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浮外越血液亏,头晕眼花小劳热。心悸怔忡胁亦痛,月经涩少或闭经。失眠多梦面无华,指甲干黄沉细脉。补养心肝益气血,参芪四物加味医。参芪归芎芍熟地,术草五味酸枣仁。
方药:
参芪四物汤加味:
熟地15g 当归10g 白芍13g 党参13g 黄芪30g 川芎8g 酸枣仁10g 甘草6g 白术10g 五味子10g
注:血虚气浮、劳则气越,故小劳则热。血虚不能养肝,故指甲干黄。肝阳上亢,故头晕眼花。肝血虚,冲任之脉空不盈,故月经涩少,甚或闭经。心血亏虚,心失所养,神不守舍,故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心脾血虚,血不盈脉,故脉沉细。血虚不上荣于面,故面色不华。
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滋阴补血,养血活血;参,芪、术、草补脾益气,盈血之源;枣仁,五味补心安神。阴生阳长,血生血旺,则虚热自除。
杜仲是一味中药材,既可以入药,也可以和其他食材一起搭配食用。那么杜仲怎么吃效果最好?杜仲的食用方法有哪些呢?
1、杜仲怎么吃效果最好
(1)杜仲泡酒
附子杜仲酒
材料:灸杜仲50克,淫羊藿15克,独活,牛膝各25克,炮附子30克,白酒1000毫升。
做法:先将所有药材洗净,放入白酒中,密封酒坛,浸泡7日后,开封,去药渣饮用,每日服10到20毫升,每天早晚各服一次。
功效:补肝益肾,强筋壮骨。适宜于调理感冒后身体虚弱,腰膝疼痛,步行困难等症。
2、杜仲丹参酒
材料:杜仲60克,丹参60克,川芎30克,白酒2升。
做法:将杜仲,丹参和川芎洗净后捣碎,用白夏布袋盛好,扎紧袋口,置于酒坛中,倒入白酒浸泡,密封好酒坛,14日后开封即可饮用,每日两次,每次10到15毫升。
功效:杜仲性味甘温,可补肝肾,强筋骨,益精气;丹参苦寒,有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川芎辛温,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三者配伍泡酒,有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络的功效。适宜于调理腰脊酸困,筋骨疼痛,足膝微弱,小便余沥等症。
(1)杜仲泡茶
杜仲五味子茶
材料:杜仲20克,五味子9克。
做法:将杜仲和五味子洗净研磨成粗末,放入水杯中,加沸水冲泡,盖上杯盖焖15到20分钟,每日饮用一剂。
功效:杜仲性温味甘,可以补肝肾,强筋骨,用于治疗腰脊酸痛足膝软弱,五味子性温,能滋肾生津,涩精止遗,还能改善神经衰弱症状,两者搭配泡茶饮,可补肝益肾,涩精,强健筋骨,缓解肾虚腰疼症状。
杜仲绿茶
材料:杜仲5克,绿茶5克。
做法:将所有食材倒入杯中,加沸水冲泡,浸泡10分钟后即可饮用。
功效:杜仲有双向调节血压的功效,和绿茶一起饮用,适宜于补肝肾,降血压,高血压合并心脏病,腰疼腰酸等症的人群尤其适宜饮用。
苁蓉杜仲茶
材料:肉苁蓉,红茶各五克,杜仲,菟丝子,五味子,续断各3克。
做法:将肉苁蓉,杜仲,菟丝子,五味子,续断用400毫升清水煮滚后,取药液泡红茶饮用,每日一剂,分3次温服。
功效:此茶具有补肾益精的辅助功效,对于男性遗精,阳痿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2)杜仲炖汤
参芪杜仲四物汤
材料:党参,黄芪各24克,当归9克,川芎6克,白术,白芍各10克,杜仲12克,熟地黄,补骨脂各15克,甘草3克。
做法:将所有药材洗净,加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功效: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用于调理闭经,月经量少而稀渐至闭经,倦怠乏力,纳少,腰膝疲软,面黄少华而虚浮,脉沉细而弱等症。
杜仲猪骨汤
材料:猪骨500克,生姜10克,杜仲30克,食盐少许。
做法:将杜仲用清水洗净,浸泡30分钟,生姜切片,猪骨用开水焯一下,去掉血水,和杜仲,生姜一起放入砂锅,开大火烧开后,转用小火慢炖两个小时,加少许食盐调味食用。
功效:杜仲有补肾强筋的作用,加猪骨炖汤食用,能滋养身体,改善腰酸背痛,下肢乏力,无法久站,补肾,强心作用,更年期女性,老年人尤其可以多饮用。
山药杜仲鹌鹑煲
材料:新鲜山药100克,净鹌鹑4只,杜仲15克,枸杞10克,红枣6枚,料酒,姜片,食盐,清汤适量。
做法:山药去皮,切大块,鹌鹑,杜仲,枸杞,红枣分别洗净,红枣去核。在砂锅中放入适量清汤,下入姜片和料酒,开大火烧开,放入鹌鹑,山药,杜仲,枸杞,红枣,烧开后撇去浮沫,转小火炖1到1.5小时,加食盐调味即成。
功效:鹌鹑能补气血,强筋骨,缓解疲劳,健脑益智;杜仲有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能清除体内垃圾,增强人体细胞活力,防止肌肉骨骼退化。
(3)杜仲熬粥
丹参杜仲粥
材料:杜仲15克,丹参30克,川芎2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杜仲,丹参,川芎清洗之后放入砂锅中煎煮处汁液,去掉药渣,加入洗净的粳米煮粥,待粥熟时放白糖调味即可。每日两次,趁温热服用,7到10日为一个疗程。
功效:活血通络,补肝益肾,适宜于改善腰酸腿疼经久不愈现象。
杜仲大枣芹菜粥
材料:杜仲10克,大枣5枚,芹菜200克,薏苡仁,稻米各50克,骨头汤或高汤800克。
做法:将杜仲洗净,切成细粒烘干或晒干,打成细粉,薏苡仁和稻米淘洗干净,加汤熬成稀粥时,加入杜仲粉和洗净切碎的芹菜,再煮沸五分钟即可。
功效:补肝益肾,理气养血,降脂降压,有益于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食用。
党参杜仲粥
材料:党参,杜仲各30克,糯米100克。
做法:将党参,杜仲洗净,用纱布包好,和糯米一同下锅,加适量清水熬煮成粥。
功效:补肾益气,适宜于调理肾虚气弱所致的眩晕乏力,腰痛腿软或滑胎漏下等症。
3、杜仲煲汤做法
(1)羊肾杜仲五味汤
材料:羊肾一对,杜仲15克,五味子6克,食盐,葱,姜片各适量。
做法:将羊肾洗净去臊腺,切碎放入砂锅内,杜仲,五味子用纱布包好,一起放入锅中,放入葱,姜片,加清水适量,开大火烧沸后,改用文火炖至羊肾熟透,加适量食盐调味即成。
功效:此汤克补肝肾,强筋骨,温阳固精。
(2)杜仲猪腰汤
材料:猪腰1个,杜仲25克。食盐适量,生姜2片,葱2段。
做法:将猪腰去筋,洗净,切片,杜仲加水煎汁液,将猪腰片放在杜仲汁中,加姜片,葱段,开小火煲汤,食用前加食盐调味。
功效:此汤有补养肝肾之功效,适宜于治疗肝肾亏损引起的腰疼症状。
(3)杜仲首乌核桃羊肉汤
材料:羊肉400克,玉米粒50克核桃75克,红枣25克,杜仲,何首乌,食盐,生姜,色拉油各适量。
做法:羊肉洗净不用切,放入沸水中汆烫3分钟后捞出,将红枣洗净,玉米粒,杜仲,何首乌洗净,核桃去壳,所有食材一起放入瓦煲内,加清水,开大火煲沸,转小火煲3小时,加入适量食盐,色拉油调味即可。
功效:中药杜仲,何首乌煲核桃和羊肉,对于防治须发灰白和头发易枯萎脱落十分有效,杜仲补肝肾,健腰骨,何首乌益精血,乌发,羊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这道汤补肾益精,生发乌发的效果显著。
(4)白芍杜仲汤
材料:生杜仲,生白芍各20克,生黄芩8克。
做法:将生杜仲和生白芍先煎煮半个小时,然后加入生黄芩继续煎煮5分钟,每日早晚各服用一次。
功效:白芍味苦,酸,甘,性畏寒,归脾肺经,具有养血,平肝止痛,敛阴止汗功效;杜仲性温,味甘,可以补肝肾,强筋骨,降压;配以清热的生黄芩,具有滋阴潜阳,补虚止晕之效,适宜于调理血虚萎黄,头晕眩晕,盗汗,胁肋疼痛等症。适宜于肝肾阴虚型的高血压患者饮用。
4、杜仲泡茶做法
(1)杜仲大蒜茶
材料:炒杜仲10克,炒补骨脂6克,胡桃2枚,大蒜6克。
做法:先将补骨脂用酒浸泡后炒热备用,再将杜仲用姜汁炒热备用,胡桃去壳取肉,将炒好的补骨脂,杜总和胡桃肉一同碾碎,放入双层纱布制成的药袋中,与大蒜一起放入杯中,加800毫升沸水冲泡,盖上杯盖焖泡30分钟,一日内分两到三次喝完。
功效:补肾益阳,强筋健骨。适宜于调理肾气亏虚,阳痿早泄,小便不利,腰背酸痛,膝盖萎软,足软,精神不济,头晕眼花,全身无力等症。
(2)杜仲五味子茶
材料:杜仲12克,五味子9克。
做法:将杜仲和五味子装入用纱布制成的药袋,再放入暖瓶内,冲入800毫升沸水,盖上瓶盖焖泡30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补肾涩精,养肝明目。适宜于调理肾气虚弱,阳痿,遗精,腰腿酸软,精神不济,头晕目眩,神经衰弱,失眠等症。
(3)杜仲续断茶
材料:杜仲15克,续断12克,菟丝子12克,淮山20克,阿胶6克。
做法:先将杜仲,续断,菟丝子,淮山等放入砂锅中,加水淹没所有药材,开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煎煮45分钟,取药汁,将药汁的一部分倒入放阿胶的杯子里,待阿胶融化后,两份药汁混合服用,每日一剂,上下午各服用一次。
功效:补益肝肾,强筋养血,培固胎元,适宜于肝肾亏虚孕妇,腰酸腰坠,胎动不安的孕妇或多次堕胎者食用。
(4)白芍杜仲茶
材料:生白芍,生杜仲各20克,生黄芩8克。
做法:先将生白芍,生杜仲煎煮半个小时,加入生黄芩煮五分钟,倒出药汁,每天早晚分服。
功效: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脾,肝经,有养血,平肝止痛,敛阴止汗功能,杜仲性温味甘,可以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配以清热的黄芩,可以治疗血虚萎黄,头痛目眩,盗汗等症,适宜于肝肾阴虚性的高血压患者饮用。
女性在生孩子之后就会出现气血不足的情况,这时候千万要注意调理好身体,很多人会选择吃一些益气补血的中药材,确实是有用的,最常见的可能就是人参,而且人参的吃法比较多,不同的吃法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其实还有很多中药材都有益气补血的效果。
1、人参大补元气
人参为补气药之首,其性平,味甘,味苦,归脾,肺,心经。有利于大补元气,脾肺之气,摄血生血,气虚
体质,血虚体质者均可食用。尤其适宜于因大汗,大失血,重病或久病所致的脉搏虚弱,气虚神衰等症状,大病初愈者,体弱多病者,以及大出血者均可用人参来进补。
人参补元气吃法:
取鸡1只,人参10克,姜片5片,食盐适量,将鸡处理干净,与人参,姜片,适量水一起倒入砂锅中煲汤,待鸡烂熟后放食盐调味。
此汤可大补元气,生血补血,适宜贫血,体虚者以及大病初愈,大出血者,产妇等人群食用。
2、党参生津养血
党参和人参功效近似,只是药力更缓和,于补气方面更偏于补脾肺之气,也有一定的养血补血功效,适宜于气虚体质,血虚体质人群,尤其是儿童与女性食用,症见面色苍白或蜡黄,全身乏力,精神萎靡不振,心悸,头晕目眩等症。常与熟地黄,当归等搭配同食。
党参补气血吃法:
取当归,党参各10克,猪蹄1只,食盐,葱,生姜,料酒各适量。将猪蹄洗净后剁成大块,与当归,党参,葱,生姜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调入盐及料酒,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炖,待猪蹄煮熟即可,佐餐食用。
此方有益气养血滋阴之功,善治月经失调,痛经,经期腹痛等妇科病症,并具有一定的通乳之功。
3、龙眼肉益气补血
龙眼肉温而不燥,补益心脾,益气养血,安神,适宜于气虚体质,血虚体质者及心脾虚弱者均可食用。
龙眼补气血吃法:
取龙眼肉,枸杞子各15克,大米50克,白糖适量,将所有材料放入砂锅中,加清水熬煮,至米烂粥稠,加白糖调味,温服,每日1剂。
此粥可益气养血,养肝固肾,适宜于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所致的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唇甲淡白,腰膝酸软,心悸失眠,气短胸闷等,还可以改善营养性贫血,产后缺乳,高血压等症。
4、绞股蓝益气活血
绞股蓝具有益气,活血,安神,润肺的功效,对血压也有调节租用,善治高血脂,慢性肠胃炎,慢性支气管炎以及白细胞减少症等,还可有效改善体虚,乏力,精神萎靡等症。
绞股蓝补气血吃法:
取绞股蓝10克,夜交藤15克,麦门冬12克,将三味中药一起放入砂锅中,放入适量清水,大火烧烤后改用小火玛瑙,待汤汁浓即可,也可将三味中药一起放入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冲泡,浸泡约5分钟即可饮用,温服,每日一剂,反复冲泡。
此方有安神,清心,滋阴,润肺的功效,善治气虚,心阴不足,心悸失眠,烦躁不安等问题。还可以有效改善体虚,乏力,精神萎靡等问题。
5、大枣气血双补
大枣补气血的药效较为合欢,可直接食用,亦可入药,可改善因气血不足引起的面色苍白无华或脸色蜡黄,身体消瘦,全身无力,神疲倦怠,以及脾虚所致腹泻,便溏等症,与党参,白术等搭配入药,有利于加强补中益气之功效。
大枣补气血吃法:
取大枣15颗,茯神15克,粟米100克,先将大枣去核,与茯神同入锅,加清水熬煮1小时左右,滤取药汁,再加入洗净的粟米,煮至米烂粥稠即可,趁热温服,每日1剂,可分两次服食。
此粥在益气养血的基础上,更可健脾养心,从而起到一定的安神定志作用。
6、调理气血的五步骤
第1步:调脾胃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中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谓之血”之说,认为血液是通过脾胃运化生成的,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所以治疗血证必须重视调理脾胃。
饮食调养可多吃南瓜、山药、莲子、扁豆、薏米等健脾益胃的食材。此外,还可煎服“参芪术茶”:取党参5克、黄芪5克、白术3克、淮山药3克、升麻3克,取其煎煮液400克,泡花茶5克,冲饮至味淡,有补脾益气、升阳止泻之效。
第2步:养肝血
肝藏血,主疏泄,调气机,有助脾胃运化,因此养肝血是调气血的根本。中医认为“肝郁则脾虚”,郁闷暴怒的情绪会损伤肝、脾,导致气血耗伤。此外,“人卧血归肝”,科学研究发现,人在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
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因此,切忌生气、熬夜,也不要让身体过度劳累。中医认为“久视伤血”,坐在电脑前工作时,应当特别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养,防止耗伤气血。
第3步:远寒邪
中医认为,“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邪会让血液瘀滞,经络不畅,气血生化受阻,极易导致关节病变、肠胃不适或诱发咳嗽。
冬季出门,务必戴好帽子、手套、围巾等,在家要忌食寒凉、温水泡脚、勤做按摩。老人气血常不足,要更加注意。
第4步:食药膳
补气可食“四君子汤”,此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益气健脾之效。取人参10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与羊肉炖食即可。补血可用“四物汤”。此方最早出自唐代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中医养血的经典药方。取白芍、当归、熟地黄、川芎各9克,放入250毫升水中,煎至150毫升时,空腹热服。
此外,用当归、川芎、红花、熟地、桃仁、何首乌、枸杞子、阿胶、丹参等中药与补血的食材如红枣、龙眼肉、山楂、菠菜、胡萝卜、黑木耳、黑芝麻、猪肝、猪血、乌鸡、红糖等一起,做成可口的药膳,均有很好的调节内分泌、养血之效。
第5步:多运动
运动是调养气血必不可少的环节,有助脾胃将营养物质转化为气血,让人吃得香、睡得好。此外还能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平时可选择一项自己喜爱的运动,如慢跑、游泳、打球、瑜伽、太极拳等。有心脑血管疾病者运动前要做好热身,让关节活动开的同时,降低心脏负荷。
丹参四物汤
丹参四物汤乃是四物汤加一味丹参。四物汤为时方。陈修园《时方歌括》卷上有如下条:
陈修园曰:四物汤皆纯滞之品,不能治血之源头[指气];即八珍汤气血双补,亦板实不灵。必善得加减之法者,方效。”
四物汤,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四物补血,然皆纯滞之品,不能行气。陈修园说即便加上四君子汤四味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变成了八珍汤,气血双补,也板实不灵。故四物汤加丹参,如果其效如皮沙士所说那么神妙,也是加丹参之故。也就是陈修园所言“必善得加减之法者,方效。
圣愈汤
关于四物汤的加减,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外,还有圣愈汤这么一条
陈修园《时方歌括》卷上:
柯韵伯曰:此方取参芪配四物,以治阴虚血脱等症。盖阴阳互为其根,阴虚则阳无所附,所以烦热燥渴,而阳亦亡;气血相为表里,血脱则气无所归,所以睡卧不宁,而气亦脱。而阴虚无骤补之法,计在存阳;血脱有生血之机,必先补气。此阳生阴长、血随气行之理也。故曰: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前辈治阴虚,用八珍、十全,卒不获救者,因甘草之甘,不达下焦;白术之燥,不利肾阴;茯苓渗泄,碍乎生升;肉桂辛热,动其虚火。此六味皆醇厚、和平而滋润,服之则气血疏通,内外调和,合于圣度矣。
陈修园曰:此方为一切失血之良药,及血后烦热,睡卧不宁,五心烦热作渴,可以兼治。其止血,妙在川芎一味;其熟睡止渴,妙在人参一味。柯韵伯以参芪为气分阳药,取配四物等语,亦未免为俗说所囿也。经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之流行,半随冲任而行于经络,半散于脉外而充于肌腠皮毛,凡一切失血之症,其血不能中行于经络,外散于肌腠皮毛,故从窍道涌出不止。妙得川芎之温行,又有当归以濡之,俾血仍行于经络;得川芎之辛散,又有黄芪以鼓之,俾血仍散于肌腠皮毛;源流俱清,而血焉有不止者乎!至于血后燥热,得黄芪以微汗之,则表气和而热退,即当归补血汤意也。睡卧不宁,血后阴虚所致。五脏属阴,唯人参能兼补之;五脏之阴长,则五心之烦自除;烦热既除,则津液自生,燥渴自已,诸症可以渐退矣。自宋元以后,无一人能读《本草经》,此方疑有神助,非制方人识力所到也。柯韵伯卓卓不凡,但未读《本草经》,未免缺憾。
五脏有血,六腑无血,观剖诸兽腹,心下、夹脊、包络中多血,肝内多血,心脾肺肾中各有血,六腑无血,近时以吐血多者为吐胃血,皆耳食昔医之误。凡五脏血,吐出一丝即死。若吐血、衄血、下血及妇人血崩,皆是行于经络与散于肌腠之血。溢于上为吐衄,渗于下为崩下也。”
柯韵伯的解释中有一段说得极好“阴虚无骤补之法,计在存阳;血脱有生血之机,必先补气。此阳生阴长、血随气行之理也。故曰: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这在《郝万山讲伤寒论》中郝老师曾提到过“有形的阴液不能速生,无形的阳气所当急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丹参四物汤以四物汤为基础,活血补血,加一味丹参补气行气。毕竟补血是比较慢的。所以皮沙士也说要连吃四个周期,也就是一百二十天后才可以看到效果。
当然陈修园的解释也可以参考,别有意味。
痛,是气滞还是血少?
丹参四物汤主要用于调经止痛,养血疏筋。痛经、疼痛,是由于淤血不通则痛呢,还是因为营血不足,血少而失养则痛呢?
我还想起了另外的一段文章,来自《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3讲桂枝汤的加减应用(2):
桂枝汤的加减方,在这里举最后一个例子,是新加汤证。原文第62 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这是《伤寒论》中方名最长的一个方子,我这个教材,把方名中间点的那个逗号,你们的教材有吗?你说一个方名中间能点逗号吗,所以把那个逗号去掉。由于方名太长,我们干脆就把它叫做桂枝新加汤,或者再简称新加汤。
在《伤寒论》中,有新加汤这张方子,这说明其他绝大多数方子,张仲景是对古代文献的一种继承。前面我曾经引用了晋朝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中的一段话,说“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汤液经》是古经方的著作,所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大量的继承了《汤液经》中复方的成就,而这张方子把它叫做新加汤,所以我们刘渡舟老师说这是张仲景自己加的一个方子。他在古《汤液经》的桂枝汤的基础上把芍药生姜的量各加上一两,现加上人参,因为它是自己新创的方子,所以叫做新加汤。发汗后仍然有身疼痛,这是表邪没解呢,还是病情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个时候张仲景就要凭脉辨证。如果脉浮,那肯定表示表邪未解,现在是脉沉,脉沉提示这不是表邪未解的身疼痛,病在里。脉迟主什么?我们今天的脉学是脉迟主阳虚,可是仲景在这里的脉迟却是主营血不足。
你怎么知道主营血不足?我们打开讲义第32页,看原文第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尔。”所以仲景的迟脉主营气不足,主血少,是他自己的话,我们以仲景言释仲景义,用张仲景的话解释张仲景的意思。所以这里脉沉主病在里,脉迟主营气不足,主血少,因此这个肌肤的疼痛就是营血不足,肌肤失养,不荣则痛,当然有的书说“虚则痛”,还有的书说“失养则痛”,意思都是一样的。
关于疼痛的病机,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是“不通则痛,通则不疼”,我们在这里又引进了虚则痛,失养则痛,不荣则痛。
任应秋老师在世的时候,我就和他讨论过一次,有个医院治疗冠心病,几乎都用活血化瘀的药,有些病人吃完活血化瘀的药之后,疗效确实不错,心绞痛的发生频率少了,发作的程度轻了,可是有的病人吃完了之后,心绞痛不缓解,甚至越吃越没劲儿,这些病人呢就跑到我们中医药大学找任老师看。任老师就不同意冠心病是瘀血造成的这种观点,他认为是失养则痛,虚则痛,就用补气养血的药来治疗,用补气养血的药以后,这些病人身上有劲了,心绞痛发作的次数也减少了,发作程度减轻了,所以这些病人很高兴。可是,也有的病人,初诊就找任老师看,任老师用补法,越补越胸闷,他们就跑到医院里治,用活血化瘀的药,逐渐逐渐缓解。任老师认为,之所以有心绞痛是因为心肌供血不足,失养则痛,不荣则痛,有的医院之所以用活血化瘀的药是认为冠状动脉硬化而导致的供血不足,不通了。根据这种临床现象,我就有一次和任老师专门讨论。我说心绞痛,任老,你说是失养则痛还是不通则痛?他说真真确确,缺氧就是失养所致。我说那个血管堵住了,不就不通了吗?他说是血管堵的那个地方痛啊还是心肌痛啊?这让我弄得不知道怎么回答好。实际上,不通则痛和失养则痛是同时发生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就拿冠心病来说,这个病人以不通为主的,那你就要活血化瘀,这个病人呢是以心肌失养为主的,那你就用益气养血。对我们医生来说,这两种技术,这两种思路都应当掌握,都应当学习。
就像痛经一样,有的人用活血化瘀的药治疗,有的人用补气养血的药治疗痛经。用活血化瘀的,那里基于她气滞血瘀,而用补气养血的,那是基于她血虚,胞宫失养。临床上去看我们怎么去辨证。
所以现在讲的这个身疼痛,它是个营血不足,肌肤失养的证候,它属于虚则痛,失养则痛。因此在桂枝汤中,加重芍药的量来养血柔筋,缓痉解痛,加生姜的量是引药达表,加人参是为了益气养血。这张方子治疗营血不足,肌肤失养的身疼痛有很好的疗效。我们说气血不足也罢,营血不足也罢,内脏失养的,我们用八珍汤,用人参养荣汤是可以的,肌肤失养而见身疼痛的,我们用八珍,用人参养荣常常效果不理想,而新加汤是很好的方子。
我前面曾经举过这个病例,还记得吧,我说纸上得来终觉线,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治疗产后身疼痛的时候,用了人参养荣,用了八珍效果不好,刘老师提醒我用新加汤,结果我用生姜的量少了,它疗效还是不好,加重了生姜的量,有了疗效了。所以我们用了这张方子治疗营血不足而肌肤失养的身疼痛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方中剂量的比例要求来用药。
以上是摘抄自《郝万山讲伤寒论》。
到底是气滞,还是血少? 是不通则痛,还是营血不足,失养而痛?气与血,往往纠缠在一起。很少单纯的气滞,也很少单纯的血少。所以还是要辨证。
那么丹参四物汤也好,四物汤也好,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圣愈汤也好,都要辨证清楚,临证加减。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50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化虫丸的功效与作用
下一篇: 四海舒郁丸与昆布丸治疗甲状腺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