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
出自《伤寒论》
【组成】甘草二两,炙(6g)干姜一两半(6g)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5g)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虚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方解】本方治证乃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之候。阳气不能温煦周身四末,故四肢厥逆,恶寒踡卧;不能鼓动血行,故脉微细。《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心阳衰微,神失所养,则神衰欲寐。肾阳衰微,不能暖脾,升降失调,则腹痛吐利。此阳衰阴盛之证,非纯阳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寒,回阳气,救厥逆。故方中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入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臣以辛热之干姜,入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之力大增,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综观本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回阳救逆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细为辨证要点。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真热假寒者忌用。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而见休克,属阳衰阴盛者。
【附方】
1.通脉四逆汤(《伤寒论》) 甘草二两,炙(6g)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20g)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9~12g)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功用:破阴回阳,通达内外。主治:少阴病,阴盛格阳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若“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加猪胆汁半合(5m1),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2.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 甘草二两,炙(6g )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5g) 干姜一两半(9g) 人参一两(6g)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功用: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主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踡卧,脉微而复自下利,利虽止而余证仍在者。
3.白通汤(《伤寒论》)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6g)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15g)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功用:破阴回阳,宣通上下。主治:少阴病,阴盛戴阳证。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加猪胆汁一合(5m1),人尿五合(25m1),名“白通加猪胆汁汤”。
4.参附汤(《正体类要》) 人参四钱(12g) 附子炮,去皮,脐,三钱(9g) 用水煎服,阳气脱陷者,倍用之。功用:益气回阳固脱。主治:阳气暴脱证。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均为《伤寒论》中治疗少阴阳虚证的主要方剂,是在四逆汤基础上,加减衍化而来,但各有深意,应用时须加以区别。
通脉四逆汤证除“少阴四逆”外,更有“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等,是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所以在四逆汤的基础上重用姜、附用量,冀能阳回脉复,故方后注明“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若吐下都止,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是真阴真阳大虚欲这危象,故加苦寒之胆汁,既防寒邪拒药,又引虚阳复归于阴中,亦是反佐之妙用。是以方后注明:“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四逆汤证原有下利,若利止而四逆证仍在,是气血大伤之故。所以于四逆汤中加大补元气之人参,益气固脱,使阳气回复,阴血自生。临床凡是四逆汤证而见气短、气促者,均可用四逆加人参汤急救。
白通汤即四逆汤去甘草,减少干姜用量,再加葱白而成。主治阴寒盛于下焦,急需通阳破阴,以防阴盛逼阳,所以用辛温通阳之葱白,合姜、附以通阳复脉。因下利甚者,阴液必伤,所以减干姜之燥热,寓有护阴意。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是阴寒盛于里,阳气欲上脱,阴气欲下脱之危象,所以急当用大辛大热之剂通阳复脉,并加胆汁、人尿滋阴以和阳,是反佐之法。原文有“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方后还有“若无胆,亦可用”,可知所重在人尿。这些都是白通加猪胆汁汤证治精细之处,与通脉四逆汤之“无猪胆,以羊胆代之”之反佐法,皆有深意,须详加领悟。
参附汤为峻补阳气以救暴脱之剂。除上述主治外,凡大病虚极欲脱,产后或月经暴行崩注,或痈疡久溃,血脱亡阳等,均可用本方救治。但一俟阳气来复,病情稳定,便当辨证调治,不可多服,免纯阳之品过剂,反致助火伤阴耗血。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2.方论选录
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卷7:“今此四逆汤,乃治病在于里之阴者用也。且下利清谷,脉沉无热,四肢厥逆,脉微,阳气内虚,恶寒脉弱,大吐大下,元气内脱,若此诸证,但是脉息沉迟微涩,虚脱不饮水者,皆属于阴也。必以附子为君,以温经济阳,以干姜为臣,辅甘草为佐为使,以调和二药而散其寒也。”
【临床报道】
潘氏等用四逆汤加味治疗96例单纯性晕厥,其中男性28例,女性68例,年龄18~58岁,平均39岁。晕厥或先兆晕厥同时伴下列情况之一:1舒张压≤6.67kPa和(或)收缩压≤10.7 kPa或平均动脉压下降25%以上;2窦性心动过缓,心律
【实验研究】
四逆汤体外实验可以促进大鼠胸主动脉环的舒张,促进缺血动脉环一氧化氮的合成与释放。刘氏等人采用SD大鼠,预先用肾上腺素使大鼠胸主动脉环达到最大程度的收缩,然后分别加入四逆汤与硝酸甘油(NTG)进行比较,测定大鼠胸主动脉环的张力及K-H液中一氧化氮(NO)的浓度。结果:四逆汤与硝酸甘油均可诱导胸主动脉环的扩张,促进缺血动脉环NO的合成与释放,表明二者均有舒张动脉的作用。但药物洗脱实验发现,四逆汤组除去药物后,重复缺血,动脉环NO的合成与释放基本不受影响,而硝酸甘油组动脉环合成与释放的NO比单纯缺血组更少。[刘筱蔼,等.四逆汤体外对大鼠缺血胸主动脉环张力及其释放NO水平的影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2;2(8):28]
张仲景的四逆汤配方是:附子(制)300g,干姜200g,炙甘草300g。
为棕黄色的液体;气香,味甜、辛。
功能主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炮制方法
附子、甘草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干姜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另器保存,姜渣再加水煎煮1小时,煎液与蒸馏分离挥发油的溶液合并,滤过。
再与附子、甘草的煎液合并,浓缩至约400ml,放冷,加乙醇1200ml,搅匀,静置24小时,滤过,减压浓缩成稠膏状,加水适量稀释,冷藏24小时。
滤过,加单糖浆300ml、防腐剂适量与上述挥发油,加水至1000ml,搅匀,灌封,灭菌,即得。
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为少阴病主方,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其组成药对贯穿于少阴病始终,四逆汤的主要功效为回阳救逆。《伤寒论》原文:治下利清谷,三阴厥逆恶寒,脉沉微者。对凡是阳虚引起的汗出恶寒、头冷痛、腹痛、水肿、手足冰凉、下利清水、完谷不化、背凉如水、畏寒倦卧、夜尿频多等用四逆汤加减,均获良效。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对四逆汤的功效做一个详细的了解吧。
四逆汤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剂。凡属阴盛阳衰或阳气将亡而见吐利、脉微肢厥之证,均属本方的适应范围。因该方治四肢厥逆为其特长,故有?四逆?之称。曾有人对四逆汤之名作这样的解释:?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也此汤中发阳气,却散阴寒,温经暖肌,是以四逆名之。?足可见仲景立方名之中寓治厥之义。
四逆汤的功效1、当归四逆汤能改善血液循环:当归、桂枝、芍药、细辛均有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2、镇痛和镇静身体、缓解解痉作用:当归、桂枝、芍药、细辛均有镇痛、镇静作用,当归、芍药、甘草有解痉作用。
3、抗菌和消炎作用:中医药中的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霉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当归具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还具抑制胃液分泌.促进溃疡愈合等作用。
四逆汤的功效是什么?看了以上内容相信您也有所了解了。四逆汤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的效果。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的病症。如果有上述病症,就可以服用四逆汤,可以治疗低血压,休克,急性肠炎,食物中毒等病症所致的症状。
【方名】
当归四逆汤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温里剂-温经散寒
【组成】
当归(12克)
桂枝(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通草(6克)
大枣(8枚,擘[bo])
炙甘草(6克)
【方诀】
【功用】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
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本方常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无脉症、雷诺病、小儿麻痹、冻疮、妇女痛经、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血虚寒凝者。)
【用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斟酌。
【方解】
本方证由营血虚弱,寒凝经脉,血行不利所致。素体血虚而又经脉受寒,寒邪凝滞,血行不利,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端,营血不能充盈血脉,遂呈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此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温,与四肢厥逆有别。治当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本方以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细辛组成。方中当归甘温,养血和血;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为君药。细辛温经散寒,助桂枝温通血脉;白芍养血和营,助当归补益营血,共为臣药。通草通经脉,以畅血行;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养血,共为佐药。重用大枣,既合归、芍以补营血,又防栓枝、细辛燥烈大过,伤及阴血。甘草兼调药性而为使药。全方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温阳与散寒并用,养血与通脉兼施,温而不燥,补而不滞。
【化裁】
治腰、股、腿、足疼痛属血虚寒凝者,可酌加川断、牛膝、鸡血藤、木瓜等活血祛瘀之品;若加吴茱萸生姜,又可治本方证内有久寒,兼有水饮呕逆者;若用治妇女血虚寒凝之经期腹痛,及男子寒疝、睾丸掣痛、牵引少腹冷痛、肢冷脉弦者,可酌加乌药、茴香、良姜、香附等理气止痛;若血虚寒凝所致的手足冻疮,不论初期未溃或已溃者,均可以本方加减运用。
【附方】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论》)、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附注】
本方是养血温经散寒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为辨证要点。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59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流行性乙型脑炎恢复期的中医调理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