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昼夜兼程赶到洛阳城,夜色越来越浓越来越黑,他的心情越来越焦急。
自己还年轻,在郡中没做了几天奏曹史,好了,偏碰上个麻烦事:郡太守跟州刺史发生了矛盾,都要向朝廷上书告状。当时东汉末年,朝廷内官僚处理此类地方争端,常以文书到达的先后判别是非。哎,太史慈环顾四周暮色,长长地叹了口气——
“那州刺史先把文书发走了,郡太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让我拼命追赶。咦,那送信的人怎么还不来?”太史慈来到城东。四下观察着。
一辆马车迎面驰来,驾车的正是那个州刺史的送信人。太史慈灵机一动:“何不如此这般!”
太史慈马上抢步上前,“这位客官,您这么行程匆匆,是想向朝里送奏章吗?”
那人并不认识太史慈,忙点头道:“是!”
太史慈又关心地问:“奏章在哪里?”
那人揩了揩满头大汗回答:“藏在车上啊!”太史慈环顾四周,显出一副神秘之色,“客官,您有所不知啊!”
那人打量一下太史慈,见他一副京官派头,暗暗高兴:“本来到京师办事。怕没熟人引荐,耽误了时间,这人准是宫里的官人,准有门路,何不趁此良机给他一看!”
太史慈刚将奏章取到手中,“嗖”地一声,从怀里掏出小刀,飞速把它割坏。那人忙大声叫喊:“有人割坏我的奏章啦!”
暮色沉沉,四野无人,有谁听得见这声音?
太史慈将头一摆:“如果你不把文书给我,我也不会弄坏它。传出去,你我都吃罪不起。我看,咱俩一块逃吧。”
那人走投无路,只得跟太史慈一同消失在洛阳城外。借夜色作掩护,太史慈出城后又偷偷甩下那人,绕道返回城里,送上随身藏着的郡守的奏章。靠着太史慈的机智聪明,郡守终于打赢了这场官司。
太史慈
太史慈(166—206年),字子义,东莱郡黄县(今山东黄县东黄城集)人,三国时期吴国大将。
太史慈年轻时好学,在郡府中任奏曹史。时郡守与州牧有矛盾,不可开交,朝廷尚未理清是非曲直。在这种情况下,谁先上章说明情况,谁就可能先入为主。当时,州里弹劾郡守的表章已经送走,而郡守的表章尚未送出。郡守情急之中,寻求能够完成送章使命之人,选中了二十一岁的太史慈。太史慈日夜兼程,直抵洛阳,来到公车门下。公车,是当时的官署,由公车司马主持,天下汇报情况、上书言事或朝廷有所征召,都由这官署管辖。 太史慈来到时,发现州里使者已经到达,正准备呈递表章。情势危急,但太史慈一点不露惶急之色。他好整以暇,与州吏攀谈起来。太史慈问:“君欲通章耶?”州吏道:“然。”太史慈又问:“章安在?”州吏道:“车上 。”太史慈假作关心:“章题署得无误耶?取来视之 。”州吏不知太史慈是东莱人,于是便取来递给了他。不料太史慈怀中早藏有利刃,他接过表章,不由分说,将其割裂。州吏气急败坏,跳起来大叫:“人坏我章?”太史慈忙把州吏弄到马车上,对他说:“向使君不以章相与,吾亦无因得败之,是为吉凶祸福等耳,吾不独受此罪。岂若默然俱出去,可以存易亡,无事俱就刑辟。”州吏本无主意,且已猜知太史慈是郡守派来的,便说:“君为郡败吾章,已得如意,欲复亡为?”太史慈骗他:“初受郡遣,但来视章通与未耳。吾用意太过,乃相败章。今还,亦恐以此见谴怒,故俱欲去尔”(《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州吏相信了太史慈,二人一道逃离洛阳。 太史慈出城不久,借故与州吏分手,又悄悄跑回洛阳,把郡守的表章呈递上去。 州牧知道此事,另派吏员呈递奏章,辩说是非,但主管部门因为州、郡章表相互矛盾,不再受理。州牧在这场争执中失败了。太史慈因为此事出了名,人们都夸他有智算。但州牧却深深忌恨。太史慈担心受州官迫害,逃到辽东避祸。 大名士孔融任北海相,听到太史慈的所作所为,认定他是难得的奇才,很想与他交结,于是便多次派人去看望他的母亲,并厚致馈遗。时黄巾起义风起云涌,孔融为防侵扰,出兵屯驻都昌(山东昌邑县西),结果,被黄巾军管亥部包围。正好太史慈由辽东回家,母亲命他去救助孔融。她说:“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于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 太史慈在家里停留三天,然后单人步行,直接到都昌城下。当时,管亥的包围圈尚未完密,太史慈趁夜间找机会进入城内,拜见孔融。太史慈性急,一见孔融,就要带兵出去作战。孔融想等待外面的援兵,没有依他。过了一些日子,救兵没来,黄巾军的包围圈却越来越迫近了。孔融想起了平原相刘备,想派人去向他告急,无奈城被围得铁筒一般,城里人实难出城。太史慈前来 *** ,孔融犹豫道:“今贼围甚密,众人皆言不可,卿意虽壮,无乃实难乎?”太史慈回答:“昔府君倾意于老母,老母感遇,遣慈赴府君之急,固以慈有可取,而来必有益也。今众人言不可,慈亦言不可,岂府君爱顾之义,老母遣慈之意耶?事已急矣,愿府君无疑”(《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孔融这才答应了太史慈的请求。 太史慈整顿行装,饱餐战饭,挑选两个骑兵,让他们各自做了一个箭靶举著,天一亮,就背鞬提弓上马,打开城门,带着两个骑兵,一直冲出。城外黄巾军见状,以为太史慈要突围;非常惊骇,兵马出动,严加戒备。太史慈不慌不忙,拨马到城下护城壕内,叫骑兵把靶子树立起来,然后用箭射靶子,射完,返回城去。第二天早晨,又照样做。围城的兵士,已经有些懈怠,有的懒洋洋地站起来,有的睡卧著一动也不动。太史慈射完靶子,返回城去。第三天早晨,太史慈出城,依旧照此行动。黄巾营中人已经习以为常,连一个起来看的人都没有了。这时,太史慈突然策马,风驰电掣,破围而出。等到围兵发觉,为时已晚。有几个追赶的,被太史慈连发数箭,皆应弦而倒,无人敢再追。 太史慈到平原,对刘备下说辞:“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 。”刘备闻言,恭敬地回答:“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立即调遣精兵三千跟随太史慈驰救都昌。黄巾军听说有救兵前来,解围而去。 孔融一场灾难,化为乌有,越发尊重太史慈,对他说:“卿吾之少友也 。” 太史慈回乡,把始末禀告母亲,母亲笑了,她说:“我喜汝有以报孔北海也”(《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 扬州刺史刘繇与太史慈是同郡人。太史慈从辽东归来,未与其想见。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太史慈专程到曲阿去拜访他。正逢孙策率军渡过长江,连战皆捷,正欲进击杨州刺史刘繇的根据地曲阿(今江苏丹阳)。太史慈骁勇善战,有人举荐太史慈为将,刘繇不纳,说:“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只是让太史慈充当斥候,担任侦察。 太史慈只带一名骑兵出城侦察,在神亭(今江苏金坛北),跟孙策骤然遭遇。孙策也只带随从骑兵13人,其中有原孙坚的部将韩当、宋谦、黄盖。太史慈毫不畏惧,拍马冲锋,正跟孙策相对,孙策一枪刺中太史慈的战马,太史慈顺势揪住孙策,二人一起滚落下马,孙策夺得太史慈后肩的手戟,太史慈也夺得孙策的头盔,继续激烈搏斗。正当二人生死拼搏之时,双方救援的部队同时赶到,于是,孙策和太史慈各自撤回营地。此战,二人英勇搏战的精神为后世人称道。 太史慈跟刘繇逃奔豫章时,遁入芜湖,流亡山泽中,自称为丹阳太守。当时,孙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有泾县以西尚未顺服。太史慈趁势进驻泾县,建立屯守军府。山越之人,争相归附。孙策亲往讨伐,擒太史慈。 部下把太史慈带来,孙策抢步上前,亲与松绑,并握着他的手说:“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太史慈回答:“末可量也。”孙策大笑:“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说完,立即任命太史慈署理门下督,回到吴地后,又授以兵权,任命他为折冲中郎将。 后刘繇在豫章去世,其部下万余人无所归附。孙策打算派太史慈去探看虚实,伺机招抚。孙策手下人都说,太史慈此去,一定不会再回来了。孙策却非常自信,他说:“子义舍我,当复与谁?”于是,孙策在昌门为太史慈送行。临别,孙策握著太史慈的手说:“何时能还,”太史慈回答:“不过六十日”(《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二人珍重而别。后太史慈果然如期返回。 刘表侄刘磐骁勇,多次侵扰艾县、西安等地。孙策为靖安地方,分出海昏、建昌左右六县,任命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在海昏设立治所,督帅将士抵御刘磐,刘磐从此绝迹,不再侵扰。 太史慈身高七尺七寸,须髯若神。猿臂善射,箭无虚发。有一次,他跟随孙策讨伐麻屯、保屯的敌人。一个敌人爬到楼台上,用手托著楼台的护梁叫骂。太史慈引弓搭箭,一箭射去,箭射穿了敌兵的手掌,把手钉在护梁上,城外万名士兵无不称好。其妙如此。 孙权执政后,因为太史慈能抵御刘磐,把南方的事都交托他管理。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去世,时年四十一岁。
投奔同乡刘繇,身手未能大展
公元195年,太史慈南下投奔自己的同乡、扬州刺史刘繇。
因为孙策在江东地区发展的势头很猛,就有人建议刘繇应该重用文武双全的太史慈,让其担任大将以对抗骁勇善战的孙策。让人意外的是,刘繇却不打算给早有名气的太史慈重要职务,对于这样的安排,他解释说:“我要是重用了太史慈,许劭许子将恐怕会取笑我不会用人!”于是,本来可以担任一军主将的太史慈,竟然只被刘繇任命为了一个负责刺探军情的侦查队队长。
我们在之前的栏目也说过,许劭是东汉著名人物评论家,汝南“月旦评”活动的主要发起人,按照《异同杂语》中的说法,曹操的“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评语,就是许劭说的。虽然许劭短暂的一生发现了很多人才,可对太史慈的轻视却让人有些想不通,或许,伯乐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或者,他只喜欢品评世家大族子弟,对太史慈这样出身卑微的人才没有多少兴趣。
虽然没能在刘繇麾下担任重要职务,不过,太史慈还是非常敬业的。有一次,他带着手下的一小队侦察兵来到神亭的时候,正巧遇上了孙策。虽然孙策当时不是带领大部队行军,手下只有十三个人,不过,这十三个人却包括黄盖、韩当、宋谦等集团内的核心战将。除了太史慈自己,其他人都没什么战斗经验,这场遭遇战怎么打?面临如此危急的情况,太史慈不光是没有慌乱,反而拍马上去直接和孙策单挑。
俗话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孙策毕竟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猛将,他找到一个机会,假装要刺杀太史慈战马的样子,抓住了对方背后的手戟,眼瞅着就要将对方拉下马的时候却发现,太史慈也抢过了自己的战盔。就在二人打得难舍难分的时候,双方的大部队也跟过来了,两人见状只好各自收兵。
曾与孙策单挑,被俘后获重用
孙策虽然兵马数量不多,但其事业发展的速度却非常快,到了公元196年的时候,他已经将刘繇逼上了绝境。
在许劭的建议下,刘繇逃到豫章投靠刘表,而完成护送任务的太史慈则带着人逃到了深山,并自称丹杨太守。不久后,太史慈得知了这样一个消息,孙策虽然平定了宣城以东的地区,但泾县以下还有六个县没有被打下来。发觉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后,太史慈马上带着为数不多的将士进驻泾县,设立正式的办公机构,同时还吸纳了不少山贼以扩充兵力。虽然太史慈很想帮刘繇收复失地,可孙策并不想看到这样的局面,于是,他立刻亲率大军攻打泾县。
在军事作战方面,孙策是有能力的,他很快就拿下了泾县并擒获了太史慈。见到这个昔日想置自己于死地的猛将,孙策顿时有了爱才之心,他亲切地握着太史慈的双手调侃道:“太史将军还记得咱们在神亭的那一场遭遇战吗,如果我当时被您拿下了,您会怎么处置我呢?”太史慈不客气地说:“那就不好说了。我今天落在了你的手里,要杀要刮随便你!”听对方这样说,孙策大笑地说:“今后的创业路,咱们俩一起闯荡,如何?”说罢,孙策马上拜太史慈为门下都督,回到自己的大后方时还给予了对方兵权。不得不说,孙策这样安排还是有一些冒险的,因为对方刚刚投降,这时给予他兵权,很容易给自己惹来大麻烦。
公元197年,刘繇在豫章因病去世,他麾下数万将士失去了老板,他的三个儿子失去了父亲。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孙权希望得到这些将士。出于笼络人心和对刘繇的尊敬,刘繇遗孤也应当给予妥善的安置。那么,这件事情应该谁去办呢?孙策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太史慈。当孙策把想法说出来的时候,部下们都提出了反对:“太史慈是刘繇的部下,而且还是他的同乡,他要是去办这件事,恐怕回不来了。”虽然大家都反对,不过,孙策却态度坚决地让太史慈前去。事实证明孙策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太史慈很快就带着一万多兵马和刘繇遗孤回来了。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太史慈自跟随孙策以后似乎并没有参与过多少关键战役,这也是很多人指其“能力被高估”的关键原因,不过,在笔者看来,那是因为孙权交给了其一个更重要的工作——守护吴地南方区域。当时,我们的一个济宁老乡、刘表的侄子刘磐屡屡给孙策制造麻烦,无奈之下,孙策只好任命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并让其对抗刘磐及周边的山贼团伙。孙权成为集团新任老板后,太史慈也一直默默守护着吴地的西南方向,直至在公元206年去世。
离世前,太史慈感叹:“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持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虽然在年仅40岁的时候就英年早逝,可太史慈却说出了这样一番充满了英雄气概、豪情壮志的话语,让人不得不心生佩服之情。
陈寿暗动心机,太史慈被拔高
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史料,关于太史慈参与过哪些具体的战役描述很少,为什么陈寿还要给予他那么高的地位呢?将其和刘繇、士燮合并到一个传记,陈寿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在笔者看来,恐怕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陈寿个人推崇太史慈。《三国志》最受争议的一个地方就是行文过于简洁,如果不是青梅煮酒一类极其重要的事件,陈寿在编撰时都不会对人物的言语进行详细表述。太史慈既不是一方诸侯也不是谋略家,没有展示出高人一等的智谋,只是一名战将而已,而陈寿却对其言语给予了最大程度的表述,笔者认为,单凭这一点,陈寿应该是非常喜欢甚至是推崇太史慈的。
其二,陈寿所处的政治环境使然。怎样的一种政治环境,决定了陈寿必须得这样处理太史慈的个人传记呢?那是因为司马氏对“以孝治天下”的强调。司马氏对孝行的重视程度到底有多高?古代的“二十四孝”中有五个出自于晋朝,其中,卧冰求鲤的王祥、埋儿奉母的郭巨、扼虎救父的杨香、闻雷泣墓的王裒都是来自于西晋。
公元266年二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然后自己登基当了皇帝。公元280年,晋灭吴后统一了天下,而陈寿也完成了《三国志》的编撰。笔者认为,陈寿对《三国志》投入了太多心血,他也应该很清楚要想让这部作品一直传下去,就应该要站在司马炎的角度考虑编撰问题。陈寿被誉为“一代良史”,他会为了迎合司马氏而放弃绝对客观的修史态度吗?他的确这样做了,证据也不难找,因为《三国志》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的做法,史学界对此也是有相应评价的。陈寿给司马氏“打掩护”的最重要表现,应该就是让太史慈在《三国志》中得到一个足够高的排位,因为把太史慈捧得越高,就越显示西晋对孝行的重视。
太史慈为什么能够打响自己的名气?其一是因为他替郡守完成了送奏章的工作,其二是因为他援救我们的济宁老乡孔融。在救孔融这件事上,我们看到了他的英勇无畏,可我们也要承认,他之所以要援救孔融,完全是因为奉了自己母亲的命令。我们在《太史慈传》中就能发现,太史慈之母对儿子的话里,反复强调当儿子的责任,太史慈对孔融的话里,则强调自己是在按照母亲的话办事,这不正好强调了“孝”这个字吗?陈寿在编撰《三国志》的时候,凡是有孝顺父母等长辈、友爱兄弟、关心同事行为的人,陈寿都会传记中写出来,可要是说足够具体详细的言行,只有太史慈享受到了这个“待遇”,陈寿为什么要这样写?这让我们不得不怀疑其用心,因为要想让《三国志》一直传下去,他必须得找出一个大孝子。
东汉奉行“以孝治天下”,三国时期的孝子多得是,为什么非要选太史慈?比如,二十四孝之一、“怀橘遗亲”主人公陆绩被后人称为“三国第一孝子”,陈寿为什么不选他?在笔者看来,那是因为陆绩是东吴建国后的臣子,政治身份太过明显,而太史慈虽然为孙氏集团服务过,但孙权公元229年称帝时,太史慈已经去世十多年,其政治身份特点并不明显。所以,为了迎合司马氏,陈寿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人选,综合各个方面来看,太史慈是最合适的。
文/宋延坤
数不尽的三国风流,谈不完的奇闻轶事。写了这么久三国,发觉没提到一个东吴人士,特地挑了一人。“ 长七尺七寸,美须髯 ”这身高还自带美髯,绝对具有代表性, 太史慈,字子义 。
太史慈从小就好学,大了就在郡里谋了个差事。那时候他所在的州和郡意见不合,需要审判的案件, 谁先送上去就听谁的,也不分是非曲直 。有一次州里的奏章先出发了,郡里很着急就派太史慈去送。太史慈也是星夜赶路快马加鞭,好不容易赶到了州吏的前面,他骗人家拿出奏章然后一刀劈了,“ 慈已先怀刀,便截败之 ”。
人家当然不肯放过他,又骗人家说“你没交奏章,我做的也很过分,都要担心受惩罚不如一起跑路吧”, 人家是跟着他跑了,太史慈又转头回来递了奏章,任务达成,自此闻名州郡 ,但也得罪了州里,只好避祸辽东,“ 由是知名,而为州家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陈寿给太史慈的评价是“ 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 ”,太史慈是个名扬天下的义士,忠孝两全。孔融多次善待他的母亲,等到北海被黄巾围困时,母亲就让太史慈过去报恩。
太史慈也是了得, 拜会孔融后就耍了个疲兵之计 ,连续两天出城练箭,敌兵一开始很紧张地防备着,第三天也再听说太史慈出门,都懒得站起防备了。太史慈趁机策马而过,敌兵想追时被太史慈的箭术惊到了,就这么让太史慈突出重围请来援军。
在这里还要提一句太史慈的母亲, 家教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很大, 太史慈能以信义闻名,功劳绝对要分他母亲一部分。看看他母亲说的话“ 我喜汝有以报孔北海也 ”, 孔融待之以恩,太史慈报之以命, 那可是万人从中穿梭而过。
太史慈武勇为人称道的就是这一战了吧, 神亭岭大战孙策,结果算是平手 ,孙策夺过手戟,太史慈抢过兜鍪。曲阿小将的传说也来源于此,“ 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 ”,一个骑卒面对东吴诸将,到底打没打? 不清楚 。
孙策也是一眼就看出太史慈是守信之人,招降太史慈当场就派他回去策反军队。离开前太史慈承诺,“ 古人报生以死,期於尽节,没而后已 ”,话虽如此,手下人都怕太史慈一去不返。只有孙策不觉得,“ 其心有士谟,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诸君勿复忧也 ”,看这就是对义士的评价,轻生死重然诺,太史慈也不负所望。
此外太史慈还是位神射手,“ 猿臂善射,弦不虚发 ”。北海突围时,一射一准,“ 又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 ”。讨贼时,一箭把人手钉在柱子上,“ 矢贯手著棼 ”。
如此太史慈谁人倾慕?北海孔融,平原刘备,江东孙策,许昌曹操 。曹操是给太史慈送了一盒当归,当归哪里?中原呗。不过太史慈战绩没那么出彩,建安十一年逝去,那会儿曹操还忙着打乌桓,中原没挑起什么大战,所以战绩较少。
最喜欢的还是是太史慈的处世态度,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提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乱世出英雄,不外如是。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lishidiangu/155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孙坚笑退几万兵
下一篇: 太史慈练箭迷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