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于成龙,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于成龙算得上是官场上的一个奇迹。他从明朝考到清朝,又去读了清朝的国子监,但是一直没有进士及第。直到44岁的时候,由于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一直没有人愿意去那里当县令,因此,于成龙自愿申请去那里。虽说他没有进士及第,不过毕竟是没人去的地方,因此,朝廷也就安排他去那里当县令了。
哪知道于成龙考试不行,当官却是一把好手。他从广西罗城县令,干到四川合州知州,一路下来,他获得了三次“卓异”的举荐,康熙皇帝也多次表扬他,评价他为“清官第一”。最后,当康熙二十三年,他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的时候,康熙给他谥号“清端”,赠太子少保,雍正时更是让他进入了贤良祠。这样,于成龙的级别最终定格为从一品官员。
于成龙一直没能进士及第,从44岁时才开始在边荒之地当县令,可为什么他最终却能当到两江总督这样的从一品高官,并获得那么高的评价呢?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爱民如子。
我们今天把官员称为“公仆”。不过古代不是这样称呼的,古代把官员称为“父母官”。而作为一个“父母官”,最重要的就是“爱民如子”。于成龙在当官的过程中,一直坚守这一点。
于成龙无论在广西罗城,还是在四川合州,以及担任黄州知府期间,都遇到了当时非常多的盗贼横行。于成龙当然要坚决打击盗贼,不过,可贵的是,他明白这些盗贼本身都是穷困老百姓,是活不下去了才铤而走险。所以,于成龙始终坚持“剿抚”结合,目的是要让更多的盗贼能够安分守己,能够回归从事农业生产。
于成龙的这种做法,也使得他能够很快地解决盗贼问题,保持地方安定。
二、发展农耕。
只有农耕上去了,有了吃的穿的,老百姓才会安居乐业。于成龙从当官第一天起,就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于成龙去罗城的时候,整个罗城城中只有5户人家。县衙也只有3间破房。于成龙在打击盗贼的同时,极力劝说老百姓回到城中,积极从事农业生产。三年过后,于成龙离开罗城的时候,罗城已经是一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后来,于成龙调到合州担任知州。合州也是人口大量逃走,到处都是一片荒地。于成龙积极鼓励老百姓垦荒,但是老百姓不敢这样做。因为很多老百姓担心,这样做的话,如果自己垦荒了,这片地原来的主人一回来,自己也就白干了。
针对这一种情况,于成龙规定,先发出通告,限期回归。如果到时候老百姓不回归,便允许其他老百姓随便垦荒。谁垦出了土地,就是谁的。因此,第二年,整个合州就人口暴涨,农耕经济搞得热火朝天。
此后于成龙在各地当官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不断推广这条经验,因此,效果都显得很不错。
三、吃苦肯干。
于成龙愿意去边荒的罗城,就是他吃苦肯干的表现。
罗城这样的地方,不仅仅是蛮荒之地,而且瘴疠横行。但是于成龙不惧瘴疠之毒,四处奔走呼号,整日去田间地头,劝课农桑,和老百姓一起耕作,体现了一种极大的担当精神。
在黄州缉盗的时候,他作为一个文官,还常常身先士卒,冲在战斗的第一线,让士卒们深受感动,因此更加勤奋努力,很快就让地方得到安定。
四、清正廉洁。
于成龙不管到哪里,都能做到清正廉洁,不贪不刮,不置地产。虽然他到各地都把经济搞活了,老百姓有地有粮有钱了,但他自身并没有得到什么实惠。到于成龙去世的时候,他那口破旧的木箱子里,除了一套官服,别无余财余物。
当地老百姓听说他去世了,无论男女老幼,还是商贩僧侣,都痛哭流涕,争相来送。可见,他已经在老百姓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
于成龙正是有这样的作风,因此,他被史书称为“循吏”,而这也是史书对古代大臣的最高评价之一。
张人骏
张人骏字千里,取“人中骏马,驰骋千里”之意。直隶人,进士出身。历任山东布政使,漕运总督、山西巡抚、两广总督等职.1909年改任两江总督。武昌起义爆发后,张人骏依仗张勋的兵力,准备顽抗到底。在同盟会组织的江浙联军的攻击下,张人骏没能守住江宁,便托美籍传教士、鼓楼医院院长马林出面,与联军接洽,准备投降,然后趁机逃进停泊下关的日本兵舰,逃往上海.以遗老自命,1927年卒.年81岁.其叔为张佩纶.他的侄女就是张爱铃.
/view/465768.htm
两江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由于清初江苏和安徽两省辖地同属江南省,因此初时该总督管辖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务,因此号两江总督。 两江,指江南省(今江苏、安徽两省及上海市)和江西省,是清王朝的财赋重地,也是人文荟萃之区。两江总督是地方最高长官,太平天国运动之前多由满人担任,之后汉人渐多。从康熙四年(1665)到宣统三年(1911),有影响的计80余人,98任,历247年。两江总督署位于南京城正中,明汉王府旧址。展览共分"总督花厅"、"督署大堂"、"督署寻踪"、"近代名督"4个部分,以史料和实物展示、场景复原的手法,叙述了清代官衙的演变,介绍了一代名督如林则徐、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沈葆桢等人的史迹。将历史的笔触聚焦清政府的封疆大吏,在国内的展览中尚属首次。清史泰斗戴逸为展览题写匾额。
历任两江总督
任/署时间 名字 籍贯 备注
1665-1668 郎廷佐 汉军镶黄旗人
1668-1673 麻勒吉 满洲正黄旗人
1673-1681 阿席熙 满洲镶红旗人
1681-1684 于成龙 山西永宁州人
1684-1687 王新命
1687-1688 董讷 山东平原人
1688-1694 傅拉塔 满洲镶黄旗人
1694-1698 范承勋 汉军镶黄旗人
1698-1700 张鹏翮 四川遂宁蓬溪金桥乡人
1700-1706 阿山 满洲镶蓝旗人
1706-1709 邵穆布 满族
1709-1712 噶礼 满洲正红旗人
1712 郎廷极 汉军镶黄旗人 郎廷佐之子
1712-1717 赫寿 满族
1717-1722 长鼎 满族
1722-1726 查弼纳 满洲正黄旗人
1726-1730 范时绎 汉军镶黄旗人 范承勋之子
1730 史贻直 江苏溧阳人
1730-1732 尹继善 满洲镶黄旗人
1732-1733 魏廷珍 直隶景州人
1733 高其倬
1733-1737 赵宏恩
1737 庆复 满洲镶黄旗人
1737-1739 那苏图 满洲镶黄旗人
1739-1740 郝玉麟 汉军镶黄旗人
1740-1741 杨超曾 湖南武陵人
1741-1742 那苏图 满洲镶黄旗人
1742-1743 德沛(宗室)
1743-1748 尹继善 满洲镶黄旗人
1748 策楞 满族
1748-1751 黄廷桂
1751-1753 尹继善 满洲镶黄旗人
1753-1754 鄂容安 满洲镶蓝旗人
1754-1765 尹继善 满洲镶黄旗人
1765-1779 高晋 满洲镶黄旗人
1779-1786 萨载 满洲正黄旗人
1786-1787 李世杰
1787-1790 书麟 满洲镶黄旗人 高晋之子
1790-1791 孙士毅 浙江仁和人
1791-1794 书麟 满洲镶黄旗人 高晋之子
1794-1795 富纲 满族
1795-1796 福宁 贝子永固包衣
1796-1797 苏陵阿 满族
1797-1799 李奉翰 汉军正蓝旗人
1799-1803 费淳 浙江钱塘人
1803-1805 陈大文 河南杞县人
1805-1809 铁保 满洲正黄旗人
1809 阿林保 满族
1809-1811 松筠 蒙古正蓝旗人
1811 勒保 满族镶红旗人
1811-1816 百龄 汉军正黄旗人
1816-1824 孙玉庭 山东济宁人
1824-1825 魏元煜
1825-1827 琦善 满洲正黄旗人
1827-1830 蒋攸銛 汉军镶红旗人
1830-1839 陶澍 湖南安化人
1836/1839 林则徐 福建侯官人
1839 陈銮 湖北江夏人
(邓廷桢)江苏江宁人
1839-1840 伊里布 满洲镶黄旗人
1840-1841 裕谦 蒙古镶黄旗人
1841-1842 牛鉴 甘肃武威人
1842-1844 耆英 满洲正蓝旗人
1844-1847 璧昌 蒙古镶黄旗人
1847-1849 李星沅 湖南湘阴人
1849-1853 陆建瀛 湖北沔阳人
1853-1857 怡良 满洲正红旗人
1857-1860 何桂清 云南昆明人
1860-1865 曾国藩 湖南湘乡人
1865-1866 李鸿章 安徽合肥人
1866-1868 曾国藩 湖南湘乡人
1868-1870 马新贻 山东菏泽人
1870-1872 曾国藩 湖南湘乡人
1872 何璟 广东香山人
1872-1873 张树声 清合肥(今属肥西县)人
1873-1874 李宗羲 四川开县人
1874-1875 刘坤一 湖南新宁人
1875-1879 沈葆桢 福建省闽侯县人
1879-1881 刘坤一 湖南新宁人
1881 彭玉麟 湖南衡阳人
1881-1884 左宗棠 湖南湘阴人
1884 裕禄 满洲正白旗人
1884-1887 曾国荃 湖南湘乡人
1887 裕禄 满洲正白旗人
1888-1890 曾国荃 湖南湘乡人
1890-1894 刘坤一 湖南新宁人
1894-1895 张之洞 直隶南皮人
1895-1902 刘坤一 湖南新宁人
1902-1903 张之洞 直隶南皮人
魏光焘 隆回金潭人
1904 魏光焘 隆回金潭人
李兴锐 长沙浏阳人
1904-1906 周馥 安徽建德人
1906-1909 端方 满洲正白旗人
1909-1911 张人骏 直隶丰润人
于成龙少有大志,自幼过着耕读生活,受到较正规的儒家教育。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员。
顺治十八年,已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无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罗城新隶于清统治下不到两年,由于局势未稳,两任知县一死一逃。于成龙到罗城时,这里遍地荒草,城内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数间,县衙也只是三间破茅房。他只得寄居于关帝庙中。在困境中,同来的五名从仆不久或死或逃,而他以坚强的毅志,扶病理事,迈开仕宦生涯的第一步。
罗城百废待举,首要在于安定社会,恢复生产。于是,于成龙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首先在全城乡建立保甲,严惩缉获案犯,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
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被两广总督金光祖举荐为广西省唯一“卓异”,并升任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区)知州。四川遭战乱最久,人口锐减为全国之首。于成龙赴任的合州包括三属县,只有丁口 百余人,正赋14两,而衙门的各种供役、需索使百姓繁重不支。目睹地方荒残,于成龙确定以招抚百姓为急务,他首先革除宿弊,为新附百姓解决定居与垦荒中的具体困难,不到二年,合州人口骤增,田地开辟。由于招民垦荒政绩显著,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
任知府四年,他治盗省讼。为了摸清盗情和每一件重大盗案,他总是亲自访察。他多以“微行”的方式,扮作田夫,旅客或乞丐,到村落、田野调查疑情,从而对当地盗情了如指掌。对待案犯他主张慎刑,以教为主,采取“宽严并治”和“以盗治盗”的方法,取得突出效果。于成龙在词讼、断狱方面也以包公式人物著称。他铁面无私,头脑敏锐而细心,善于从一些常人忽视的细节上发现问题的症结。曾排解过许多地方上发生的重大疑案、悬案,使错案得到平反,从而被百姓呼为“于青天”,民间还流传着“鬼有冤枉也来伸”的歌谣。于成龙在破案、察盗方面的许多事迹,在清人野史、笔记和民间文艺中均得到反映,甚至神化。《聊斋》的《于中丞 》一节中,就叙述了有关他的两个故事。
由于在黄州府同知任上的突出政绩,于成龙又深为湖广巡抚张朝珍器重,再次被举“卓异”。 主持武昌府政务,并将擢武昌知府。平定“东山之乱”有功,四年后,于成龙升湖广下江陆道道员,驻地湖北新州(今新春县),在湖北期间,无论地位和环境都有很大改善,但他仍保持了异于常人的艰苦生活作风。在灾荒岁月,他还以糠代粮 ,把节余口粮,薪俸救济灾民。因之百姓在歌谣中唱道:“要得清廉分数足,唯学于公食糠粥。”
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成龙升福建按察使,康熙十八年(1679年)夏,于成龙在按察使任上第三次举“卓异”后升任省布政使。福建巡抚吴光祚还专疏向朝廷举荐,称于成龙为“闽省廉能第一”,从此,于成龙得到清廷的赏识和破格招用。康熙十九年春,康熙帝“特简”于成龙为畿辅直隶巡抚,翌年春,又召见于成龙于紫禁城,当面褒赞他为“今时清官第一”,并“制诗一章”表赐白银、御马以“嘉其廉能”。未逾两年,又出任为总制两江总督。
于成龙逝世后,南京“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下至莱庸负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可见中下层人民对他的死是十分悲痛的。康熙帝破例亲为撰写碑文,这是对他廉洁刻苦一生的表彰。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人,清代名臣,被后世称为“天下廉吏第一”。 1639年,于成龙参加乡试,勉强考取为副榜贡生;1647年至1651年,于成龙入太原崇善寺开办的学校学习;1661年,于成龙入国子监学习,结业后准备出仕;1667年,于成龙任四川合州知州;1669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1678年,于成龙升湖广下江陆道道员、福建按察使;1680年,于成龙任总制两江总督。1684年5月31日(农历四月十八日),于成龙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
知州
明以知州为一州之长,辖县;明清有直隶州、散州之别,前者直隶于省,可以辖县,后者隶属于府、道,不辖县,长官均称知州。知州一般是从五品文职官员。
同知
同知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二人,无定员。同知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同知办事衙署称“厅”
道员
道员,又称道台。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明朝时,省级行政长官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和左、右参议均为辅佐布政使的官员。原则上,道台为正四品官员。但实际操作中却有特例,而驻外道员中二品和三品的皆有。
按察使
按察使,原称“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为正三品。“按察使”一名始见于唐朝。原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近于御史,后逐渐偏向司法官。由宋代提点刑狱演变而来。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相当于现代的省级公、检、法机关。
总督
总督,通常指一个国家的某片相对自主的区域中实际或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许多国家都有或曾经有总督这个职位。总督:清朝时期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正二品(若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位在从二品的巡抚之上,管辖一省或多省。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
太子太保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是东宫官制,均负责教习太子。清朝时太子太保等是从一品官,但是有衔无职,一般作为一种荣誉性的官衔加给重臣近臣。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古代商人用的幌子都有哪些种类和讲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