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组成】蜀椒0.6克,附子0.3克(炮),干姜0.3克,赤石脂0.6克,乌头0.3克(炮)。
【用法】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
【方解】乌头、干姜、附子、蜀椒温中散寒而止痛。赤石脂敛气血而养心,故本方治心痛剧甚而陷于阴寒虚证者。
【仲景原文解析】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第9条: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解析: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是说时而心痛通于背,时而背痛通于心,比桂枝生姜枳实汤证的心悬痛严重得多,这种心痛用乌头赤石脂丸治疗。
【临证思考】本方证可见于胃、胆、胰、心等病而呈明显寒证者,急性心肌梗死更为多见,但有实热和虚寒不同表现,本方证是很明显的虚寒证。
【辨证要点】心口痛甚且虚寒甚者。
2017-12-08? 同春堂
【名称】 : 附子/附片/黑附子
【分类】 : 温里药
【功用】 : 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散寒止痛。大辛大热,温阳逐寒。
【性味】 : 大辛. 大热。有毒
【归经】 : 心、脾、肾经.
【用法用量】 : 一钱至三钱,一般认为最好先煎。
【使用注意】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阴虚阳盛,真热假寒及孕妇均禁服。
【药名及炮制】 : 制附子、黑附块、熟附子、淡附片(为乌头块根,经水(即盐卤)浸后供药用再用清水漂清后用豆腐同煮,然后去豆腐,乾燥。(外地因炮制方法不同而有熟附片、黄附块、明附块等区别,现上海地区不再区分。)生附子、咸附子(为乌头块根,经水梫制,洗净后,切片晒干供应药用。生附子毒性较熟附片为强,须严格控制使用,一般只供外用。)
【方例】 : 四逆汤《伤寒论》:附子、干姜、甘草治疗寒少阳病,阴寒内盛,阳气欲脱,而有腹痛下利,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中毒与处理】乌头碱对各种神精末稍及中枢先兴奋后麻痹。致死量:乌头酊2毫升,乌头碱2毫克。状症:先有唇舌发麻、恶心,手足发麻,继之运动不一、呕吐、心慌、面白、肤冷、胸闷、烦燥、痛觉减退、心跳慢弱、血压下降、呼吸缓慢、吞咽困难、言语障碍、呼吸中枢抑制。间有抽搐,急性心原性脑缺血综合证。可能突然而死亡。处理:高锰酸钾洗胃,保暖,注射较大剂量的阿托品。麻痹重者给兴奋剂、吸气、人工呼吸、输液。休克可用正肾上素、
【应用】 :
1、用于厥逆亡阳、脉微欲绝等症。附子辛烈而热,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6,常配合人参、干姜、炙甘草等品同用。如果冷汗淋漓、亡阳厥逆者,用附子、人参外,须再加龙骨、牡蛎等固涩敛汗药;如果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汗出脉微,可以用参、附、龙、牡配合麦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阳救阴。
2、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腹痛、便溏等症。附子弁铊m补元阳,益火之源,凡肾阳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阳萎、尿频之症,皆可应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丝子、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症,又可用附子配合益气温脾的的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等药同用。
3、用于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等症。附子药性温热,能祛除寒湿,因此对风湿痹痛属于寒气偏胜者,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常与桂枝等品合用。
【附子的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
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1)回阳救逆:有较强之回阳作用。用于畏寒、肢冷、脉微欲绝之虚脱,常配伍人参,或干姜、甘草)。
(2)补益阳气:附子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补肾阳常配肉桂。
(3)祛寒止痛:本品大热,祛寒力强,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泄泻,以及寒湿阻络之痹痛。
注意药物的配伍
有益的配伍: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不仅能加强温里作用,且可减少附子毒性,故在祛寒剂中三者常一起应用,其原理是三者配伍后生物碱发生了化学变化,使毒性大大降低。
? ?
不宜的配伍:附子反贝母、栝楼、白芨、白蔹、半夏,畏犀角,故附子与上述药物不宜配伍。
附子配伍治六顽疾
附子,始载于《本经》,因附于乌头(母根)而生长,故名附子。其药大辛大热,刚燥善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是温里扶阳的要药。临床应用只要辨证恰切,配伍得当,可治各种病症,尢其对疑难急症、沉寒固疾,屡起捷效。现举例如下:
附子配麻黄治疗肾咳
肾咳,又称肾经咳嗽。证见咳嗽,腰背引痛,甚则咳涎等,是肾受寒邪所致,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中麻黄散寒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助麻解表、助附温经。麻附相配,一发一补,使表解而无损于阳。如治朱姓老妇,值秋咳嗽30年。近旬咳呕并作,涕泪痰涎俱出,甚至小便失禁,伴形寒,腰背酸痛,苔白,脉弦,诊断为肾咳证。药用附子5g,麻黄3g,旋覆梗10g,代赭石20g,党参15g,制半夏10g,陈皮10g,甘草6g,细辛3g,服10剂后症状消失。
附子配桂枝治更年期综合征
妇女年届40~55岁之间,月经从不正常到绝经,其所表现的生殖生理变化和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紊乱的症侯群,称为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认为肾气渐衰,天癸
将竭,冲任虚衰,精血不足,调节阴阳相对平衡的功能失常,出现肾虚症状,治用桂附地黄丸。方中桂枝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附子温补脾肾、扶阳散寒。桂附相配,温经散寒,又生肾气。肾以肾气为主,肾得气而土自生。所以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药中,意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如治王妇患更年期综合征2年,畏寒肢冷,气短懒言,面色晦暗,面浮足肿,大便溏薄,月经紊乱,腰酸,寐劣,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辨证为脾肾阳虚证,治用附子6g,桂枝6g,党参10g,炒白术15g,茯苓15g,山萸肉10g,山药15g,丹皮10g,泽泻10g,生地10g,服药45剂而诸症皆平。
附子配干姜治慢性腹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为特征。引起泄泻的原因很多,有外邪、内伤,有虚证、实证,外邪与湿胜有关,所谓“湿胜则濡泄”。内伤与脾虚有关,所
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若泄泻日久不愈者脾阳虚衰,进而导致脾肾阳虚,常见大便时溏时泻,稍进油腻之物,便大便次数增多,肠鸣纳差,腹中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用附子配干姜温肾暖脾,力宏效速,《证治要决》谓“附子无干姜不热”。如治张男患慢性泄泻3年,日行大便3~4次,便后小腹冷痛,必以热毛巾温敷,其痛方缓,舌胖苔白腻,脉沉细。大便常规正常。用附子6g,干姜10g,党参15g,炒白芍15g,乌梅6g,苍术10g,随证加减,调治20多剂而获效。
附子配薏苡仁治阑尾包块
阑尾包块是阑尾坏疽或化脓经抗菌消炎治疗后热退痛止,血象正常。但阑尾形成包块或硬结,体质虚弱,右下腹部稍有隐痛不愈,在恢复过程中其阑尾包块日久难消,用薏苡健脾化湿、导浊下行,配附子药宏力专、直达病所而温里散结。苡附合用,使阳气通、凝浊化,包块自散。若加清热解毒的败酱草,名薏苡附子败酱散,古人专治肠痈证。现代用本方加味治疗慢性阑尾炎、阑尾脓肿、阑尾包块效果较好。如治汪姓患阑尾包块20多天未愈,来中医诊治。证见神疲乏力,右下腹稍隐痛,怕冷,大便通畅,纳可,苔薄白腻,脉细弱。B超提示:右下腹阑尾包块4×3.2cm。治用薏苡20g,附子5g,穿山甲10g,桃仁10g,败酱草15g,赤芍15g,红藤20g,莪术10g,皂角刺10g,牡蛎20g,治疗1月余,复查B超阑尾包块消失。
附子配大黄治慢性肾衰
慢性肾衰的病机非常复杂,其病位在肾脾,由于长期的慢性肾炎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而致肾功能不全或衰弱。临床表现为腰酸,乏力,颜面浮肿,纳差,苔薄腻,脉沉细,尿素氮、肌酐、尿酸等指数增高。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证。用附子温补脾肾,配大黄泻下通便,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可使肠道再吸收增加,致合成尿素的原料氨基酸量减少,使血中的必需氨基酸浓度增加,致尿素氮合成体蛋白;可抑制体蛋白分解,致血中尿素氮及肌酐下降,促进肝肾组织合成尿素减少;可促进尿中尿素氮的排泄。因此,附子大黄,寒热并用,温阳降浊,用治慢性肾衰、尿毒症效果显著。如治张姓患慢性肾功能衰竭2年余,头昏,神疲,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双下肢水肿,按之似泥,纳可,苔白腻舌胖,脉沉细。尿蛋白++,尿素氮9.6mmol/l,血肌酐458umol/l,尿酸553umol/l,血压150/90mmHg。证属脾肾阳虚。药用:附子6g,生大黄(后下)15g,黄芪30g,猪苓15g,茯苓15g,泽泻15g,党参15g,蛇舌草30g,生白术15g,汉防己12g,调治3月,水肿消退,余症消失,复查尿蛋白:阴性,肾功能示:尿素氮7.8mmol/l,肌酐126umol/l,尿酸315umol/l,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
附子配白术治肺心衰
肺心病是以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反复发作所引起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肥厚、扩大而出现右心代偿不全及呼吸衰竭。中医认为其病位在肺,累及于心,病变多端,但与脾肾有关。临床表现为面色灰暗,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四肢清冷,下肢水肿,小便短少,舌质淡胖,口唇紫绀,苔滑腻,脉沉细滑等一派脾肾阳虚证。附子入心脾肾经,温肾阳气,增强心搏,白术补脾利水,附术合用,既能温壮脾肾之阳气以祛水湿,更能增强心脏功能以供血供氧,使心肺功能得以恢复。如治黄姓患慢性肺心病3年,下肢水肿1月余,咳嗽胸闷,心悸气促,动则更甚,小便短少,形寒肢冷,苔白腻,舌胖质瘀紫,唇绀,脉沉细有止歇。药用:附子10g,白术20g,茯苓20g,黄芪30g,丹参20g,白芍10g,陈皮10g,党参20g,桂枝6g等,治疗3周,尿多肿退,咳止气平,诸症向安。
附子为通十二经纯阳要药?
附子辛热,有大毒,其性走而不守,功能助阳补火,散寒除湿。附子为百药之长,功兼通补,温补阳气,有利于气血复原,散寒通阳,可促使气血畅通,对经治不愈的难治病,余每在辨证基础上辄加附子而获效。
配麻黄温肺化饮治肺胀
附子味辛,辛入肺经,故能温肺散寒,助阳固表,与麻黄配伍,宣补并用,攻补兼施,则善治肺胀咳喘。肺胀一证,饮邪充斥,淹蔽阳气,以致阳不外卫,无能御邪,稍一冒寒触风,即可引动伏饮,挟感而发,证属本虚标实,此非一般宣肺化痰药所能胜任,三拗汤、华盖散、小青龙汤等之麻黄功在宣散,温阳之力多嫌不足,惟有加入附子一味,温扶阳气,庶可克敌,临床凡见咳喘频发,咯痰清稀,背俞寒冷,舌苔白腻等阳虚阴凝证者,取小青龙汤加附子投之,每能奏效。
配生脉养心温阳治胸痹
附子主入手少阴心经,功能大补心阳,其性走而不守,善于祛除寒邪,疏通血气,用治胸痹有一举三得之妙。心居阳位,为清旷之区,凡心阳不足,阳气失于斡旋,寒邪乘虚而入,两寒相得,凝滞气血,痹阻心脉,不通则痛,则胸痹心痛。证见脉细而微,舌胖而淡属阳微阴弦者,当取附子汤温阳散寒;若见脉虚而数,舌红质干属气阴两亏者,则宜附子合生脉散同用,用附子振阳,生脉养阴,共成复脉之师。
配茵陈暖脾化湿退阴黄
附子性大热,不仅祛寒,尚能燥湿,故张元素谓:“附子温暖脾胃,除脾湿。”与退黄专药茵陈相使而用,温阳化湿,专治阴黄。黄疸发病,当以湿邪为要,所谓“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性粘滞,缠绵难祛,最易遏气损阳,故而黄疸日久不退,必然损伤阳气,加重水湿的停滞,遂成阴黄变证,症见肤色如烟熏,舌润脉沉,治此当在茵陈剂中,佐以少量附子,振奋脾阳,以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效。
配石苇温肾通淋疗尿石
附子气雄,擅补肾阳,温膀胱之气,与石苇等清利通淋之剂同用,则有温阳行气,通淋排石之力。石淋一证,肾虚气化失利为本,湿热蕴结下焦为标,肾主水,司二便,肾阳旺盛,气化有权,生化有序,湿热无以蕴结,结石无法形成,若肾阳衰弱,气化乏力,清浊泌别失司,湿浊无法下注而沉积为石,治疗若拘泥清热通淋,不但结石难以攻下,且久服攻利,反有耗气损阳之弊,而施以温肾通阳之附子,以补代通,阳气充盈,气化则能出焉。
配大黄温阳泄浊治关格
附子与大黄相配,乃取《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之意,主治寒积实证,多用于慢性肾炎尿毒症期、脾肾阳亏、寒湿内生、浊邪弥漫三焦。小便不通者曰关,呕吐不止者曰格。大黄为降浊要药,有祛浊通腑之力,惟其性寒凉,久服必伐肾阳,附子辛热,功能温散寒浊而开闭结,并能制大黄寒性而存其走泄之性,二味同用,共成温散寒浊,苦辛通降之剂,而奏通关除格之功。
附子单味应用有效,配伍应用则更显其将军之风。
例如四逆汤中的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其回阳救逆之功更胜一筹。《证治要诀》云:“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则补命门。” 徐洄溪在《兰台规范》中云:方之既成,能使药之症各全其能,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此成方之妙也,历代擅长应用附子的医家对附子的配伍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如人参配附子(参附汤),温阳而益气,提高了救逆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心力衰竭之症;
黄芪加附子 (芪附汤),可促进固本之能,温阳而固表,治气虚自汗之症;
白术加附子(术附汤),增加温中健脾之功,温脾燥湿,治脾虚泄泻之症;
地黄加附子(地附汤),增强补血生血之功,治疗血虚低热之症;
当归加附子(温经汤),增强温经养血之功,治妇人月经延期,血海虚寒之症;桂枝加附子,增强通阳疏络之功,温经通络而止痛,治风湿相博,肢体酸楚之症;
石膏加附子(千金越婢汤),起到了清热强心作用,用于治疗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确有良效。亦有取附子之温以抵消主治药物的消伐作用。
如麻黄加附子(麻附细辛汤),温经发表而散寒。因虑麻黄发汗过度而惧其亡阳,加附子则汗出而阳不虚脱也,可治伤寒失表,心阳不振之症;
大黄加附子(大黄附子汤),温阳通便而逐邪,使其通下而不伤中,可治伤寒心下痞实之症;
黄连加附子(附子泻心汤),扶阳而泻热,取其黄连泻心,附子护阳,虚人汗出心下痞者宜用之;
龙胆泻肝汤嫌其寒,可加附子以去其寒而强肝,方为柴牡附龙煎,对慢性肝炎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蝎附同用,可治小儿慢惊虚风抽搐;栀附同用,治寒热疝病;椒附同用,治中寒泛酸;气逆吐清水者;苓附同用,可温肾利水,治阴水浮肿,少腹账满;败附同用(苡仁附子败酱草)治慢性肠痈;羚附同用,治头风偏头痛久治不愈者。
附子外用方
药物组成? ;附子l0g
? ?
制剂用法? ;先用小杯倒人白酒50g,加入附子10g,附子全部浸入酒中,先浸半小时,然后文火慢煎,煎沸3分钟后趁热用棉球蘸药液涂于患处。每晚睡前涂搽5次,且每晚用后再向杯中加入少许:白酒备来晚再用。Ⅰ型(紫斑≤2cm)患者1周为1疗程。Ⅱ型(紫斑>2cm而≤5cm)、Ⅲ型(紫斑>5cm)患者2周为1疗程。
? ?
适应病证 ; 冻疮未溃破者。
? ? ?
评按;本方取之于民间验方。附子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将附子以酒制后,使其温血脉散寒气的作用更甚,有利于冻疮的治疗。临床治未溃破之冻疮,取得满意疗效。且发现治疗越早疗效越好,轻症比重症疗效好。治疗期间应注意防寒保暖。
《金匮要略》附子运用浅析
附子在《金匮要略》中运用十分广泛。该书前22篇,载方205首,其中用附子(包括乌头在内)者23首,占十分之一强。观就其运用附子的规律作一粗试的分析,以就正于同道。
附子的主要功用
1 、回阳救逆
附子大辛大热,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泻等引起的四肢厥冷,脉微欲绝,阳气行将亡失之危证。如四逆汤治阴盛格阳之呕吐,证见“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通脉四逆汤治阴盛格阳之寒厥下利,证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而蛔厥者”;乌梅丸治“烦躁吐,心腹痛剧、吐涎沫,得食则吐,手足厥冷”之蛔厥等,均是取附子回阳救逆之功。
2 、逐寒止痛
对于风寒湿邪相搏,痹着肌表,经脉不利而致周身骨节疼烦,可用附子逐寒除湿止痛。如桂枝附子汤治表阳虚风邪偏胜之湿痹;白术附子汤治表阳皆虚之湿痹;桂枝与芍药知母汤治风寒外袭,渐次化热伤阴之痹证;均是取附子逐寒止痛之功。此外,薏苡附子散治胸阳不振,阴寒较甚,痛势剧烈之胸痹,亦是取附子逐寒止痛之功。
乌头与附子属同类植物,乌头系附子之母根,两者性味功用均相近似,但乌头之性味比附子更为辛温雄烈,其逐寒止痛之力更强。对于发作性疼痛,证属沉寒痼冷,痛急而有肢冷汗出者,则选用乌头。如乌头汤、乌头赤石脂丸、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赤丸等,均为此等证候而设。
3 、温里助阳
对于寒邪内侵,阳气受困而见呕逆下利。胸腹冷痛,食纳不佳等脾胃虚寒症状者,附子有温里祛寒,水湿内停的腹满痛呕吐;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温中助阳,通利气机,治阳虚阴凝,饮留胃中之“气分病”;黄土汤治虚寒便血;大黄附子汤温阳通便,以下寒结;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消肿,振奋阳气,治“肠痈已成”;附子汤温阳散寒,暖宫安胎,治妊娠阳虚寒甚腹痛等,均是取附子温里助阳之功。
4、温肾化气
附子功能峻补元阳,益火之源。凡肾阳不足,命火衰微,气化功能减退所致的诸证,皆可用附子治之。如肾气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治“虚劳腹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治“短气微饮当从小便出者”;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者”;治“妇人烦热不得卧,但有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瓜蒌瞿麦丸治“小便不利,水气内停”;麻黄附子汤治“少阴正水”,证见身面浮肿,小便不利,脉沉小者,均是取附子温肾化气,上蒸津液,下行水气的功能。
附子常用配伍方法
1、配伍干姜:回阳救逆之功尤著,戴原礼曾云:“附子无干姜不热。”方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
2、配伍肉桂:温补肾阳,鼓舞肾气,共奏“益火之源,以消阴一翳”之功。方如肾气丸(肾气丸中桂枝,后世多易肉桂)。
3、配伍桂枝:温经通阳,祛风除湿。方如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
4、配伍白术:温阳除湿,以治痹痛。方如白术附子汤。
5、配伍桂枝、白术,兼行表里,助阳化湿,止痹痛。方如甘草附子汤。
6、配乌头、蜀椒、干姜:逐寒止痛之力尤宏,《医宗金鉴》云:乌附椒姜“一派大辛大热别无他顾,峻逐阴邪而已。”[2]方如乌头赤石脂方。
7、配薏苡仁:以行温里散寒,除湿宣痹之效。方如薏苡附子散。
8、配半夏:共奏温中止痛,散寒降逆之功。方如附子粳米汤。
9、配麻黄、细辛:有温发里阳,通彻表里之能,使阳气通行,阴凝解散,水饮自清。方如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10、配大黄:寒温并用,大黄寒性受制而走泄之性存,故可温下寒结。尤在论云:中焦寒结“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3]两药合用,正具此功。方如大黄附子汤。
11、配麻黄:温经发汗,方如麻黄附子汤。
附子的用法用量
用法:凡亡阳急证,需回阳救逆者,多用生附子,且须配伍干姜,方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用于止痛,则多用炮附子,无须配伍干姜,便应以寒湿病因为准,方如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薏苡附子散等;属沉寒痼冷之剧痛,则用乌头,故凡寒湿历节、寒疝腹痛、胸痹心痛、寒气劂逆等证,均用含乌头之方治之。
附子、乌头含有乌头硷等有毒成份,对人体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以及反射功能有麻痹作用,故入药时均应先用武火久煎。有资料报道:“加热至四小时以上,可使乌头硷完全破坏,但附子功能并没有损失”。乌头除久煎外,还需与白密同煎,这样既可缓和乌头毒性,又可增强疗效。
用量:用于回阳救逆时,一般用量较重,如在四逆汤中,“生附子用一枚”约合今制21克;在通脉四逆汤中用“附子大者一枚”,约合今制30克。
用于逐寒止痛,用量亦重,如桂枝附子汤,用“炮附子三枚”, 约合今制63克;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用“炮附子二枚”, 约合今制42克。治疗一般虚寒性疾患,则附子的用量均较轻。
现在附子用量大致如下:用于回阳救逆,一次可用9~15克,用于止痛,一次可用6~9克,用于一般虚寒疾患,一次可用1.5~6克。
综上所述,《金匮要略》中运用附子的范围相当广泛,组方遣药,十分巧妙,用法用量缜密权衡。这些宝贵经验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后学借鉴。
(同春堂温馨提醒:建议收藏,并在专业中药师的指导下运用。)
少阳病
少阳病、津亏虚热、里虚兼表、半表半里基础方:小柴胡汤
太阴病方:四逆辈
少阴病寒化方:四逆汤
少阴病热化真阴不足、阳明湿热耗伤营血、虚性兴奋方:黄连阿胶汤
厥阴病寒热虚实夹杂方:乌梅丸
少阳病兼表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少阳病兼里实方:大柴胡汤
少阳病兼脾胃虚寒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少阳病兼心胆不宁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热入血室方:小柴胡汤(经期感冒)
太阴虚证腹痛方:桂枝加芍药汤
太阴病腹痛(大实痛)方:桂枝加大黄汤
少阴病
少阴阴盛格阳方:通脉四逆汤
少阴病阴盛戴阳方: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
少阴病阳虚水泛方:真武汤
阳虚寒湿身痛:附子汤
虚寒下痢便脓血方:桃花汤
少阴阴虚阳亢心中烦、不得卧方:黄连阿胶汤
少阴病阴虚有热、水气不利方:猪苓汤
少阴病兼表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肝胃气滞方:四逆散
少阴客热咽痛方:桔梗汤
少阴客寒咽痛方:半夏散及汤
血虚寒凝致厥方:当归四逆汤
厥阴热利方:白头翁汤
病后腰以下浮肿方:牡蛎泽泻汤
气阴两伤低热方:竹叶石膏汤
辛温解肌、项背僵痛刚痉方:葛根汤
百合病方:百合地黄汤
热盛伤津口渴方:栝楼牡蛎散
狐惑病方:甘草泻心汤
阳毒方:升麻鳖甲汤
风湿历节病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寒湿历节病方:乌头汤
中风痱第一方: 小续命汤
太阴中风四肢病血痹方:黄芪桂枝五物汤
阴阳两虚失精证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阴虚失眠证
虚劳不眠、饮邪虚热方:酸枣仁汤
阴虚火旺虚烦不寐方:黄连阿胶汤
心阳虚不寐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脾虚痞满不寐方:半夏泻心汤
久病胸闷烦惊之不寐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水热互结伴失眠方:猪苓汤
心血不足且脉结代之失眠方:炙甘草汤
邪去正未复之失眠方:竹叶石膏汤
脾肾阳虚不寐方:干姜附子汤
杂症
虚劳挟瘀血证方:大黄蛰虫丸
寒饮郁肺咳嗽上气方:射干麻黄汤
浊痰壅肺方:皂荚丸
肺胃阴虚咽喉不利咳喘方:麦门冬汤
肺痈邪实气闭方:葶苈大枣泻肺汤
风热水饮内作咳嗽、目如脱妆方:越脾加半夏汤
肺痈脓成方:苇茎汤
奔豚证属肝郁血虚化热气逆上冲:奔豚汤
奔豚证属阳虚感寒:桂枝加桂汤
胸痹属胸阳不振寒饮痰浊阻塞方:栝楼薤白白酒汤
胸痹属中焦阳虚气虚方:人参汤方
胸胃脘气滞方:橘枳姜汤
水饮兼气机不畅方:茯苓杏仁甘草汤
寒湿痹痛甚方:薏仁附子散
痰热基础方:小陷胸汤
寒(饮)痰方:赤丸
阴寒痼结方:乌头赤石脂丸
呕吐基础方:小半夏汤
腹满胀重于积方:厚朴三物汤
虚寒性腹满痛方:大建中汤
寒实内结方:大黄附子汤
寒疝腹痛方:乌头煎
血虚水盛方:当归芍药散
肝着基础方:旋复花汤
肾着基础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痰饮证
痰饮病脾阳不足水饮内停方:苓桂术甘汤
留饮基础方:甘遂半夏汤
支饮眩冒基础方:泽泻汤
脾胃虚寒水湿内停基础方:附子粳米方
痰饮善后基础方:《外台》茯苓饮
下寒上燥小便不利方:栝楼瞿麦丸
小便不利:
湿热瘀结小便不利方:蒲灰散
郁热伤阴小便不利方:猪苓汤
风水夹热方:越脾汤
皮水方:防己茯苓汤
气滞脾弱方:枳术汤
血证
虚寒性吐血方:柏叶汤
虚寒性便血方:黄土汤
热盛出血方:泻心汤
下血虚衰强壮止血方:胶艾汤
胃虚有热呃逆呕吐方:橘皮竹茹汤
肠痈未化脓方:大黄牡丹汤
肠道瘀脓方:排脓散
上部有脓方:排脓汤
阴狐疝气方:蜘蛛散
症瘕方:桂枝茯苓丸
血虚出血吐血脱血方:胶艾汤
肝脾不调水血互结腹痛方:当归芍药散
胃虚寒呕逆方:干姜人参半夏丸
血虚热郁小便不利方:当归贝母苦参丸
气血郁滞腹痛方:枳实芍药散
瘀血内结腹痛方:下瘀血汤
产后中风兼阳虚感冒方:竹叶汤
梅核气方:半夏厚朴汤
脏燥病方:甘麦大枣汤
冲任虚寒兼瘀致崩漏方:温经汤
缓急止痛方:芍药甘草汤
补津液虚伤、温散寒邪方:桂枝新加汤
肺阳虚方:甘草干姜汤
阴阳两虚方:芍药甘草附子汤
心阴阳两虚方:炙甘草汤、建中汤
肾阴阳两虚方:肾气丸
蓄水证基础方:五苓散
少腹蓄血证方:桃核承气汤
寒热错杂痞满证方:半夏泻心汤
痰气痞证方:旋覆代赭汤
水结悬饮、痞满胁疼、决水方:十枣汤
阳明经表里俱热方:白虎汤
阳明腑实证方:承气类方
阳明脾约证方:麻子仁丸
湿热黄疸方:茵陈蒿汤
退黄方:陈茵五苓散
阳黄兼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肝胃虚寒上逆方:吴茱萸汤
补先天之方:肾气丸
太阳表证
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
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汤
小寒不解、又营卫之气不足、处中间状态: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太阳风寒表实、少阳胆腑湿热: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纯表寒:麻黄汤证
表寒入里化热:大青龙汤证
寒多热少: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寒少热多: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表水: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越婢汤
风水:越婢加术汤证
肺水:葶苈大枣泻肺汤证
太阳经脉不利项背强紧紧:葛根汤证
太阳经脉不利兼阳明胃逆者: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经脉不利合太阴水饮、外寒里水寒水射肺:小青龙汤
太阳经脉不利兼阳明里热者: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太阳经脉不利兼少阴里虚寒者:小青龙加附子汤证
肺热脾寒:麻黄升麻汤证
阳明胃热气逆与太阴里虚寒相合:黄连汤证。
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太阴中风:桂枝人参汤证
太阴脾寒重:理中汤证。
太阳中风少阴表虚证: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中风兼阳明里热者:瓜蒌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兼阳明里实者: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
太阳中风兼经脉不利、项背强紧紧: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病邪陷胸膈中风兼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病邪陷胸膈脉促胸满:桂枝去芍药汤证
太阳病兼心阳虚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心阳损伤心下悸、欲得按、其人叉手自冒心者:桂枝甘草汤证
心阳损伤心悸重: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太阳中风痰饮水湿扰心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太阴水饮证
脾水: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胸水:十枣汤证
胃水:茯苓甘草汤证
膀胱水:五苓散证
肾水:真武汤证
肠水:己椒苈黄丸证
下肢水:牡蛎泽泻散证
脾虚水停(水邪阻遏太阳经腑气、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脐下水停欲攻冲上逆:茯苓桂枝大枣甘草汤证
阳明里热证
阳明里热证、热偏上焦热郁胸膈:栀子豉汤证。
阳明里热证、兼胃逆、水饮:栀子生姜豉汤证
阳明里热证、兼中气虚:栀子甘草豉汤证
阳明里热胃实者、兼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栀子厚朴汤证
阳明里热胃实者:枳实栀子豉汤证
阳明里热兼有太阴脾寒:栀子干姜汤证
阳明里热偏中焦: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竹叶石膏汤证
阳明里热偏下焦、水热互结膀胱:猪苓汤证
热在肠腑:白头翁汤证
热伤肾阴、心火独亢、水火不济:黄连阿胶汤证
阳明里实与“气”结成热痞: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阳明里实兼肾阳虚:附子泻心汤证
阳明里实与“水”结、水热互结:大陷胸丸证和大陷胸汤证
阳明里实与“痰”结:小陷胸汤证
阳明里实与“糟粕”结: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麻子仁丸证、蜜煎方证
阳明里实与“血”结:桃核承气汤证、抵挡汤证、抵挡丸证
少阴病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小建中汤
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
太少两感: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少阴里虚寒扶阳保命:四逆汤类方: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
胆腑湿热郁结黄疸:栀子柏皮汤证
胆腑湿热兼阳明里实:茵陈蒿汤证
胆腑湿热合肠腑湿热:葛根芩连汤证
肠腑湿热:白头翁汤证
“半病”范畴
调达人体半表半里枢机:柴胡剂为主
少阳病核心:小柴胡汤证
调达人体半上半下枢机:三泻心汤为主
三泻心汤构基: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少阳太阳合病:柴胡桂枝汤证
少阳太阳太阴合病: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阳明里实:柴胡加芒硝汤证和大柴胡汤证
少阴阳郁:四逆散证
厥阴神志症状: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少阳胆腑郁热凸显:黄芩汤证
少阳胆腑郁热兼胃逆水饮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太阴里虚寒水饮与阳明里热结:半夏泻心汤证
太阴里虚寒水饮重表寒束缚:生姜泻心汤证
太阴里虚寒与阳明里热结:甘草泻心汤证
太阴里虚寒:甘草干姜汤证
太阴里实证:三物白散证、瓜蒂散证
太阴津血不足:芍药甘草汤证、小建中汤证
方-证对应表
越婢汤:肺热风水
越婢加半夏汤:肺胀咳喘
旋复花汤:肝着:常欲捣其胸
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痹
奔豚汤:肝气奔豚
茯苓杏仁甘草汤:饮阻气塞
小青龙加石膏汤:寒饮咳嗽兼热
麦门冬汤:肺阴虚咳逆
半夏厚朴汤:咽干异物
生姜半夏汤:饮气呕逆
栝蒌薤白白酒汤:胸痹
木防已汤:膈间支饮
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芒汤:阳虚饮盛
百合方
百合地黄汤:百合病
百合知母汤:百合病发热
百合鸡子黄汤:百合病心烦
滑石代赭汤:百合病呕吐
百合滑石散:百合病发热
栝蒌牡蛎散:百合病变渴
栝蒌桂枝汤:柔痉
人参汤:胸痹气虚
厚朴七物汤:腹满兼表
小柴胡汤:胆经郁热
大柴胡汤:胆热腑实
桂枝附子汤:湿痹风寒
大黄附子汤:寒实内结
白术附子汤:湿痹湿重
甘草附子汤:湿痹痛甚
附子粳米汤:寒饮寒疝
半夏泻心汤:心下痞证
小建中汤:中气虚寒
吴茱萸汤:肝寒呕吐
黄芪建中汤:中气虚寒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热利兼呕
桃花汤:虚寒下利
桂枝加龙牡汤:精虚阳浮
酸枣仁:肝虚失眠
枳实薤白桂枝汤:胸痹腹满
栝蒌薤白半夏汤:胸痹胸痛
茵陈蒿汤:黄疸
栀子大黄汤:黄疸实热
桂枝生姜枳实汤:胃逆心痛
肾着汤:肾着
桂苓剂
防已茯苓汤:皮水脾虚
桂苓五味甘草汤:饮去阳冲证
麻黄附子汤:正水阳虚
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姜辛汤:冲平饮作证
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姜辛半夏汤:胃饮呕冒证
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肺逆水肿证
茯苓桂枝甘草汤:饮发奔豚
去桂加姜辛半杏大黄汤:胃热上冲证
猪苓汤:水热互结
枳术汤:脾虚水饮
杂病方
竹叶汤:产后外感
厚朴麻黄汤:咳嗽胸满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产后热利
甘草泻心汤:狐惑
泻心汤:吐血:火热上冲;吐血不止
黄土汤:虚寒下血
柏叶汤:虚寒吐血
大黄牡丹皮汤:肠痈
下瘀血汤:产后干血;干血著脐下
大黄甘遂汤:水血结在血室;产后水与血相结
芎归胶艾汤:漏下胞阻
温经汤:漏下经寒
甘麦大枣汤:脏躁
白头翁汤:热利
紫参汤:肺痈下利
大承气汤:里实热内结
小承气汤:里实热下利
厚朴大黄汤:里实热腹满
大黄甘草汤:里实热呕吐
栀子大黄汤:里实热黄疸
泽泻汤:痰饮眩冒
苓桂术甘汤:痰饮脾虚
小半夏汤:痰饮呕吐
小半夏加茯苓汤:痰饮心下悸
茯苓泽泻汤:停饮呕吐
四逆汤:阳衰阴盛
通脉四逆汤:阴盛戴阳
桂枝芍药知母汤:历节阴伤
乌头汤:寒盛历节
大建中汤:寒疝腹痛
甘草干姜汤:虚寒肺痿
升麻鳖甲汤:阴阳毒
葶苈大枣泻肺汤:肺痈
桔梗汤:肺痈
排脓汤:肠痈
甘遂半夏汤:留饮;留饮难去
泽漆汤:邪盛正虚;积水而喘
大黄硝石汤:黄疸;里实热甚
土瓜根散:经水不利
枳实芍药散:产后腹痛
当归芍药散:妇人腹痛
葵子茯苓散:妊娠水肿
五苓散:下焦水饮
蒲灰散:小便不利
诃黎勒散:气利;滑脱失禁下利
薏苡附子败酱散:肠痈
当归散:血弱有热;保产安胎
半夏干姜散:中焦寒饮;呕逆胸满
当归生姜羊肉汤:血虚寒疝
蜘蛛散:肝寒疝气
薏苡附子散:胸痹急证
硝石矾石散:黑疸
茵陈五苓散:黄疸湿重
滑石白鱼散:小便不利
鳖甲煎丸:疟母
薯蓣丸:虚劳诸虚
大黄庶虫丸:虚劳干血
乌头赤石脂丸:心痛寒盛
麻子仁丸:脾约
已椒苈黄丸:肠间水饮
半夏麻黄丸:水饮心悸
乌梅丸:蛔厥
桂枝茯苓丸:妇人症病
干姜人参半夏丸;妊娠寒呕
皂荚丸: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
竹皮大丸:产后发热烦呕
栝蒌瞿麦丸:上热下寒
赤丸:寒饮厥逆
胶姜汤(血崩)
当归芍药散(孕妇水肿腹痛)
温经汤(更年期、调经、不孕)
当归贝母苦参丸(怀孕期小便难)
矾石丸(经闭、白带外用药)
干姜人参半夏丸(妊娠呕吐、害喜)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白带)
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大病初愈、长久忧郁)
胶艾汤(妊娠出血、腹痛、肝脾两虚)
芍药甘草附子汤(脚无力、坐骨神经痛、脚冰冷月经痛)
附子汤(里寒很盛。怀孕腹痛恶寒。)
小柴胡汤(胸胁苦满。胸中烦而不呕、胁下痞硬。三阳并病。月经时感冒。腮腺炎。三焦淋巴系统清热去寒。产后忧郁、便秘。)
大承气汤(有宿食。恶露不尽、便秘。)
阳旦汤(月子期感冒)
当归散(补血、补身)
甘麦大枣汤(子宫燥藏)
白术散(养胎、补钙)
桂枝茯苓丸(子宫肌瘤、卵巢瘤、月经不顺)
竹叶汤(产后中风)
枳实芍药散(产后腹痛)
土瓜根散(卵巢疾病)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产后下利体虚)
乌头桂枝汤(抵当症)
抵当汤(子宫肿块、活血破瘀。血蓄肠胃。有瘀血不大便者。血瘀子宫。)
当归生姜羊肉汤(寒疝、补气血。产后寒疝虚劳。)
甘草粉蜜汤(驱虫)
竹皮大丸(乳房硬块)
乌梅丸(去蛔虫、久利。蚘厥。)
大黄甘遂汤(少妇鼓胀)
红蓝花酒、当归芍药散(腹中刺痛)
小建中汤(小孩胃口差、腹痛。虚劳、小孩脸色苍白、四肢无力晕眩。)
蛇床子散(阴部痒)
五苓散(晨起水肿、消渴症、脑积水、三因方。水逆。汗出而渴。小儿吐奶、水肿、口渴。)
膏发煎(阴吹妇女前阴气吹>)
葵子茯苓散(妊娠水肿)
五官病方
栀子柏皮汤(去黄、结膜炎、眼炎)
猪肤汤(少阴证喉咙痛)
麦门冬汤(咽喉干燥者)
桂枝甘草汤(心下悸。精脱者耳聋。)
半夏散、半夏汤(火喉癣证)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水饮症、中耳不平衡、晕车)
排脓汤(痰饮、肺痈、喉癌、舌癌)
苦酒汤(喉咙生疮)
橘皮竹茹汤(扁桃腺、腮腺炎、淋巴癌)
皮肤病方
升麻鳖甲汤(斑疹伤寒、泡疹)
大黄黄连泻心汤(胃出血、恶疮、痔疮)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疥癣、皮肤科)
赤豆当归散(外痣、内痣)
黄连汤(胸膈发炎、霍乱。浸淫疮、皮肤化脓。)
硝石矾石散(黑瘅、瘀血肤黑>)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去疣、脂漏性皮肤炎、风湿)
当归四逆汤(冻疮、疝气、急救)
蛇床子散(阴部痒)
猪膏发煎(肌肤甲错肌若鱼鳞>)
狼牙汤(阳梅疮、疱疮)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烫伤内服外敷。烫伤起水泡、火邪。)
手脚病方
乌头汤(关节炎、历节重症)
真武汤(头重脚轻、肾亏。四肢沉重疼痛。)
甘草附子汤(掣痛、痛风。 痛风。)
小建中汤(小孩胃口差、腹痛。虚劳、小孩脸色苍白、四肢无力晕眩。)
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风湿关节炎)
当归四逆汤(冻疮、疝气、急救)
桂枝芍药知母汤(阴虚、脚肿)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去疣、脂漏性皮肤炎、风湿)
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甲状腺亢进、帕金森氏病)
芍药甘草汤(静脉屈张)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烫伤内服外敷。 烫伤起水泡、火邪。)
葛根汤(抽筋、流汗过多、昏倒)
芍药甘草附子汤(脚无力、坐骨神经痛、脚冰冷月经痛)
水饮汗方
甘遂半夏汤(留饮)
葵子茯苓散(妊娠水肿)
枳术汤(胃有水饮)
当归芍药散(孕妇水肿腹痛)
木防己汤(膈间支饮)
桂枝芍药知母汤(阴虚、脚肿)
己椒苈黄丸(水停肠间)
麻黄加术汤(肾脏水肿、缺氧)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支饮)
蒲灰散(全身性水肿、睾丸水肿)
桂苓五味甘草汤(里虚)
五苓散(晨起水肿、消渴症、脑积水、三因方。水逆。汗出而渴。小儿吐奶、水肿、口渴。)
旋覆代赭石汤(痰饮、反胃恶心)
十枣汤(肺积水、肝积水。悬饮。)
白虎汤(高温壮热)
栝蒌牡蛎散(生津止渴)
小半夏加茯苓汤(先渴后呕、水停心下)
麻黄附子甘草汤(补津液不足、复脉)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水饮症、中耳不平衡、晕车)
桂枝加黄芪汤(黄汗表实)
防己茯苓汤(皮水)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黄汗表虚收敛)
麻黄附子汤(里水)
防己黄芪汤(身重、易流汗。心中风。脉浮身重。)
特种病方
麻黄汤(还魂汤)
鳖甲煎丸(疟病、瘅疟、温虐〈白虎加桂枝汤〉)
风引汤(热瘫痫)
桂枝加葛根汤(面部中风)
滨煎汤(淋巴结肿瘤)
当归四逆汤(冻疮、疝气、急救)
防己黄芪汤(身重、易流汗。心中风。脉浮身重。)
橘皮竹茹汤(扁桃腺、腮腺炎、淋巴癌)
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甲状腺亢进、帕金森氏病)
小柴胡汤(胸胁苦满。胸中烦而不呕、胁下痞硬。三阳并病。月经时感冒。腮腺炎。三焦淋巴系统清热去寒。产后忧郁、便秘。)
大黄黄连泻心汤(胃出血、恶疮、痔疮)
白虎加人参汤(心热、上消糖尿病。中暑。)
皂荚丸(戒菸方)
大黄甘草汤(食物不洁)
黄连汤(胸膈发炎、霍乱。浸淫疮、皮肤化脓。)
小半夏汤(打嗝。呕吐吃不下。)
蜘蛛散(疝气阴狐疝气>)
柏叶汤(吐血不止)
附子汤(里寒很盛。怀孕腹痛恶寒。)
蜀漆散(劳疟、牝疟)
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大病初愈、长久忧)
赤石脂性味甘涩温,入脾肾、大肠经,涩肠止血,收敛生肌。山萸肉味酸性温,收敛元气,固涩滑脱。《神农本草经》谓共“逐寒通痹”。故上方取其意,易其药也。此方治胸痹重症,一般通阳散结已难胜任。晨起发作,脉细弦寸弱,伴五更泻。此乃阴寒痼冷,痰结瘀凝所致。非峻逐阴寒并用温涩调中(山萸肉代赤石脂)难以奏效。阳微阴弦虚实错杂,升降失调,基础病机之上,本案突出阴寒、痰瘀、痹阻,故疗效当巩固。
两者的功效是一样的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56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栝楼瞿麦丸方解
下一篇: 乌头汤方歌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