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组成】炙甘草9克,干姜8克,附子(生用)6克,人参5克。
【用法】煎服法同四逆汤。
【方歌】四逆加参治何为,下利多时阴亦摧。四逆扶阳参滋血,更取中州化精微。
【方解】人参补中益津血,加于四逆汤而治四逆汤证胃气虚衰而津血不足者。
【仲景原文解析】
《伤寒论》第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解析:恶寒、脉微而复利,是说霍乱差后,仍恶寒、脉微而又下利也。利止,指先病霍乱的下利止。亡血者,是指霍乱、吐利期中,津液耗损过甚,吐利虽止,胃气未复,津血大虚,因此出现恶寒、脉微又下利,因以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临证思考】霍乱吐利剧烈,虚人至甚,吐利虽止,胃气未复,津液、血液亡失过多,因而又出现本方证,即论中所谓“昔是霍乱,今是伤寒者是也”。《医宗金鉴》谓“利止亡血,如何用大热补药?利止当是利不止,亡血当是亡阳。”这不但未识透文义,而不知温中滋液之理。试看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各条证治,亦多属胃气沉衰、津血欲竭重证,舍大热补药如四逆汤辈,又何足以振兴其沉衰,而能生津液益血?亡阳即由亡津液所致,不能一见“阳”字,一律简单作热看。
【辨证要点】吐利后,胃气虚衰,脉微弱者。
一、? ? 附子汤:在朱鸟汤证之前
1、主症:
(1)背部特别怕冷发冷,“口中和”,嘴巴不渴
可先用艾炙膈关或关元穴,或直接炙背。
区别于:
1〉背冷如巴掌大,是痰饮
2〉背微恶寒,口非常渴——白虎加人参汤
(2)骨节酸痛,手脚冷、手脚痛,而脉是沉
2、临床:补阳气、驱风寒、通四肢
(1)月经痛:
1>手心烦热的,温经汤证;
2>手脚冰冷、手脚酸痛的,附子汤。
(2)治驼背,小孩子有驼背的习惯,是膀胱经气不够,吃附子汤背会比较挺。挺起来难过,有痰牵引,用附子加引痰的药
(3)水毒体质的人怀孕时容易流产,可使用附子汤固带脉
(4)莫名其妙背部怕冷
3.方剂组成
炮附子2枚? 茯苓3? 人参2? 生白术4? 芍药3
人参:补精液
茯苓、芍药:让身体把水拉下来,让附子转上去
白术:利腰脐间(带脉)血,固带脉
二、? 当归四逆汤(把阳气引到血里的方子,将心火引入命门,补肾阳)——补血补气
1、主症:
1)脉微而弱,几乎把不到;
2)“身痛如掣” 不动的时候不痛,动的时候会扯到一下痛(寒在血分,寒在气分不会扯到)。
区别于附子、真武汤(酸痛)的身体痛
3)手足厥寒,手指头忽冷忽热
2、临床:
1>治手指头冷掉的雷诺氏症,冻疮,久寒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
2>盲肠割掉的人,小腹旁容易闷痛,很烦的闷痛,当归四逆汤加萸姜附
3>下腹腔淋巴结节
4>治血冷、血虚引起的多种杂病。如:月经痛、心脏病、头痛、牙痛、睾丸病、盲肠炎高血压、脑梗塞。
5>各类肠胃病
6>盲肠炎,90%是当归四逆汤
3.方剂组成
当归3? 芍药3? 桂枝3? 细辛3 木通3 炙甘草2 大枣25枚
当归:把阳气引回血分
大枣:补血分,25颗(群阳会,炙甘草汤是群阴会)
大枣越多,吸到的营养越往血分去。
细辛:治血分有寒,扯痛
木通:导赤药,将心火压到小肠,再通膀胱,从尿排出来(引心火入小肠的药)
4.方剂的对比
(1)当归四逆汤与吴茱萸汤:
标准的当归四逆汤证是: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比较不会烦
吴茱萸汤证:烦躁,呕吐,头痛,人比较烦
(2)当归四逆汤与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属于当归桂枝剂,把阳气抓回来;
四逆汤属附子剂,把阳气推出去。
5.各种炎症的用药
1>乳腺炎:一开用葛根,接下来柴胡,接下来还可以吴茱萸
2>肺炎、非典型肺炎:麻黄系
3>鼻窦炎:葛根汤
4>中耳炎:小柴胡加减
5>腮腺炎,眼睛发炎,眼白特别红:麻杏甘石;厥阴火上逆,用吴茱萸汤退
咽喉、扁桃体,阳证用麻杏甘石;阴证用麻附辛
6>痈疽发背,背上长疮:桂枝汤
7>肋膜炎:陷胸汤,小青龙汤
8>肠炎,急性肠炎:葛根芩连汤
9>胆囊炎:少阳病和阳明病掺杂引起
三、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
手足厥逆,脉细欲绝——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
内有久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
本篇文章讲伤寒论厥阴病中的一个重要药方:当归四逆汤,其组成为:
当归四逆汤 7味 :
当归三两? ? 桂枝三两。去皮? ? 芍药三两? ? 细辛三两? ? 甘草二两。炙? ? 通草二两? ? 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其组方其实就是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通草细辛。
桂枝汤是用来补表里虚的,而当归通草细辛是通血的运行的。因此这个药方整个就是用来通血的运行的。
这个药方还有一个变种药方,就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吴茱萸生姜都是热药,加上之后,相当于带动热血运行,那就是除寒痹的灵丹妙药。
但是,由于桂枝运行血偏表,因此这个药主要针对上焦(表)寒痹起作用。
接着再说说什么是厥阴病:厥阴病是人体气血都非常虚弱的一种病,因为人体气血很少,也就是人体的阴阳都很少,所以大部分厥阴患者都是体寒的。但是,如果患者在局部为阴更少,则局部可能产生热。比如,上焦有热说胡话,或者下焦有热小便黄,都是可能发生的。
上面是背景知识介绍,下面讲讲姚老对此方的应用。
姚老讲了四个病例:
第一个是单纯的厥阴风寒表证,就是说在气血都很匮乏的状态下,表有寒,且表血流不畅(痹)
第二个是厥阴表证兼里,就是说在气血都很匮乏的状态下,表有寒,而里可能阴虚而导致有热。
第三个是厥阴表有风湿,还有瘀。
第四个是错杂证候,寒热风湿瘀都有。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病历:
1、皮肌炎(类似风湿性关节炎,湿疹等)
患者症状:四肢相当冷(说明脾胃寒)脉沉细(说明气血少,是厥阴)她脚上有一个一个的结节,结节有点轻度压痛(说明有瘀血)
诊断:厥阴风寒表证(解释:厥阴病本来就是个里病,厥阴风寒表证的意思是,不是单纯的里病,而是表里均病)
用药:当归四逆汤加田七。
道理:姚老认为,当归四逆汤针对血滞效果较好,针对血淤,药效就不够了,所以要加上三七来除血瘀。
当归四逆汤中,甘草大枣补脾胃,算是补里。桂枝芍药运行血,算是补表,当过细辛通草都是贯通表里,因此这个药方是表里兼治,但是里只到脾胃,不涉及肝肾。
此外姚老还指出,如果单纯用雷公藤这样电动活血化瘀通窜药,治不好患者的病。
这是必然的,因为患者是厥阴病,单用雷公藤哪里有那么多气血供雷公藤通窜?如果患者身体强健,就是局部感湿寒,手部变性风湿,那么单用雷公藤应该能治好。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病历:
2、精神分裂症(亢奋型)
患者症状:毫无目标的骂詈不休,语无伦次,彻夜不寐,难以安坐,到了丑时,诸症加剧。(这种情况叫做谵语,通常是上焦有热导致的。)
诊断:厥阴病,寒包火,热在上焦。
姚老的诊断根据是:丑时加重(半夜1-3点)。因为根据人体气血运行的子午流注理论,丑时是人体的足厥阴肝经当令,这时候疾病得旺时而甚。因此断定此人为厥阴病。
另一个依据是,患者手足厥冷,脉细如丝。说明患者气血不足。患者并不是阳明高热而导致的亢奋型精神病。
用药:当归四逆汤加左金丸
道理:左金丸就是黄连加吴茱萸。黄连除上焦热,吴茱萸温中。当归四逆汤运血通滞,里面没有寒凉药,算温补。再用吴茱萸温补,最后只用黄连除上焦火。
那么,如果单纯用黄连除上焦火,患者是不是就不谵语了呢?应该是的。但是这样做,会导致患者陷入更为可怕的抑郁状态,因为患者的整体寒凉没有解决,精神疾病并不会痊愈,只是转换了发作方式而已。
精神疾病除了寒热失调的,还有合并痰湿的,痰迷心窍,这种情况就要用白术茯苓甘遂芫花之类的化痰除湿药。
我们再来看第三个病历:
3、硬皮病(类似第一个皮肌炎,也是风湿表病)
患者症状:手掌发黑二十多年,双手指肿胀活动不灵及手指疼痛十多年。手的皮肤变厚,变硬,变得像蜡一样光,像镜面一样光,也有十几年了。
诊断:厥阴风寒表症(与第一个相同),瘀血阻痹,有湿,有郁热,有饮,气虚甚于血虚。
姚老的诊断依据是:
第一,有寒:冬天病就厉害,手指变紫暗,到春、夏、秋,这个紫暗就基本消失,一遇寒冷,比如一吹空调就就变紫暗,洗热水就会好一点。寒主痛;一遇寒,她的皮肤就增厚,她手上的皱纹就逐渐消失,以后就慢慢变成蜡样光泽,严重的地方光泽如玻璃。寒主收引;还有脉沉,当然主要是关尺的脉沉,这也是寒象。
第二,有“风”(风就是动):患者眩晕特别厉害,有时候觉得周围的东西都会旋转,这是内风;食指尖相当麻木,嘴唇也有麻木的感觉,这是表风;指关节的风湿性关节炎也是表风。
第三:有瘀血:肾经风湿,腰痛如刀割,这是风湿加上瘀血的痹阻。指尖会有针扎样疼痛,她的腰像刀割样疼痛,她的脉细涩,到了血分当然也可能是瘀血,何况她的指头肿的地方是暗紫色,那往往就是有瘀血了。而且皮肤厚得很,这应该也是瘀血。
第四,有湿:指头肿胀,且很硬很胀,持续了多年,湿性缠绵;腰痛、膝痛与阴雨天有关系;舌苔细腻或者厚浊有裂纹是湿的极限;小便混浊,几乎每天早晨起来的小便都混浊,像洗米的水一样;脉象涩,这也是湿阻经脉的表现。
第五,有郁热:口干口苦;半年以上,上门齿,从第二门齿起,包括犬齿在内,肿胀、疼痛、流脓、出血,就说明这个病涉及到了阳明;甲沟,大拇指、右食指,甲沟发炎,一年发炎好几次。
第六:有饮:腹部绞痛,痛得厉害时就呕吐清水,痛得手都不可触,就是拒按;天旋地转,可能不光是血虚生风,可能中焦有饮阻滞了清阳的上升,所以她还会天旋地转,还会呕吐,难怪脉象弦涩,弦主饮。
第七:气血均虚,气虚更甚:脉象虚弱很明显,很弱。“虚”是浮取按之没有力,“弱”是沉取没有力,而她两个寸部不沉,所以讲它虚,关、尺,尤其尺沉得很,因此能讲它弱;疲倦得不得了,坐在那里就打瞌睡,稍微动一下就一身大汗,这都说明是气虚;门齿发黑,并已开始殃及到其他的齿,有点像四环素牙,说明肾气、肾阳也不足;
用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加阳和汤,加左金丸(黄连与吴茱萸),加黄芪,加炒甲珠,加鹿角霜,加千斤拔,
道理:主要矛盾是厥阴表寒兼饮,厥阴里寒。选方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因为寒重,所以加吴茱萸生姜);有郁热,加黄连;有脾虚,加30g黄芪;有瘀结,加10g炒甲珠;有寒伤肾阳的趋势,又有瘀血,治肾阳、祛瘀血用鹿角霜;有肾经之表,经脉里面有寒湿瘀阻,腰痛如刀割,用千斤拔祛风湿(就是祛肾经表湿)。
患者食指的脓头一直很难消,一碰到就痛,用了阳和汤,就是从肾治疗,肾由阳气虚,寒深入到肾经,产生了瘀毒。
阳和汤成分:熟地(一两) 肉桂(一钱,去皮,研粉) 麻黄(五分) 鹿角胶(三钱) 白芥子(二钱)姜炭(五分) 生甘草(一钱)
其中熟地肉桂鹿角胶补肾阳,姜和白芥子补中上焦阳,麻黄除表湿痹。
我们再看最后一个病例:
4、硬皮病
诊断:厥阴表寒病,太阳病,湿重,寒轻,郁热
与上一个病例的区别是,潮湿程度超过了第三例,寒的程度却没有第三例那么厉害。下焦有湿热。脚肿,凹陷性水肿;手肿,手背肿,手指肿,但不像第三例那样很厉害的胀,而是比较软一点,肿就更明显。另外还有一点不同,患者用过很多西药治疗,大量使用了抗菌素,还用了很长时间的地塞米松。地塞米松聚湿的作用特别强。
患者的郁热跟第三例有所不同,她只要恶寒发热就会喉咙痛,说明上有热;她经常心下灼热,一吃饱饭就心下嘈杂,甚至心下灼热;她在治疗过程当中还出现过阴中热,阴道里面灼热。上、中、下都有热。
患者有流清鼻涕,额角疼,肌肉疼,涉及太阳病。
用药:第一次:当归四逆汤,薏苡仁,加羌活,独活,赤芍
道理:寒不重,所以只用当归四逆汤,没有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薏苡仁除湿,羌活治太阳表证,独活除表风湿,赤芍活血化瘀。(没有治郁热的药,可能是写忘了)
治疗效果:左脉有恢复,而右脉反而更弱。
分析:是寒去之后,正气还没有恢复,而导致的短暂性的脉微。
但是治疗的结果有点出乎我意料之外,突然就出现了脉缓涩,脉沉近微,这吓了我一跳,左脉的沉倒是见起,症状也见好。但是右脉沉近微,就是似有似无,细脉反倒不明显了,我心想难道痹到血分的风寒一下就通开了?不但紧脉没有了,细脉都没有了。我原来讲过,脉细欲绝跟脉微欲绝在指下的感觉是不同的,一个是细得好象可有可无一样,一个是弱得好象似有似无一样,这是两码事,微虽然可以兼细,但不是一定必细,更不一定细得那么细,但是这个就转了微,我大吃了一惊。为什么会近微呢?一个是她的寒象不为主,虽然初诊时右脉、关尺脉有些弦紧,左脉偏沉紧,说明里面有寒象,在临床上,紧脉在岭南地区相当少见,这个紧得很典型,所以当时我开当归四逆汤没有犹豫,因为紧主寒,那为什么紧去了反而会变成右脉近微呢?
用药:第二次:麻黄加术汤、防己茯苓汤、黄芪防己汤(上面三副药都是除表风湿药),加桂枝。
道理:此患者湿重,多用除湿药。
用药:第三次:升麻鳖甲汤,加犀牛角,牡丹皮,金银花。加鹿角、鹿角霜、天雄、雄黄。用654-2西药。
道理:患者的脚斑斑如锦纹,黑一道,紫红一道。这是阴阳毒,就是阴毒和阳毒错杂在一起。有阴凝,用附子无效(附子是气分药),用鹿角、鹿角霜、天雄、雄黄(这是血分药)。654-2(通阳)
总结:
一、当归四逆汤主要是用以治疗厥阴伤寒表证的方剂,因此对应的病症都是表证,如皮肌炎,硬皮病,其中神经病像是里证,但主要矛盾是营血不通。
当归四逆汤以通经和营为主,微具外发之力,以解厥阴经脉营血之表寒,主要针对的是厥阴营血分风寒痹阻的表证。何谓厥阴之表?此处所谓的厥阴伤寒表证,是指寒邪主要痹阻于厥阴经脉,当然包括一部分体表的组织,但主要痹阻在经脉,而尚未入里伤及厥阴肝脏和心包。
而厥阴里寒证,用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当归四逆汤的诊断要点就是具备风寒痹阻经脉与营血痹阻之症,而无明显的里症。
具体包括:
1.畏寒:肢厥;2.手足皮肤色暗;3.手足痛,或指节、足趾、腕踝、甚至肘膝痛。
2.麻木:肢麻;窜痛时作,或时重时轻;少数现筋惕肉瞤,甚则筋急拘挛;脉常弦。
3.表皮病变:脉沉细;面色及手足肤色欠华;爪甲欠华不坚;或皮下赤络隐隐而色暗,或青络较暴露突起;常有肢痛或循经脉痛;或手足皮下肿,其色或白或红;素略眩晕;或素月经量少色暗。
二、当归四逆汤的加减运用
1.表皮病变:宜重用桂枝,当归改用当归尾,芍药用赤芍,且加川芎,片姜黄等。
2.寒凝结:加皂刺、乳香、没药。
3.血淤:加乳没、甲珠、田七。血淤重发展为阴凝:去木通与白芍,加鹿角霜、天雄、桂枝改肉桂。阴凝发展为溃烂发黑:去木通与白芍,加雄黄、川椒、鹿角、附子、桂枝改肉桂,大量生黄芪,外加654-2静脉缓滴。血淤发展为阴阳毒:去白芍与木通,合“升麻鳖甲汤”,加附子、鹿角、犀角(或羚羊角代)、黄连、重用丹皮。(与乌梅丸证的阴阳错杂有同有异。)
4.寒偏:重用桂枝、细辛、减芍药。
5.风偏重(麻木):加川芎、羌独活、紫荆皮。
6.湿重:加重木通,加羌独活、海桐皮、桂皮、丝瓜络、松节。
7.兼厥阴里寒:加吴茱萸、生姜、花椒、干姜等。
8.兼郁热:加左金丸、黄芩等。
9.若血虚重:重用全当归,加大量鸡血藤。
茯苓四逆汤系东汉张仲景所创,原方由茯苓四两,人参一两,生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组成。仲景原文论述该方仅第69条云:“发 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而对其方解却历代争论颇多,给今人学习和应用该方带来许多不便。
笔者认为方中茯苓利水渗湿,人参救阴补 津,附子、干姜回阳,共成回阳补阴、利水伐邪之功。
方中生附子、干姜、炙甘草及其剂量即四逆汤原方,附子生用回阳救逆,干姜温中散寒,炙甘草既益气补中,又可缓解附子的毒性,这是历代医家所共同认识的。
对方中之人参、茯苓二味,历代却有很多争论。
成无己云:“茯苓人参以养阴”;
柯韵伯认为“茯苓以滋阴”;
程郊倩云:“茯苓清热除烦”
尤在径曰:“茯苓人 参甘草之甘所以养正”;
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语释》认为茯苓“安神烦除”;
四版高等教材《伤寒论选读》认为“茯苓用量较大,在于养心宁神”。
只有《医宗金 鉴》认为“四逆汤壮阳胜阴,更加茯苓抑阴邪”,
又说茯苓“伐水邪”最为正确,
此说得到日人丹波元坚和近人陆渊雷的赞同。
王占玺先生认为该方茯苓“淡渗利 水”,非常正确。愿加佐证如次。
笔者对《伤寒论》用茯苓的规律进行了统计,
含茯苓的方剂共11首,条文20条。
11首方分别是
茯苓四逆汤、
苓桂草枣汤、
苓桂术甘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 汤、
真武汤.
附子汤、
茯苓甘草汤、
五苓散、
猪苓汤、
麻黄升麻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20条条文中见“小便不利”症者6条5方;分别是:
第28条表邪未解, 水气内停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第316条脾胃阳虚水气不化用真武汤,
第110条少阳不解,邪热内陷,热盛伤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第226条阴虚有热 水气不利用猪苓汤,
第71条蓄水证、第161条蓄水证致心下痞用五苓散。
见“悸”证者3方;即第65条心阳虚水停下焦的苓桂草枣汤证“脐下悸”,第84条 阳虚水泛真武汤证“心下悸”,第355条水停心下的茯苓甘草汤证“心下悸”。见“眩”者2方:即第84条真武汤证,第67条脾虚水停之等桂术甘汤证。再观 《伤寒论》方加减法第40条小青龙汤下“若小便不利……加茯苓”,第96条小柴胡汤下“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加茯苓”,385条理中丸方下“悸者加茯苓二 两”,318条四逆散方下“小便不利者加茯苓”,第316条真武汤下“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这些条文中的小便不利非属津源不足而是水邪内阻、膀胱气化不利 所致。“悸”是水邪内阻、水气上逆所致。“眩”是水邪蒙蔽清阳所致,附子汤主寒湿痹阻之身痛,以茯苓利湿,麻黄升麻汤唾脓血泄利证以茯苓渗湿以达止泻。惟 柴胡加龙牡汤治误下后烦惊谵语,但也有小便不利一症,已见前述。且已用龙骨牡蛎重镇宁神,而非茯苓之宁神。
再看《金匮》用茯苓的规律,除与《伤寒论》重复的方剂外有23个方含茯苓,惟酸枣仁汤之茯苓可解为宁心安神,却已用枣仁为主药,其余双方均与水、湿、痰、饮有关。
考历代本草对茯苓的记载,总括其功效有三,即利水(或者渗湿、除湿)、健脾、宁心。笔者以为茯苓的健脾作用是以渗湿为基础的,而白术之利湿却以健脾为基 础,此二药之别也。茯苓的宁心作用也是以渗利为基础的,水气上凌之心神不宁最宜茯苓,然欲单纯宁心安神宜枣仁、远志、牡蛎、龙骨更优。可见健脾、宁心非茯 苓的直接作用和主要作用。而言茯苓益阴养阴者,更非茯苓直接功效。丹波元坚氏指出:“余谓渗利之品恐无其功”。
茯苓四逆汤证原文指出:“病仍不解,烦燥”。历代医家认为已经汗下伤阳伤阴而认为烦躁乃阴阳两虚,从而推断茯苓四逆汤纯属阴阳两救之剂。其实,对仲景条文 的理解,除弄通文义,更应于文外求其深义,而主要方法是以方测证,不能将茯苓四逆汤仅用于烦躁,更不能一见烦躁便投该方。那么我们何不以方测证而不拘于汗 下之词,认为茯苓四逆汤证是阴阳两虚,抑或湿邪内阻?就如通过对苓桂草枣汤的分析知其“脐下悸、欲作奔豚”,是水寒之气上冲而非肝气上冲。
再观方中之人参。笔者认为,《伤寒论》之参皆系生品,取其养阴益津之功。观仲景用人参规律,第26, 173条白虎加人参汤证“大烦渴不解”,“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是白虎汤证所不具,此因阴液大伤故加人参于白虎汤中。384条四逆加人参汤 主“利止亡血”(血属阴液、汗血同源);62条发汗后营阴受损,筋脉失养“身疼痛、脉沉迟”,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之新加汤;317条通脉 四逆汤下“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是阴血大虚,脉道不充,故加人参。
《本经》谓人参“味甘微寒”,《唐本草》、《千金翼方》却谓“味甘微寒微温”,同一药之药性兼有寒温?读《本草备要》可知人参“生,甘苦微凉;熟,甘 温”。可见经过特定的炮制后人参由性微寒变成微温,而这种所谓的“熟”人参始于宋朝,汉时未知这种炮制。《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要本草》有“柴桑火烧令烟 绝,用盏子合研为末”,《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始有“微炒”。故汉时人参皆用生品,性微寒。大凡养阴之品性多寒凉,补气之品性多偏温,故人参生用重在养阴, “熟”用重在补气。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汉时党参、人参未分,清《本草从新》始得从识。
从上述可见,《伤寒论》中茯苓四逆汤中之茯苓仍取渗湿利水之功,人参系生用,功能救阴补津。方中茯苓得附子壮阳利水;附子得人参阴阳两救,刚柔相济;人参、甘草之甘,缓生附子药性之烈。配伍填密,共成回阳、救阴、利水三顾之剂。
或言茯苓四逆汤何以与真武汤、附子汤、苓桂术甘汤、苓桂草枣汤区别呢?真武汤也含附子和茯苓,但其附子炮用,姜生用,方中有白芍,功能温阳化气行水,主水 饮内阻、阳虚,病属渐成者;而茯苓四逆汤附子生用,更配干姜,取回阳救逆,且用人参,故阴阳两救兼除水湿,力宏效捷,此其别也。附子汤也用炮附,取其温通 经络扶助阳气,以除湿止痛,方中人参、白芍养营血以通血痹,主“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之证。而苓桂术甘汤无姜附回阳,取桂枝通阳,主心 肾阳气未虚,仅水停脾虚之证。茯桂草枣汤则心肾不交,水停下焦,欲作奔豚,故以桂枝温通心阳,茯苓利水渗湿,此皆其别也。
(作者:程志文)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57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茯苓四逆汤方解与医案
下一篇: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