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歌易水歌
【出典】 《战国策》卷三十一《燕策三》:燕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将别,“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释义】 战国时,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王,至易水,荆轲作歌而别。后世用作咏送别或留别的典故,也用以表现悲壮的感情。
【例句】 ①白雪梁山曲,寒风易水歌。(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829)这里引悲凉之歌以烘托自己的情怀。②温辉凌爱日,壮气惊寒水。(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830)这里用以表现燕赵男儿的壮气。③徒歌易水客,空老渭川人。(骆宾王《咏怀古意上裴侍郎》832)这里化用荆轲事,自述徒有献身壮志。④不学燕丹客,空歌易水寒。(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843)这里用荆轲事反衬侠客从戎。⑤客似秦川上,歌疑易水滨。(骆宾王《西行别东台详正学士》855)这里用易水作歌事自述从征别友之情。⑥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李白《结客少年场行》1694)这里用刺客荆轲反衬所咏少年的豪侠气概。⑦武安有振瓦,易水无寒歌。(李白《发白马》1706)这里用易水悲歌衬托府军出征的雄壮气势。⑧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李白《少年行二首》其一1708)这里以荆轲为喻,称美豪侠少年。⑨荆卿一去后,壮士多摧残。长号易水上,为我扬波澜。(李白《赠友人三首》其二1761)这里追怀荆轲重义轻生的气概。⑩耻作易水别,临歧泪滂沱。(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1781)这里以荆轲事为反衬,自述登程别友不作悲戚之状。(11)击筑向北燕,燕歌易水滨。(李白《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1796)这里借以表现送别之情。(12)歌酣易水动,鼓震丛台倾。(李白《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1891)这里用荆轲事以切邯郸怀古。(13)心知报恩处,对酒歌易水。(鲍溶《壮士行》5507)这里以荆轲易水悲歌事形容壮士为报知己奋不顾身的勇敢精神。(14)燕歌易水悲,剑舞蛟龙腥。(鲍溶《秋思三首》其二5524)这里用荆轲渡易水赴秦行刺事,表现女主人公的丈夫身为官军壮烈出征。(15)如何易水上,未歌先泪垂。(贾岛《壮士吟》6692)这里咏易水送荆轲,以衬托壮士之勇。(16)须知易水歌,至死无悔吝。(李咸用《猛虎行》7384)这里用荆轲易水悲歌而一往无前的典故,赞扬一种果敢不畏死的精神。(17)日说泾关险,犹闻易水寒。(皎然《送韦秀才》9232)这里用“易水寒”点明韦秀才的去向,并暗喻那里社会不够安定。(18)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齐己《剑客》9452)这里以易水送荆轲事为衬托,歌颂剑客的拔剑出门、轻仇勇死的无畏精神。
荆轲 易水歌 《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
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注释:
1、萧萧:指风声。
2、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译文: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
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
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
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
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
赏析:
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这是一个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还的壮士的慷慨悲歌。
全诗仅两句。第一句写临别时的环境,萧瑟的秋风,寒冽的易水,一派悲壮苍凉的气氛。景物描写中渗透着歌者的感情。第二句表现了英雄赴难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
这首诗语言十分平易、简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曲绝唱。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对荆轲的行为,自古以来评价不一。有人说荆轲是舍生取义的壮士,有人说他是微不足道的亡命徒,还有人说他是中国古代的恐怖分子。
易水怀古
荆卿西去不复返,易水东流无尽期。
落日萧条蓟城北,黄沙白草任风吹。
赏析
作者在本诗中表达了对古代勇士荆轲刺秦王壮举的追思和怀念,同时将心中勇士离别家国时的悲壮画面与现实的情景相映讨,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怀古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严酷现实既不满又无能为力的心情。
于易水送别
骆宾王 于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及注释】
在此地离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愤怒发已冲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凄寒。
1、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这里指易水岸边。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3、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4、昔时:往日;从前。《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没(m):死,即殁字。
5、水:指易水之水。犹:仍然。
【赏析】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那年冬天,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强暴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没,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但吟诵全诗,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目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这首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这首诗又名《于易水送人》、《于易水送别》,内容完全相同,是骆宾王的佳作之一。
咏荆轲
柳宗元 咏荆轲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易水歌的翻译《易水歌》
〔战国〕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
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解析: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的很冷,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刺秦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
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太子丹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sici/575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诗词研究·诗论著述·敬斋古今黈
下一篇: 诗词研究·主要诗集·别集·忠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