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儒家

古人的齐家治家智慧

荆十三 2023-12-22 11:58:59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是亲情的港湾,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家风作为修身之本、齐家之道,是一个人出则安邦定国,归则立业兴家的坚实后盾。在数千年的实践中,先贤在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以家训、家书、家谱、家礼等形式广泛流传。这些宝贵的治家理论与实践凝聚着先贤的心血和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微信图片_20231221113421.png

进德修业 读书起家

人才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的关键。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古人治家强调读书的重要作用。清代的《庭训格言》提出:“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淡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凡事可论贵贱老少,惟读书不问贵贱老少。读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此夫子所以发愤忘食,学如不及也。”《庭训格言》告诉我们读书是立德、立身、立业最重要、最便捷的方法和路径,也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之本。

明代郑板桥在《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中更是明确指出:“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郑板桥52岁才得一子,爱子心切,此时他在潍县为官,只得将教育儿子的责任托付给弟弟。在郑板桥看来,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功名,而在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做个好人是最重要的。

读书学习为什么重要?古代家训有精彩的论述。三国诸葛亮《诫子书》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北宋欧阳修《诲学说》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清朝张英的《聪训斋语》认为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我愿汝曹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我所已读者,决不可轻弃。得尺则尺,得寸则寸。毋贪多,毋贪名。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张英提倡读书要多温习、多理解、多运用,已涉及具体的读书方法了。

古代家训家书中,有不少谈及具体读书方法的内容,这些是先辈毕生读书的心得体会。清代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出“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他强调书不光要看,而且要读出来,“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

古人读书,特重经史,容易滋生厚古薄今的习惯。清代汪辉祖的《双节堂庸训》提出“读书以有用为贵”,“所贵于读书者,期应世经务也。有等嗜古之士,于世务一无分晓。高谈往古,务为淹雅。不但任之以事,一无所济;至父母号寒,妻子啼饥,亦不一顾。不知通人云者,以通解情理,可以引经制事”。他认为读书必须讲求实际、学以致用。

崇尚劳动 勤俭持家

古人治家崇尚勤俭,认为只有勤劳才能创造财富,节俭才能积累财富,维持家计长久。明代姚舜牧在江西广昌任知县时撰写了《药言》一书,他说:“居家切要,在勤俭二字,既勤且俭矣”。他引用民谚“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表示“起家的人,未有不始于勤,而后渐流于荒惰,可惜也”“起家的人,未有不成于俭,而后渐废于侈靡,可惜也”,两个“可惜也”表达了姚舜牧推崇勤俭、反对懒惰与奢侈的鲜明态度。

明代朱伯庐的《治家格言》可谓脍炙人口,其开篇就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治家要未雨绸缪,如果到了临渴掘井,必然出现问题。

在古代家训家书中,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以俭引领全篇,用现实的例子教育后代要保持节俭的风尚。他说张文节为相,生活节俭,被人讥笑。张文节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司马光感叹,大贤的人往往深谋远虑,从居安思危的角度看到了保持节俭对于一个家庭存续的重要作用。

从《药言》《治家格言》《训俭示康》中我们看到,崇尚劳动,反对好逸恶劳、奢侈浪费,对于一个家庭的风气至关重要。民生本务在勤,勤劳可以免饥寒,节俭可以养正气。

宽忍友爱 和睦兴家

家和万事兴,家庭的和睦是治理家庭的应有之义,也是历代家训家规所倡导的主题之一。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有一篇家书《丙寅岁寄弟侄》,说“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如有不是,何妨面责,慎勿藏于心,以积怨恨”。王夫之强调的是家庭成员要善于沟通且直接沟通,不要将对家人的怨气藏在心中,要主动化解怨恨。

北宋范仲淹治家严谨,在《六十一字族规》中,他训诫子弟要相互忍让,相互帮扶,保持家庭的和气,“家族之中,不论亲疏,当念同宗共祖,一脉相传,务要和睦相处,不许相残、相妒、相争、相夺,凡遇吉凶诸事,皆当相助、相扶,庶几和气,致祥永远。”

在如何做到互助友爱,保持家庭和睦方面,南宋的《袁氏世范》有不少相关论述。比如,要认识到人的个性不同,“盖人之性,或宽缓,或褊急;或刚暴,或柔懦;或严重,或轻薄;或持检,或放纵;或喜闲静,或喜纷挐;或所见者小,或所见者大”,“其性不可得而合,则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和之根源也”,所以要做到因人而教。

比如,要做到换位思考,“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己;为子弟者,仰承于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己之听”。比如,要善于反省,“贤者能自反,则无往而不善。不贤者不能自反,为人子则多怨,为人父则多暴”。比如,要善于容忍,及时化解矛盾,“居家久和者,本于能忍”,然而许多人“知忍而不知处忍之道,其失尤多”,《袁氏世范》的建议与王夫之的建议一样,怨恨不能累积,“不若随而解之,不置胸次”,这样既能及时化解矛盾,也能让家人之间心情舒畅。

人间的和睦相处教会我们待人接物以和为贵

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家庭和睦是立家之本。这个话题在古今贤德中也多次被提到。“家运之兴在于和睦、孝道、勤俭”,比如辉煌时期富可敌国的乔家大院,正是由于当家人乔致庸提出“勤俭持家,和顺齐家,诗书兴家,忠厚传家”的治家理念,得以经营和睦家庭,并将家人凝聚到一起,齐心协力振兴家业。

家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不但能够兴旺家运,而且教会了每个人“以和为贵”的道理。“恶语难消,忍过事堪;和睦相处,万事皆通”,家庭影响为人,而和睦的家庭培养了一个人和顺的处事之道。

在钱媛小时候,父亲钱钟书总是陪着她像孩子一样玩游戏,家里也是和和美美地充满笑声;在她长大之后,也会照顾、陪伴父母。从小到大,钱媛始终是父母的骄傲,她优秀杰出、待人和善。一家人几十年如一日温馨平淡,对外也都和和气气,实在是羡煞旁人。而曾国藩家训中说的“和气致祥”,约莫如此。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谦虚谦逊,因为谦虚的人常常虚心而求实,谦逊的人往往深思而熟虑,面对成绩才不会沾沾自喜,面对困难才不会惴惴不安。只有始终保持谦虚谦逊的作风,才能不断提升思想境界,正确认识自己、时刻鞭策自己。作为家庭一份子,要坚持把谦虚作为修身养德、为官处事之基,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主动,做到知人自知、择善而从,带领家庭成员、脚踏实地、不骄不躁的实践中探索、创造

审择交游 修身齐家

《大学》提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治理好家庭、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如何才能做到修身齐家,古人在家训中谈及一些具体的做法。

清代曾国藩曾提出修身要做到日课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日课四条将慎独摆在了首位,在人看不到的地方、听不到的地方也唯恐自己言行有失,就是做到了慎独。做到内心专一纯净,外表整齐严肃,做人做事认真恭敬,那么身体必然强健;能够做到仁爱,做到吃苦耐劳,则家业就有振兴的气象,家庭就会长治久安。

在日常生活中,人总是要与其他人交往的,不少家训在论及修身时,强调慎重交友、近善远佞。宋朝大诗人陆游著有《放翁家训》,他说:“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陆游认为才气过人的年轻人最易学坏,父母兄长应经常对其督促,加以约束,要求他们沉下心来,钻研经典,用宽厚恭谨的道理教育他们,不许他们与轻浮浅薄的人交往,如此方可成才。

朱熹在《与长子受之》中告诫在外求学的儿子,要明辨何为益友何为损友,不可交“谄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的损友,而应结交益友、见贤思齐。清代纪昀在《训子书》中谆谆教诲:“尔初入世途,择交宜慎: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误交真小人,其害犹浅;误交伪君子,其祸为烈矣!”伪君子道貌岸然,却包藏祸心,具有很大的迷惑性,故交友一定要慎之又慎。以上论述凝聚了家训书写者的修身经验,对于人们修身齐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与教育意义。

正身率下 谨严治家

欲家庭治理成功,家长应该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主要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该书获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颜氏家训·治家第五》谈到了许多治家的方法,如家庭开支要节俭但不吝啬。在诸多治家经验中,颜之推列于首位的是家长须为家人做出表率,“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在他看来,上行下效,一个家庭才会井然有序;以上率下,治家效果才会明显。

浦江郑义门的家训《郑氏规范》也谈到以上率下:“为家长者,当以至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临事之际,毋察察而明,毋昧昧而昏,更须以量容人,常视一家如一身可也。”

晚清重臣周馥在所著家训《负暄闲语》中谈及,自己五六岁时,祖父“常以浅俗诗歌教余,如‘身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等句,不下数十首,至今犹大半记忆”。祖父不仅重言教,更重身教。周馥记得孩童时“见祖父年六十余,每日晚辄手一篇朗诵。见长者过,必起立向前数步,拱手迎之……闻人言某过失,常笑而不答,有诮讥者受而谢焉,终身无一语侮人”,“途中见荆棘瓦石,辄手拾去之。余问何为?曰:‘恐人误踏伤足。’见虫蚁不践,曰:‘此亦生命也’”。

周馥回忆祖母余太夫人个性严肃,寡言笑,善针黹,年五十余犹能剪纸为花样,以供邻妇来求者。祖父母严格治家的良好示范,对周馥影响非常深刻,周馥在家训中将祖父母的事迹写下,又影响了自己的后代,良好的家风具有伟大的力量,成就了周馥家族在近代的兴旺。

敬老爱幼 以孝持家

孝顺在当下、孝是一种生存品质、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有诚心,才能让父母宽心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强调孝也要知行合一,“就如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他强调孝要及时的行动,将知和行紧密结合起来。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缺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此时才孝敬他们,我们会错过无数时机。甚至当双亲已离你远去,才幡然悔悟,却已尽孝无门,这将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孝,经不起等待。生时如果不养父母,死后万事皆空。《孔子·集语》中“子欲养而亲不待”就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

在现代,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导致了家庭观念逐渐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渐丧失,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大损失,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大缺陷。现时代没有了传统文化那种踏实、厚重的责任感,孝敬父母家庭观念,也就不会再向如皋鱼一般暗自哭泣“子欲养而亲不待”。孝是一种生存品质,王阳明说:“良心是人人内心都具有的,不需要到外面去求。见父母自然知孝,见兄弟自然知悌(敬爱哥哥,引申为顺从长上),见孺子如井,自然知恻隐。”

儒家认为,“孝”是伦理道德的起点。一个重孝道的人,必然是有爱心的、讲文明的人。重孝道的家庭,亲情浓郁、关系牢固;反之,必然是亲情淡薄,家庭结构脆弱容易解体。认为孝是一种人的本能,也是其良知的体现,是一个人生存必备的品质。

现在离婚率居高不下,二婚的成功率又非常的低,中年男女幸福指数逐年下降。一部分原因是再婚夫妻相互之间不信任,另一部分原因就是双方父母的养老问题,最重要的是孩子抚养问题和孩子不能接受父母再婚的对象,不能接纳后爸后妈。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渴望爱情,却有望而生畏是中年人困惑。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的生存体系变得薄弱。是家庭观念的淡漠,每个人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现社会展现出来的常态,保全自己无可厚非,伴随着的是家庭脆弱,风吹即散的二婚家庭。身边太多这样案例,想起来不免伤感。

“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所以子女在孝顺父母时候,如同“诚孝心”发出条件一样,一定要真心诚意,表里如一。这么做也是为了给孩子做表率。“孝”是一种生存策略,将来孩子能否明白做到孝,关键还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所以孩子出生,你就要明白,在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爱孩子的同时,必须教会孩子孝敬你!如果不意识到这一点,以后就会自酿苦果,老无所养。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rujia/1409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