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以身作则 (yǐ shēn zuò zé)
简拼 : yszz
近义词 : 言传身教、身先士卒、身体力行
反义词 : 以身试法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偏正式
成语解释 : 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出处 : 先秦·孔子《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成语用法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例子 : 这其间不顾一切阻碍以身作则做一个开路先锋的便是许倩如。(巴金《家》二十五)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常用
【拼音】yǐ shēn zuò zé
【成语故事】齐国相国晏婴历仕三朝,德高望重,他对自己要求甚严,处处以身作则,倡行廉洁,吃糙米饭,穿粗布衣,坐简易车,住低矮民房。齐景公过意不去,就要送他新车新衣,他坚决不受。齐景公要给他盖新房,他还是坚持不接受。
【典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释义】身:自身;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表率。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自己做榜样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言传身教、身先士卒、身体力行
【相反词】以身试法
【成语造句】
◎ 学校主管部门要对学校进行定期检查,并要以身作则,不得制订与国家政策相抵触的收费项目。
◎ 这些干部比现职干部还重要,要选最优秀的,特别是能深入实际、努力工作、艰苦奋斗、以身作则的.干部。
◎ 第三、最要注意的就是关于行为方面,父母应当以身作则,示儿童良好的模范。
以身作则的意思是: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拼音:yǐ shēn zuò zé?
出处:《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自身端正,不用命令人们就会遵行;自身不端正,虽发命令也没有人听从。
示例:政治思想工作必须是理论与实际联系的,领导与群众结合的,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
近义词
为人师表 [ wéi rén shī biǎo ]?
释义:表:表率,榜样。在品德和学问方面是别人可以引以为师,可以作为榜样的。现多指当老师。
出处:《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
示例:人民教师要为人师表,就必须在方方面面为学生做出表率。
以身作则 图片参考:imgsrc.baidu/baike/abpic/item/e8112b2a38785d2b5343c11d 成语 以身作则 褒义词 发音 yǐ shēn zu z 解释 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出处 《论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示例 巴金《家》二十五:“这其间不顾一切阻碍以身作则做一个开路先锋的便是许倩如。” 〖set an example by one's own action;play an examplary role〗 近义词:身体力行、身先士卒 反义词:瞠乎其后 故事 齐囯相国晏婴历仕三朝,德高望重,他对自己要求甚严,处处以身作则,倡行廉洁,吃糙米饭,穿粗布衣,坐简易车,住低矮民房。齐景公过意不去,就要送他新车新衣,他坚决不受。齐景公要给他盖新房,他还是坚持不接受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就是以道德来教化人民,使人民遵循共同认许的标准和制度来生活。在春秋时代来说,是按照周代礼制的规定,由国君到庶民,人人按自己的身分地位去做事;特别是执掌政治的人,更不能有逾越本身地位的言行。 孔子认为春秋时代政治局势的不稳定,正因为许多人都不按自己的名分来行事;特别是臣子对国君的僭越行为,所以提出“正名”的主张。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政事,孔子回答说:“君主要像君主,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 齐景公说:“对啊!如果君主不像君主,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着吗?” 孔子对齐景公的答问,包含了丰富的意义,如果人人按名分来办事,社会就能安定,不会有以下犯上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孔子教导我们,每种名分也有他分内的责任,人人要努力去实践,完成名分内的责任,这才是正名的主要意义。 国君做得不好,这是他不能完成名分内的责任,那么臣民就会失望不拥戴他。做父亲的行为不端正,又怎能教育孩子,得到子女的尊敬呢! 和正名的主张一起来说的,还有“正”的观念,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事。孔子回答说:“政字的意思就是正,你自己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 孔子认为处理政事,作为领导者,要由自身作表率,这样,才能发挥道德教化的效果。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治理国政有甚么困难呢?不能端正自身,怎能端正别人呢?” 又说:“本身的行为端正,不发命令,就能施行;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也不会服从。” 孔子说的处理政事的道理,也是做人和做事的方法。正名的意义,是教导我们做人做事要尽本分,我们说的尽责也是这个意思;今天说的“名分”就是指名称下有分内的要求,有他的职责,不能达到分内的要求,这个名也成了虚假,不能成就这个名的意义了。举个例子来说,例如好学生这个名称就附列了许多对学习、对品德修养和行为的要求,如果别人称我做好学生,自己在心底里就要想想要怎样做,去达到父母、师长、同学等公众的期望,才能完成好学生这个名称下的本分,否则怎样称得上是好学生呢! 和“正名”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孔子所说的“正”,一个正字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要求,总括来说,是“正其身”;即端正本身的行为,再由本身的行为影响别人,给别人作榜样,令别人也随着做。自己做得不好,又怎能要求别人做得好。 父亲良好的行为,教育了子女;老师的学问和品德好,学生敬重他;上司勤奋工作照顾下属,下属也向他仿效。今天成语里的“以身作则”,都是来自孔子所说的道理。修养品德的原则是这样,做人、做事、做一个机构的领导、做国家的领袖,都要细细体会孔子所说的“正名”和“正身”的意义啊!
以身作则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就是以道德来教化人民,使人民遵循共同认许的标准和制度来生活。在春秋时代来说,是按照周代礼制的规定,由国君到庶民,人人按自己的身分地位去做事;特别是执掌政治的人,更不能有逾越本身地位的言行。 孔子认为春秋时代政治局势的不稳定,正因为许多人都不按自己的名分来行事;特别是臣子对国君的僭越行为,所以提出“正名”的主张。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政事,孔子回答说:“君主要像君主,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 齐景公说:“对啊!如果君主不像君主,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着吗?” 孔子对齐景公的答问,包含了丰富的意义,如果人人按名分来办事,社会就能安定,不会有以下犯上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孔子教导我们,每种名分也有他分内的责任,人人要努力去实践,完成名分内的责任,这才是正名的主要意义。 国君做得不好,这是他不能完成名分内的责任,那么臣民就会失望不拥戴他。做父亲的行为不端正,又怎能教育孩子,得到子女的尊敬呢! 和正名的主张一起来说的,还有“正”的观念,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事。孔子回答说:“政字的意思就是正,你自己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 孔子认为处理政事,作为领导者,要由自身作表率,这样,才能发挥道德教化的效果。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治理国政有甚么困难呢?不能端正自身,怎能端正别人呢?” 又说:“本身的行为端正,不发命令,就能施行;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也不会服从。” 孔子说的处理政事的道理,也是做人和做事的方法。正名的意义,是教导我们做人做事要尽本分,我们说的尽责也是这个意思;今天说的“名分”就是指名称下有分内的要求,有他的职责,不能达到分内的要求,这个名也成了虚假,不能成就这个名的意义了。举个例子来说,例如好学生这个名称就附列了许多对学习、对品德修养和行为的要求,如果别人称我做好学生,自己在心底里就要想想要怎样做,去达到父母、师长、同学等公众的期望,才能完成好学生这个名称下的本分,否则怎样称得上是好学生呢! 和“正名”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孔子所说的“正”,一个正字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要求,总括来说,是“正其身”;即端正本身的行为,再由本身的行为影响别人,给别人作榜样,令别人也随着做。自己做得不好,又怎能要求别人做得好。 父亲良好的行为,教育了子女;老师的学问和品德好,学生敬重他;上司勤奋工作照顾下属,下属也向他仿效。今天成语里的“以身作则”,都是来自孔子所说的道理。修养品德的原则是这样,做人、做事、做一个机构的领导、做国家的领袖,都要细细体会孔子所说的“正名”和“正身”的意义啊! 解释: 用自己的言行作为他人的榜样。
参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wer_form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89876.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以柔制刚
下一篇: 以言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