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 大话道德经

傅佩荣教授讲解《道德经》总结三:韩非子和老子的师徒误解之谜(下)

荆十三 2024-11-11 15:02:34

总结三:韩非子和老子的师徒误解之谜(下)


(三)韩非子把“道”与“法”连在一起

        再接着到第三步,他把“道”与“法”连在一起了。韩非子说,你要治理国家,就要强调“守成理,因自然”这六个字(《韩非子·大体》)。守住成理,已经固定的各种合乎理性的规律;因自然,自然两个字在《老子》里面是“自己的样子”,到后来就变成自然界的一种顺着各种条件发展的状态。他强调道与法了,他说:“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一个国家或这个人,他所面对的祸与福不是由于喜欢或讨厌,不是情感上的问题,而是来自于道法。所以韩非子用“道法”这个词,他要把握到客观的、普遍的、抽象的法律。

abe1eea3ca79fc28-c577ebdcb0f3dbcc-4a67105470f050cf0d43c3f39b9e67e1.jpg

        韩非子反对儒家的仁治,他不会推崇尧舜,他用法治。他说用法治的话,有中等材质的人就可以把天下治好;你如果用仁治的话,那几千年才能找到一个尧舜,人间怎么办?一定是治少而乱多。这个想法倒是不错的。所以韩非子就要特别强调法。所谓的“法”就是要“效法”,效法自然界,然后把它落实。怎么说呢?就是要“依天道,守成理”,道与理又出现了,天道跟成理配合起来,就变成了法律。所以法律是有依据的,不是人自由构想出来的,你要把天道与成理配合起来。

        这个法有什么作用呢?这作用就可以涵盖天地万物,当然包括人的世界。他说“法”,“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你看看天地,看看江海,看看山谷,它各有它的规律跟它变化的一种方式。日月所照的万物,四时所行的过程,连云怎么安排,风怎么吹动,都有它的法。换句话说,韩非子的法是顺着自然而形成了天理,要把“天道”转化成为“理”,再把这个“理”落实成为人间具体的“法”,这就是韩非子的思路。

        他还特别强调,道是“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韩非子·主道》)。万物的开始,这一点本来没有问题的,万物从道而来嘛。但他谈到“是非之纪”,是非之纪所指的是人类的世界,在分辨是非的时候,有什么样的规则、什么样的标准,他认为这都是来自于道。一个明君(就是把老子原来的圣人转换成为现在你眼前的明君——聪明的国君)就要“守住始”,知道万物的本源,同时要掌握住纪,“纪”就是规律,然后推行好的政治。《老子•第14章》提到“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韩非子就把这个“纪”发挥了。

        同时他也提到老子的虚与静的方法,作为国君的人必须了解道与理,然后充分去运用法。第一步你最早当然是顺着道而立法,然后用术(就是道术的术)来治理底下的臣子,顺着道去立法,用术来约束臣子,这才是人主、国君应该有的办法。

abe1eea3ca79fc28-c577ebdcb0f3dbcc-8331cf923140036e4245c0268634f73e.jpg


        所以韩非子的法家,是把他从儒家、道家所学会的关于人类社会的问题,以及人类社会的规范,都把它放在一起,用来治理国家。他至少有三点跟老子有明显的差异。

第一点,比如说老子提到过“法物滋彰,盗贼多有”,在王弼本是“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提到说法律不能够越来越多,当然“法物”的话就是珍贵的东西不应该显现出来。所以圣人要无为而民自化,又要好静,无私无欲。韩非子不认同这一点,他认为要靠严刑峻法才能够维持社会的秩序,这是第一点,对法的态度显然不一样。

第二点,老子在第58章提到,你政治最好怎么样?“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等于是你尽量要无为而治。韩非子就要你赏罚要分明,由法律来治理,不跟你说什么闷闷、淳淳的。

第三点,老子主张要恬淡,要清静无为,反对战争;形容道的时候用一些词都是恍恍惚惚的。韩非子他认为你根本是“无用之教”“无法之言”(《韩非子·忠孝》),怎么能谈得清楚?你说恬淡,等于是无用之教,大家都清静无为了。你说恍恍惚惚,那不是无法之言吗?这个言简直没有章法了,韩非子都要反对。他认为你要入世,要侍奉国君,奉养双亲,你如果用无法之言,就是没有办法说清楚这些恍恍惚惚的东西,所以一定要以言论来说清楚,说明什么是忠,什么是信,什么是法,什么是术,才可以。

        所以韩非子的做法,就是把老子思想学会之后,把他天道、自然的观念接过来,转成道与理,再把它转移成为道与法,然后焦点最后放在法上面,形成了法家。我们看到韩非子时代是在战国时代末期,他跟秦始皇还见过面,还被他的同学李斯害死了。所以他的法家我们也认为情有可原,否则你如果学道家的话,可能对于人间的政治都保持某种距离,到深山隐居去了。

        但因为传统以来,从司马迁的《史记》发行之后,天下人都认为韩非子在某方面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事实上,司马迁也指出来,两者有它的差异。我们这一集是特别就这个差异说得更清楚一点:说他只是掌握及发挥老子的“术”的部分;把老子原来所说的“道”,具有超越性和内存性的,它只掌握到内存性;把老子说的“德”转变成为“理”,这个“理”完全是以人的理性所能掌握到的规律为主;再把这个“理”变成“法”,就是我来制定许多法律的条文,用这个来约束人的行为。这就是法家的建构。

e154002750821088-a34d4400c47247e7-dd1ee95a9ae4a7f485e80ddcf87a4ca0.jpg



课后思考:

        所以韩非子跟老子的差别非常的明显,我们在这一集主要是说明这一点。不知道你有没有个人的想法?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dahuadaodejing/64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