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研究人员发现,孕妇服用广泛使用的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会增加新生儿患持续肺动脉高血压的风险。
来自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和其他北欧4国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医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的研究以1996年至2007年间丹麦、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共计超过160万名孕妇及其新生儿为对象。研究结果显示,服用ssri类药物的孕妇所产婴儿患持续肺动脉高血压的几率为千分之三,比未受此类药物影响的婴儿患这种病的几率高1倍。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血压是一种罕见且十分严重的疾病,会导致新生儿呼吸困难、血液供氧不足,甚至心力衰竭。
研究课题负责人海勒?基勒说,医生在对患抑郁症的孕妇实施治疗时应尽量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对于需接受ssri类药物治疗的孕妇,应提前告知风险。
ssri类药物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迄今已有数十种产品,使用广泛。研究报告指出,抑郁心理在妇女怀孕期间比较常见,超过7%的孕妇患有抑郁症。此外,中度及重度抑郁症患者普遍服用ssri类抗抑郁药。
孕期这些药物不能碰
以下药物孕期要避免,特别是在妊娠早期:
沙利度胺,著名的“反应停”事件主角。上世纪50年代末用来治疗孕期晨吐,但会引起新生儿先天性四肢畸形。
维生素A补充剂或衍生药物(如阿维A酯和异维A酸)。高剂量维生素A会引起胎儿心脏、大脑以及脊髓的畸形。
某些抗癌药物和抗炎药物(比如用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炎症性肠病的药物)。这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胎儿免疫系统的发育。
酒精。长期或大量饮酒会导致胎儿酒精综合症,新生儿长大后头颅以及体型较正常人矮小,并存在学习、行为困难。
其他药物如抗癫痫药苯妥英钠,抗凝药华法林,丙戊酸钠和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都与严重出生缺陷有关。
这些药孕期服用反而更安全
孕期有一些疾病,比如癫痫或抑郁症,若不加治疗,对于胎儿的发育反而不利,因为会增加胎儿出生缺陷的风险。
患有慢性病的孕妇在孕期停药可能会对胎儿造成更大的伤害,这些药物可能包括抗抑郁药、哮喘吸入药物等。因此,孕期继续服药反而更安全。
可用可不用,那就别用了
真正会致畸和孕期真正需要服用的药物都很少,大部分药物都处于可用可不用之间。比如感冒,可以选择吃药,当然更好的选择是喝水、休息,等其自然康复。
对于孕期这种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小编中肯建议是,能不用就不用,实在要用,也请仔细读药品说明书,并咨询医生或药剂师分析用药利弊,以安全用药。当然,还是要少用。
抗抑郁药一般都会有一些副作用,所以建议大家不要吃药,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出去走一走,不要每天都在床上躺着,抗抑郁药最有效的时间是一个星期,但是多吃会导致身体有一些不良反应。产后掉头发,大便干燥,肚子疼这些都是常见的妇科疾病。
产后吃抗抑郁药物多久有效
异丙肼是上世纪50年代问世的第一个抗抑郁药物。异丙肼原是一种抗结核药,因有多说、多动、失眠和欣快感等中枢兴奋作用,1957年试用于抑郁病人并获得成功。动物实验证实其可逆转利血平引起的淡漠、少动,同时,脑单胺含量升高。推测其中枢兴奋和抗抑郁作用是因为大脑单胺氧化酶受抑制单胺降解减少,使突解间隙单胺含量升高的缘故。从而提示了动物行为和大脑单受类递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为精神药理和精神疾病病因学研究奠定的基础。属于这一类的还有异卡波肼、苯乙肼、反苯环丙胺等。这些药物曾一度广为应用,不久因陆续出现与某些食物和药物相互作用,引起高血压危象、急性黄色肝萎缩等严重不良反应而被淘汰。80年代后期出现了新一代半日受氧化酶抑制剂,即可逆性单胺氧化酶一个亚型(MAO-A)抑郁剂,它的特点是:1对MAO-A选择性高,对另一种同功酶MAO-B选择性小,故仍可降解食物中的酷胺,从而减少高血压危象风险。2对MAO-A抑制作用具有可逆性,仅8-10小时即可恢复酶的活性,而老的半日胺氧化酶抑制剂抑制时间长达2周之久,因而也降低了与食物相互作用的危险。主要产品有吗氯贝胺,剂量150-450mg/d,分次服。据称疗效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相当。虽比老的半日胺氧化酶抑制剂安全,但仍应注意体位性低血压及潜在的食物、药物间相互作用,一般也不作为首选药。它的化学结构与氯丙嗪相似,原以为可能是一种新的抗精神病药,但临床试验结果大出所料,该药对精神分裂症无效,却能改善抑郁心境。以后又经大量,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实,从而取代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一跃成为抑郁症治疗的首选药,垄断抗抑郁药市场长达30年之久。三环类抗抑郁药共有产品10余种,我国除丙咪嗪外还有阿米替林、多虑平和氯丙咪嗪。马普替林虽为四环结构,但药理作用与三环类抗抑郁药一致。三环类抗抑郁药的适应证为各种类型抑郁症,有效率约70%-80%,起效时间1-2周,剂量范围50-250mg/d,缓慢加量,分次服。因镇静作用较强,晚间剂量宜大些。治是紧接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之后的另一类抗抑郁药,以丙咪嗪为代表。疗范围血药浓度丙咪嗪和阿米替林为50-250ng/ml。三环类抗抑郁药临床应用时间最长,药理作用研究得也最多最充分,简言之,其主要药理作用为:1阻滞单胺递质(主要为肾上腺素和5-HT)再摄取,使突触间隙单受含量升高而产生抗抑郁作用。2阻断多种递质受体,它与治疗作用无关,却是诸多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如阻滞乙酰胆碱M受体,可能出现口干、视力模糊、窦性心动过速、便秘、尿潴留、青光眼加剧、记忆功能障碍;阻滞肾上腺素a1受体,可能出现加强哌唑嗪的降压作用、体位性低血压、头昏、反射性心动过速;阻滞组胺H1受体,可出现加强中枢抑制剂作用、镇静、嗜睡、增加体重、降低血压;阻滞多巴胺D2受体,可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内分泌改变。
产后都有哪些常见疾病
一个宝宝的降生给全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家人们不能只关注到宝宝的健康更要紧的是关注宝宝妈妈的健康,这时候的女性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非常脆弱的,特别需要家人的关爱,如果照顾不好还会引起一些疾病,那么产后会有哪些疾病呢?
1、产后腰腿疼痛。分娩时要消耗大量的体力,产后产妇长时间待在床上,活动过少,或锻炼方法不恰当,过早地参与劳动,这些原因都会导致腰腿酸痛。产后腰腿酸痛一般都是生理性的变化,可以自行恢复。产妇在月子期间注意劳逸结合,保证营养的供给,就可以恢复的很好。如果产后腰痛症状不见减轻反而加重的话,最好去医院就医。
2、子宫恢复不良。产后宫缩可引起腹部疼痛。宝宝在吮吸乳头的时候会反射性刺激子宫收缩,产后腹部疼痛可进行局部热敷。如果产妇有恶露不尽要考虑是否患有子宫内膜炎症,必要时要去就医,做B超检查,看是否有胎盘残留。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或做手术。
3、产后抑郁症。第一次做妈妈,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会比较大,不知道如何照顾宝宝,无法应对角色的转变,有些新妈妈会出现感情脆弱、焦虑,严重的会出现自杀倾向。通常在产后三两天内会出现这种病症,在10天左右就会减轻或消失。如果病情持续加重的话,需要注意产妇是否患上了产后抑郁症。
4、产后尿失禁。这种病症苦恼了很多新妈妈,在咳嗽和打喷嚏时很容易就控制不住,在众人面前极其尴尬。这是因为在生产过程中膀胱和产道组织受损伤,尿道松弛失去了应有的功能。新妈妈可多多练习宫缩运动,如:练习中断排尿法,在一段时间后可恢复盆底的肌肉收缩能力,可改善或治愈尿失禁的问题。如果长期未见症状好转,新妈妈就要去产科或泌尿科里就医。
5、乳房发炎。哺乳的妈妈需要特别注意。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乳房的清洁,每次不如前要洗手,用温水擦洗乳头。根据医生的方式涂抹药物,促进乳头的愈合。乳头破裂严重的,要停止哺乳,将奶水挤出再喂哺。
自闭症具体的致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确,目前的科学研究只给出了一个较为笼统的说法,即自闭症是由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占主导。以下是一些可能增加自闭症患病风险的高危假说:
遗传因素
家族遗传史:即家族成员的?“共患率”。研究显示,如果家族成员有精神类疾病病史或就是自闭症人士,孩子患有自闭症的概率也会增加。与普通人群对比,自闭症患者的兄弟姐妹生出自闭症孩子的几率更高,如果头胎自闭症,二胎患病率也会明显是高于普通人群。
基因突变: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发生变异可能导致自闭症的发病率增加,但由于与自闭症相关的基因数量较多,目前还无法精确定位到底是某一个或几个基因的突变,以及具体的变异方式。
环境因素
孕期感染:母亲孕期发生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孕期缺少叶酸和维生素D、孕期抽烟、酒精中毒等,孩子患上自闭症的几率也会增加。
孕期中的其它高危因素:父母生育年龄过大,超过35周岁,母亲罹患慢性高血压、妊娠前及妊娠期超重、先兆子痫、妊娠期使用抗抑郁药等。
围产期损伤:因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造成婴儿大脑发育不全,早产、难产、新生儿脑部受伤,以及在婴儿期患上脑炎、脑膜炎等疾病造成脑部伤害,增加自闭症的患病风险。
其它因素:免疫系统缺陷,怀孕期子宫感染和孕期并发症、接触化学物质、环境污染、产期和产后健康状况不良等,导致人体神经系统受损,影响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增加幼儿患病风险。?
但以上列举都属于影响自闭症患病的高危风险因素,并不是导致自闭症的直接原因。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提到了遗传基因的重要性,但也并非部分家长想象的那么简单。
针对于遗传基因和自闭症之间的关系,自闭症谱系圈老家长,分子生物学博士秋爸爸给出了几点分析,可供家长参考:
第一,关于自闭症的发病原因,目前总体上来说仍然病因不明。
大量研究表明,在各种神经发育障碍当中,自闭症的遗传因素是最明显的疾病之一。从基因角度进行的研究表明,报道的与自闭症相关的基因多达200多个,遍布所有的染色体,也涉及到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代谢系统、呼吸系统等相关的基因。
《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分册上发表的研究文章显示,200万样本的研究表明自闭症的遗传因素占主导,但依然无法从个别基因上来预测和诊断。但在这200多条基因里,单独拿出哪一个基因,都难以确切解释哪怕5%的自闭症病例。自闭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基因疾病,其中所说的遗传因素,也不是普通人一听到‘遗传’就想到的龙生龙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那么简单。
第二,基因测序筛查的价值非常有限。
部分家长出于寻找病因“治愈”自闭症或是生二胎的目的,寄希望于各种各样的基因测试,希望可以排除自闭症患病风险。
但事实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寻找自闭症背后的基因机制提供了可能,但自闭症的发生涉及到的不仅是某一个基因的突变与否,还涉及到基因序列中的多与少,以及一些基因组非编码区的调控序列,甚至还有基因组当中所谓的垃圾DNA,假基因或非基因的一些序列问题,很复杂。
通俗地说,并不是每一个相关的基因变异都会带来自闭症,所以即使筛查出基因突变,后代也不一定有自闭症,所以基因测序并不能给自闭症的发病、诊断或治疗带来直接的临床指导意见。基因测序目前的主要意义还在于为科研提供样品数据,而非针对于家长的临床指导。
第三,自闭症基因来自父亲还是母亲?
在谈论一个基因到底是好是坏,未必总能得出清晰的结论。因为生命系统,尤其是脑神经系统的运作是一个复杂的分子网络,需要很多个基因、分子的联合作用。对于特定的某个个体的某个行为特特征来说,一个所谓的“坏”基因,完全有可能呈现出某个优秀的行为表现,比如某个基因也许在他身上可能表现出优秀的特质,而当夫妻二人各自带来的多个所谓的优秀基因组合在一起,反而可能出现基因共振、负负得正、物极必反的情况,即孩子出现自闭症表现。
自闭症绝不是一两个基因甚至十来个基因组能够主宰的,夫妻没有必要为一份添堵的基因检测报告而互相埋怨、指责。可以说自闭症是夫妻两个人的贡献,“军功章”里有他一半,也有你一半。
结合大量的科研结果就可以知道,目前还并未没有发现所谓的“自闭症基因”,更无法确定该致病基因是来自父亲还是母亲。自闭症家长要正确看待这种错误提法,不要因为一纸模糊的报告或是其它一些不靠谱的言论影响正常的家庭关系。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253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脆性x综合征研究取得初步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