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拳起源于周、秦,盛行于明、清,是陕西地方拳的主要拳种,它发源于陕西省关中地区,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完整地流传至今,其精湛的技法,丰富的红拳文化,被称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活化石。
陕西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秦中自古帝王都”,历史上曾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三秦大地孕育出“汉唐盛世”,造就了秦人充满阳刚之气、朴实豪放的性格。自古长安“文武盛地”,在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
秦代,据传秦王嬴政每打胜仗的庆功会上,武士们“击皮为鼓”以示庆贺,红拳套路中 “放炮”“十大响”就源于此。1995年出版的《陕西体育志》记载:“红拳始于宋末元初,源于陕西一带,西北习拳常说,“耍红了”以示普遍,兴盛,吉祥,鲜艳。因其流传于潼关以西,称“西家拳”,明代《续文献通考》载,十一家拳名,其中“西家”即指红拳。《少林拳法》载:“元时觉远上人访李叟、白玉峰于陕西、兰州,习大、小红拳,擒拿等”;明代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收录了“太祖红拳三十二势”,把红拳作为训练士兵的必修课目。拳谱中大量采用陕西方言,红拳至今还在沿用,书中记录的“六合大枪”枪法,已由我省红拳传人完整传承至今,为全国之仅有;清代《清稗类钞》载有大小红拳、关西拳;民间广为流传着 “东枪西棍关中拳”,及“东查,西红”的美誉。
明清两代,活跃于全国的晋商对红拳的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据当代《中国武术史》记载:“山东冠县人张洛焦述其传承云,其叔张普光学自山西平遥人师来明,师氏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在陕西周至拜宝鸡人张阳真为师,学得红拳两套,这与红拳出自西北吻合”。清代,红拳在关中十分盛行,乾隆年间千邑宋朝佐、凤翔史宝龙、耀州郭崇志、宝鸡张阳真皆是当时的红拳名家。道、咸年间,红拳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代表人物有:三原“鹞子高三”、临潼“黑虎邢三”及潼关“饿虎苏三”、“通背李四”,他们对红拳进行了规范和整理,其代表拳路为《四究拳》,突出技击,广泛流传至今。奠定了今天红拳的运动体系和打手体系。
到了近代,陕西杰出人物胡景翼、杨虎城自幼就习练红拳、并将红拳在西北军中推广,胡景翼部队武术教官杨杰、冯玉祥部队武术教官张鸣岐等拳师,在军中教习红拳。抗战时期,抗日义勇军中大刀队官兵也多习练红拳。
红拳包括打手对抗和套路运动两类形式及盘、法、势、理四个方面。突出表现“八字八法”的主要内容,红拳有拳有序,拳序结合,起落势相约为一。
盘,是习练红拳的入门基本功,又称十大盘筋,俗称“筋不盘软不学艺,功力不强艺不精”。
十大盘又有软盘与硬盘之分。
软十大盘:即十大组动作姿势;首盘霸王举鼎势;二盘撑补势;三盘力推泰山势;四盘千把攒势;五盘孤雁盘翅势;六盘雀地龙势;七盘燕子噙泥势;八盘魁星提斗势;九盘靖王托塔势;十盘朝天蹬势。
硬十大盘功法包括:千把攒、千斤坠、踢桩、打桩、梅花桩、盘刀举凳、打沙袋、插沙袋、磕臂膀、举石锁、挑担子,及有练手之法、肘法、肩法、眼法、身法、胯法、膝法、步法、及药物配合练习、各不同器械都有各自不同的练习方法。
法,即打法,手法、腿法、步法、身法等
手法,零手有百招,揭、抹、捅、斩、撑、补、刁、缠、劈、云、挎、肘、靠、等,与《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太祖红拳三十二势拳法相同。红拳拳谚云:“撑斩勾挂 高棚低压、里勾外跨、指上打下,刁打巧击,钻身贴靠,以步制人”。
腿法,坎子腿、踹腿、崩子腿、饿马盘槽腿、双飞腿、美女照镜腿、挖腿、根子腿、前扫后扫腿、背剪腿、磨盘腿、挎剑腿、五花十字腿、云里显圣腿、窜堂腿、肋里藏足腿、鸳鸯腿、二起腿、十字披红腿等。
步法,讲究九点八面,即:三角步、月牙步、玄子步、跟子步、夺子步、圆裆步,挖步、颠步,采四方走八面,完全体现在步走之法的功夫,以脚管脚,以腿管腿;施用管跪勾跶。分:里跤外跤、上跤下跤、觅跤进跤、走跤变跤,变管跤为走跤,管跤走跤兼用,亦为他家称赞。
身法,讲究闪绽腾挪,拧腰摆胯,“以花为母、藏肩雀身、避尖溜滑、贼诡刁拿”,以挖步带身,走变施法。
打法,“踩腿审进,钻靠刁打,交口明、行一实二,声东击西、后发制人为其能,闪绽腾挪飞步刁打为其法。组成排子手,与组手排子(如五虎群羊、六把扇子、蜜蜂采花、八排手、九手排子、十二镫捶手),打手母子九拳及搭手跑拳程式—门子,相辅并习,组成红拳完整的打手体系。
势,即套路,红拳以七大拳系组成:红拳、花拳、炮拳、九拳、地趟、通臂、跑拳(门子),套路百余套。即单势动作有:撑补势、却地龙、垛子、裙拦、分七星、魁星提斗、挑亮、靠山、斜飞、打虎、云里显圣、哪吒闹海、抱头、斜撑、抹手包脚等势。
运用动作有:
中平之式缠腰、戏腰、丁膀、扯钻。
上盘高势贴金、照镜、托天、括柱、显圣、锁口、抱头、贯耳等。
下盘低势有燕子噙泥、雀泥、穿帘、雀地、脱靴、拔葱、捧盘、括笋、旋风等。
红拳套势有:小红拳、大红拳、太祖红拳、中红拳、太宗红拳、二路红拳、粉红拳、老红拳、长小红拳、月明红拳、关东红拳、关西红拳等三十六路。
理,即武术理论,红拳以《纪效新书.拳经捷要》记载的拳谱做为拳法理论基础,注重技击性。现存红拳打手歌五篇,即:“红拳拳谱”、“红拳跑拳搭手”、“红拳八大步法”、“红拳用武要言”、“红拳练功方法(药物等)”,及拳谱口诀扎子、用武要言、图谱等。
红拳器械有:枪术、棍术、鞭杆、刀术、大小链枷,春秋大刀、线锤等约40余套。
二、红拳技法特点
红拳的技击以“撑补为母、勾挂为能、化身为奇、刁打为法”十六字诀为技击法则。以撑补撑斩为其母,勾挂缠粘为其能、化身闪绽为其妙,钻身贴靠,刁打巧击为其法,尽显八法之变。
1、撑补为母
“撑”和“补”的关系就是防与攻的意识,撑为防,补为攻,作为根本,“补”乃是技击变化之源,要求习练者要明白“撑中有补、补中有撑”、“以撑换补,以实换撑;以补换补,以撑换撑。”“撑来换斩”总之是“撑”与“补”变化随情,紧密关联。何况在“撑补”中还带藏着巧妙的“劈斩”,仅就“撑”而言就有“单、双撑”,“翻撑”、“紧撑”、“带撑”、“化撑”、“转撑”及“却地撑”、转身“撑”之区别。红拳中的“撑”不是一般的硬碰直撑,而是滚化、斜转的园变的“撑”,“撑”法令人称奇。身妙无穷。
2、化身为奇
武术界有“拳家的身,贵如金”之说。红拳特别重视“化身”的训练,讲究自身不能化,即不能进身制敌,更不能避敌取用。在化身方面强调:身是一条线,不是一个面,侧变肩要活、肩活步为先“。拳法讲:“侧身换膀练得精,就是神仙也不中”。“左非右,右非左,退不进,进有退”,突出表现一个“奇”了得。
化身不仅使拳脚变化,进退相联,尤为可贵的是削弱对方的力,借力趁势取胜。红拳的主张不是以力拼力,以猛对猛,而是“拳技功夫真,一巧破千斤”,要破千斤没有化身的本事就根本不行。要“化身”必须注重身法训练。要求在盘功练架时要势扎牢,架拉满,功到位,法自然,劲舒畅,要把“化身为奇”体现在练身法当中。
3、勾挂为能
“勾挂”是红拳里的“云手”,在诸多套路中都有,拳谱中有“练好云手和抹手,打遍天下无敌子”,红拳突现出的特点是一个“轻”字,因而“勾挂”的手法最能表现出“轻”的优势。开始习练时,师傅要求学生要掌握“高栅低压,里勾外挂”的技能,到了高级训练中就强调“高不栅,低不压;里不色,外不挂,取胜制敌只一下”。这个秘诀是“有影无影,见形变形,一势三翻,连环妙用”。什么是“勾”?什么是“挂”?,“勾”中变招,“挂”必带卸,“勾挂”有高低势之分,亦有单双势之分,但都应在变化中加以运用,且能变化无穷。
4、刁打为法
“刁打”是红拳里最突出的技击特征。“刁”是“审”对方之情而发,与“打”相联,不进即“刁”而退之,如进“刁打”并用。以“刁”消对方之力,用“打”又以“勾”而退避。“刁打”可贵之地,均在对方要害之处,尤以击打点破穴道为秘,所以“刁打”是贯穿在红拳的始终之法。
5、刚柔相济,阴阳互补,尽八法之变
红拳讲究“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架架,十下八下”,它以撑、斩、勾、挂、缠、拦、沾、挎为主要的技法,构成了红拳技击法则,形成了变化莫测的红拳技法特点。
步八法:弓、马、夺、偷、窜、闪、纵、滑。
拳八法:撑、斩、勾、挂、缠、拦、沾、挎。
棍八法:封、摩、揭、挑、搬、提、裙、拦。
枪八法:封、闭、拿、捉、搂、提、缠、还。
刀八法:提、扎、撩、砍、滚、摩、擒、拿。
鞭八法:纵、横、遮、提、领、劈、刁、打。
剑八法:削、撩、刺、扎、抹、带、圈、斜。
连枷八法:拍、断、奇、卸、带、缠、送、吊。
6、单招训练,组排为形,尽显手法腿法连击之妙
红拳有最古老的单式训练方法,将套路中的招式拆开一式一式练习,最终形成技击性极强的招法,以排子手组合形成技法套路,两个人可互相配合练习,以提高实战效果,而且,其技击手法连续使用,招招制敌,变化莫测。
7、敏捷的身形,灵活的手法
红拳以出手敏捷,快速多变为其长,劲力以弹性为主,出拳以螺旋为法。“寸劲最为难,以长能制短,伸臂探膀,拧腰要捩挎”。实距中闪展敏捷,出手见红,腾挪灵活,加之手脚齐发,上踢下打,手到步到,刁打巧击,发劲脆快的技击特征,形成红拳独具特色的技击特点。
总之,红拳以柔为主,但外柔内刚,以轻巧见长,但轻而不浮;拧腰捩挎。侧身换膀,运动多走直线,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形成了招势古朴,拳架工整,技法明确,动静分明,刚劲有力的演练风格。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chuantongwushu/667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长拳的内容和注意事项
下一篇: 红拳十三势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