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北方游牧民族为何离不开中原的茶叶

茶百科 2023-11-21 15:41:39

北方游牧民族为何离不开中原的茶叶

由于饮食结构的问题,北方少数民族对于茶叶的依赖性远远高于中原民族。叶成为中原王朝用来化解或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武器。

公元1575年,明万历三年。刚刚登基不久的大明万历皇帝还是个13岁的孩子,朝廷的政务由首辅大臣张居正主持。这一年明朝终于结束了一场历时三年的清河堡战争,这是一场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攻击中原边境军事要塞的战争。进攻方是蒙古汗图们札萨克图率领的蒙古各部,以及女真族的建州部。打了三年,战争没有胜利者,蒙古各部死伤惨重,明军虽然最后守住了清河堡,但是主将裴成祖战死,军民伤亡不计其数。

引发这场战争的,却是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茶叶。

限饮,就是扼制生理需求

三年前明万历皇帝刚刚登基,首辅张居正以万历皇帝的名义发出了一份诏书,下令关闭边境贸易。当时的茶叶贸易为官方垄断,官方所制定的交易价格太高,于是民间私茶、黑茶兴起。私茶、黑茶产量多,质量也更好。这对官茶贸易冲击很大,首辅张居正上任后决意打击民间走私,于是出台了暂停茶叶边贸的诏书。明王朝的本意是希望在关闭边贸茶市的同时严查贩茶私商和惩办违法官员。然而这些严厉的措施,却导致边贸茶叶供给完全断绝。

北方的蒙古及女真各部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中,纷纷上书要求明王朝马上重开边境茶叶贸易。各部族并非没有进行过和平解决的努力。建州女真首领王兀堂,甚至向明朝辽东巡抚张学颜提出:只要能开放清河茶马互市,他情愿“请得纳为质子”。也就是说,把自己当作开放茶市的人质。连这个要求都被断然拒绝,何况其他部落领袖向明朝提出互市贸易的请求了。

一场茶叶引发的战争终于爆发,三年的血战让茶叶贸易回到了原点。随着明王朝宣布重开茶市,蒙古和女真各部的斗志被彻底瓦解。硝烟散尽后的清河堡再次成为茶马边贸重镇。

这种因为茶叶贸易中断而挑起的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

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饮茶习惯,饮茶在北方民族,是一种生理需求。蒙古族等北方游牧民族饮食多是牛羊肉、奶等燥热、油腻、不易消化之物,而茶叶富含维生素、单宁酸、茶碱等,游牧民族所缺少的果蔬营养成分,可以从中得以补充。茶中大量的芳香油还可以溶解动物脂肪、降低胆固醇、加强血管壁韧性。茶叶的功能恰好能弥补了游牧民族饮食结构中缺少的环节。

饮茶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还有一个好处体现在卫生方面。饮用滚开的热茶,可以杀灭细菌,也就减少了肠道以及血液寄生虫感染的机会。饮茶,改变了他们喝冷水的习惯。

因此,中原民族作为生活调剂品的茶叶,对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就像粮食和盐巴一样,成为生活必需品。一天没有都没法生活。卡断了茶叶的供应,几乎能断绝少数民族的生命。

用茶税挽救国民经济

隋唐之前茶叶一直是皇家贵族的专属饮品,寻常百姓很难喝到这种昂贵的东西。茶叶慢慢进入中国百姓家中,是隋唐之后的事了。公元758年,唐代陆羽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从此茶的产量也逐年增加。

真正把茶叶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是在唐代中叶。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的威信衰落,各地藩镇割据,为了筹措粮饷进行消灭割据势力的战争,唐德宗开始对茶叶征收什一税——茶叶销售收入的十分之一将被作为税金征收。这项税收政策执行了两年,国家财政状况就有所改善。在之后的岁月里,每当朝廷财政困难的时候,都会开征茶叶税以解燃眉之急。

唐文宗大和年初,文宗皇帝又想出了一个办法来,把所有的茶叶交易都放在官府开设的市场内,茶叶由官府统购统销就解决了定价问题。由文宗皇帝宣布的茶榷制度,使茶叶成为国家垄断的交易。这是一条对后世影响重大诏书,茶榷制度从唐文宗时期制定以来,直到太平天国以后才被取消。最初制定茶榷制度的唐文宗并没有想到,自己为了增加税收的一个举措变成了一个延绵千年的国策。

茶马交易下的战略物资

茶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被当成了战略物资。在宋代,茶叶跟战马息息相关,这时中原王朝已经失去对北方草原和河套地区等养马地区的控制,也就是说要想获得战马,只能通过交换的方式与产马地区的民族各取所需。

那么中原地区到底有什么东西,能引起少数民族的兴趣呢?

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中西方贸易的桥梁,在丝路上运输的主要货品丝绸、棉布、茶叶和瓷器都是中原地区的特产。

并不是每样特产都能从草原地区交换到足够的战马,首先,对于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文明而言,瓷器的易碎性决定了这只是少数贵族的玩意儿。棉布和丝绸曾经是唐代后期交换马匹的主要产品。但是,布匹和棉布并不是不可替代的,皮制品和羊毛制品足以替代布匹使用。如果丝绸棉布的价格过于昂贵,边疆民族可以减少交换数量或者干脆停止进口。

茶叶,无疑更适合承担这个功能,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出产茶叶的地方往往是丘陵地区,这些地方并不适合种植其他农作物。也就是说,中原文明要想扩大茶叶产量,根本不会挤占原有的粮食、棉花等作物的产能。更重要的是,茶叶是中原文明独有的作物。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完全不合适茶叶的生长。

由于饮食结构的问题,北方少数民族对于茶叶的依赖性远远高于中原民族。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对茶叶又具有完全的定价权,于是,茶叶变成了今天的石油一样的政治性商品和战略物资,也成为中原王朝用来化解或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武器。

茶马交易的制度,一直沿用到了明王朝,朱元璋继续推行“以茶制戎”的政策。明朝初年的茶马贸易价格是“马一匹,茶千八百斤”。然而到了明代中叶马价已经压低至“上马八十斤,中马六十斤,下马四十斤”。边境部落对此自然非常不满。辽东、宣府、甘州等地,屡屡因为茶叶贸易而起争端。为了阻止私商,明王朝政府采用关闭茶马互市的方式来惩罚购买私茶的边境部落。由此类似清河城战役这样的茶叶战争,在明代中叶之后频繁发生。

“假市易以羁縻控驭,为制番上策”。明王朝以茶马互市作为制约边患的利器,统治者们片面地认为只要控制了茶叶的供给,就能控制住游牧民族,一劳永逸地除去边患。然而,大明王朝忘了自身国力的强大,才是维护繁荣与安全的王道。明王朝内部权力斗争的倾轧,守边官兵的种种贪腐问题,使得茶马互市的天平向着关外倾斜了。

边境部落渐渐被明王朝时而靠封闭茶市作为要挟的手段感到厌倦,并且不再甘心把辛苦养大,视为生命的牛马换取少得可怜的茶树叶子。茶马贸易使得明王朝强大兴盛,然而最终由于过于相信自己对资源的垄断,整个王朝还是被原本臣服在茶叶武器之下的北方少数民族推翻。

在明王朝灭亡的同时,一个新兴的世界霸主正在欧洲渐渐崛起。

漂洋过海的中国茶

805年:唐代时,留唐日僧最澄大师将蒸青绿茶的制茶技术传入日本。

1828年始:茶叶产制技术传入印尼。荷属东印度公司派人六次到大清王朝学习制茶。

1833年:俄国采购茶籽与栽培,学习培育茶苗和制作方法开始大量生产。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发展委员会。

1866年:斯里兰卡学习武夷岩茶制法,几年后仿效印度的机械制法。

1877~1887年:南非及东非开始制茶。

1893年:中国茶工、汉家刘氏茶坊29代传人,将中国的种茶技术传到俄罗斯和格鲁吉亚。

1940年代以后:英国茶产业等退出印度、锡兰的茶叶经营,将技术与资本投于肯尼亚等新茶区,大量生产红茶

能通过贸易从中原获得生活必需品,游牧民族为何还要打仗?

说起我国的古代史,简单的来说就是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对抗的历史。从秦朝开始到清朝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除了元朝和清朝,其他王朝都一直和游牧民族在打仗。比如汉朝攻打匈奴、隋唐攻打突厥,北宋攻打契丹,这好像都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事情。其实,相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游牧民族的政权很薄弱。他们有很多东西需要和中原王朝贸易才能获得。既然这样,他们为何还要同中原王朝打仗呢?

我们知道,战争放到任何一个时代成本都很高。相对战争来说,和平贸易的成本是非常低的。既然这样,游牧民族为何每隔一段时间就攻打中原王朝呢?其实这也是和当时的贸易有关。

游牧民族虽然很强大,但政权非常薄弱,因为游牧民族生活在蒙古草原,气候恶劣,而且人口并不多。匈奴最强大的时候人口也不过百万人。这些人口如果放到中原,只不过是一个郡的人口。一旦草原发生旱灾或者大雪,很多部落就能灭亡,有时候甚至有灭顶之灾。除了天灾还有人祸,而这个人祸和中原王朝有很大关系。

游牧民族生活的蒙古草原,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非常贫瘠。古代生活必需品铁器、茶叶、粮食、衣服等都不生产,这些都需要和中原王朝贸易才能获得。一旦中原王朝对这些东西加以限制,对游牧民族来说是重大灾难。这也是他们发动战争的原因。不过正常状况下,中原王朝是不会发动战争。发动战争的多数是当时的游牧民族。这就很难让人理解了,既然中原王朝掌握着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游牧民族可以通过贸易获得,为何还要打仗呢?

之所以要打仗,这和贸易本身有关。我们前面说了游牧民族需要从中原王朝获得铁器、茶叶、粮食、盐、衣服、甚至药品、酒、珠宝奢侈品。但他们能拿出来的东西只有马匹、羊群、皮毛、肉类,其他的东西几乎都没有。这种贸易一看就不对等。中原王朝的铁器、茶叶、盐是游牧民族必须的东西,但游牧民族提供的马匹、羊群却不是中原王朝必须的。所以贸易的主动权掌握在中原王朝。

既然主动权掌握在中原王朝,贸易规则肯定是中原王朝制定。所以中原王朝的把售价定的非常高,进价压得很低。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时间久了之后,游牧民族的东西会源源不断进入到中原王朝。而游牧民族的东西也是有限的,也是贸易完的一天。到时候他们没有东西拿来换的时候,就只有攻打中原王朝才能获得这些生活必需品了。否则,只能活活等死了。其实,即使是平等贸易,游牧民族也是无法进行长期贸易的。因为游牧民族生产的东西很少,而中原人口众多,需求很大,生产的东西也多。贸易进行不久,游牧民族还是没东西可贸易。

这样看的话,他们攻打中原王朝是必然的。且不说能够平等贸易,在平等的状况下他们都要攻打。一旦中原王朝停止贸易,他们就会更高攻打了。而且碰到了天灾,他们没有收成,只有南下才是唯一一条出路。总的来说,他们打仗也是为了活着。这也是,每隔一段时间,游牧民族就南下的原因。

夏季到来,一杯历史之茶的杂谈

热带很热,太阳垂直地吊在顶上,人的脑袋就不免昏昏沉沉的,想睡觉。高更的画儿里,塔希提岛的人、植物和石头不是正睡着,就是刚醒来或将睡去。高更厌弃现代文明,不远万里去寻一个尽情睡觉之地。反过来说,所谓“文明”,就是尽可能少的睡眠和尽可能清醒的头脑。所以,一位新加坡政治家认为,空调的发明具有伟大 历史 意义,它使新加坡或者塔希提与巴黎或纽约有同样凉爽的室内环境,热带地区的人民由此可以振作精神,把更多睡眠时间用于工作、思想和创造。

这很好。但我要谈的是茶,饮茶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据说公元500年左右饮茶的习俗开始广为传播,那是南北朝时代;到了唐代,陆羽著《茶经》,对饮茶进行了最初的文化阐释:

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

看看这些症状吧:又热又渴,心里发闷脑袋疼,浑身倦怠睁不开眼,总之是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这时就应该喝茶。

没有发明饮茶之前,比较上进的中国人是很痛苦的,“头悬梁、锥刺骨”,我们的老祖宗与人要睡觉这一自然节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后来有了茶,每天喝上几壶,大家都成了“精行俭德之人”,人人朝气蓬勃,想睡也睡不着,于是能以更多的时间、更高的效率去做更多的事,比如批公文或者织布,比如画画儿或者写诗。

南北朝至隋唐是中国文明史上的关键时期,宗教、绘画、书法、诗歌,各种精微的精神形式如鲜花盛放,中国人的眼睛好像一下子亮了,心像丝绸一样敏感,文明由简朴、粗豪变得华丽、繁复。原因何在呢?当然是饮茶。茶除了让人少睡觉还让人心明眼亮,茶是提神的,所“提”之“神”是“精神”。同样,咖啡也是伟大的,它在十七世纪初传入欧洲,所谓“启蒙”、“理性”、“现代”,所谓“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大概都是受了咖啡因的刺激。

茶不仅提升了我们的精神,我认为它还极大地改善了全民族的肠胃功能,因为茶可解酒,有助消化。而这一点对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尤其紧要。那些马上的好汉,天天喝酒吃肉,千万年来备受消化不良之苦;终于,南方的农夫们发现了这种神奇的树叶,它消食化淤,令人上下通畅,于是草原上马更快,刀更亮,成吉思汗的大军喝着开胃的奶茶席卷南宋,鲸吞大半个世界。

但农夫们有更精明的算计,他们用另一种方式征服世界。在 历史 的急风猛雨之下,茶一直稳定地、源源不断地将白银吸向中国。自唐代以后,茶叶就是我们文明的基本物质因素,它和陶瓷、丝绸一样,在漫长的时间里垄断世界市场。我们有茶,这相当于我们有微软,北方的游牧民族要喝茶,后来英国人也离不开茶,那么好吧,拿银子来!那时咱们多牛啊,仅凭着茶叶就能维持绝对、长久的贸易顺差。

这种傲慢到了鸦片战争依然拖着长长的影子,那时有聪明人目光如炬,一眼看出英国人的色厉内荏:只要咱不卖茶叶,那些鬼子还不得大便干燥,活活憋死?这倒不失为“釜底抽薪”之计,但问题是老先生们不知道,英国人那时已经在印度大规模种茶,而最初的种苗恰恰是由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从中国带往印度的。

此事发生在一七九四年,马戛尔尼在咱们“圣明”的乾隆皇帝那儿碰了一鼻子灰,离京南下澳门。途经江浙一带时,该绅士“弄”了几株优质茶苗。——你只能说是“弄”,说“偷”不妥当,因为这事就发生在天朝陪同官员的眼皮底下,他们乐于对没见过世面的洋人表现居高临下的慷慨大方。

但就在那一刻,茶的 历史 光辉悄然消散。茶不再是文明的荣耀,不再是神奇的财富,它只是茶,一种日常饮料 。

此时,手边是一盏陈茶,作为抵抗睡眠、反对没精神儿的武器,我觉得它不如咖啡;如果我吃撑了,更有效的办法是服用胃动力药;作为一个无所用心的饮者,我可以喝中国的龙井、乌龙、普洱,利普顿红茶我也喝得,当然,天要热了,室内须有空调。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cha/398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