时,他对自己的士兵们说道:“现在已经到了立战功的时候了。”
士兵们都被丁奉所激励,大家纷纷脱去盔甲,然后手中拿着短兵器。魏国的士兵看到他们这个样子,都认为自己会赢,也没有多做防备。结果可想而知,丁奉所率领的军队获得了战役的成功,丁奉为吴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以上就是丁奉雪中奋短兵的故事。
扩展资料
民间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丁奉事迹较史书记载简略,主要描述了他在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的事迹以及诛杀孙綝时的表现。《三国演义》还增加了曹丕在公元224年伐吴,张辽保护曹丕撤退时,丁奉用箭射中了张辽腰部,使张辽回营后旧伤迸发、不治而亡的情节。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丁奉的脸谱为勾粉红老脸,眉尖下垂及粉红色皆表示老年之意,出场剧目有《借东风》。
在民间传说中,丁奉擅长以手飞石(就像《水浒传》中的没羽箭张清一样),故有“神弹子丁奉”之称。现代供奉丁奉的庙宇当中,丁奉像的手上亦握著一枚飞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丁奉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lishidiangu/154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赵咨使魏展辩才
下一篇: 诸葛恪添字得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