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宫张谷英村,其地理布局透露了人丁兴旺的秘诀
张谷英村位于湖南省岳阳县渭洞山区,这里是一个青山环绕,树木葱笼,溪水涂涂,鸟语花香的山乡盆地,盆地中有一龙形山丘,古建筑群依龙形山之走势,沿渭溪河之流向,绕河环山而建。
张氏始迁祖张谷英原籍江西,官宦出身,知天文地理,也是个堪舆师。六百多年前,他为了谋生,携一家老小从江西来到湖南,他看到此地四面环山,层峦叠嶂,茂林修竹,流水潺潺,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好地方,便在此安身立命。后来子孙繁衍生息,不断分家立户,便形成了如今这一片楼阁参差、屋脊连片的大屋场。后世子孙便以始迁祖之名,命名他们的住地为张谷英村。
张谷英大屋又称张谷英村,坐落在山谷盆地。面南的笔架山如护村城门巍峨挺拔,西南的奴曼山如姊妹亭亭玉立,盆地中央形似卧龙的丘陵头向东昂,龙身向西南盘旋,一条山溪进村后顺山势分汊而去。大屋背依龙形山在山溪两岸自东向西南铺陈,由当大门、聚龙湾、王家段、上新屋等十二栋连通的建筑,组成一片绵延不断达二华里的古建筑群。每栋建筑平而图布局相同,均为纵横两组“四进(厅)三井”构成的品字形。四通八达、幽深奇长的巷道像大屋的筋脉,连接着所有的房间,将明初来此创基立业的张谷英的子孙们维系在同一片屋顶下。
张谷英村古建筑群,古朴而典雅,有“民间故宫”、“天下第一村”之美誉。其建筑绕山环水而建,到处是曲巷通幽,小桥流水;房屋之间环环相扣,栋宇相连,气势恢宏。整个结构严谨,别出心裁。
张谷英村的选址,四面环山,地势北高而南低,又有渭溪横贯全村,俗称“金带环抱”。村落有山环绕,负阴而抱阳呈围合之势,形成对外封闭,而对内则按长幼划分家支用房。它采取纵向与横向轴线关系,成功地把家族群体凝聚在一起,各家支邻舍之间联成一体。同时,各家支又有独立的生活空间,显得完整而宁静,这是家族的融洽亲和的表征。房屋高密度紧凑布局,尽量节约用地,注重人与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乡土民居“天人合一”具体的表现。
大屋的选址也很有讲究。不仅四面环山,地势北高南低,而且有渭溪河水贯穿全村,俗称金带环抱,从堪舆的角度讲是最佳选址。大屋能够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不能说和它的地形没有关系。环绕在它四周的山峰,丘陵起伏、重峦叠嶂,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使大屋不怕天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人祸。六百多年来,由于地形的保护,张谷英村一直没有受到过战争的骚扰。即使抗日战争期间岳阳沦陷,日本侵略者在渭洞一带烧杀掠夺,无恶不作,张谷英大屋也因为隐蔽在山根下,得以再次躲过一劫。
关于大屋的选址,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话说明朝洪武年间,有三个好朋友结伴从江西来到湖南的渭洞山区,见这里层山环绕、树木青葱、溪水清澈,应该是一个适合耕种、读书的好地方,就决定在这一带安家定居下来。但究竟选哪三块地方好呢?勘探宅基的重任最后落到了三人中一个叫张谷英的人身上,因为只有他才懂堪舆。经过一番寻访和勘察,谷英公最后选定了三块宅地,分别是“四季发财”、“禄位高升”和“人丁兴旺”。出于礼让,谷英公让其他两个人先选,最后分给他的就是“人丁兴旺”。后来,其他两位的后代据说果然发了大财,做了大官。而张氏家族六百多年来,虽无名卿显宦、巨贾首富,却也人丁兴旺、久盛不衰。岳阳乡间长久以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渭洞有个张谷英,三十六岁见曾孙可以说是张家人丁兴旺的夸张写照。
龙珠石位于当大门前、龙形山口,直径约三米、高二米,形状酷似一颗珍珠。相传,当年有两条大龙同时争抢这颗珍珠。结果被张谷英大屋后龙形山的真龙抢到,张谷英村因此而人丁兴旺而另一条长垄山的懒龙没有抢到,结果长垄山就只能用来种地,因为要人们经常给它松动一下皮。
当大门位于张谷英村龙形山前,也就是龙口上。门前有溪,溪上有两座八字形的石桥,被称为“龙须”。此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一五七三年至一六一六年),内有大小堂屋和天井各二十四个,住房四百二十二间。大屋的整体形状像一把打开的折扇。设有两道大门,大门门框都由花岗岩石凿制而成。
上新屋位于龙形山尾。清嘉庆十三年(公元一八0八年)由张谷英十六世孙绪彬公所建,共有房屋一百七十二间,具有明、清时期古庄园建筑雏形。从外观上看,结构严谨,高墙耸立,从高处俯视,像一个飞机模型。整个房屋以木结构为主,以青砖、花岗岩结构为辅,有六进七井八横堂。堂屋地而全是六寸方砖铺成的各种图案。堂屋两侧、天井回廊相互对称,四通八达。
百步三桥建于清代嘉庆年间。位于张谷英古建筑群的中部,在不足百步的距离中,依渭溪河水回环曲折之势拱起三座花岗岩石桥,形如弯曲散布的仙网。石桥两岸建筑鳞次栉比,桥下流水潺潺,宛如一幅清新的图画。
张谷英村几经沧桑,基本上保留了原状。比较完整的门庭有“上新层”、“石大门”、“潘家冲”三栋,三栋门庭各自分东、西、南方向设置,主庭高壁厚檐,围屋层层相因,分则自成系统,合则浑然一体。规格不等而又相连的每栋门庭都由过厅、会面堂层、祖宗堂屋、后厅等四进及其与厢房、耳房等形成的三个天井组成。
顺着屋脊望去,张谷英村整个建筑就变成了无数个“井”字。厅堂里廊栉比,天井棋布,工整严谨,格局对称,形式、尺度和粉饰色调都趋于和谐统一。体现出高超的建筑技艺。建筑材料以木为主,青石专花岗岩为辅。
从高处眺望,四面青山围绕着一片屋宇,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过,河上大小石桥四十七座。屋宇墙檀相接,参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阶下淌,门朝水中开”的格局。傍溪而铺的是一条长廊,廊里铺有一条青石板路,沿途通达各门各户,连接每一条巷口,巷道纵横交错,通达每个厅堂共有六十条,最长的巷道有一百五十三米,居民们在此起居可以“天晴不曝晒,雨雪不湿鞋”。檐内,浑圆的梁柱上刻有太极图,屋下镂雕的是精巧的小鹿。窗棂、间壁以及隔屏大多以雕花板相嵌,图案有喜鹊、梅花、猛兽之类,栩栩如生。
在整个村庄房屋外围和每一间堂屋里,都设计了一个“回”字形的排水设施,冬天堂屋里的排水设施又可做火塘使用,真是一举两得。有赖这种科学的建筑艺术,尽管张谷英村较之周围的地形,地理位置最低,但每年的春秋汛期来临时,却一次也没被水淹过。
古村的风水布局:
张谷英村坐落在一个四而环山的盆地里,外围有幕阜山余脉的三座小山峰大峰尖、旭峰尖和笔架尖,像三片大花瓣围合成的一朵莲花,张谷英大屋就在这朵莲花的簇拥之中。村落的东、西、南、北各有四个山坳:梓木坳、桐木坳、佛坳、大当坳,犹如村内四个大门,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张谷英大屋建筑群落次第分布在内圈的低山、丘陵、盆地之间。中部有龙形山头东尾西逶迤而去,东南有狮形山、象形山镇门守关。龙形山两侧有渭溪河水在山前交汇,张氏先人巧妙地将两溪沟通,构成“玉带环抱”的风水景观。
张谷英大屋的几大屋场背靠龙形山,“负阴抱阳”、“枕山、环水、面屏”,这些是堪舆文化选择村址的最佳格局。渭溪水自西而东呈“金城环带”之势绕村而过。出村口有两道水口,分别建有水口塔,地形由内而外,先后有“乌鸦扑地”、“螺蛳吐魇”、“狮象把门”等造型地貌,整个村落地形形成“人行十里观四坳水流百步过三桥”的堪舆特色。这种周边环境很符合“天人合一”的基本条件要求。它四面环山,层峦叠嶂,形成了一道道天然屏障使整个村落前有护守,后有倚靠,外人必须先越过大墩坳,方能进入其村落。其闭合式地形,满足了人们心理上对安全的需要。
从张谷英大屋总体布局来看,盆内中央有绕沿幕阜山余脉蜿蜒而至的小山,形似一条卧龙,被认为是“龙脉”所在,村人称之为“龙形山”。龙形山昂首向东,逶迤向西北甩尾。山的两边各有一条小溪,在“龙头”前的大屋(主屋)前汇合。龙头正前方百多米处有一天然巨石,直径约三米,裸露田间,被称为“龙珠”。张谷英大屋背依“龙身”,自龙头处造屋,顺龙形山走势铺陈扩建。正门“当大门”处在龙头山前面,正对前方“龙珠”。当大门前有环抱状的溪水流过,上有两座八字形石桥(现溪水改道,桥已不存),称之为“龙须”。这样,“龙头”、“龙须”、“龙珠”三者齐备,形成了“巨龙戏珠”的地貌格局。
由此可见,张谷英村将仿生学运用到村落的建设中,按照龙形进行村落的总体布局,形成了“山为龙头,桥为龙须,石为龙珠”的“龙形村落”。有趣的是,这“龙形村落”中的“龙须”正是人工创造的“石桥”构成的。村人盼望“龙呈吉祥”,能给他们招财进宝,大吉大旺。
水系是村落总体布局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张谷英村水环绕的创造,不仅满足了村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且还丰富了村落的空间景观,改善了村落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使用功能、景观功能、生态功能的三者有机结合。在张谷英村有一条渭溪河,它像一条玉带,泛着银光,迂回曲折,穿屋而过,溪水淙淙,四季悠悠,冬暖夏凉,甘甜怡人,这“玉带水”给村人带来了灵气。民谣称:“前面生有玉带水,高官必定容易取。出入代代读书人,清显出贵耀门庭。”张谷英根据“东水西流,西水东流,其地主富”的观念,选定渭洞为张氏的安身立命之地,可见张谷英也是考虑了“环水”的风水的。
道路在堪舆学中也很有讲究。张谷英大屋临溪建有一条青石长廊,叫“渭溪街”,宽有丈余,长约千米,以木为主,靠西边设有供休息之用可坐可倚的吊脚横栏,长廊内铺青石道。这里不仅是古代商贾云集的街市,而且是东到平江,西通岳阳的骆道。这一条廊式古道与大屋左边的渭溪河也构成了张谷英大屋的一个堪舆景象右有通山之道供白虎驰骋,左有达海之河任青龙潜行。正如堪舆先生所说:“右边白虎道连山,左有青龙绿水潺。若居此地出相公,不入文班入武班。”说来也巧,张谷英大屋确有文昌武盛。明代有张煌、张炳兄弟双赐“文魁”金匾,清代张蛰兮掌指即可开碑裂石,近世武有黄埔将校,文有留学博士。
张谷英大屋建筑是一种“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格局,因背山,能屏蔽冬日北来的寒流;因面水,可迎来夏日南来的清风,争取良好的日照,同时方便生活、灌溉用水。这种“枕山、环水、面屏”地形的选择,既有利于生存需要,又有一种情趣怡然的审美格调。整个建筑依形就势,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据我国建筑学家们评价,张谷英大屋的建筑风格完全符合我国明、清时期“形法派”堪舆理论的思想,是一种典型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体现。上海同济大学古建筑学家王绍周教授说“张谷英村房屋选址四面环山,地势北高南低,有渭溪河水横贯全村,俗称‘金带环抱’,这乃是按堪舆之说的最佳选择,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村落四面有山环绕,负阴抱阳呈围合之势,而房屋又围成一个个天井,使房前后左右也都呈现环抱之势,形成对外封闭,而内则按长幼划分家支用房,满足所谓“聚之有气,藏之有能”,的世俗观念。堪舆观念中虽然存在一些封建迷信的成分,但它合理地处理了村落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村落建筑中,充分利用日照、通气、流水、绿化等自然环境因素,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村内立有文塔以兴文运,文塔位于张谷英牌坊约五十米的地方。相传张谷英大屋是“双龙戏珠”的宝地,可是当大门前的笔架山像一把利剑插在门前,使龙不敢抬头,从而有损张谷英大屋的风水,故修此塔避“煞气”镇邪。此塔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其平面为六边形,塔分七层,塔身高约七米,其中塔座高一点五米,边长二点八米。塔的四柱为花岗岩结构,四面嵌石板,上刻“风水储藏”四个大字。
始迁祖张谷英之墓,在土堪冲的牛形山上,面朝笔架山,背坐虎山,与龙形山相邻。其风水名曰:“金牛下海”。其先祖选这里长眠,指望后代勤耕苦读,子孙有福。原立有“田”字碑,上刻有“始祖张公谷英老大人之墓。”
张谷英村地灵人杰,明、清时期,这里共出秀才四十五人,太学生三十三人,贡生六人,贡员一人,举人七人,进士一人,中宪大夫一人,其中兄弟同登虎榜,祖孙夺取文魁者也不乏其人,留下许多佳话。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yinyangfs/4781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