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背东西的歇后语:★【背鼎锅跳加官】——费力不讨好★【背鼓进祠堂】——一副挨打的相★【背鼓进庙】——找锤★【背门板上街】——好大的牌子★【背菩萨下河】——淘神★【背起棺材过黄河】——连后路都准备好了★【背石头上山】——自找麻烦;硬吃亏★【背死人过河】——吃力不讨好;费劲不落好★【背媳妇烧香】——吃力不讨好★【背油桶救火】——惹火烧身★【背着醋罐子讨饭】——穷酸★【背着粪筐上银行】——臭钱★【背着粪篓满街窜】——找死(屎)★【背着甘蔗上楼梯】——步步高,节节甜★【背着棺材上战场】——往最坏处想;豁上命★【背着哈哈镜走路】——不怕后人见笑★【背着孩子爬山】——要上都上★【背着脚扣上梯子】——多此一举★【背着喇叭坐飞机】——吹上天了(比喻过份的说大话。)★【背着灵牌上火线】——拼啦★【背着马桶出差】——走到哪儿臭到哪儿★【背着棉花过河】——负担越来越重
多元输入法(多元汉字与图形符号输入法)自带有九万条词汇,其中符合题意的词汇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是成语,不是歇后语。网上解释如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yān fù。意思是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出处】《新序·杂事》
【原文】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典故】有一年,魏国的东阳地方向国家交售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为此,满朝廷的大臣一齐向魏文侯表示祝贺。 魏文侯对这件事并不乐观。他在思考:东阳这个地方土地没有增加、人口也还是原来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钱粮布帛呢?即使是丰收了,可是向国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这必定是各级官员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来的。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 年 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 年 前,魏文侯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将羊皮统子反穿在身上,皮统子的毛向内皮朝外,那人还在背上背着一篓喂牲口的草。
魏文侯问道:“你为什么反着穿皮衣背柴禾?”
那人回答说:“我很爱惜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坏了,特别是背东西时,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听了,很认真地对那人说:“你知道吗?其实皮子更重要,如果皮子磨破了,毛就没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吗?”
那人依然执迷不悟地背着草走了。
如今,官吏们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钱粮布帛而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这跟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行为不是一样的吗?
于是,魏文侯将朝廷大臣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讲了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难以巩固。希望你们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被一点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实质。”
众大臣深受启发。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基础是根本,是事物赖以存在的依据,如果本末颠倒,那将是得不偿失的。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xiehouyu/94435.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关于做寿、祝寿、过生日的歇后语
下一篇: 小葱拌豆腐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