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方与应用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疗胸痹心痛

道医 2023-06-24 23:40:28

薛×× 女 55岁

[主证]患“高血压症”已10余年,现在左胸闷痛,灼热难忍,食入呕逆,大便不畅(曾赴北京某医院急诊为冠心病心绞痛,按心绞痛处理,注射杜冷丁1支,口含硝酸甘油2片,痛仍未止),心悸怔忡,胸中闷痛,舌白腻,脉弦数。心率110次/分,家属2人搀扶就诊。

[辨证]湿郁气滞,胸阳痹阻,以致胃失和降,肠腑不畅,形成胸痹心痛之证。

[治则]化湿理气,宽胸开闭,以和胃肠。

[方药]南薤白12克 炒枳实9克 制厚朴9克 姜半夏9克 炒柏仁12克 广郁金12克 全瓜蒌60克

按:本方系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此方可宣痹通阳,下气散结。以枳实下气,厚朴理气,郁金行气,能使气散,用薤白、半夏、瓜蒌通阳散结,燥湿和胃,开闭润肠;佐以柏子仁养心宁神。

服药1剂,病即缓解,再煎逐渐痛止,2日后来诊,胸痛已除,心胸舒畅,大便亦行,唯食后呃逆,心悸口干而苦,舌白厚腻略黄,脉沉细弦较数,有湿郁化热之象,再拟化湿散结,理气和胃,兼以清热之品,原方去柏子仁,加川黄连3克续服,即告病除。

——本段摘自《临证治验录》

《本草精荟》:瓜蒌的功效与应用

瓜蒌古时又称 栝楼 ,为葫芦科植物瓜蒌的果实。入药有瓜蒌皮与瓜蒌仁之分,若整个果实都用叫全瓜蒌。下方时一定要写清楚。瓜蒌之根是中药天花粉,会单独介绍。常生用与炒用。

一、瓜蒌的功效:

瓜蒌味甘,性寒。归肺、胃、大肠经。入药部位不同,功效有所区别。

瓜蒌皮清肺化痰,利气宽胸 瓜蒌仁润肺化痰,滑肠通便 全瓜蒌则兼具二者功效 。瓜蒌善长清热化痰,利气宽胸,为“ 治热痰之要药 ”。同时能通利大肠,泄热通便。尤适用于 痰气阻滞胸中,或兼肠燥便秘者

现代常用于 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乳痈,肺痈,肠痈肿痛 等证的治疗。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主 消渴 ,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别录》:“主 胸痹 ,悦泽人面。”

《本草纲目》:“ 润肺燥,降火 ,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止消渴,利大肠,消痈肿疮毒。”

《长沙药解》:“清心润肺,洗垢除烦, 开胸膈之痹结 ,涤涎沫之胶黏,最洗瘀浊,善解懊忱。”

二、瓜蒌的配伍应用:

1.用于肺热咳嗽,痰稠不易咯出之证。 瓜蒌甘寒而润,善于清肺润燥。能稀释稠痰,常配伍贝母、知母等清热泄热、化痰止咳之药。若兼大便不畅者,常用瓜蒌仁配伍黄芩、枳实、胆南星等,即 清气化痰丸

2.用于胸痹、结胸、胸膈痞闷或作痛等证。 瓜蒌能清肺胃之热而化痰,又能利气散结以宽胸,故可通胸膈痹塞。《伤寒论》中有瓜蒌薤白三方,值得学习。治疗胸阳不振之胸痹,常以瓜蒌配伍薤白,用白酒(即今天之黄酒)煎煮,即 瓜蒌薤白白酒汤 。若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则可再加半夏,即 瓜蒌薤白半夏汤 。若兼气结在胸,常配伍枳实、厚朴、薤白等,即 枳实薤白桂枝汤

治痰热结胸,胸胁痞满,按之则痛,常配伍半夏、黄连,即 小陷胸汤

李时珍言:“ 张仲景治胸痹痛引心背,咳唾喘息,及结胸满痛,皆用瓜蒌实。乃取其甘寒不犯胃气,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气下降也。

陈修园言:“ 《金匮》取治胸痹,《伤寒论》取治结胸,盖以能开胸前之结也。

3.用于肠燥便秘。 瓜蒌能宽胸膈,利大肠,清痰热,解消渴。若用其润肠通便,瓜蒌仁则更为适宜。

此外,瓜蒌配伍乳香、没药,共为细末,温酒调服,可治乳痈,即 瓜蒌散

张锡纯言:“ 瓜蒌味甘,性凉。能开胸间及胃口热痰,故仲景治结胸有小陷胸汤,瓜蒌与连、夏并用;治胸痹有瓜蒌薤白等方,瓜蒌与薤、酒、桂、朴诸药并用。若与赭石同用,善止吐衄;若但用其皮,最能清肺、敛肺、宁嗽、定喘;若但用其仁,其开胸降胃之力较大,且善通大便。

三、瓜蒌的用法用量:

瓜蒌常入煎剂,少入丸散。入药部位不同,功效有别,剂量也不同。一般入煎剂,全瓜蒌可用十余克至几十克;瓜蒌皮与瓜蒌仁十余克即可。须打碎入药。

四、瓜蒌的应用注意:

瓜蒌性寒而滑肠,故 脾胃虚弱,大便不实,或有寒痰、湿痰者不宜

自古有瓜蒌反乌头之说,了解下就可以。

汪昂言:“ 实圆长如熟柿子,子扁、多脂,去油用。恶干姜,乌头。泻者忌用。

~

——中医实战笔记20.7.12中午

#中医实战笔记#

化痰止咳平喘药:温化寒痰药——半夏

1.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寒痰证。

本品辛温而燥,有毒,入脾、胃、肺经。长于燥脾湿而化痰浊,温脏腑而化寒痰,并有止咳作用,为治湿痰、寒痰之要药。尤善治脏腑湿痰。

(1)治脾不化湿,聚湿为痰,痰湿阻肺之咳嗽气逆,咳痰量多色白。常配橘皮、茯苓等同用,如二陈汤。

(2)治寒痰咳嗽,痰多清稀。配干姜、细辛等,如小青龙汤。

(3)治湿痰上扰,蒙蔽清窍,头痛眩晕。配天麻、白术等,如半夏白术天麻汤。

2.降逆止呕-——用于胃气上逆呕吐。

本品既能燥湿以化痰,又能降逆以和胃止呕,为止呕要药。因性温,尤其适宜于寒饮或胃寒呕吐,经配伍可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呕吐。

(1)治寒饮或胃寒呕吐。常配生姜同用,即小半夏汤。

(2)治胃热呕吐。配黄连、竹茹等,如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

(3)治胃气虚呕吐。配人参、白蜜等,如大半夏汤。

(4)治胃阴虚呕吐。配石斛、麦冬等。

(5)治妊娠呕吐。可与配苏梗、砂仁等同用。

3.消痞散结-——用于胸痹,结胸,心下痞,梅核气。

本品有辛散消痞、化痰散结作用,治痰气互结之痞证、结胸、胸痹、梅核气等。

(1)治痰浊阻滞,胸阳不振之胸痹、真心痛。配瓜蒌、薤白,即瓜蒌薤白半夏汤。

(2)治痰热结胸。配瓜蒌、黄连同用,即小陷胸汤。

(3)治湿热阻滞之心下痞满。配干姜、黄连、黄芩等,如半夏泻心汤。

(4)治气郁痰凝之梅核气。配紫苏、厚朴等,如半夏厚朴汤。

4.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瘰疬瘿瘤,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等。

本品内服能消痰散结,外用能消肿止痛,用于瘰疬瘿瘤、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

(1)治痰湿凝结之瘰疬瘿瘤。配海藻、浙贝母等,如海藻玉壶汤。

(2)治痈疽发背、无名肿毒、毒蛇咬伤。可用生品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此外,取本品燥湿和胃之功,用于湿痰内盛,胃气失和而夜寐不安者,配秫米,化痰和胃以安神;又取其散结降浊之效,用于中寒内盛、阳气不运的冷积便秘,配硫磺以助阳通便,即半硫丸。

用法用量:煎服,3~10g.内服一般宜制用,制法不同,功用有别: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清半夏长于化痰;半夏曲功能消食化痰;竹沥半夏性寒凉,善清热化痰息风。外用生品适量,磨汁涂或研末调敷患处。

使用注意:反乌头。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应慎用。本品剂量过大(30~90g)或生品内服0.1~2.4g可引起中毒。主要表现为口内苦涩流涎,口舌麻木,舌干,不能发音,胃部不适,恶心,腹泻;或有胸前压迫感,心悸。也有因服生半夏过量而致永久性失音者;外用生半夏可致过敏性、坏死性皮炎。

冠心病的中医康复治疗方法有哪些?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的心脏病。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真心痛”、“心痛”的范畴。《素问脏气法时论》有“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的描述,与冠心病的辨证要点十分相似。

胸痹心痛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心系病证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因而本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本病表现为本虚标实,有着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而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

一、病因病机

“胸痹”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并将其分为心痹和肺痹两种,对本病的病因、一般辨证要点及痛的表现均有记载。“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金匮要略》记载胸痹的表现,“胸痹缓急”,即心痛时发时缓为其特点,其病机以阳微阴弦为心气不足者,故设有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及人参汤治疗本病。后世医家,如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用苏合香丸,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用失笑散及大剂量红花、降香,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等,对本病均有较好疗效。

《素问调经论》:“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太平圣惠方治心痹诸方》:“夫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中幅幅如满,蕴蕴而痛是谓心痹”。《玉机微义心痛》:“然亦有病久气血虚损及素劳作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医门法律中寒门》:“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一)年老体虚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肾阳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煦,鼓动无力而痹阻不通;若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可使心阴内耗,心阴亏虚,脉道失润;或心火偏旺,灼津成痰,痰浊痹阻心脉,发为胸痹心痛。

(二)饮食不当

恣食肥甘厚味,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聚湿成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成本病;或痰浊久留,痰瘀交阻,亦成本病;或饱餐伤气,推动无力,气血运行不畅而发本病。

(三)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聚而为痰,痰瘀交阻,气血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或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痹阻心脉,而成胸痹心痛。由于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乏,所以七情太过,是引发本病的常见原因。

(四)寒邪内侵

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入,寒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而发本病。

《医门法律中寒门》云:“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阐述了本病由阳虚感寒而发作,故天气变化、骤遇寒凉而易卒发心痛。

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心脉痹阻,其病位以心为主,然其发病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如肾虚、肝郁、脾失健运等。本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本虚可有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且又可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表现气阴两虚、气血双亏、阴阳两虚,甚至阳微阴竭、心阳外越;标实为气滞、寒凝、痰浊、血瘀,且又可相互为病,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等。临床上常表现为虚实兼夹,如阴虚痰热互见,阳虚可兼痰饮等。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并以血瘀为突出,缓解期主要有心、脾、肾气血阴阳之亏虚,其中又以气虚最为常见。

二、辨证用药

针对本病病机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特点,其治则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本虚宜补,权衡心脏气血阴阳之不足,有无兼见肝、脾、肾脏之亏虚,调阴阳补气血,调整脏腑之偏衰,尤应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理气、活血、温通、化痰,尤重活血通络治法。由于本病多为虚实夹杂,在发作期虽以标实为主,但常潜藏着本虚;在缓解期虽以本虚为主,但亦可兼见邪实,故治疗上当补中寓通,通中寓补,通补兼施,不可猛攻,当以补正而不碍邪,祛邪而不伤正为原则,至于补泻之多少,当根据临床具体情况而定。在胸痹心痛的治疗中,尤其真心痛的治疗,在发病的前三四天内,警惕并预防脱证的发生,对减少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更为重要。必须辨清证候之顺逆,一旦发现脱证之先兆,如疼痛剧烈,持续不解,四肢厥冷,自汗淋漓,神萎或烦躁,气短喘促,脉或速、或迟、或结、或代,或脉微欲绝等,必须尽早投用益气固脱之品。

(一)辨证分型

1.寒凝心脉

[辨证要点]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多因气候骤冷或骤遇风寒而发病或加重,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阳。

[方药]当归四逆汤:桂枝9g,细辛6g,当归9g,芍药9g,甘草6g,通草6g,大枣6枚。

方以桂枝、细辛温散寒邪,通阳止痛;当归、芍药养血活血,芍药与甘草相配,有缓急止痛之功;通草入经通脉;大枣养脾和营。全方共成祛寒活血、通阳止痛之效。

若痛剧而四肢不温,冷汗自出,即含化苏合香丸或冠心苏合香丸,芳香化浊,理气温通开窍,每茯即速止痛功效。

由于寒邪容易侵袭阳虚之人,耗伤阳气,而阳虚又易感受外寒,产生阴寒之邪,故寒凝心脉时临床常伴阳虚之象,宜配合温补阳气之剂,以取温阳散寒之功,不可一味辛散寒邪,以免耗伤阳气。

2.气滞心胸

[辨证要点]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胸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治法]疏调气机,活血舒脉。

[方药]柴胡疏肝散:柴胡12g,枳壳10g,白芍10g,甘草10g。

本方由四逆散(枳实改枳壳)加减,四逆散能疏肝理气,其中柴胡与枳壳相配可升降气机,白芍与甘草同用可缓急舒脉止痛,加香附、陈皮以增强理气解郁之功。全方共奏疏调气机,和血舒脉功效。

气滞胸痹心痛,可根据病情需要,选用木香、沉香、降香、檀香、延胡索、砂仁、厚朴、枳壳、枳实等芳香理气及破气之品,但只可暂用,不可久施,以免耗散正气。

3.痰浊闭阻

[辨证要点]胸闷重而心痛轻微,肥胖体沉,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瓜蒌30g,薤白10g,半夏6g。

方以瓜蒌、薤白化痰通阳,行气止痛;半夏加厚朴、枳实,辛苦温行气滞而破痰结;加桂枝温阳化气通脉,配茯苓、甘草健脾利水化饮;加干姜、细辛温阳化饮,散寒止痛。全方加味共奏通阳化饮,泄浊化痰,散结止痛功效。

若病人痰黏稠,色黄,大便干,苔黄腻,为痰浊郁而化热之象,用黄连温胆汤加郁金清化痰热而理气活血,方以二陈汤的半夏、茯苓、橘红、甘草化痰理气,黄连、竹茹、枳实清泄痰热,郁金以增强理气活血之力。胸痹心痛,痰浊闭阻,常可酌情选用天竺黄、天南星、半夏、瓜蒌、竹茹、苍术、桔梗、莱菔子、浙贝母等化痰逐饮药物,但由于脾为生痰之源,临床应适时应用健脾化湿之品。

4.瘀血痹阻

[辨证要点]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或结、促。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9g,川芎5g,赤芍6g,牛膝9g,柴胡3g,枳壳6g,甘草3g。

本方基本上是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牛膝、桔梗组成。以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而通血脉;柴胡、桔梗与枳壳、牛膝配伍,一升一降,调畅气机,行气活血。生地一味,逐血痹,《本草求真》认为有“凉血消瘀”之功,且又能养阴而润血燥,药共成祛瘀通脉、行气止痛之剂。

若瘀血重症,胸痛剧烈,可加乳香、没药、郁金、延胡索、降香、丹参等加强活血理气之功;若血瘀气滞并重,胸痛甚者,可加沉香、檀香、荜茇等辛香理气止痛药物,并吞服三七;若寒凝血瘀或阳虚血瘀者,伴畏寒肢冷,脉沉细或沉迟,可加细辛、桂枝或肉桂、高良姜等温通散寒之品,或人参、附子等温阳益气之品。若伴有气短乏力,自汗,脉细缓或结代,当益气活血,用人参养营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重用人参、黄芪等益气祛瘀之品。

瘀血痹阻时,临床上可选用三七、川芎、丹参、当归、红花、苏木、赤芍、泽兰、牛膝、桃仁、益母草、水蛭、王不留行、丹皮、山楂等活血化瘀药物,但必须根据临床情况配伍益气、温阳、散寒、化痰、理气等药物,辨证用药,加强祛瘀疗效。另外,本病多本虚标实,病情缠绵,故破血之品应慎用,且不可久用、多用,以免耗伤正气。在应用活血、破血类药物时,必须视有无出血倾向或征象,一旦发现,立即停用,并予相应处理。

5.心气不足

[辨证要点]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发白,易出汗,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治法]补养心气,鼓动心脉。

[方药]保元汤合甘麦大枣汤:人参10g,黄芪15g,甘草10g,肉桂6g,生姜9g。

方以人参、黄芪大补元气,扶助心气;甘草炙用,甘温益气,通经利脉,行血气而治心悸;肉桂辛热补阳,散寒气而疗心痛,又能纳气归肾,缓解气短、喘促之症;或以桂枝,有通阳、行瘀之功,用以治疗心气不足,血滞心脉之症;去生姜,加丹参或当归,甘麦大枣汤益心气,宁心神,甘润缓急。两方共奏补养心气,鼓动心脉之功效。

凡心气不足,兼有气滞、血瘀、痰浊者,补心气之药应选择平和轻补之品,观察服药反应,酌情加重或减少补气药的用量,并配以理气、活血、化痰药物,但总应以不伤心气为度,破血、祛痰之品应慎用或不用。若兼见神疲、乏力、纳呆、失眠、多梦等心脾两虚证者,方以保元汤去生姜,补益心气;加茯苓、茯神、远志、半夏曲健脾和胃,补心安神;酸枣仁、五味子收敛心气,养心安神;当归、川芎行气活血,全方有补益心脾,养心安神之功效。若兼见心悸气短,头昏乏力,胸闷隐痛,口干咽干,心烦失眠,舌红有齿痕者,为气阴两虚,用生脉散合归脾汤加减。

补心气药常用人参、党参、黄芪、大枣、太子参等,如气虚显著可少佐肉桂,补少火元气,亦可加用麦冬、玉竹、黄精等益气养阴之品。

6.心阴亏损

[辨证要点]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闷痛,心悸怔忡,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潮热,舌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滋阴清热,活血养心。

[方药]天王补心丹:生地120g,五味子、当归身、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各30g,人参、玄参、丹参、茯苓、远志、桔梗各15g。炼蜜为小丸。

本方以生地、玄参、天冬、麦冬滋水养阴而泻虚火;人参、茯苓益助心气,寓上引阴之意;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化阴敛汗;丹参、当归身养心活血;桔梗为引使药。

本方能使心阴复,虚火平,血脉利,则心胸灼痛得解。

7.心阳不振

[辨证要点]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胖,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治法]补益阳气,温振心阳。

[方药]参附汤加减:人参12g,附子9g,桂枝6g,甘草10g。

方中人参、附子大补元气,温补真阳;桂枝、甘草温阳化气,振奋心阳,两方共奏温振心阳之功。

若心肾阳虚,可合肾气丸治疗,方以附子、桂枝(或肉桂)补水中之火,用六味地黄丸壮水主,从阴引阳,合为温补肾阳之剂,与上方合用,温补心肾而消阴翳。肾阳虚兼见水饮上凌心肺,水肿,喘促,心悸,用真武汤,以附子补肾阳而驱寒邪,与芍药合用,能入阴破结,敛阴,茯苓、白术健脾利水,生姜温散水气,与上方合用温肾阳而化寒饮。若心肾阳虚,虚阳欲脱逆者,用四逆加人参汤,温阳益气,回阳救逆。若见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亡阳证,应用参附汤,并加用大剂山萸肉,以温阳益气固脱。若阳虚寒凝心脉,心痛较剧者,可酌加鹿角片、吴茱萸、荜茇、良姜、细辛、川乌、赤石脂。若阳虚寒凝而兼气滞血瘀者,可选用薤白、沉香、降香、檀香、香附、鸡血藤、泽兰、川芎、桃仁、红花、延胡索、乳香、没药等偏于温性的理气血药物。

(二)中成药

1.速效救心丸(川芎、冰片等)每日3次,每次4~6粒含服,急性发作时每次10~15粒。功效活血理气,增加冠脉流量,缓解心绞痛,治疗冠心病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

2.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每服1~4丸,疼痛时用,功效芳香温通,理气止痛,治疗胸痹心痛,寒凝气滞证。

3.苏冰滴丸(苏合香、冰片)含服,每次2~4粒,每日3次。功效芳香开窍,理气止痛,疗胸痹心痛,真心痛属寒凝气滞证。

4.冠心苏合丸(苏合香、冰片、朱砂、木香、檀香)每服1丸(3g)。功效芳香开窍,理气痛,用于胸痹心痛气滞寒凝者,亦可用于真心痛。

5.补心气口服液(黄芪、人参等)每次10ml,每日2次。功效补气养心止痛,用于胸痹、气虚明显者。

6.滋心阴口服液(麦冬、沙参等)每次10m1,每日2次。功效养阴和血止痛,用于胸痹、阴虚明显者。

(三)消除痹痛

胸痹心痛属内科急症,其发病急、变化快,易恶化为真心痛,在急性发作期应以消除疼痛为首要任务,可选用或合并运用以下措施:

1.寒证心痛气雾剂(肉桂、香附等)温经散寒,理气止痛,用于心痛苔白者,每次舌下喷雾1~2次。

2.热证心痛气雾剂(丹皮、川芎等)凉血清热,活血止痛,用于心痛苔黄者,每次舌下喷雾1~2次。

3.麝香保心丸(麝香、蟾酥、人参等)芳香温通,益气强心,每次含服或吞服1~2粒。

4.活心丸(人参、灵芝、麝香、熊胆等)养心活血,每次含服或吞服1~2丸。

5.心绞痛宁膏(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芳香开窍。敷贴心前区。配合选用川芎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6.贴敷法药物作用于皮肤可以通过经络直接影响内脏。目前常用的药物为活血化瘀及芳香温通药,如当归、乳香、没药、红花、冰片。

三、针刺治疗到目前为止,针刺治疗冠心病系统的研究尚不完整。以下是临床用之有效的常用穴位:

心俞、厥阴俞,配足三里、通里、间使,并结合辨证加减选穴,10~20次为一个疗程,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般3~5次即可见效。

四、其他疗法

(一)推拿康复疗法

常用穴位:肺俞、心俞、膈俞、内关、神门、膻中、血海、厥阴俞、丰隆、足三里、气海等穴。

具体操作方法:按、揉、一指禅、、擦法等。病人取坐位,按揉肺俞、心俞、膈俞、内关。操作时两侧同时进行,手法宜轻柔而缓和,以病人略感酸胀为度,每穴按揉2min。再用按揉或一指禅推法在颈椎两侧上下往返治疗约4min。接着用柔和的法在上背部两侧膀胱经往返治疗约4min。然后直擦上背部两侧膀胱经和背部督脉,均以透热为度。

寒凝血脉者,加按揉神门、膻中穴。气滞血瘀者,加按揉血海、厥阴俞穴。痰浊闭阻者:

加按揉丰隆、足三里穴。脏腑虚损者,加按揉气海、足三里穴。

治疗手法不宜过重,以病人感到酸胀为度,手法过重则症状反而加重。心绞痛的治疗应与内科配合进行,临床中要特别注意病情变化。

(二)日常生活饮食起居

1.情志异常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尤其与心病关系较为密切,故防治本病必须高度重视精神调摄,避免过于激动或喜怒忧思无度,保持心情平静愉快。

2.气候寒暑晴雨变化对本病的发病亦有明显影响,《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记载:“心痛者,风凉邪气乘于心也”,故本病不宜感受寒冷,居处除必须保持安静、通风外,还要注意寒温适宜。

3.饮食调摄不宜过食肥甘,应戒烟少饮酒,宜低盐饮食,多吃水果及富含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饮食宜清淡,食勿过饱。发作期病人应立即卧床休息,缓解期要注意适当休息,坚持力所能及的活动,做到动中有静,保证充足的睡眠。

(三)传统运动方法

前面谈到的为被动治疗,在此基础上还应结合病人本身的主动运动,但主动运动的量要有一定科学性,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冠心病急性期的康复参考相应章节。恢复期的中医康复可采用太极拳。

太极拳在我国广泛流传,便于推广,其动作舒松自然,刚柔相济,动中求静,对于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病人,更为合适。太极拳运动量极小,据报道,练简化太极拳可最高心率105次/分,练习老式太极拳心率最高可达134次/分,其强度不超过最大摄氧率的50%。老式太极拳由于等长性运动校多,运动时心率较简化太极拳增加26%,但不防碍冠心病病人应用。一般采用简化太极拳。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都可相应采用。

薤白的功效与作用

……

治妊娠胎动,腹内冷痛;薤白一升,当归四两。水五升,煮二升,分二服。(《古今录验方》)

治赤白痢疾:薤头60克,糯米60克,煮稀饭食。

治小儿疳痢(包括慢性肠炎):鲜薤头洗净,捣烂如泥,用米粉和蜜糖适量拌和做饼,烤熟食之。

治胸痹心痛:薤白10克,瓜蒌仁10克,半夏5克,水煎去渣,黄酒冲服,一日两次。

薤白粥,薤白10-15克(鲜者30-45克),与粳米100克共煮粥。煮熟后油盐调味食用。有宽胸行气止痛作用,适用于冠心病之胸闷不舒或心绞痛,老年人慢性肠炎、菌痢。

薤白的副作用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二)临床观察

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副作用。多用久用生内热,阴虚火旺之人不宜多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鲜者1—2两);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注意】

气虚者慎服。

《食疗本草》:"发热病人不宜多食。"

《本草汇言》:"阴虚发热病不宜食。"

《本草从新》:"滑利之品,无滞勿用。"

《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发热,忌与韭同。"

薤白的吃法

薤白汤

【处方】豉250克(绵裹),薤白30克,栀子10克(大者,擘破)。

【制法】上药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治伤寒,热毒内蕴,下利色赤,状如烂肉汁,腹痛。

【用法用量】以水1.25升,先煎栀子十沸,下薤白,煎至1升,再下豉,煎取700毫升,去滓,每服200毫升。

【摘录】《类证活人书》卷十八

薤白散

【处方】鳖甲(炙)、阿胶(炒)各60克,鹿角胶23克。

【制法】上药为散。

【功能主治】治久患咳嗽,肺虚成劳瘵,及吐血、咯血。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入薤白一茎,煎至240毫升,去滓,食后服。先嚼薤,次服药,一日三服。

【摘录】《奇效良方》卷二十二

薤白粥

【处方】薤白10—15克(鲜者30—50克),粳米100克。

【制法】取薤白同粳米煮粥。

【功能主治】宽胸,行气,止痛。适用于老人慢性肠炎、菌痢以及冠心病胸闷不适或心绞痛。

【用法用量】可供早晚餐温热食。

【注意】多食发热,不宜多服、久服。多食发热,不宜多服、久服。

【摘录】《食医心镜》


栝楼薤白半夏汤

【处方】栝楼实1枚(捣),薤白12克,半夏12克,白酒1升。

【功能主治】通阳散结,祛痰宽胸。治胸痹,痰浊较甚,心痛彻背,不能安卧者。

【用法用量】上四味,同煮取400毫升,温服100毫升,一日三服。

【备注】本方即栝楼薤白白酒汤加半夏而成。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散结;配以栝楼、薤白豁痰通阳,理气宽胸。用于胸痹痰浊壅盛,病情较重者。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栝楼薤白白酒汤

【别名】瓜蒌薤白白酒汤。

【处方】 栝楼实1枚(捣),薤白半斤,白酒7升。

【功能主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用法用量】瓜蒌薤白白酒汤(《冯氏锦襄》卷七)。

【各家论述】《古方选注》:君以薤白,滑利通阳;臣以栝楼实,润下通阴;佐以白酒,熟谷之气上行药性,助其通经活络,而痹自开。

薤白炒萝卜

【做法】薤白粉6克,萝卜250克,食盐、味精各2克,酱油、料酒各6毫升,葱花、姜末各5克,白糖10克,炒制。佐餐食用。

薤白炖仔鸭

【做法】薤白10克,仔鸭250克,酱油、料酒各6毫升,葱段、姜片各6克,食盐、味精各2克,白糖5克,炖至鸭肉熟透即可。

薤白瓜蒌茶

…… [内容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57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