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元(1107-1174)字体仁,小名丙哥,小字长寿。宋时吉州永丰(今属江西省乐安县流坑)人,恩榜状元,官至副相。
董德元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饱读诗书,以学问器重于乡。靖康元年(1126)夺乡试魁首,后赴京考试,屡试不第,以至“贫甚无以自养,乃从富人家书馆”,对自己怀才不遇,功名无望感到非常懊恨。绍兴十五年(1145),以特奏名补文学,任道州宁远主簿。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时年五十三(《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在殿试策论答题中,迎合了宋高宗和太师秦桧“柔道”御天下的主张及对金主和不战的路线,欲点为第一,以有官之故,改为进士第二名,赐“恩例与大魁等”,时称“恩榜状元”。
董德元登科之后,初任左承事郎佥书镇南军节度判官。此时秦桧有意选拔“世无名誉,柔佞易制者”为党羽。董德元功名来之不易,视官禄如泰山,故谨慎从职之余,有意依附秦桧,因而在秦桧的推举下,升迁甚速。先为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吴、益王府教授,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绍兴二十四年,调任监察御史,仅数月,又提升为殿中侍御史,不久又兼任崇政殿说书。此时,董德元为取媚秦桧,与魏师逊、汤思退、郑仲熊等秦桧的亲信考官共同作弊,欲以秦桧之孙秦埙为该科状元,只因高宗不满秦埙策论,才降为第二。当魏师逊“少忤桧意”时,身为御史的董德元即上章弹劾其“怀奸嗜利,不恤国事”,使魏落职。
绍兴二十五年(1155)二月,董德元兼侍讲,四月转侍御史、中书舍人,六月为吏部侍郎,旋升尚书。又先后劾罢参知政事旋矩和郑仲熊、左朝散大夫赵令衿。八月,升为参知政事,掌左仆射(副相)职权,充大礼使,代表天子祭南郊,封为庐陵开国子爵,食邑五百户。十月,秦桧病危,董德元、曹泳等欲举秦桧之子秦僖为相,为高宗所抑止。秦桧死前,召董和汤思退至病榻前,嘱以后事,并各赠黄金千两,董受其千金,而汤思退不敢受。秦桧死后,臣僚多有论其奸佞,高宗也厌恶秦氏弄权,于是秦桧党羽多被清除。董德元为“桧之门人”、“人多切齿”。是年十二月,殿中御史汤鹏举等论董德元依附秦桧,遂被罢去要职,给予资政学士衔,距其参与执政仅四个月。隆兴二年(1164)正月,才许以左中大夫、提举太平兴国宫复端明殿学士致仕,二月,赠左正奉大夫。
董德元被罢归后,无颜回归故里,遂卜居吉州城中。他在自建的休荣亭上手书一联曰:“闲谈休论荣枯,静坐常思得失”,并年年都要在永丰县城的放生池取飞鸟潜鱼纵之,直到终老。
董德元虽为“恩榜状元”,曾为左仆射,但因系秦桧党羽,故《宋史》、《江西通志》未有其传,也不列入乡贤祠。但对流坑董氏家族影响较大。登科当年,永丰县令吴南老为其建状元楼于县学左侧,同年进士朱熹题写“状元楼”三字匾。流坑董氏仿永丰楼,在村口重建了一座状元楼,至今尚存,成了流坑的一个旅游景点。他潦倒数十年,一举发迹,又成为流坑族子皓首穷经的榜样。
董德元生平
董德元(1096-1163年)字体仁,小名丙哥,小字长寿。为流坑董氏第八世,文肇.渊派人。德元少时,处于日益衰落的北宋后期。然而,远避于群山中的流坑村,却呈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村中,人心思进,书声相闻,崇文重教的气氛十分浓厚,科宦进入了鼎盛时期。继“五桂齐芳”之后,族中每有父子、兄弟联科等盛事,可是,德元这一房相比他房科甲蝉联就显得不那么景气,其祖父蒙休、父亲奖虽曾致力举业,但均累试失意,终无科名。这对天资聪敏深受科举文化熏陶的德元是个莫大的刺激。于是,他自小就矢志科场,发愤读书,誓为家人争气。
德元在弃举业就教职的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饱读诗书,并求教于族叔后登进士第知浔州(辖今广西桂平县等地)的董观,不久便以学问器重于乡。16岁即考取秀才,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20岁的董德元乡试魁,一举成名,可谓年轻得志。此时他对自己的前程寄予了美好的希望。然而,此后德元虽在靖康元年(1126年)再次中举,但礼部会试累试不中,消磨了他二十余年的黄金岁月,生活潦倒到了无以自养的地步。更使他难受的是,时遭世人的冷落和耻笑,心中苦楚无限。此时他定的一首《柳梢春》词,表露了他科场失意,垂老将临,沉沦无望的苦涩之情,词云:满腹文章,满头霜雪,满面埃尘。直到如今,别无收拾,吸清贫。功名已是因循,最懊恨张巡李巡,几个明年,几番好运,只是瞒人。
时至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49岁的德元再应礼部试,才以特恩奏名,当了个道州宁远(今湖南宁远)主簿的小官。两年后,以举漕麻,年岁已高的德元,在经漫长岁月消磨后,锐气大减,无意应试,但在众多朋友的强挽之下,还是前行赴试,。在途中,经临江(今樟树)时,郡守彭子从虽为同乡,却讥讽地说:“老榜官耳,何足道。”德元深受刺激,心情难以平静。此次漕试,德元又一次中举。次年,即绍兴十八年会试,52岁的德元决定应试,祷盼能金榜题名,以慰自己深受世人冷落、饱含苦涩的心。
德元时来运转,会试中进士,并在殿试中,其策文大为高宗(赵构)赞赏,名列第一。而因“以有官之故,诏升王宣子居上,而董德元次之崮例与大魁等”,时称“恩榜状元”。《董氏文献内志》卷六记载其殿试策题:“朕观自古中兴之主,莫如光武之盛,盖既取诸新室,对恢一代宏模,巍乎!与高祖相望,垂统皆二百祀,朕甚慕之。今子大夫通达国体,咸造于廷,愿闻今日治道,何兴补可以起晋唐之陵夷?何驰骤可以接东汉之轨迹?夫既抑咸宫之锐,谢西域之质,则柔道所理,必有品章贯,要兼创业守文之懿,视夏康、周宣犹有光焉!固子大夫之所蓄积也,其著于篇,朕将亲览。”
董德元的策论,全文不存,在《董氏文献内志》中仅载其数语:“晋之失不在于虚无,失于用兵故耳;唐之失不在于词章,亦失于用兵故耳。东汉固无如是之失也。”相传,在殿试揭榜之日,高宗皇帝亲自接见了董德元,策试放官准则,德元对曰:“治国治民,学问故为重要,然最为重要者雄才也。吾与王佐(王宣子)同列第一,但政治魄力,应尊王佐为首。”高宗听后龙颜大悦,德元既任左承事郎佥书镇南军判官。在返晨途中过临江时,曾冷落讥讽他的郡守彭子从却是百般恭迎。同人同地,人情冷热迥异,德元感触至深,毅然在其迎状上批道:“黄牒初开墨未干,君恩重许拜金銮。故乡知己来相迓,便是从前老榜官。”彭郡守阅后颇有愧色。此诗表露了德元志向晚达、得意非凡的心态,也是对彭郡守的回讽,但后来,德元官至参知政事时,仍起用彭子从为广东使者。这说明德元已忘却旧怨,心胸还是比较宽广的。
德元成为永丰县历史上的第一名状元,与欧阳修一起成为永丰的荣耀,因此,永丰县被称为“欧董名乡”。为了纪念这一盛事,显示地主的荣耀,先后在永丰县城和流坑村兴建了状元楼。
德元中状元时,正是秦桧以太师宰相把持朝政之际。对功名来之不易、一心想在功名上进取的德元,在勤慎行职之余,有意依附秦桧。而秦桧也有意选拔“世无名誉,柔佞易制者”为党羽,故而德元在官场上十分得意,被一再提拔。先入朝为秘书省秘书郎,改吴、益王府教授,擢大常博士,历礼部员外郎,转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转中书舍人,六月为吏部侍郎升尚书,八月拜参知政事权基仆射。
德元成了秦桧的得力助手,做了不少使他自己后来也深感悔疚的事情。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秦桧之孙秦埙应礼部试,秦桧安排德元等亲信为考官,德元对秦桧的意图心领神会,于是商定取秦埙第一,然因高宗看到秦埙之策论,实不高明,才降秦埙为第二,而以张孝祥为第一。为讨好秦桧,对秦桧所不容者,德元即为其劾罢。如绍兴二十四年,御史中丞魏师逊“少忤桧意”,德元即上章攻其“怀忤嗜利,不恤国事”,遂落其职;次年,左朝散大夫赵令衿读秦桧家庙记时,口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被人告发,德元又劾其“专事狂悖,交结罪人,伺探国事”,赵令衿被编管汀州,置狱。然而,就在德元为参政知事、充大礼使代高宗祀南效封庐陵开国子、食邑五百户,权势日隆之际,秦桧却一病呜呼,时为绍兴二十五年十月。秦桧临死前,召德元至病榻前嘱以后事,德元接受了秦桧所赠的黄金千两,这就为自己留下了“秦桧同党”之佐证。是年十二月,在殿中侍御史汤鹏举等人的揭发下,德元被罢官。
罢官后的德元,已年届花甲,心志大为失落,无颜回流坑见乡亲父老,便携其幼子克勤在吉州吉水县的土桥头,作“三宜堂”寓居。他回首往昔,曾有过苦楚,有过欣慰,有过羞辱,有过荣耀,民态炎凉,人生沉浮,使他感慨万千,而登第后骤进而倏罢的一切,又使他心身负重,愧悔缠绵。于是,他在自建的“休荣亭”上手书“闲谈休论荣枯,静坐常思得失”一联。第年“天中节”(家历五月初五),德元孝要到永丰县城恩波亭的放生池中,取飞鸟潜鱼纵之,并曾写有《放生池记》,刻石竖于池南。这也许为了遣散、冲淡因以往所为而致的忧思愧意,以减轻心中的负疚;或也许是感于人生的艰辛和短暂,且身不由己,好比池中鱼笼中鸟,借此来寄托自己的幽情。直到九年后(德元去世第二年),即隆兴二年(1164年)正月,才许其以左中大夫、提举太平兴国宫复端明殿学士致仕。
董德元评价
德元虽为状元,又官职显赫,而不能入张贤祠,但在流坑千年的历史上,以其科名最高、仕宦最尊、爵位最崇,朝廷对其上辈的封赠之多(共10人),其子孙荫补之众(共6人),是流坑历代众多官宦不可相比的,给其家族带来了极高的政治声望。除状元楼外,董氏在村中为纪念他等,还建有宰相状元坊“、”文武魁元坊“、”子男封坊“和”三元坊“等。
1. 胡晋臣字子远文言文翻译答案 胡晋臣,字子远,四川人。南宋绍兴二十七年考取进士,担任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向朝廷推荐他为“公辅”,宋孝宗召他到住处见面。面试题目为,目前的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方面存在哪些弊端。到中央秘书处试用,任用为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
轮流跟皇帝讨论时政,讨论三件事:一,不疏忽讲读官,以仁宗为法;二,责成负责监督的官员以纠正官风,责成宰相来抑制官员对名利的追求;三,广泛征求意见、掌握下面的情况,以消除可能存在的隐患。又深入讨论了官员与皇帝的关系,皇帝看了这些出色的论文很激动。晋臣的口述更详细,谈到“两税折变”问题,皇帝脸色平和,久久地点头表示肯定。
当时是丞相赵雄当政,皇帝亲手下诏书到中书省要近臣的名单。晋臣第二天到中书省,赵雄问他来此做什么,晋臣说:“皇帝反对弄权,丞相难道不知道?”随即列举重要的内容给他听。皇帝对此事深有感悟,从此对身边的官员要求更严。 晋臣以父母年高为由,请求调往地方任职,担任了广汉的知州,再任潼川路的提点刑狱,因老人去世需要守孝而辞职。服孝期满又被皇帝召见,讨论五件事,就是:“选将帅,增加国家财力,修水利,修订选拔、任用官吏的条例,推行纸币。”皇帝对身边的官员们说:“胡晋臣的言论可行。”
后担任度支郎,继而提拔为侍御史。当时朱熹任兵部郎官,因腿病没有到任。侍郎林栗因与朱熹的论《易》观点不合,上奏称朱熹不到任是对皇帝的傲慢行为。晋臣上疏请求留下朱熹而不要任用林栗,获得舆论的普遍肯定。
光宗继位后,胡晋臣调任工部侍郎,加“给事中”,经常以“减少不必要的恩典、珍惜名节为重”,凡是那些不按常规经中书等省议定而由宫内直接发出诏令都扣押不下发,皇帝嘉奖他有原则性,拜为端明殿学士、签署任用为书枢密院事。正式上朝谢恩那天,皇帝命他写条文上陈军政方面的利与害。既而前往重华宫朝拜前任皇帝孝宗,孝宗对他说:“现任皇帝提拔的二、三大臣,非常合我意,朝廷外面也没有不同的意见。”晋臣拜谢。
再担任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皇帝自南郊以后没有亲临朝政,晋臣与丞相们同心辅政,内政外交都很安定。其所有奏章,以冬温夏凊、昏定晨省为先,依次是亲君子、远小人、抑侥幸、消朋党,真心诚意辅佐皇帝,处理事务井井有条,没人知道皇帝不在。不久,死在位上,朝廷赠给“资政殿学士”名号,并追谥为“文靖”。
2. 宋朝宰相赵普之后的宰相有哪几位 吕蒙正(26)、陈恕(26)、贾黄中(29)、范仲淹(29)、杜衍(16)、陈执中(31)、明镐(26)、王钦若(27)、梁适(29)、韩琦(30)、赵 (27)、韩绛(29)、吕惠卿(30)、张璪(29)、刘挚(30)、范百禄(30)、梁寿(29)、黄履(27)、赵挺之(29)、刘逵(30)、林摅(27)、薛昂(27)、张邦昌(30)、李邦彦(27)、冯澥(29)、王时雍(27)、许翰(27)、张 (26)、朱胜非(26)、张澄(27)、卢益(26)、秦桧(27)、赵鼎(27)、沈与求(27)、何铸(29)、杨愿(27)、杨椿(26)、张焘(29)、赵雄(26)、钱良臣(29)、王蔺(26)、葛邲(27)、胡晋臣(27)、京镗(27)、费士寓(26)、卫泾(27)、娄机(27)、余天锡(27)、刘伯正(27)、李性传(29)、赵葵(29)、谢方叔(29)、董槐(29)、程元凤(30)、姚希得(27)、江万里(29)、马光祖(26)、李庭芝(27)、陆秀夫(27)、曾渊子(27) 吕余庆(38)、张齐贤(40)、欧阳修(42)、邓温伯(40)、邓润甫(42)、黄潜善(40)、叶梦得(40)、陈与义(42)、龚茂良(40)、谢廓然(43)、钱象祖(38)、楼钥(40)、陈贵谊(43)、邹应龙(50)、戴庆 (42)、陈宗礼(42) 刘熙古(34)、宋琪(20)、辛仲甫(20)、王 (12)、王化基(19)、王旦(9)、毕安士(20)、冯拯(22)、陈彭年(34)、李迪(19)、夏竦(22)、薛奎(28)、王曙(22)、晏殊(20)、章得象(34)、石中立(14)、王尧臣(22)、张升(19)、张方平(20)、唐介(14)、冯京(20)、吴充(12)、王安礼(28)、吕大防(22)、王存(10)、韩忠愈(34)、许将(22)、何执中(22)、朱谔(22)、余深(19)、白时中(19)、王安中(14)、宇文粹中(28)、蔡懋(34)、唐恪(20)、何 (19)、孙傅(22)、徐秉哲(28)、李邴(19)、杜充(12)、谢克家(34)、孟庾(19)、席益(20)、徐俯(20)、张浚(22)、刘大中(22)、王次翁(20)、程克俊(28)、詹大方(20)、章复(20)、施巨(22)、董德元(34)、陈康伯(34)、贺允中(20)、黄祖舜(34)、王之望(19)、林安宅(20)、蒋芾(28)、陈俊卿(36)、王炎(12)、梁克家(28)、曾怀(22)、施师点(36)、黄洽(22)、萧燧(36)、赵汝愚(34)、谢深甫(36)、张岩(34)、许及之(19)、袁说友(28)、韩侂胄(34)、郑昭光(34)、任希夷(19)、宣绘(28)、乔行简(46)、崔与之(28)、史嵩之(22)、游 (20)、范锺(28)、徐荣叟(34)、杜范(22)、陈韡(36)、王伯大(14)、贾似道(36)、张磻(28)、吴渊(19)、林存(14)、常挺(22)、赵顺孙(36)、陈宜中(28)、陈文龙(36)、文天祥(19)、贾余庆(44)、姚良臣(22)。
3. 是【周敦颐传】!
原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无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⑸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⑹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⑺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⑻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⑼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对不起,专门的上饶6状元找不到,我找到历史上最出名的几个江西状元
在持续了1300多年的古代科举考试中,江西出了42个文状元、5个武状元、2个恩赐状元,这在全国的科举盛事中名声响亮,一度出现“隔河两宰相,十里五状元”的科举奇迹。
我仅告诉一几个最有名的吧,有详细资料包括出生地等等,这些是最详细的了,别人不可能弄的比我的详细。
1.最早的状元——卢肇
江西史学界一贯认为省内最早的状元,是晚唐时期直属宜春郡的卢肇。 在今日分宜县杨桥镇偏东北面10余里的观光村,就是卢肇的出生地。村首一座古桥,长满了老藤,桥身上刻有状元桥三字,当地乡志记载,当年状元卢肇曾经过此桥。记者多方打探,才知道这是与当年状元唯一有关的遗物了。
卢肇中状元的过程是一幅活脱脱的世态冷暖图。会昌二年(公元846年),卢肇与另一位富家子弟出身的举人黄颇一同进京应试,然而袁州刺史在长亭设宴单为黄颇一人饯行,对家境贫寒的卢肇视而不见。卢肇虽很生气,但也只好绕亭前行十多里等待黄颇。等卢肇高中后,刺史一改昔日之嘴脸,前往十里长亭恭候迎接,在秀江河畔大摆接风宴。卢肇禁不住触景生情,赋诗道:“向道是龙君不信,国人夺得锦标归。”刺史大人当场听后羞愧自责。
卢肇虽常怀济世之志,但却是为人性格刚毅,不肯依附权贵。因此卢肇虽然有考取天下第一的状元之高才,却不会“跑官要官”而被冷落一旁,4年未得“入仕”分配一官半职。直到使相卢商罢为武昌军节度使,看重卢肇推荐为从事,这才担任一幕僚之职。李天白说,纵观卢肇一生,他虽然未能以状元之荣得到大用,但是,他为官得到老百姓的拥戴,各种史料均评价卢肇是江西籍廉吏。
但李天白同时介绍,其实江西最早状元另有其人,他经过多方考证,发现丰城王季友中状元的时间比卢肇足足早107年。
在王季友的家乡丰城白土镇镇山村,他从该村的族谱查找到王季友生平介绍。王季友是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丙子科状元,他以“初试第三,复试第一”的成绩,一举夺魁,此外,家谱中所记载的王季友事迹与《丰城县志》基本吻合,证明王季友的确为开元二十四年第一名进士。
而这位过去不为人知的状元,同样有铮铮铁骨。王季友出身本是河南洛阳名门望族,后迁豫章(今南昌)东湖,但幼时家道中落,与其兄一起从东湖迁至丰城云岭定居,并发奋读书。考中状元后,授御史治书。因看不惯当时朝政,又耻与宰相李林甫之流为伍,王季友不久后又回到了丰城,并在丰城株山脚下的龙泽智度寺设帐授徒,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
他在81岁时去世,葬于丰城株山龙泽智度寺。如今,丰城株山龙泽书院乡贤祠仍有王季友的牌位,在株山林场,还能看到其墓的遗址。
2.最年轻的状元——汪应辰
年方17岁夺得状元,然而命运之手翻云覆雨,对于少年得志的汪应辰来说,这并不意味着仕途之路一帆风顺。
玉山县博物馆原副馆长张国清对汪应辰有着深厚的了解,《四库全书文定集》也有记载,“状元汪应辰,信州玉山县人,自幼持重,读书过目不忘,妙语惊人,年未及冠,已连中乡试、会试,均居高选。”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汪应辰被钦点为状元,完成连中三元,那一年,他才17岁,这不仅在江西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堪称最年轻的状元郎,但他的诗词却异常老练,宋高宗见他的对词,以为是老成之士,直至见面才知是少年,随即赐以御诗,并更名为应辰。
年少有成,春风得意也是情理之中,汪应辰彼时可谓满腔抱负。中状元后,初任镇东军签判,20岁时召为秘书省正字。第二年,秦桧重登相位,并主张与金和议。血气方刚的汪应辰上疏主张抗金,力言因循无备、上下相蒙、不明敌势的危险性,就此与秦桧结怨,于是被贬。
青衫磊落,孤独远去。公元1138年,汪应辰失意地离开了京城,这一走就是17年。这17年中,他出通判建州(今福建建瓯)、静江府、广州等地。直到秦桧死后,汪应辰被召回京城,任吏部郎官、右司、秘书少监、代吏部尚书。但是相比上一次离开时,汪应辰已经是年近不惑的中年人了,长时间的外放埋葬了太多的抱负。此后,宋孝宗即位后又因事被迫请求调外,于是知福州。不久,出为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后又因事不合,以端明殿学士知平江府(今江苏苏州)。第二年,心灰意冷的汪应辰辞职回乡。因为一生为官清廉,回乡后竟然衣食无着,一代名臣59岁时就这样死于家中。
历史上评价汪应辰吏治有方,他认为吏治的关键在于,严厉执行各级官位所明确的责任制度,严格按所订的制度实行奖惩,官场风气不好,是大官出了问题,老百姓生活不好,生产力不发展是小官没有尽到职责,军力不强盛是带兵的不行。而且在他处于逆境的时候,仍然尽职尽能,在四川任制置使的时候,广元一代受灾,他大胆地免除百姓的饷运。在代理吏部尚书的时候,查出大将李显忠谎报军工,谎列5000名受奖者,揭露其弄虚蒙骗的贪污行径。
汪应辰死后,同朝的中国南宋思想家朱熹对他的评价精辟绝伦:“惟公学贯九流,而不自以为足。才高一世,而不自以为名。到尊德备,而不自以为得。位高声重,而不自以为荣。”只是他的家乡玉山县紫湖镇汪坞村,数百年后已被水库淹没,难寻踪迹。
3.“状元中的状元”——文天祥
历代状元不计其数,但是南宋宝佑四年(公元1256年)丙辰科状元文天祥,却最为后世崇敬,被称为状元中的状元。
这一年,吉州庐陵郡淳化乡富田魁巷村的文天祥,在父亲的陪同下,赴京城临安参加会试,对策集英殿。期间,宋理宗赵昀以“天道人极”问,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很多议论大胆独特,理宗亲定为第一。
文天祥虽然是年少得志,然而却赶上了一个政治腐败,外族入侵,人心涣散的南宋末期。从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到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文天祥经历了三次罢官。直到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朝廷闻元军沿江东下,直攻临安,于是急诏天下勤王。文天祥接到诏书后,几天就组织了一支3万多人的勤王军护卫临安。公元1278年12月,赵宋王朝终究抵挡不住蒙元铁骑,兵败如山倒,君臣一路南奔,身为丞相的文天祥终究势单力薄没能力挽狂澜,南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底,文天祥在海丰五坡岭兵败被俘,次年10月押解大都。
元统治者对文天祥是“既壮其节,又惜其才”,因为时人称誉能成天下宰相之大器者“北有耶律楚材,南有文天祥”,他们同样希望能够利用文天祥的声望收复民心,稳定天下。因此,在文天祥被俘后整整3年里,元朝君臣用尽一切办法对文天祥进行劝降,只是文天祥“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
此时,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一束天光照亮了数百年前的大都一隅,然而文天祥大都为囚,劝降之人纷至沓来。首先被痛骂得抱头鼠窜的说客是降元宰相留梦炎,文天祥毫不留情的讽刺这位失节同僚“龙首黄扉真一梦,梦回何面见江东”。
接着出场的是9岁小孩宋恭帝。年幼孩子不谙世事,文天祥仍尽君臣之义,北面拜号,之后才乞回圣驾,铮铮铁骨不卑不亢。在文天祥被俘3年里,元世祖一直不愿放弃招降的努力,先是派大员谕降,又用强权逼迫文天祥屈膝,到最后,将文天祥枷颈缚手,恶衣菲食,试图消磨他的意志。“亡国大夫谁为传,只饶野史与人看。”这是文天祥的信念。无奈文天祥只求一死,忽必烈唯有下令杀了文天祥。至元十九年(公元1283年)十二月初八日,在柴市口从容就义。这时文天祥47岁。“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后人评价,如此贴切。
4.冒死哭谏的状元——舒芬
过目不忘争得状元
进贤老城“舒芬街”,长约一公里,两旁店铺林立,行人来来往往,一派繁荣景象。当地人都知道,这条街纪念的是进贤唯一的状元舒芬。
县志有记载,1487年,舒芬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自幼聪慧,据说7岁能作诗,12岁写出《驯雁赋》,当时南昌知府祝瀚献看到后高度评价,舒芬在进贤有着少年神童的名声,接连考取了秀才与举人,明正德12年(公元1518年)在礼部会试时取得第一。
史料记载了有趣的一幕,舒芬虽然才高八斗,却并不风流倜傥,而是外貌丑陋,身材短小。明正德12年,舒芬站在金銮殿前参加殿试时,他的长相给他带来了麻烦。当时的皇帝是明武宗朱厚照,时年27岁,是位面目英俊的美男子,一看站在殿下取得会试第一的是位长相丑陋的小子,不由得大跌眼镜,只是听说舒芬是个过目不忘的天才,才说:“你骑马从承天门到西四街跑一圈,把街道两侧的店名在心里记下来,如说得一丝不差,就取你为状元。”舒芬果然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回来把经过的店名报得一字不差,武宗皇帝不得不取他当了状元。
哭谏九死一生
《明史》中《舒芬列传》记载了舒芬的四件事情,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几次哭谏事件。
舒芬考取了状元后在翰林院任七品修撰,令他觉得生不逢时的是,遇到的皇帝明武宗是一位荒淫暴戾、怪诞无耻的无道之君,他最大爱好是微服游玩,寻欢作乐,他的孝贞皇后去世不到一个月,还没有下葬,就要去宣化府狎妓作乐,舒芬以“忠君爱国”为念,上言劝阻说:“皇后刚驾崩,陛下三年内应深居不出,如脱掉朝服,撤掉兵卫,万乘之重如同老百姓一般,上下难辨,礼仪难定,实为不妥。”明武宗听后心中不悦,但还找不到什么理由来处罚舒芬。明武宗游完河北、山西还不满足,又要到江南挑选美女。
舒芬对此非常担忧,再次进谏,这一次直接而又痛彻,直批明武宗“侈心行乐”。
这篇著名的上疏在历史上留下了精彩一笔:“陛下以镇国公为名号,巡幸江南,到亲王之地,名份倒置,实为荒谬。皇上大婚已有十五年,而圣嗣未育,这些都是国家危亡的迹象,大臣知道而不说,小臣知道而不能尽言,其志并非忠诚,只是任听陛下自坏大局。臣不忍心大局变坏,痛哭泣血,冒死直谏……”
这样一个未经世事磨砺的状元修撰,又焉知伴君如伴虎。舒芬将批评矛头直指明武宗,终于招来大祸,几乎丧命。
舒芬的奏疏引起朝野震动,一共107名官员联名上疏,异口同声地反对明武宗巡幸江南,连御医也加入,还从养身的角度劝阻南巡。明武宗看完奏章,失去了理智,动用了最带有污辱性的惩罚手段,命舒芬等107名官员在午门外罚跪五日,跪完后再打30廷杖,打完后再作逮捕入狱或罢官贬职处理。
44岁时含恨死去
北京,连日阴雨,午门前广场有三寸积水,107名官员遭雨淋水淹,一个个痛哭流涕,大呼先皇明孝宗,却又体力不支,当场晕倒。结果15名官员身体虚弱,受刑不起,当场毙命。舒芬在受了30棍廷杖后,奄奄一息,抬回翰林院时几乎死去。
舒芬最终虽然留得性命,但京城却是不能再呆下去了,带着重伤到泉州市船舶司任副提举,相当于今日的福建泉州海关副关长。明武宗死后,明世宗朱厚聪继位。新皇登基初期,朝政还算清明,一纸诏书舒芬又回到了北京。然而,舒芬回京没有多久,又卷入了一件更严重的政治事件当中,集体哭谏活动再次发生,明世宗同样毫不手软,施以酷刑。
对于朝廷极度失望的舒芬,不久以为母守孝为名,离职回到家乡进贤。到家后,他心中极为凄苦,接着伤势复发,含恨死去,年仅44岁。直到明万历中期,才恢复名誉,追授谥号为“文节”。
如今除了舒芬街,进贤有关舒芬的遗迹不多,但在明代进贤就有座“文节寺”,是纪念舒芬的一座祠堂,因历史变迁已没有踪迹,后人无从去瞻仰了。
5.最不幸的状元——马适
马适为江西湖口人,字志达,生卒年不详。据传,马适老家当地曾有谶语:“沙州圆,出状元”。等到沙州圆的时候,也就是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马适也恰巧得中状元。马适少年时候,聪明好学,孝敬父母。中状元以后,朝廷还未来得及给他授官,他就得到母亲病逝的消息,匆匆赶回来家治丧。母亲入殓后,马适因悲痛过度,不治而亡。因为他的不幸,这位状元在历史上未能有太多的作为,所以有关的史料寥寥无几。
6.最幸运的状元——彭时
彭时为江西安福县人,历史上他是位为官正派,秉公办事,敢于直言的首辅高官,而他的经历却不得不说是状元当中十分幸运的。
彭时高中状元已是天下读书人当中属最好运的了,然而更好的运气一直在笼罩着他。明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事变,明英宗当了俘虏,随同出征的大多数将士不是战死,就是自杀殉国。当时朝廷面临着官员严重短缺的大难题,于是打破常规,召33岁官职仅为七品修撰的彭时入阁,担任兵部尚书。
中状元第二年就入阁参预大政,前此未有,然而更幸运的还在后面。彭时在朝中没有经验,兵部尚书很快就被免去,降为五品编修。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发生了“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成功,重登帝位,“一朝天子一朝臣”,原先的大臣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边疆,而彭时遭受过前朝的免职降级处分,这样的人重进内阁,加以重用,必然心存感激。于是当即任命他为兵部尚书,第二天就入阁办事,同时兼翰林院学士。彭时再次因祸得福,一步登天。
7.最年老的状元——董德元
这位状元虽然饱读诗书,但在考取之路却十分曲折。董德元16岁即考取秀才,21岁夺得乡试魁首。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再次中举。可是,赴京参加礼部会试,却屡试不第,消磨了他几十年的黄金岁月,以至“贫甚无以自养”,只好到富人家当教书先生,且遭到世人冷落和耻笑,心中苦楚无限。
1145年,董德元已年满50岁,他雄心未泯再应礼部试,又未考中。此次董德元因屡试不第年纪大,得以特奏名补文学科出身,当上了卑微的小官——道州宁远主簿。终于时来运转,1148年朝廷举行会试,当是年龄已满53岁的董德元决定应试,祷盼能金榜题名。当时科考,赞成对金主和的才能被录取,董德元把准了朝廷脉搏,在殿试策论答题中说:“晋之失不在于虚无,失于用兵故耳;唐之失不在于词章,亦失于用兵故耳。”迎合了宋高宗和太师秦桧“柔道”御天下的主张及对金主和不战的路线。
宋高宗大为赞赏,欲点为第一,因董德元已有官职,所以改为第二名进士,而让王佐当状元,但赐董德元“恩例”与状元相同,故当时人称董德元为“恩榜状元”。
1. 关于“科举”的诗句有哪些 1.《登科后》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2.《放榜日作》唐:韦庄 一声开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
葛水雾中龙乍变, 缑山烟外鹤初飞。邹阳暖艳催花发,太皞春光簇马归。
回首便辞尘土世,彩云新换六铢衣。 3.《及第后作》唐:袁皓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蓬瀛乍接神仙侣, 江海回思耕钓人。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
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嶮津。 4.《看榜日》唐:刘沧 禁漏初停兰省开,列仙名目上清来。
飞鸣晓日莺声远, 变化春风鹤影回。广陌万人生喜色,曲江千树发寒梅。
青云已是酬恩处,莫惜芳时醉酒杯。 5.《登第报家人》 宋:董德元御笔封题墨未乾,君恩重许拜金銮。
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
2. 关于科举的诗句 1、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遥望龙墀新得意,九天敕下多狂醉。
骅骝一百三十蹄,踏破蓬莱五云地。物经千载出尘埃, 从此便为天下瑞。
——《及第谣》唐代:周匡物 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遗子满赢金,何如教一经;姓名书锦轴,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义,须知学后通;圣贤俱间出,以此发蒙童。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年纪虽然小,文章日渐多待看十五六,一举便登科。大比因时举,乡书以类升;名题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俊英;萤窗新脱迹,雁塔早题名。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一举登科目,双亲未老时;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英雄三百辈,附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宫殿召绕耸,街衢竞物华;风云今际会,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万年书。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土脉阳和动,韶华满眼新;一支梅破腊,万象渐回春。——《神童诗》宋代:汪洙 3、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 4、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
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
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
云天属清朗,林壑忆游眺。或时清风来,闲倚栏下啸。
严光桐庐溪,谢客临海峤。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唐代:李白 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唐代:颜真卿。
3. 关于科举的古诗词 《鹤冲天·黄金榜上》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登科后》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登第报家人》 董德元
御笔封题墨未乾,君恩重许拜金銮。
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
《省试湘灵鼓瑟》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湘,愁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9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董嗣杲
下一篇: 丁仙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