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卒于唐代宗宝应元年。李白祖藉陇西成纪,先世于隋末避罪流徒到西域。他诞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唐时属中国)。五岁时跟随父亲迁居蜀中,定居在绵州彰明县清廉乡,李白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李白生长在一个道教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父亲李客轻视利禄,隐居山林。少年时代所读的多以道家为主,他十五岁开始就访道求仙。道家避世、出世的思想给李白一生以巨大影响。他十五岁即学剑术,对抱打不平、负气仗义的游侠倾慕不已,并以行动仿效。二十五岁以前,是李白在蜀中读书时期,十八岁以前住在家里。十八岁以后在匡山,一面隐居,一面读书,在书中汲取各种知识,向前人学习诗艺。
开元十三年,李白二十五岁时,辞别家人,开始十六年的漫游求仕生活。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并在安陆与唐高宗时任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因此居住安陆时间较长。后又徙家任城。李白不愿象当时一般士人那样﹐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官位﹐而企图通过隐居山林和广泛的社会结交来培养声誉﹐获得帝王赏识﹐不依常例擢用。
由于李白文名远播,加上友人的荐举,天宝元年秋,唐玄宗徵召李白进京,他认为这是一展抱负的机会,于是应诏赴长安,开始三年的翰林待诏时期。初时,唐玄宗十分器重他,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院,起草诏书,侍从游宴。可惜,政治日趋腐败黑暗﹐李林甫把持政权﹐在朝廷上逐渐形成了一个腐朽的统治集团﹐贤能之士屡遭排斥和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譭,李白安邦定计之才能不能发挥。据云,他尝醉于宫殿上,伸足命权倾一时的宦官高力士他脱靴,这种恃才傲物、蔑视权责的态度自然不容于朝廷。李白亦甚知这点,于天宝三年上书请辞,玄宗亦以他没有出任朝廷要职的才能赐金放他离开。李白怀抱极大的希望来哥长安,却以万分颓废的心情离开这地。
天宝三年三月,李白沿黄河而下。五月到洛阳,认识了比他小十一岁的杜甫。秋天,又在汴京会晤了高适,三人同游梁宋。第二年春天和夏天,他们又相偕共游齐鲁。在此期间,他与杜甫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秋天,李白与杜甫在鲁郡的石门告别,杜甫赴长安,李白继续漫游。十年期间,他的足迹遍及江苏、安徽、浙江、河北、河南等地。天宝十四年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难于剡中,不久又隐居于庐山屏风。
当时﹐玄宗任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大都督﹐负责保卫和经管长江中部一带地区。李白怀着消灭叛乱﹑恢復国家统一的志愿﹐参加了率师由江陵东下的永王幕府工作。不料李璘不听肃宗命令﹐想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结果被肃宗派兵消灭。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繫浔阳狱﹐不久流放夜郎。幸而途中遇到大赦﹐得以东归﹐时已五十九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六十一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九百多首﹐内容丰富多采。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五十九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他对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感到非常遗憾﹐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艷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他不能为爵禄富贵而对权贵阿谀逢迎﹐清龚自珍说李白诗歌融屈原﹑庄周为一炉。李白既像屈原那样热爱祖国﹐憎恨黑暗势力﹐积极关心政治﹐又像庄周那样鄙夷权贵﹐蔑视富贵。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他希望社会安定﹐人民能够过和平宁静的生活﹐因此对于残害人民生命和破坏人民和平生活的不义战争给予尖锐鞭挞。他的一部分乐府诗﹐继承了汉魏六朝古乐府的传统﹐注意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
李白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喜爱﹑歌颂高山大川。在他笔下﹐咆哮万里的黄河﹐白浪如山的长江﹐无不形像雄伟﹐气势磅礡。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并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
李白诗歌内容也包含着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他的诗歌内容极丰富,糅合了前人的精髓。
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徵﹐是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自由解放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其诗想象丰富奇幻﹑语句纵横变化的特色。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较长的七言歌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方面明显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响。
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古风》五十九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它们继承了阮籍《咏怀诗》﹑陈子昂《感遇诗》的传统﹐广泛地表现了对黑暗政治的不满﹑怀才不遇的感慨和隐遁游仙的消极思想。较之阮﹑陈之作﹐表达更显豁﹐文采更丰富﹐具有“以才情相胜﹐宣泄见长”(胡震亨《李诗通》)的特色。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注意表现下层人民和妇女的痛苦﹐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
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创造性。七言古诗除七言句外﹐可以兼採长短不齐的杂言句﹐形式最为自由﹐便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写景则形像雄伟壮阔﹐气势磅礡﹐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盪﹐跳脱起伏﹐变化多端﹐具有“风雨争飞﹐鱼龙百变”﹑“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雄伟奇特的艺术特色。从文学渊源说﹐这类诗受屈原作品和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最深。
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五绝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歷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攀龙甚至誉为“唐三百年一人”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七十多首﹐有的写得很好﹐格律工整﹐情景交融﹐说明他能写律诗﹐只是不爱多写。李白亦擅长乐府诗﹐他钻研﹑熟悉汉魏六朝的乐府古诗﹐曾以“古乐府之学”传授少年诗人韦渠牟。他的集子中有四卷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写下不少优秀名篇﹐其卓越成就为歷来所肯定。杜甫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着特色。杜甫称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着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李白因为诗歌的内容想像丰富,热情奔放,是浪漫派的中流砥柱,后人称他为诗仙。
1、简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2、生平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生。字太白。其生地尚无确说。但一般认为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为其故乡。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岁。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赐宫锦袍。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3、评价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忆李白》)
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贺知章:“谪仙”(《本事诗》)。
魏颢:“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 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
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仙”。他的诗想象奇特,感情饱满,风格豪放飘逸,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李白资料简介,欢迎参考~
人物生平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出生于吉尔吉斯斯坦碎叶河上的碎叶城,属唐安西都护府(今楚河州托克马克市),成长于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其与杜甫合称大李杜(小李杜指李商隐和杜牧)。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安史之乱发生第三年(756年),他感愤时艰,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斗争,兵败受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不久即病逝,也有说“醉致疾亡”(见皮日休《李翰林诗》)。也有说是喝酒猝死(见《旧唐书》)。也有说是醉酒入湖中捉月溺死,这种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
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李白的诗作在全唐诗中收录于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传世。杜甫曾经这样评价过李白的文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家庭成员
父母
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名叫李客,为任城尉。母,无记载。
配偶
⒈第一个老婆许氏,结发妻子(原名许紫烟:是有人从“日照香炉生紫烟”猜测而来),对李白影响很大,李白落寞时一直给予鼓励和资助,唐高宗时期的宰相许圉师(许绍最小的儿子)的孙女。是公元727年在湖北襄阳经过朋友孟浩然的撮合(又一说、在湖北安陆经过两个朋友胡紫阳和马正公的撮合),结为夫妻,当了倒插门女婿。婚后得育一男一女,其子名李伯禽(小字明月奴)、女名李平阳。许氏于公元738年去世。
也另说、李白一生只有许氏一个妻子:开元十三年,李白25岁,离开蜀地,漫游全国,南游洞庭,东游金陵、扬州。后来回到江夏一带,在湖北安陆与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了婚,遂定居安陆。李白与夫人许氏结婚后,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北游洛阳、太原,东游齐鲁,南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郯中。天宝元年,李白42岁,因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天宝三载后离开长安,到天宝十四载又漫游了十二年,游踪启蒙及汴梁、齐鲁、江浙、燕赵。李白离开长安不久便结识了杜甫,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⒉第一个情人刘氏,南陵名家之女儿,同居后分手。公元739年,李白带着这个女人曾经到安徽买了一套房子。没有经过明媒正娶就这样生活在一起了。不久,因为刘氏看不起李白,李白愤而离开。
⒊第二个老婆东鲁某氏,李颇黎的生母。公元745年,李白在山东任城,与一当地妇人结婚。李白刚从首都长安出来,背着一大布袋金银财宝和杜甫、高适一路取道河南商丘,并再此逗留很久。与他二人分手之后,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箓,路过任城,结识了这位妇人,两人情投意合,便结了婚。生了一个儿子,并且李白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这个妻子在他们结婚五年后,不幸亡故。
⒋第三个老婆宗氏,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武则天时任职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说是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梁园吟》。走后不久,宗氏就和仆人来到这,看见这首诗,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下人看见,马上就要擦掉,宗氏制止后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留下“千金买壁”的佳话。公元761年,宗氏到邝山学道去了。于是,李白便又孤身一人了。宗氏在李白从李璘冤案时施救。
子女
长子李伯禽(?-792年,一说颇黎),许氏所生,李白逝世30年后去世。
长女李平阳,许氏所生,出嫁后死。
次子李颇黎,李白在东鲁时和一女子所生,不知所踪。
【李白的故事】
①、
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时便读那些经书、史书,那些书都十分深奥,他一时读不懂,便觉枯燥无味,于是他丢下书,逃学出去玩。
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他看见一位老妈妈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
李白不知道老妈妈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妈妈,您这是在做什么呀?”
“磨针。”老妈妈头也没抬,简单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
“磨针?”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妈妈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李白忍不住又问:“老妈妈,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
老妈妈边磨边说:“我正是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针。”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这时候,老妈妈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
幼年的李白是个悟性很高的孩子,他听了老妈妈的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心想:“对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想到这里,李白深感惭愧,脸都发烧了。于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
②、
据说李白有一次上宰相府,自报家门道:“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笑问:“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李白说:“以明月为钩,虹霓为线。”宰相又问:“用什么做钓饵呢?”李白高声道:“就用天下最无义气的士大夫作钓饵。”宰相闻言不禁毛骨悚然。千百年后苏东坡评价李白“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一翻气壮山河、威慑群小的钓鱼高论把李白的侠肝义胆、高情逸致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
南京夫子庙前,有一座文德桥。听老辈人说,每逢冬月十五月亮当头的时候,站在桥头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刚好分成两半:桥这边半个,桥那边半个。
圆圆的月亮影子,为什么会分成两半呢?这里有段故事。
传说唐朝大诗人李太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来,在文德桥旁边的一座酒楼上歇脚。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独自坐在酒楼上赏月,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赋。李太白生平最喜爱月亮,说月亮又干净又好看。这天晚上,他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洁白滚圆,心里非常高兴,就多喝了几杯。到了半夜,李太白趁着酒兴,下楼走到文德桥上。他刚走上桥,一低头,忽然看见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动,洁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几条黑纹。李太白这时喝得醉醺醺的,只当是月亮给河水弄脏了。他靴子也顾不得脱,张开双手就跳下桥去捞月亮。谁知这一跳,月亮没捞着,却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顿时分成了两半儿。——故事就这样传下来了。后来人们在文德桥旁边修了个“得月台”,据说那里就是当年大诗人李太白赏月的地方。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1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陈琳
下一篇: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