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打春,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立春,对于每一个人来讲,立春是春天的开始,而且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很重要的。正月初十的时候为什么要去打春呢?这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风俗文化呢?而且人们说在正月初十的时候也是要补天穿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年初十打春去是什么意思
大年正月初十,在这一日应该是打春的时候,也是地日。俗话说年初十,打春去,开春旺地好收成。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两天农家会到田里旺地耕种,希望来年收获粮满仓。这一天也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如果石头不落地的话,也寓意着这一年会大丰收。
年初十补天穿是什么日子
大年初十的时候是补天穿的日子。天穿日又叫补天节,在以前,家家户户都要蒸糯米甜粄,而且必须留下大块或小块的甜粄,等到天穿日食用。早上,当家的妇女、老人便早早起来煎甜粄,甜粄煎好后,家里人都不能吃,而是拿着煎好的甜粄到自己的房间、厨房、浴室等地方见有墙缝、钉眼都要抹上一点甜粄,故曰“补天穿”。大部分地区的人们,都是尊重这一传统节日的。
正月初十天穿日的由来
在早前的时候,人们把农历正月初十称为“小天穿”, 正月二十 为“大天穿”。传说正月二十日,女娲从昆仑山炼出五色石补天,这个神话出自《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四极正;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如今该传统节日在山西、陕西、河南等北方的地区或者是客家的地区依旧保留着。
★大道家园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共守岁末的最后一夜,并迎接新春的到来。几千年来,人们将心灵的祝福不断融入春节,使之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
那么,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哪些习俗和讲究呢?
民间流传农历新年习俗歌:“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寻春去,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
大年初一
放爆竹。年初一早上,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即“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据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可见,放爆竹在古代是为了辟邪驱兽。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赵师侠在词《鹧鸪天·丁已除夕》里也写道,“爆竹声中岁又除,顿回和气满寰区”;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爆竹行》里则为我们详细描绘苏杭的一户人家在春节放爆竹的过程,表达诗人新年愉悦欢畅的心情,寄托诗人对居家平安的美好祝福: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迎喜神。上午日出后是迎喜神的时间,至于其降临方向和时辰,则由历书指定。人们往喜神降临方向出游。有的骑着牲口,有的步行,走到很远后放爆竹,焚香后返回。迎了喜神后,不管任何时候出门都吉利,不用再择良辰吉日。
拜年。春节期间,前往新朋好友家或者邻居那里祝贺新春,俗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非常盛行。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朝官往来,无论认识与否都要互拜,民众则各拜亲友。清朝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当然有些不用亲自去的,可用名帖投贺。据清朝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曰“名刺”;之后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曰“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则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占岁。古代人们通过岁星(即木星)的运行以推算制历。《吕氏春秋·勿躬》:“羲和 作占日,尚仪 作占月,后益作占岁。”之后,民间逐渐演变为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史记·天官书》:“夫自汉之为天数者,星则唐都,气则王朔,占岁则 魏鲜。”宋王安石《寄杨德逢》:“占岁以知子,将勤而后食。”
贴画鸡。古代人们于春节时,在门窗上画鸡用以驱鬼怪邪气。据晋朝《玄中记》载:当太是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树上时,度朔山上的天鸡就啼鸣了,于是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后来人们就用剪纸鸡象征着天鸡。
大年初二
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平常人家,均要举行祭财神活动,祈望今年财源广进。不过,关于财神是谁说法不统一,主要有: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刘海(或者范蠡),赐福镇宅的武财神为钟馗,当然武财神也少不了关羽。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日清簿,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守护神,同时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姑爷日: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还必须带一些礼品、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且在娘家吃午饭。
大年初三
烧门神纸。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一般将门神像贴在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礼记·祭法》载:“王为群姓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适士立二祀(皆有‘门’);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可见,自先秦起,不管天子还是庶民,都崇拜门神。而正月初三这天,则要将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表示年已过完,要营生了。
饿鬼日。据说这天还有忌探亲访友的习俗,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已经淡化了这个习俗。
赤狗日。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则有凶事。所以古代的人们,在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
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即天庆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可以放假五日。之后,民间之间演化为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的小朝节。
大年初四
迎神接神。据说这一天是各路神仙由天界降临人间的日子,因此要“送神早,接神迟”。送神要早,而接神则在下午也行。准备好三牲、水果、酒菜等供品,焚香点烛烧金衣即可。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也有称之“送穷节”。
送穷神。俗称“破五”,也有称之“送穷节”的。据说这天天亮前是众神灵归天之时。这时要送穷神,家家户户要从炕角或屋角扫些垃圾尘土倾倒于门外街口,并焚香纸,燃放鞭炮,送走秽气。穷神是姜子牙妻子封号,号“五穷媳妇”,即寿、康、富、德、善终五穷,她嫌贫势利,被姜子牙贬封“穷神”。
开市。古代大小店铺从年初一关门到初五开市,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是财神生日,在这一天开市就可以招财进宝。
抢路头。在吴地,信奉路头财神。据说这天是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而人们又认为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尤其灵验,因此称之为“抢路头”。
过了这天,春节时所有禁忌开始解除,之后人们开始忙于生计,过年的气氛开始散去,即“五日年下”。
大年初六
挹肥:初六是马日,古称挹肥,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一天做一大扫除,并祭拜厕所神明,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所以称为“挹肥”。《岁时广记·人日》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实际上就是农民开始下田,准备春耕之意。
此外,这一天还是店铺大开张的日子,要放鞭炮,象征今年生意会红红火火,平平安安,大吉大利。
大年初七
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摊煎饼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吃七宝羹。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如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中国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里面的芹菜和葱暗喻聪明,蒜暗喻精于算计,芥菜暗喻令人长寿等。
吃素面线:在中国台湾,这一天要吃素面线,长长的面线就是代表富贵长寿,因此吃面线也含自己庆祝生日之意。
补天穿:传说人日多阴,犹如天穿了洞,要帮它补一补,以免大雨成灾。于是以年糕祭神,即补天。
初一到初六,是“六畜日”,每天对应一个家畜,分别是“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到了初七是人日,初八是谷日,初九是天公生日。初十叫做“石头节”,是“石头神”的生日。
民间传说,正月初十,是石头神的诞辰日,甚至还有一些地方的民众创造出一位女性的石头神,叫石婆婆。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
农历正月初十日,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称为石头节,为石头神生日,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则会伤了庄稼。这一天还忌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并有向石头焚香祭拜、午间供奉烙饼的习俗。
春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初一到初七自然有不少的习俗和讲究。初一不扫地,扫走好运气;初二午饭在娘家,晚饭在婆家;初三曾是“赤狗日”,如今已经可走亲访友;初四祭财神,迎灶王爷;初五“破五”赶穷,放鞭炮吃饺子;初六“六六大顺”,商家开门做生意;初七“人日”,尊重每一个人。
所有中国人从小都知道,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尤其是初一到初七,要遵守的习俗和做事的讲究更是必不可少。
初一时,家里是不能扫地的,所以通常家里的长辈都会让我们在大年三十以前就搞好家里的卫生。因为传说初一在家里扫地,会扫走家里这一年的好运气。到了初二,就是女儿女婿回门的日子了,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但是常回家看看才是孝顺。初三曾是古人口中的“赤狗日”,有民间传说在这一天出门会与别人发生口角,所以不宜出门,但是现在好像已经没太有人提起了。
初四是祭财神,迎灶王爷的日子,所以在以前,初四的时候大家都不会出门,都会在家里吃饭,迎接灶王爷。初五则是要“赶穷”,很多家庭会选择在天刚亮的时候在门口放鞭炮,把家里的穷气赶跑。初六,顾名思义就是“六六大顺”的日子了,许多商家就会在这一天开门,所以经常在初六清晨就会听见许多商家在门口放鞭炮,普通的家庭也会把家里的垃圾全部扔出去。初七则是“人日”,在古代,这一天不会处决犯人,长辈也不会骂小孩。
是不是没想到初一到初七还有这么多讲究?虽然现在很多习俗都已经逐渐消失了,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们还是有了解的必要。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shierxingzuo/391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什么星座在手机就能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