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中国大西南区域山高水急的自然条件使水上航行成为纯粹的恶梦,而西南地区自古出虽矮小却富耐力的山地马,这样,马帮的徒步运输就应运而生。马帮的存在和运作,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他们构成了一个极为特殊的社会群体。
历经沧桑,在马帮的赶马人和马锅头身上,形成了许多触目的精神特征。而这些精神特征正是过去仅仅追求安居乐业,向往平和中庸的许多中国人身上所缺乏的。他们身上最为突出的就是冒险精神。哪怕在今天,那些职业探险家所谓的壮举,跟当年茶马古道上的马帮生涯相比,也会黯然失色。
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众所周知,中国大西南区域山高水急的自然条件使水上航行成为纯粹的恶梦,山道的险峻崎岖,又根本无法行驶车辆,而西南地区自古又出虽矮小却极有耐力的山地马,这样,马帮的徒步运输就应运而生。
一般来说,马帮以俗称为“锅头”的为首领,他既是赶马人的雇主,又大多是运输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赶马人是锅头的雇佣劳动者,可以按成文或不成文的契约,自由地参加或脱离各个马帮。有的马帮连锅头带骡马属商号所有,有的是马锅头独立经营,受雇于顾客商家。有的赶马人仅以劳力为生,有的是自带骡马入伙,他就兼有了雇工和股东两重身份。这样,马帮就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
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西南马帮的存在和运作,起码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他们仍在一些不通公路或交通不便的地区辛勤劳作,他们构成了一个极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久而久之,在马帮的赶马人和马锅头身上,就形成了许多触目的精神特征。我以为,这些精神特征正是过去仅仅追求安居乐业,向往平和中庸的许多中国人身上所缺乏的。马帮的存在和运作,对大西南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和影响。所以,马帮作为大西南独有的一种经济交通方式,作为一种独特的行业,作为一种独特的文明文化载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组织,在西南历史上,乃至今天,都有其重大而特出的文化意义。
遗憾的是,千百年来,大西南的人们经常与马帮打交道,甚至可以说出门就离不了马帮,然而马帮却几乎未得到社会应有的关注,在所有正史中,马帮仿佛从未存在一样。人们把马帮完全当一种工具看待,忽略了其中重大的、多方面的意义,这意义既有现实方面的,也有学术上的。
在马帮即将消失之际,来考察马帮,研究其所有过的精神,不仅很有必要,而且也很有价值;不仅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十多年来,笔者一直进行着有关马帮的考察和研究,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马帮所具有的一些精神特征,作一个大概而粗略的阐述,以期得到有关人士的指教和帮助。
一,马帮的冒险精神
茶马古道马帮所经历的冒险性是人所共称道的,他们身上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他们的冒险精神。哪怕在今天,那些职业探险家所谓的壮举,跟当年茶马古道上的马帮生涯相比,也会黯然失色。
为了生存,为了贸易获利,马帮们几乎是以自己的生命去冒险。这种冒险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意上的冒险。马帮大多活动在现代商业社会远未成熟的时期,法律不仅不完善,在许多地区简直形同虚设,马帮要做的每一笔生意,都有着极大的风险,加上政治局势的极不稳定,更增加了这种风险。有的人固然因为马帮贸易而兴家发财,但更多的人干了一辈子甚至几辈子,仍然一无所有。二是面对严峻的大自然的冒险。马帮运行的茶马古道各条线路,自然环境都异常危险艰苦,风霜雨雪,大山大川,毒草毒水,野兽毒虫,瘟疫疾病,随时随地都能置马帮于死地。绝大部分时间的野外生活,对任何一个赶马人和马锅头都是严峻的考验。不知有多少赶马人和马锅头就这样弃尸荒野,死于异国他乡,有时甚至连收尸的人都没有。三是土匪强盗的威胁。当时的西南地区,土匪强盗十分猖獗,尽管马帮都是全副武装,但仍不时遭到土匪强盗的袭击,死人损货的事时有发生。这种种特殊的生存境况,决定并造就了马帮的冒险精神。
所以,干马帮就等于冒险,就等于拎着脑袋找饭碗。只要走上了马帮路,就等于立了军令状,是死是活,是找钱发财还是血本无归,全靠马帮自己的运气和能耐了。在过去,众所公认,无论在西南哪个地方,能干马帮的都是些勇敢的人,是些意志坚定、能力高超的人。
对要生存、要发展的马帮来说,冒险并不仅仅是拿生命财产作孤注一掷,而是需要非凡的胆识、坚韧的毅力、勇敢的气魄和卓越的智慧等等一系列美德。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们身上正好体现了这些东西。
二,马帮的勤勉精神
马帮的行业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少惰性,多勤勉。他们埋头苦干,不仅劳力,而且劳心。他们抛家别子,风餐露宿,常常逾年不归,随时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糟糕的天气作卓绝的抗争,经常还要赶时间,抓机会,这当然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土重迁的农民要艰苦得多。
不论多么漫长的路途,马帮都要一步步走过来,上路后,每天都要起大早,路上要生火做饭,中午和下午要上驮下驮,要搭帐篷,晚上睡到半夜还要爬起来看看放养在山上的骡马跑远了没有,是不是安好。光每天的上驮下驮对赶马人来说就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一个人要把十多匹骡马所驮的上千斤货物抬上抬下,一天两次,甚至更多次。每天不管多苦多累,首先要服伺好骡马,一日三餐,赶马人都要先让骡马吃好,最后才轮到打发自己。
由于马帮的各项工作完全靠赶马人分工合作,所以每个赶马人都必须要具备全部赶马人应该具备的本事和能耐。他们不仅要懂四时节令、天气变化,要能辨别方位道路,通晓各民族语言,而且要识骡马的性情,要会各种马帮所需的技能,诸如算帐识货,开枪打仗,支帐做饭,砍柴生火,识别野菜野果,上驮下驮,钉掌修掌,找草喂料,乃至医人医畜。
马帮大多数时间是在野外度过,在那里他们举目无亲,有时候谁也帮不上谁,哪怕同一个马帮里的人,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生存劳作完全得靠自己,懒惰的人根本就无法在马帮里混。
需要强调的是,马帮之所以有冒险精神,之所以能够勤勉劳作,还在于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想过上好一些的日子。我认为这是无可厚非的。
三,马帮的宽容亲和精神
马帮是一个商业运作的群体,他们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同时他们也要与别的形形色色的人来往打交道,为了自己的生存,也为了生意上的需要,他们都有着很好的宽容、亲和与合作的精神。
马锅头与赶马人之组成马帮,多以家族、民族、宗教、乡邻、伙伴等关系为纽带,因此,赶马人与马锅头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密切,行动容易协调,运输效率也就比较高了。马帮与各家商号之间,也存在着互利互助的关系。有的马锅头经过自己的努力,积累了一定资金,然后有了自己的商号,有了商号以后,更得力于马帮的支持。例如,在过去,云南的大多数商家都是靠赶马帮起家的。所以,马帮与商家就有着很好的团结合作关系,贯穿着亲密和合的精神。在马帮自身内部,由于大家结成了一起行动的马帮,同吃一锣锅饭,同睡一顶帐篷,一年四季一天到晚形影不离,马帮的利益就是大家的利益,就是每个人的利益,因而相互之间更是亲如一家。而且马帮在外面闯世界,常常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遇人遇事,大家最好是宽让容忍,和气为上,否则就将处处碰壁,时时遇麻烦。所以马帮就有了难能可贵的宽容、亲和与合作的精神。
俗话说,在家靠亲人,出门靠朋友。在路上碰到其他马帮,大家都很亲切,都是出门人,遇到困难相互都会彼此帮助。遇到别的马帮的人或骡马病了,都要全力给予帮助。碰到路断了什么的,就一起合力去修。缺了粮食、草料什么的,也会相互接济一下。争抢道路,争抢草场,争抢顾客货物,只会两败俱伤,对谁都没好处。那是常在路上的马帮最为忌讳的。
由于常年在外面闯荡,什么世面什么人没见过?马帮的眼界心胸也就宽阔得多,他们通情达理,体谅他人,而且路上什么情况都会碰到,别人碰到的难处很可能自己第二天就会碰上,你帮了别人,也就等于帮了自己。他们自己本身就吃过许多苦,也就特别能理解别人的难处。怨天尤人,或是只顾自己,只会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最后毫无出路。 四,马帮的讲信誉守信用精神
跟旧时西南那些地方军阀的乌合之众相比,马帮更像一支训练有素、组织严密的军队。每次运输上路,马锅头、赶马人和骡马们各司其职,按步就班,井然有序地行动,该走就走,该停就停。马帮不仅有严格的规矩,如赶马人要绝对服从马锅头的指挥,等等,而且十分讲信誉、守信用。这也是他们生存发展的必需。在他们那里已经初步具备现代商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
尽管马帮是一种民间运输团体,但它毕竟是一种商业组织,他们的运作已经是一种商业行为。每次货物运输,他们的责任都十分明确,而且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马锅头要负责全局,要完好无损地保证货物运抵交接,到了目的地,一样一样由商号清点验收,管的很严;赶马人负责照看归他管理的骡马,每头骡子,每样货物,都要负责到底。要是出了什么纰漏,做了什么手脚,下次就没有饭碗了。只有好好做人做事,才有人请你。所以马帮特别看重信誉信用,真要有什么意外,哪怕自己吃亏贴进去,也要保证客户的利益。
马帮之所以能够这样,一方面有赖于传统伦理道德,另一方面,这一道德基础又与茶马古道沿途边远山区纯朴无欺的民风融为一体,使之得以维持。
由于并非处于法制社会,马帮的经营几乎完全靠的是信誉和信用,马锅头从来都是说一不二,十分干脆果断,而且说到做到,绝无戏言。只要预先交付一点定金,他们就会尽心尽力完成工作。这已成为他们的定例。
虽然马帮这样做多少还有些江湖
茶马古道的历史意义是: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内地农业地区和边疆游牧业地区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分川藏、滇藏两路。
茶马古道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陕甘、陕康藏、滇藏大概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扩展资料:
茶马古道在云南境内的起点就是唐朝时期南诏政权的首府所有地大理。其中,大理、丽江、中甸、阿墩子等地是茶马贸易十分重要的枢纽和市场。
滇藏线茶马贸易的茶叶,以云南普洱的茶叶为主,也有来自四川和其他地方的茶叶。滇藏线茶马贸易有自己的特点。
由云南内地的汉商把茶叶和其他物品转运到该地转销给当地的坐商或者西藏的贩运商人,又从当地坐商那里购买马匹或者其它牲畜、土特产品、药材,运至丽江、大理和昆明销售。西藏、川藏的藏商,大多换取以茶叶为主的日用品返回西藏。运输工具主要是骡马和牦牛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马古道
摘 要: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道之一,它是我国古代因茶马贸易而兴起的商贸通道。
茶马古道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它是汉族和藏族长期友好互助的历史见证。
茶马古道上的茶马贸易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衰于清。
千百年来茶马古道推动着沿途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交融和发展,对中华文明的传播、弘扬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茶马古道;方式;成因
一、茶马古道的含义
“茶马古道”又称“茶马贸易”和“茶马互市”它是我国古代汉、藏之间一种以茶易马为内容的贸易往来。
茶马古道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茶马古道是指起源于今天的云南、四川等传统茶叶产区,在传统的茶叶贸易中用马帮等载体运输茶叶到藏区和其他传统茶叶市场,以换取藏区的皮毛等产品的交通运输线。
它的范围不仅包括了云南、四川、 *** 三省,而且其范围还可进一步延伸到青海、甘肃等省区。
广义的茶马古道是以云南、四川为中心的中国西南云南、四川、 *** 、湖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及其与毗邻的甘肃、陕西、宁夏省市和缅甸、印度、老挝等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的传统交通运输线路。
就地理范围而言,它不仅覆盖了历史上的“蜀一身毒道”“旎牛道”“五尺道”“进桑糜冷道”“永昌道”“藏彝走廊”等,还包括了之前学者们提出的“西南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的一部分。”①
二、 茶马古道的成因及其贸易方式
(一) 、茶马古道的形成前提
茶马互市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其形成具备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佛教传播路线的改变。
中亚 *** 教的兴起使得佛教改由西南传入中国内地,这是茶马古道得以延续的精神支柱;二是盐业的运输,古老的盐业造就了茶马古道的道路物质基础,之后茶叶在唐代进入藏区。
茶叶在 *** 的巨大需求为茶马互市绵延几千年的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
(二)、茶马古道的成因
康藏地区属于高寒地带,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
在这极其寒冷生活环境下, *** 的饮食以含有大量热量的食品为主。
由于 *** 地区缺少蔬菜,所以这些高热量的食物很难消化。
茶传入 *** 后人们发现喝茶不但可以促进这些高热量食物的消化而且能够防止燥热,长而久之,茶成为了 *** 不可或缺的生活品,但藏区不产茶。
而在内地需要用内地需要的战马换来自己所需的茶叶。
饮茶之风在唐晚期盛行,随后传入 *** ,受到 *** 上层的欢迎。
“在唐朝初期,皇帝笃信佛法,致使禅宗兴盛。
随着吐蕃与唐王朝关系的密切,禅宗僧人也进入藏地传播佛法,自然会影响到吐蕃僧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而“坐禅之僧,不体息,又不夕食,但可以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辗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由此构成吐蕃社会的王公贵人、普通百姓、僧人三个层面均离不开茶叶的局面,甚至嗜茶如命,一日无茶,社会为之不要。”③
自唐朝以来,各朝 *** 都面临着边疆少数民族的军事压力,面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中原政权组织了大量的骑兵,因而需要大批战马。
青 *** 北地区盛产马匹,且马种优良,体壮膘肥,适应高原气候环境,可谓战争佳品。
因此中原政权用丝绸,茶叶等同少数民族政权交换所需的战马。
由于中原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战争不断,战争需要大量军费开支,造成了国家的财政紧张,随着茶马贸易的不断发展,茶税的征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同时朝廷认识到可以将对茶叶的控制来制约周边的少数民族。
--!>
(三)、茶马古道的贸易方式
茶马交易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官方贸易,朝贡贸易和私茶贸易三种。
(1)、官方贸易
官方贸易就是以 *** 为主导进行茶马交易的贸易形式。
宋 *** 设茶马司在沿边各“地召募蕃商,广收良马”的贸易。
宋朝时在雅州设。
茶马司成立后统一管理榷茶买马事宜,并制定具体实施措施,有力的推动了茶马贸易的发展。
宋朝时 *** 通过茶马互市得到了大量来自甘、青和 *** 那曲等地方战马这些战马一部分良马供军队使用,另一部分普通马匹则充斥于良田,以务农桑,借以满足朝廷军用及民用之需。
*** 贸易的另一种形式是差发马制度,就是对藏区收取马税,同时配之以茶的制度。
差发马制度是明朝茶马贸易所特有的。
(2)、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是一种藏族头人朝贡的方式向中央王朝以贡马便获得茶叶、丝绸和较为珍贵的赏赐品的一种贸易方式。
朝贡贸易是以经济为纽带,是中央王朝对藏族地区进行有效政治统治的一种方式。
封建社会的中央 *** 往往采用厚往薄来的朝贡政策,通过给予经济上的好处来换取 *** 高层对封建中央王朝的归顺。
厚往薄来的政策吸引了大批 *** 高层同中央 *** 进行朝贡贸易。
“唃厮啰与北宋 *** 大规模的茶马贸易是以贡、赐的名义进行的。
(3)、私茶贸易
私茶贸易是一种民间进行的茶马贸易。
私茶贸易是由藏族商人同内地商人直接进行的一种贸易方式,双方互相交换得到自己所需的商品,藏族商人利用商品贸易中剪刀差,从中牟取利。
自唐朝以来 *** 就下令禁止私茶贸易。
唐朝 *** 设立了管理茶叶交易的专门机构,制定了禁止私茶交易的相关法律,由 *** 垄断了茶叶交易,但由于巨大的经济利益,私茶贸易仍然相当繁荣。”“虽然明朝制定了严格的法律禁止私茶贸易,但是明朝的私茶贸易却一直比较兴盛,特别是到后期差发马制度废除以后,私茶贸易更是如雨后的春笋一样发展起来。
正所谓“ 茶马互市,利之所在,人皆趋之,禁令越多,走私之风越盛。”
三、茶马古道的意义
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一条著名的古道,它是我国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见证。
茶马古道自唐朝到现在千百年来对促进汉藏经济的发展,促进文明文化和佛教的传播,巩固国防和促进民族团结具有不可没灭的贡献。
(一) 、促进经济的发展
茶马古道使这一地区的茶叶文明中外。
茶马古道推动茶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川、云南等传统产茶区的绿名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云南思茅的普洱茶风靡一时。
同时茶马古道有助推动茶叶外销,西南地区的名茶借茶马古道之名远销韩国、俄罗斯、欧洲各国。
茶马古道改变了 *** 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带动了 *** 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藏区经济相对落后的封闭现状,逐渐改变了 *** 输血型经济的状况。
(二)、促进民族团结
茶马古道我国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见证,千百年来汉藏两族通过茶马古道不仅实现了各自所需,同时还促进了民族团结,通过茶马古道汉族同西南少数民族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通过各民族的长期交往,汉族居民不断进入 *** 地区和藏族杂居在一起,汉藏两族和睦的生活在一起,一起生产,一起生活,既促进了当地社会的进步又促进了民族的团结。
茶马古道就一张巨大的网,把各西南少数民族同汉族紧紧的团结到了一起。
它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团结和个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发展和融合。
茶马古道对促进民族团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注解:
① 周重林.《茶马古道的范围与走向》[J],中国文化遗传,2010(04)。
② 罗世伟.《茶马古道历史线路与旅游开发现实意义》[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03)。
③ 宋家乐.《论川藏边茶马古道上的城镇》[J],西 *** 族学院,2011(04)。
④ 陈光国.《青海藏族史》[M],青海民族出版社,1997 年,第 172 页。
⑤ 况腊生.《浅析宋代茶马贸易制度》[J],兰州学刊,2008(05)。
⑥ 张永国.《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J], *** 大学学报,2006(02)。
⑦ 张永国.《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J], *** 大学学报,2006(02)。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根据现有的古文物及历史文献资料,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
了。抗日战争中,当沿海沦陷和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
“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大地上一条进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国际通道。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cha/398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北方游牧民族为何离不开中原的茶叶
下一篇: 茶叶品鉴:干看外形湿评内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