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宫颈癌手术4年后双脚脚踝肿大,是复发了吗

时间: 阅读:1414
我宫颈癌做手术四年,复查没事,这两天双脚环节肿大,不疼,是不是病复发了。 双脚脚踝肿大

最佳回答

白敛

白敛

2023-06-28 09:23:32


宫颈癌是恶性的肿瘤,一般来说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术后需配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指导建议:
从你说的情况来看是不能判断为复发的,考虑是下肢水肿造成的,抬高患肢,加强营养,如果症状不缓解的话,需检查一下尿常规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西安-杜*
    回复
    2023-06-28 12:12:46

    准确的说是由于子宫颈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所以应该称为子宫颈癌~~

    宫颈癌是宫颈阴道部或宫颈管内的上皮细胞所发生的癌变。从组织角度可分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腺癌和未分化癌。过去鳞状细胞癌最多见,约占病例的90%左右,腺癌次之占5%左右,其余为混合癌最少,近年来子宫颈腺癌和粘液腺癌有上升趋势。从目前的临床认断来看,鳞癌占70%左右,腺癌占20%左右,鳞腺癌占10%左右。此外鳞癌又有疣状鳞癌、乳头状鳞癌等亚型,腺癌又有乳头状癌、宫内膜样腺癌、透明细胞癌等。
    宫颈癌是全球妇女恶性肿瘤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个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发展中国家妇女中其发病率居第1位,而在北美及欧洲妇女中其发病远低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近年估计,其5年患病例为1 558 000人,其中100余万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每年新病例为13.15万,约占总数的1/3;全世界每年有20多万妇女死于宫颈癌,我国20世纪70年代,宫颈癌的死亡率为9.98/10万,每年死亡人数为5.3万,占女性癌死亡人数的18.4%,仅次于胃癌。
    宫颈癌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各地不一,但多在40~60岁左右。发病率一般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死亡率最高的是山西省,为24.47/10万,超过全国水平1倍。最低的是西藏自治区,为2.97/10万,死亡以中年最多。
    中医学称子宫"胞宫"或"女子胞"。称宫颈为"胞门"或"子门"。中医学无宫颈癌的病名,根据宫颈癌典型症状如不规则阴道流血、白带增多及局部包块,属于中医妇科"崩溃"、"带下"有"症瘕"范畴。尤以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所描述的"崩中漏下,赤白青黑腐臭不可近,令人面黑无颜色,皮骨相连,月经失度,往来无常,小腹弦急,或绞痛上至心。……腰背痛连肋,不能久立,每思卧困顿",与西医学中宫颈癌的表现一致。
    病理、分型

    一、 病因病机
    (一)病因
    对宫颈癌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无明确定论。多数学者认为宫颈癌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发病与早婚、早育、多产、宫颈糜烂、性交过频(尤以性混乱)、包皮垢、性激素失调及人乳头瘤病毒(HPV)、疱疹Ⅱ型病毒(HSV-Ⅱ)因素有关,也与社会经济状况、职业及吸烟有关。其他和宫颈癌发病有关的性传播性疾病如梅毒、淋病、滴虫病、沙眼衣原体、人巨细胞病毒(HCMV)等均曾有报道。

    二、 分类
    按组织来源可分为:①鳞状上皮癌;②腺癌;③混合癌:此型有两种情况,一型是鳞腺癌,一型是腺棘癌;④毛玻璃细胞癌。
    按组织发展阶段分类:一般认为先是上皮增生,进一步变为非典型增生,再发展为原位癌和浸润癌(宫颈非典型增生及宫颈原位癌又统称为宫颈上皮肉瘤样病变,即CIN)。
    三、 播散与转移
    宫颈原位癌发展为浸润癌平均病程为5~20年。一旦发展到浸润癌则可较快播散,其主要转移途径是直接蔓延和淋巴转移,血行播散较少见,但是晚期病例可以几种情况同时存在。
    (一)直接蔓延
    为最常见的播散方式。癌瘤自宫颈向下浸润,穹窿最容易受累。由于前穹窿浅,所以侵犯阴道前壁早于阴道后壁。一旦穹窿受累癌瘤就可以迅速向阴道播散,有时呈间隔或跳跃式播散。向上蔓延可侵犯宫体,此种情况出现较晚。由于宫旁组织较疏松,淋巴管丰富,很易受累。癌瘤由宫颈两侧沿宫旁组织和主韧带蔓延,向后沿宫颈骶韧带蔓延,以片状、条索样、结节或团状形成转移灶。往往与淋巴结转移同时出现。癌瘤向前侵犯膀胱,向后侵犯直肠。
    临床上肿瘤浸润常与为症同时存在,需全身抗炎处理后方可鉴别,因此盆腔检查时,组织增厚不一定是癌浸润,只有当宫旁组织硬、形成结节、团块、弹性消失或粗条索样时,方可诊为是癌浸润。
    (二)淋巴结转移
    是宫颈癌主要转移途径。癌瘤沿宫颈旁组织中的小淋巴管转移到闭孔区经髂内、髂外血管区淋巴结再转移到髂总淋巴结。癌瘤亦可盆腔淋巴到达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甚至上行达锁骨上淋巴结或逆行转移至腹股沟区淋巴结,此种情况多见于晚期病例。癌瘤可沿宫颈骶韧带内的淋巴管转移至骶前淋巴结。当癌瘤浸润到阴道下1/3或外阴时,沿淋巴向转移到腹股沟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与临床分期的情况成比例增加,即随着临床期别的增高而上升。但在临床上发现有的早期病例就出现淋巴结转移,也有部分晚期病例并无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可能与自身的淋巴免疫功能有关。
    (三)血行播散
    比较少见。一旦血行播散就形成远处转移灶,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脏、肝脏、骨骼和脑,此种情况多发生于晚期宫颈癌病例,多见于小细胞型鳞癌。
    临床表现

    一、 症状
    宫颈癌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偶于性交、妇检后产生接触性出血,与慢性宫颈炎无明显区别,有时甚至宫颈光滑,尤其在老年妇女宫颈已萎缩者,某些颈管癌患者由于病灶位于颈管内,阴道部宫颈外观表现正常,易被忽略而漏诊或误诊。一旦症状出现,多已达到中晚期。常见症状如下:
    1.阴道出血 阴道不规则出血是宫颈癌病人的主要症状(80%~85%),尤其是绝经后的阴道出血更应引起注意。阴道出血量可多可少,阴道出血往往是肿瘤血管破裂所致,尤其是菜型肿瘤出现流血症状较早,量也较从,如果出血频发,失血多可导致严重的贫血。晚期病例可出现阴道大量出血以致休克,多见于侵蚀性生长的肿瘤。
    2.阴道分泌物增多 亦是宫颈癌病人的主要症状。多发生在阴道出血以前。最初阴道分泌物可以没有任何气味,随着癌瘤的生长,癌瘤继发感染、坏死则分泌物量增多,如淘米水样或混杂血液,并带有恶臭味。肿瘤向上蔓延累及宫内膜时,sssss分泌物被颈管癌组织阻塞,不能排出,可以形成宫腔积液或宫腔积脓,病人可出现下腹不适、小腹疼痛、腰痛及发烧等症状。
    3.疼痛 是晚期宫颈癌的症状。癌瘤沿旁组织延伸,侵犯骨盆壁,压迫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坐骨神经或一侧骶、髂部的持续性疼痛。肿瘤压迫或侵蚀输尿管,管道狭窄、阻塞导致肾盂积水,表现为一侧腰痛,甚至剧痛,进一步发展为肾功能衰竭,以致尿毒症。淋巴系统受侵导致淋巴管阻塞,回流受阻而出现下肢浮肿和疼痛等症状。
    4.全身症状 晚期病人因癌瘤组织的代谢,坏死组织的吸收或合并感染而引起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少数可达39℃以上。由于出血、消耗而出现贫血、消瘦甚至恶病质。
    5.其他症状 癌瘤向前方扩散可以侵犯到膀胱,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下坠和血尿,常被误诊为泌尿系统感染而延误诊断。严重的可形成膀胱-阴道瘘。癌瘤向后蔓延可以侵犯直肠,而有下坠、排便困难、里急后重、便血等症状,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阴道一直肠瘘。病变晚期可出现远处转移。转移的部位不同,出现的症状也不同,较常见的是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在该部位出现结节或肿块。癌瘤浸润可以通过血管或淋巴系统扩散到远处器官而出现相应部位的转移灶,及其相应症状。
    二、体征
    因期别不同而异,晚期体表淋巴结肿大,偶尔可见体表转移癌灶。
    妇科检查可见盆腔阳性体征。
    1.阴道窥器检查 宫颈局部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如糜烂型、菜花、结节型、溃疡型,并多有接触性出血。
    2.内诊检查 双合诊、三合诊,可触及宫颈局部变硬、粗大,或为突起的块状物。子宫一般不大。宫旁可有不同程度增厚、弹性消失或呈团块状。早期可无其他阳性发现。

    宫 颈 癌——临床检验与其他检查

    一、临床检查
    1.阴道脱落细胞检查(宫颈细胞刮片检查) 为发现早期宫颈癌最有效的检查方法。由于早期癌病人大多数没有明显症状,临床检查时医生单凭肉眼观察很难辩认是否存在肿瘤,因此早期宫颈癌很少能及时被发现。宫颈暴露在阴道顶端,易于观察和取材,所以目前在临床对凡已婚妇女,妇科检查或防癌普查时,都常规进行阴道脱落细胞检查,作为筛查手段。使宫颈早期癌的诊断阳性率大大提高,可达90%以上。为了提高涂片诊断的准确率,特别注意要从宫颈癌好发部位即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交界处取材。由于老年妇女鳞、柱状上皮交界区向颈管内上移,取材时除了从宫颈阴道处刮取涂片外,还应从宫颈管处取材涂片,以免漏诊。
    2.阴道镜检查 阴道镜可放大6~40倍,用以观察宫颈血管及组织的变化,可提高原位癌诊断7~10倍,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8%。阴道镜可选择活体组织检查部位,协助对于阴道细胞学涂片可疑者找到早期病变的部位、范围、性质和程度,但不能发现鳞柱交界或延伸宫颈管内的病变,不能代替宫颈刮片或活检。
    3.宫颈摄影 用10mm显微镜附加35mm相机及50mm延伸圈组成摄影仪,将所获图像投射在宽3.3m屏幕上,1m远处观察;鳞柱交界处全部显示,无异常为阴性,发现异常为可疑,未见鳞柱交界为不满意。有人观察其诊断准确率为93.1%,故为一种准确性高,成本低,便于应用的新方法。
    4.碘试验 将浓度为2%的碘溶液直接涂在子宫颈和阴道粘膜上,不着色处为阳性,帮助提供活体组织检查部位。
    5.活体组织检查 宫颈在临床所进行的各项检查都是诊断的重要环节,但是活检是诊断宫颈癌最可靠的依据。在碘试验或阴道镜检查可疑部位取材作病理检查。如果宫颈表面未见肿瘤,需要刮取颈管内组织送病理检查。
    6.宫颈锥形切除术 当宫颈细胞刮片检查多次为阳性,而多点活检及颈管刮术阴性,或已证明为原位癌,不能排除浸润癌者,可行宫颈锥切术并送病理。此种方法即达到诊断的目的又将病灶一并切除,被认为是一举两得的方法。因锥切术后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目前在临床多不采用,如果作为治疗手术可以全子宫切除术取代。
    7.荧光检查法 利用癌组织与正常组织吸收荧光素多少不同而显示不同颜色的机理诊断有无癌变。癌组织吸收荧光素多,产生的荧光比正常组织强而呈深黄色,正常组织为紫蓝色。
    8.肿瘤生化诊断 通过学者临床研究发现,在宫颈癌病人体内,乳酸脱氢酶、已糖激酶明显增高,尤其有浸润者更明显,有助于临床诊断。
    二、其他检查
    视每个病例的具体情况可以行膀胱镜、直肠镜、肾图、肾盂造影、胸片、骨盆相应检查,必要时可进行CT扫描或MRI检查,对确定病变的范围,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率,判断预后等,很有必要的。

    宫 颈 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一) 临床诊断
    诊断本病,可参考以下标准进行。
    1.阴道分泌物增多,初期为浆液、粘液性,中晚期多呈淘米样或脓血样,具有特殊臭味。
    2.接触性出血或阴道不规则出血,尤其是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
    3.宫颈细胞刮片检查巴氏Ⅳ~Ⅴ级。
    4.宫体组织检查阳性。
    5.宫旁、盆腔及远处转移灶。
    6.CT扫描可显示晚期病变的大小、外侵范围及程度。
    (二)病理诊断
    1. 按组织来源可分为:①鳞状上皮癌;②腺癌;③混合癌:此型有两种情况,一型是鳞腺癌,一型是腺棘癌;④毛玻璃细胞癌。
    2. 按组织分化程度可分为3级。Ⅰ级(高分化鳞癌):指癌细胞达到宫颈表层细胞的最高成熟程度;Ⅱ级(中分化鳞癌):指癌细胞达到宫颈上皮中层细胞的成熟程度;Ⅲ级(低分化鳞癌):指癌细胞处于宫颈上皮基层细胞的不成熟程度。
    (三)临床分期
    1994年蒙特利尔召开的FIGO代表大会上,国际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对宫颈癌的分期作了部分修改。修改后的宫颈癌分期如下:
    0期:原位癌或上皮内癌。
    Ⅰ期:癌严格局限于子宫颈。
    Ⅰa期:仅在显微镜下能鉴别的浸润癌。所有肉眼可见病变甚至于仅仅是浅表浸润也都定为Ⅰb期。浸润癌局限于可测量的间质浸润,最大深度为5mm,宽度不超过7mm。
    Ⅰa1期:可测量的浸润癌间质浸润深度不超过3mm,宽度不超过7mm。
    Ⅰa2期:可测量的浸润癌间质浸润深度超过3mm,小于5mm,水平扩展不超过7mm。
    Ⅰb期:临床病变局限于子宫颈,或临床病变超过Ⅰa期。
    Ⅰb1期:临床病变不超过4mm。
    Ⅰb2期:临床病变大于4mm。
    Ⅱ期:癌已超过宫颈,但未达盆壁,癌累及阴道,但未达阴道下1/3。
    Ⅱa期:无明显宫旁浸润。
    Ⅱb期:有明显宫旁浸润。
    Ⅲ期:癌浸润达盆腔。直肠检查时肿瘤与盆腔间无间隙。肿瘤累及阴道下1/3。有肾盂积水或肾无功能者均列入Ⅲ期,但非癌所致的肾盂积水及肾无功能者除外。
    Ⅲa期:宫旁浸润未达盆壁,但累及阴道下1/3。
    Ⅲb期:宫旁浸润已达盆壁,或肾盂积水或肾无功能。
    Ⅳ期:癌播散超出真骨盆或临床侵犯膀胱或直肠粘膜。
    Ⅳa期:癌播散至全部邻近器官。
    Ⅳb期:癌播散至远处器官。
    二、鉴别诊断
    1.子宫颈糜烂 可有月经间期出血,或接触性出血,阴道分泌物增多,检查时宫颈外口周围有鲜红色小颗粒,拭擦后也可以出血,故难以与早期宫颈癌鉴别。可作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或活体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2.子宫颈外翻 外翻的粘膜过度增生,表现也可呈现高低不平,较易出血。但外翻的宫颈粘膜弹性好,边缘较整齐。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或活检可鉴别。
    3.子宫颈息肉 临床上可有月经期出血,或接触性出血。但宫颈息肉表面光滑,弹性好,病理可明确诊断。
    4.宫颈湿疣 现现为宫颈赘生物,表面多凹凸不平,有时融合成菜花状,可进行活检以鉴别。
    5.子宫内膜癌 有阴道不规则出血,阴道分泌物增多。子宫内膜癌累及宫颈时,检查时颈管内可见到有癌组织堵塞,确诊须作分段刮宫送病理检查。
    6.其他宫颈良性病变 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颈结核、阿米巴性宫颈炎等,可借助活检与宫颈癌鉴别。

    宫 颈 癌——治疗

    一、 基本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的制订与病人的年龄、一般情况、病灶的范围、有无合并症状存在及其性质有关。因此治疗前必须对病人时行全身检查,并结合各脏器及系统功能检查结果以及临床分期综合考虑后制订治疗方案。
    宫颈癌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及放射治疗。尤其是鳞癌对放射治疗较敏感。近年来抗癌化学药物的迅猛发展,过去认为对宫颈癌无效的化疗,现已成为辅助治疗的常用方法,尤其在晚期或复发者。在手术或放疗前先用化疗,化疗后待癌灶萎缩或部分萎缩后再行手术或放疗,或者手术或化疗后再加用化疗,便可提高疗效。
    中西医综合治疗癌肿是我国肿瘤研究的成就。中医药从辨证论治出发,调整机体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放疗、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手术前后机体抗感染能力和细胞免疫能力,可大大提高临床疗效,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二、 中医治疗
    (一)辨证分型治疗
    根据宫颈癌的根本病机是正气虚损,邪毒内结而成,所以治疗始终不可忘记扶正固本,解毒祛邪之法,再依据其临床症状、脉象、舌象的不同,结合四诊八纲、脏腑辨证而分型论治。
    1. 肝肾阴虚型
    证候:白带量多,头晕目眩,时有阴道流血,耳鸣,腰酸,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咽干舌燥,便秘,舌红少苔或光剥,或有裂纹,脉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兼清热解毒。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药用:生地黄20g,山药15g,山萸肉15g,知母10g,黄柏10g,女贞子15g,枸杞子15g,旱莲草30g,半枝莲30g。带下量多加苍术10g、车前子10g、荆芥炭10g;阴道流血加大、小蓟各30g,仙鹤草30g。
    2. 肝郁气滞型
    证候:白带量多,阴道流血夹有瘀块,胸胁胀满,情绪郁闷或心烦易怒,少腹胀满,口苦咽干,舌质黯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解毒散结。
    方药:丹桅逍遥散加减。药用:丹皮10g,山桅子15g,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5g,茯苓15g,白术10g,川楝子10g,青皮10g,郁金10g,半枝莲30g,败酱草20g。
    3. 湿热瘀毒型
    证候:白带量多,或黄白相间,或如米泔水,或如脓性,秽臭难闻,下腹疼痛,脘闷纳差,身重体倦,尿黄便干,舌质黯红,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或滑数。妇科检查可见宫颈局部菜花样坏死溃疡,继发感染。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化瘀。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药用:黄连5g,黄柏10g,黄芩15g,土茯苓15g,薏苡仁30g,丹皮10g,赤芍10g,草河车10g,半枝莲30g,龙葵30g,败酱草30g,蒲公英15g,黄芪30g,苍术10g。
    4. 脾肾阳虚型
    证候:神疲乏力,腰膝冷痛,带下量多,质稀薄,或有阴道流血,量多,小腹坠胀,纳差,便溏或先干后溏,舌体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肾健脾,补中益气,佐以清热解毒。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药用:附子10g,人参6g,白术10g,干姜5g,补骨脂10g,桑寄生15g,吴茱萸10g,乌贼骨15g,黄芪30g,薏苡仁30g,草河车10g,白花蛇舌草30g,仙鹤草30g,甘草5g。
    (二)单方验方
    1. 槐蕈6g,水煎服,长期服用。
    2. 宫颈癌经验方。
    (1)金银花12g,连翘12g,蛇床子9g,熟地9g,生地9g,沙参12g,茯苓9g,白芍9g,鹿角胶9g,党参9g,紫草15g,薏苡仁15g,败酱草3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
    (2)白花蛇舌草15g,金银花9g,石斛9g,爵床草15g,马齿苋15g,白茅根15g。水煎代茶饮,连服1个月为一疗程。
    (3)史兰陵经验方(主治宫颈癌血水淋漓):紫草15g,当归12g,紫石英30g,丹参10g,丹皮10g,茜草炭1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海螵蛸15g,枸杞子10g。水煎服。
    (三)中成药
    1.消瘤丸(中国中医研究广安门医院肿瘤科研制) 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
    2.征癌片(同上) 每次3~4片,每日3次,口服。
    3.化症丸(北京市中医院) 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
    4.莪术注射液(大连市妇产医院) 以局部瘤体注射为主,配合静脉经药。早期宫颈癌平均疗程3个月左右,晚期6个月左右,最长者为1年。
    (四)针炙治疗
    1.宫颈癌手术后,膀胱麻痹常常发生尿潴留,可进行针炙治疗。选穴:阴陵泉、归来、水道、气海、三阴交、关元、太溪。因腹部有刀口,应少用腹部穴位。
    2.宫颈癌辅助治疗 选穴:肾俞、关元、中极、三阴交。
    3.放疗白细胞降低的治疗 选穴:大椎、足三里、血海、关元。
    (五)外治法
    1. 三品一条枪锥切治疗早期宫颈癌(江西省妇产医院)
    药物:白砒45g,明矾60g,雄黄7.2g,没药3.6g。
    制法:白砒及明矾分别研成粗粉,混合后煅成白色块状物,研细加雄黄、没药粉,混合均匀,压制成型,紫外线消毒后备用。
    双紫粉:紫草30g,紫花地丁30g,草河车30g,黄柏30g,旱莲草30g,冰片3g。
    制法:共同研成细末,高压消毒后供外用。
    鹤酱粉:仙鹤草30g,金银花30g,黄柏30g,苦参30g,冰片3g。
    制法:共同研成细末,高压消毒后供外用。
    "三品"具有促宫颈组织凝固坏死,自溶脱落作用,是主要药物;双紫粉或鹤酱粉具有清热解毒,制腐止血作用,是辅助药物,可任选一种。
    2.治癌散(沈阳中国医大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
    药物:砒石10g,硇砂10g,枯矾20g,碘仿40g,冰片适量。
    制法:诸药研为细末,用甘油明胶或柯豆脂为基质做成含药15%~20%的治癌散。
    适应证:早期宫颈癌。
    3.催脱钉(北京妇产医院)
    药物:山慈菇18g,白砒0.69g,雄黄12g,蛇床子3g,硼砂3g,麝香0.9g,枯矾18g,冰片3g。
    制法:诸药研为细末,加适量江米糊,制成1cm左右钉栓,阴干,备用。
    蜈蚣粉:轻粉6g,冰片1.5g,麝香0.3g,蜈蚣(去头尾)4条,黄柏30g,雄黄3g。
    制法:诸药研为细末,备用。
    适应症:以早期宫颈癌为主,宫颈鳞状上皮细胞非典型增生。
    (六)气功治疗
    1. 宫颈癌病人治疗可选太极拳、坐功,不宜用力过猛。
    2.宫颈癌手术后已恢复的病人可练腹式呼吸和提肛运动,对减少盆腔空虚感有一定好处。
    (七)饮食调养
    1.宫颈癌病人放疗时,应以养血滋阴为主,多食牛肉、猪肝、莲藕、木耳、菠菜、芹菜、石榴、菱菜等。
    2.化疗时应健脾补肾为主,食用山药粉、苡米粥、动物肝、胎盘、阿胶、元鱼、木耳、枸杞子、莲藕、香蕉等。
    3.宫颈手术后,应以补肾为主,可食用猪肝、山药粉、桂圆肉、桑椹、黑芝麻、枸杞子、青菜、莲藕等。
    4.晚期病人应选用高蛋白、高热量食品,如牛奶、鸡蛋、牛肉、元鱼、赤小豆及多种水果等。
    5.忌食韭菜、生葱、烟酒。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证
    1.已有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宫颈癌.限于0~Ⅱa期病人。
    2.病人全身情况能够耐受手术。
    3.病人年龄超过70岁者,不是手术禁忌证,但需根据病人全身具体情况是否能耐受手术而决定。
    4.手术也适用于合并妊娠的病人。以往曾认为妊娠者不宜作子宫广泛切除术,但通过实践,国内外学者都认为妊娠不是禁忌证,在妊娠早期、中期的病人,行子宫广泛切除术并不会增加手术并发症。
    5.宫颈残端癌、阴道狭窄的宫颈癌病人及不宜放疗的宫颈癌病人。
    (二)手术禁忌证
    1.Ⅲ~Ⅳ期病人,有邻近或远处器官转移。
    2.体弱或伴有较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疾病者。
    (三)手术禁忌证
    宫颈癌手术类型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大约可分为3大类,实际上其主要的区别是在于子宫主韧带、子宫骶韧带及阴道上段切除的范围。另外这些手术可经腹或经阴道进行。手术类型如下:
    1.扩大的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 是指接近宫颈分离侧平面但不包括宫颈间质,在宫颈附着处切断子宫骶韧带,切除的阴道壁为1cm左右。一般良性妇科病所行的全子宫切除术,是在外侧平面分离,进入宫颈间质恰好在主韧带附着的内侧切断,一些表面的宫颈间质并未切除,而扩大的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时,是在靠近宫颈处切断宫颈骶韧带,在宫颈附着处切断阴道壁。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适用于子宫颈原位癌或Ⅰa1期癌。
    2.改良的子宫广泛切除术或子宫次广泛切除术 本手术是在子宫颈及盆壁之间靠近子宫颈外侧约1/3~1/2约2~3cm的距离处分离及切除子宫主韧带。在输尿管的m内侧及在附着处的前方游离输尿管,但外侧仍附着于主韧带,这样保存了输尿管的血供,大大减少了术后输尿管瘘的可能性。子宫骶韧带在其中部分离,保存了膀胱的神经支配,手术后不需要长期留置尿管。本手术适用于宫颈癌Ⅰa2期肉眼未见明显病灶或病灶极小的浸润癌。
    3.子宫广泛切除术 是指全子宫切除,将子宫主韧带在盆壁在提肛处切除,子宫骶韧带靠近其下外侧附着处切除,也有专家提出保留1cm的主韧带及骶韧带以利排尿功能的迅速恢复。阴道必须切除上段的1/3~1/2。宫旁组织应根据病灶范围切除4cm以上,必要时可达盆壁。并且需同时做盆腔淋巴清扫术。本手术适用Ⅰb~Ⅱa期宫颈癌的病人,
    (四)手术与中医药配合
    1.术前中医药配合 术前应用扶正祛邪中药可改善病人的机体状况,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将提高手术切除率。如四君子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保元煎、六味地黄汤随证加减。有学者研究发现肿瘤病人术前用黄芪注射液,能增强末梢血中细胞总数及T淋巴细胞的活性,可增强患者抗感染能力和细胞免疫能力。
    2.术后中医药配合 手术后病人由于手术中损气伤血术后多表现为气血双亏,脾胃不和。中医药治疗以补益气血、健脾和胃、益肾固本以改善手术后体虚症状,使机体尽快恢复,常用八珍汤、六味地黄汤随证加减。待病人一般状况得到改善后,为预防术后复发或转移,特别是中晚期病人,在扶正固本的基础上佐以祛邪抗癌之品,酌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墓头回、夏枯草、猫爪草、龙葵、石见穿、薏苡仁、莪术、土鳖虫、鬼箭羽、山慈菇等。
    3.术后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术后并发症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又一热点。这方面的研究从80年代起进展较快,目前已形成两大特点:一是采用中医药治疗的并发症在增多;二是治疗并发症的方法正在增多。兹就采用中医药治疗宫颈癌术后的并发症分述如下。
    (1)盆腔淋巴囊肿: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腹膜后间隙留下无数被切断而没有结扎的淋巴管和很大创面,手术后淋巴液、组织液和一些渗血淤积在这个腔隙里而形成淋巴囊肿,一般多发生在术后7~10天。西医治疗主要是引流及预防感染。中医治疗用大黄、芒硝局部外敷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10天左右囊肿可逐渐缩小而至消失。《大明本草》云:"大黄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并敷一切疮疖、痈毒"。《药性论》记载:"芒硝,通女子月闭,症瘕,下瘰疬,黄疸病,主堕胎。患漆疮汁敷之。主时疾壅热,能散恶血。"
    (2)膀胱麻痹:宫颈癌根治术时游离输尿管会将膀胱及输尿管上段的神经部分去除或将进出膀胱及尿道的副交感及交感神经同宫旁组织主韧带及盆腔淋巴结一并切除,所以病人术后可有不同程度的膀胱功能障碍,其发生率可高达50%,组织分离愈多,影响膀胱功能的程度愈大。中医学认为其病机是膀胱气化功能失职,膀胱气化功能要保持正常,要依赖三焦功能正常,即上焦肺,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中焦脾,主中气,运化水液,升清降浊;下焦肾,主水液,司二便,主开阖,与膀胱相表里,以温煦、控制膀胱的气化。因此,中药经予补气养血、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之品,可选用八珍汤合济生肾气丸加减:党参12g,白术12g,当归10g,熟地12g,黄芪30g,川芎10g,山药15g,丹皮10g,桂枝5g,泽泻10g,附子10g,牛膝10g,车前子10g,甘草10g,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复。

  • 江苏-吴**
    回复
    2023-06-28 12:12:46

    1、阴道流血
    宫颈癌早期症状表现为少量血性白带及接触性阴道流血,开始常为性交、排便、活动或妇科检查后出血,宫颈癌患者在初期多为少量,并经常自行停止;对绝经后出现阴道流血者阴道流血往往极不规则,一般是先少后多,时多时少。菜花型宫颈癌出血早,量亦多。这也是比较常见的宫颈癌早期症状。
    2、尿路症状
    宫颈癌的病发后,宫颈癌的早期症状可能发生小便刺激症,尿频尿急及大便带血,也可引起盆腔和下肢疼痛,下肢肿胀。
    3、阴道分泌物增多
    大多数宫颈癌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阴道分泌物增多,这是最常见的宫颈癌早期症状。宫颈癌多发生在阴道出血以前。初期由于宫颈癌的癌的刺激,宫颈腺体分泌功能亢进,产生粘液样白带,可以没有任何气味,随着宫颈癌的癌瘤的生长,宫颈癌继发感染、坏死,则分泌物量增多,如淘米水样或混杂血液,并带有恶臭味。宫颈癌患者可出现下腹不适、小腹疼痛、腰痛及发烧等症状。
    对于宫颈癌的前期治疗,除了手术外还建议辅助肿瘤血管阻断法,双重功效防止术后复发问题出现。

  • 江苏-吴**
    回复
    2023-06-28 12:12:46

    目录1概述2疾病名称3英文名称4宫颈早期间质浸润癌的别名5分类6ICD号7流行病学8宫颈微小型浸润癌的病因 8.1人类 *** 状瘤病毒感染8.2其他因素 9发病机制10宫颈微小型浸润癌的临床表现11宫颈微小型浸润癌的并发症12实验室检查 12.1细胞学检查12.2 *** 镜检查 13辅助检查 13.1宫颈活检及颈管刮术13.2宫颈锥形切除术13.3宫颈环状电切术(LEEP)及大环状转化区切除术(LLETZ) 14宫颈微小型浸润癌的诊断 14.1浸润间质的深度14.2肿瘤面积和体积14.3脉管(淋巴管和血管)浸润14.4浸润间质的病变形态(病灶融合) 15鉴别诊断16宫颈微小型浸润癌的治疗 16.1影响治疗的因素16.2治疗原则和方法 17预后18宫颈微小型浸润癌的预防19相关药品附:1治疗宫颈早期间质浸润癌的穴位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宫颈微小型浸润癌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宫颈微小型浸润癌 已经自动替换为宫颈早期间质浸润癌 ,可点此恢复原貌 ,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概述

    宫颈早期间质浸润癌是指只能在显微镜下检出而临床难以发现的临床前宫颈癌,由Mesardt(1947)首先提出微小癌(microcarcinoma)的名称,40多年来对其名称、定义、诊断标准乃至治疗均很混乱。过去名称繁多、标准不一,如称早期浸润癌、早期间质浸润癌、微癌、镜下浸润癌及原位癌伴微小浸润灶等名称。为排除混乱、明确概念,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于1960年将早期浸润癌列入宫颈癌分期中的Ⅰa期,此后对宫颈癌的定义曾更改5~6次,1971年称之为早期间质浸润(early stromal invasive),1974年美国妇科肿瘤协会(SGO)提出微灶型浸润癌的定义,为癌变上皮浸润间质达基底膜下≤3mm,未波及淋巴管及血管,此定义被FIGO认可,1975年子宫颈癌委员会又修订为基底膜下浸润深度<5mm,无融合,无淋巴管及血管瘤栓。

    为使众多的定义趋于统一,1985年FIGO根据间质浸润情况将Ⅰa期分为两个亚分期,1994年FIGO对Ⅰa期又作了新的规定如下(Grea *** an,1995):

    Ⅰ期:癌严格局限于宫颈。

    Ⅰa期:镜下浸润癌,可测量的间质浸润深度≤5mm,宽度≤7mm。所有肉眼可见病变甚至仅有浅表浸润亦为Ⅰb期。

    Ⅰa1期:可测量的间质浸润深度不超过3mm,宽度不超过7mm。

    Ⅰa2期:可测量的间质浸润深度>3mm,但≤5mm,宽度不超过7mm。血管、淋巴间质浸润不改变分期,但应记录。

    宫颈早期间质浸润癌是宫颈上皮内瘤变(主要是原位癌)向浸润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病变阶段,一般无特殊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有白带增多、接触性出血或不规则 *** 流血及慢性宫颈炎的种种表现。宫颈微灶型浸润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

    2疾病名称

    宫颈早期间质浸润癌

    3英文名称

    microinvasive carcinoma of cervix uteri

    4宫颈早期间质浸润癌的别名

    宫颈镜下浸润癌;宫颈微癌;宫颈原位癌伴微小浸润灶;宫颈微小型浸润癌;宫颈早期浸润癌;宫颈灶微型浸润癌;宫颈微灶型浸润癌

    5分类

    肿瘤科 > 腹部肿瘤 > 女性生殖系肿瘤 > 子宫颈肿瘤

    妇科 > 子宫颈肿瘤 > 子宫颈恶性肿瘤

    6ICD号

    C53

    7流行病学

    20世纪80年代前报告MICA的平均发病年龄在38~50岁之间,Coppleson(1992)收集文献早期浸润癌的高峰年龄为30~39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最近统计,30例Ⅰa1期的年龄范围为23~56岁,中位年龄为40岁,提示微灶型浸润癌的年龄提前10年左右。

    8宫颈早期间质浸润癌的病因

    宫颈早期间质浸润癌是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主要是原位癌)向浸润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病变阶段。而CIN主要病因如下:

    8.1人类 *** 状瘤病毒感染

    近年来随着人类 *** 状瘤病毒(HPV)感染与下生殖道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HPV感染与子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关联。HPV感染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性传播疾病是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发生的病因。分子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人类 *** 状瘤病毒有致癌性。HPV根据其致癌性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HPV16,18,45,56为高危型,HPV31,33,35等11种为中危型,HPV6,11,26等8种为低危型。CINⅠ及亚临床HPV感染常为HPV6,11型,CIN Ⅲ80%为HPV16型感染。

    子宫颈重度不典型增生其细胞内染色体常伴有HPV基因的整合,从而启动E1、E2基因,导致病毒基因在宫颈上皮内的表达,其后E6、E7基因编码合成多功能蛋白从而干扰细胞生长,在16,18型高危的HPV感染者起着重要的细胞癌变作用。高危型HPVE6蛋白可与肿瘤抑制基因p53结合,导致p53降解,E7基因产物是一种核磷酸蛋白与肿瘤抑制基因retinoblastoma基因(PRb)产物结合导致其功能灭活,从而影响其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

    8.2其他因素

    (1)吸烟:吸烟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其降解物尼古丁与致肺癌类似的宫颈 *** 性,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2)微生物感染:淋球菌,单纯疱疹病毒(HSV),滴虫感染可增加对HPV的易感性,从而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发生有关。

    (3)内源性与外源性免疫缺陷: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可致CIN的发生增加。如Hodgkin病、白血病、胶原性血管病与HPV感染性疾病发生有关。

    9发病机制

    1.Ⅰa1期 癌细胞向上皮层深处有微小浸润。癌细胞浸润初期时呈芽状,随后呈圆形,分叉状或舌状,有时在广泛累及腺体的基础上,在病灶边缘出现浸润,周围间质中有许多淋巴细胞浸润。

    2.Ⅰa2期? 癌灶可测量,浸润上皮下的深度不超过5mm,宽度不超过7mm,病灶有小浸润灶融合,癌细胞可呈各种分化程度,有时呈团块状,有时呈由很多钉脚形成的网状结构。周围间质中有许多圆形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巨细胞,间质纤维松弛或收缩。

    10宫颈早期间质浸润癌的临床表现

    宫颈微灶浸润癌同原位癌一样无特殊症状和体征,Betsill(1985)报道33%~81%的病例无症状。部分有白带增多、接触性出血或不规则 *** 流血及慢性宫颈炎的种种表现。据统计56.7%的微癌有接触性出血和不规则出血,无症状者占40%。一些作者报告慢性宫颈炎占39.6%,轻、中度糜烂占28.3%~75.0%,重度糜烂占7.5%,白斑占3.8%,临床可疑癌占12.5%,而宫颈光滑所占比例(9.4%~12.5%)却低于CIN。

    11宫颈早期间质浸润癌的并发症

    感染及病变发展为宫颈浸润癌。

    12实验室检查12.1细胞学检查

    细胞学诊断的准确性与病变程度有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在宫颈癌高发区的普查资料显示,在早期宫颈癌(包括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和宫颈非典型增生中,细胞学异常的出现率明显不同,分别为巴氏Ⅱa 3.1%和31.6%、Ⅱb 21.5%和32.9%、Ⅲ18.5%和15.2%、Ⅳ35.4%和7.6%及Ⅴ18.5%和10.1%。在二者中的细胞学阳性率(Ⅳ+Ⅴ级)有显著差异,分别为53.8%和17.7%,说明细胞学在初筛早期宫颈癌中的重要意义(章文华等,1994),见表1。Frable等(1998)报告传统细胞学检查的阳性预测值为80%,有10%~15%的假阴性。最近,细胞学新检查技术薄层液基细胞学(TCT)的应用提高了检出率。HSIL和癌的阳性率分别为92.9%和100%,常规涂片则为77.8%和90.9%(Martha等,1999)。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在中美协作项目中首次在国内使用TCT,1997例中HSIL和鳞癌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3.2%和100%。

    12.2 *** 镜检查

    在诊断CIN和早期宫颈癌中, *** 镜和细胞学是缺一不可的辅助诊断方法。早期浸润癌的 *** 镜图像与CIN Ⅲ级相仿,但更显异常,“三联图像”较常见,醋白上皮较厚、边界清晰,表面稍隆起或不规则,点状血管和(或)镶嵌粗大而不规则,血管扩张、间距增加,可见异型血管如螺旋状、发夹或逗点状等。有研究在普查中应用 *** 镜检查,按Coppleson(1986)的 *** 镜像分组标准,重度异常(即Ⅲ级)在早期癌和非典型增生中的比例分别是87.1%和20.98%,在62例早期癌中除2例正常或良性 *** 镜所见外,异常图像达96.7%见表2。 *** 镜与细胞学合用加颈管刮术无1例浸润癌漏诊(章文华等,1994),但 *** 镜检查难以鉴别宫颈间质有无浸润。

    13辅助检查13.1宫颈活检及颈管刮术

    宜在肉眼观察(ⅥA)或 *** 镜指示下做宫颈多点活检,在疑癌处深取活检或大的楔形活检,尤其临床怀疑腺癌时切取活检及颈管刮术更有必要(Teshima等,1985;章文华等,1993)。因多种原因,即使 *** 镜下多点活检仍有可能遗漏早期浸润病变,导致术前诊断不足。

    13.2宫颈锥形切除术

    仍是微灶型浸润癌最重要、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多数作者认为只有锥切活检才能对MICA做出准确的诊断,但对取材、切片、制片及病理诊断等技术要求严格,否则易造成漏诊或诊断过高。随着早期联合诊断方法的应用,诊断性锥切率明显下降。近年由于CIN和早期宫颈癌的年轻化趋势明显,宫颈锥切术的应用增多。

    (1)其指征修订为:

    ①细胞学多次阳性, *** 镜检查阴性或不满意或 *** 镜下活检及颈管刮术均阴性者。

    ②细胞学检查与 *** 镜定位活检或颈管刮术结果不符。

    ③碘染、VIA或 *** 镜下活检疑为早期浸润癌者。

    ④级别高的CIN病变超出 *** 镜检查范围,延伸至颈管内。

    ⑤临床怀疑早期腺癌,细胞学正常或异常, *** 镜检查未见明显CIN或鳞状细胞癌的异常图像。

    对细胞学和(或) *** 镜仅提示SPI或CINⅠ级的年轻患者,应尽量避免锥切,临床或 *** 镜检查可疑浸润癌者则为手术禁忌证。

    (2)锥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锥切前必须有细胞学涂片、 *** 镜检查或碘试验。

    ②避免过多的 *** 和宫颈准备,以免损伤宫颈上皮。

    ③采用冷刀锥切。

    ④术前扩张宫颈管并做颈管刮术。

    ⑤锥切范围包括 *** 镜检查的异常范围、转化区及颈管下段。

    13.3宫颈环状电切术(LEEP)及大环状转化区切除术(LLETZ)

    作为一种新的CIN和早期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作者有报道,Meesing等(1994)认为LLETZ锥切活检的指征是:

    (1)不满意 *** 镜检查。

    (2)颈管刮术阳性。

    (2)细胞学与宫颈活检结果不一致(超过2个级别)。

    (4)病变严重,如重度非典型增生或细胞学提示浸润性变化。

    这种诊断方法具有热损伤,是否适用于早期浸润癌的诊断,尚待进一步研讨。20世纪90年代后尽管LEEP治疗作为诊治方法已被较多的应用,但对细胞学或 *** 镜下怀疑早期浸润癌者,仍主张用冷刀锥切(CKC)较为适宜。

    14宫颈早期间质浸润癌的诊断

    1985年及1994年FIGO对Ⅰa期的诊断标准不但要求明确浸润深度,而且要求计算病变的水平播散范围,提示宫颈微灶浸润癌的诊断是组织学诊断,必须根据包括全部宫颈癌变在内的宫颈切除或宫颈锥形切除、全子宫切除标本的连续或亚连续切片显微镜检查才能确诊。因此,在诊断MICA中强调2点:①辅助诊断方法联合使用的必要性;②取材及组织精心制作的重要性。

    诊断的病理学标准:

    宫颈微灶浸润癌的诊断标准虽经多次修改,仍存在分歧,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4.1浸润间质的深度

    是诊断MICA最重要的定量定性标准。国内外不同作者的标准不一,测量的深度可1~9mm不等。测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多数从基底膜开始测量,也有从癌表面以垂直方向测量至癌的浸润尖端(柯应夔,1992)。关于间质浸润深度,最初Mesavdt以≤5mm作为诊断标准,以后不少作者沿用此标准,但发现MICA的淋巴转移率(1.2%)和死亡率很低(Hasumi等,1986)。部分国内外学者主张浸润深度应以≤3mm为界,因发现Ⅰa期淋巴结转移大多发生在浸润深度3.1~5.0mm间。也有认为≤1mm为好,以体现既有间质浸润而又无转移。

    14.2肿瘤面积和体积

    Burghardt和Holzer曾提出体积是决定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以500mm3为界,早已被欧洲的病理学家所接受,FIGO于1985年采用肿瘤浸润深度及宽度两个参数作为区别Ⅰa1及Ⅰa2及鉴别Ⅰb期的标准,由于镜下测量技术、体积测量的复杂性及主观因素等,有学者持反对意见。目前FIGO关于水平浸润的诊断标准已被多数作者接受。

    14.3脉管(淋巴管和血管)浸润

    作为一个诊断标准意见不一,多数认为脉管与淋巴结转移及复发有关(Boyce等,1981;Van Nagell等,1983),因此,主张脉管内有瘤栓不应再诊为MICA,但也有一些学者持否定态度(Simon等,1986)。Hasumi等(1980)报告135例MICA,在6例脉管浸润中无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Coppleson(1992)收集几组报告证明脉管与浸润深度的关系:浸润<1mm,脉管受侵为0%~8%,3~5mm时则为12%~43%,说明脉管受侵是与浸润深度有关的一个因素。

    14.4浸润间质的病变形态(病灶融合)

    Fidler等(1959)首先提出病灶融合是与转移相关的一个参数,相反有认为浸润较深时融合病变常见,但与发生淋巴转移似无明显关系。Simon等(1986)认为病灶融合的概念含糊不清,且带有较多的主观性。

    15鉴别诊断

    由于微小浸润性腺癌(microinvasive adenocarcinoma)无法像鳞状上皮层有一目了然的基底细胞膜层,因此定义也无法明确地界定。此外,腺癌多半有好几个病灶,能提供保守手术结果的数字不多,不能完全以鳞状上皮微小浸润性癌作为处理的蓝本,应该在锥形切除后个别考虑。尤其在少见的腺癌,如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和恶性腺瘤(adenoma malignum),虽然它们的腺体与正常的子宫颈内膜腺体酷似,但它的深度与正常的不一样。腺鳞癌(adenosquamous carcinoma)的细胞分化甚差,预后也很坏。只有新近报告的绒毛腺癌(villoglandular cervical adenocarcinoma),虽也好发在较年轻的年龄群,但预后甚佳。

    16宫颈早期间质浸润癌的治疗

    宫颈微灶型浸润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治疗方式与范围悬殊很大,可从锥切术到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16.1影响治疗的因素

    (1)诊断标准不一致,不少资料是回顾性研究的报告。

    (2)术前未能正确诊断:Simon等(1986)报告30%的早期浸润癌被漏诊。Coppleson(1992)提及有4%~28%的浸润癌诊断为镜下浸润,有7%~50%的CIN实际上是镜下浸润癌,说明早期间质浸润癌的准确诊断并不容易,往往过高或偏低。

    (3)对该病变的性质认识不足:

    ①Ⅰa期的淋巴结转移:文献报告不一致,国外20世纪60~70年代资料的淋巴转移率为0.8%(1118例中仅9例),国内资料为0.64%(624例中仅4例)。多数认为淋巴转移与浸润深度密切相关,浸润深度在1mm以内者未发现淋巴转移,3mm以内的淋巴转移率不到1%,3~5mm者则高达14.8%。Benson等(1977)报告浸润深度≤3mm和3.1~5.0mm者,淋巴转移率分别为0%和2.7%。Coppleson(1992)统计并收集20世纪80年代5位作者的资料,浸润深度≤3mm的404例中淋巴转移仅2例(为0.5%),3.1~5.0mm的146例中有12例(为8.0%)。有作者报道36例浸润深度在3~5mm之间,仅2例有转移5.6%(Sevin等,1992)。

    ②脉管浸润与淋巴转移的关系:目前尚无定论,Boyce等(1981)发现伴血管浸润者淋巴转移较多。另有作者却有相反的报道,有脉管浸润者淋巴转移很少,而无脉管浸润者却有淋巴转移(Crea *** an等,1985;Simon等,1986)。一般认为脉管浸润与淋巴结转移及复发可能有一定关系。但最近一组研究资料表明,Ⅰa期宫颈癌的转移及复发率均低,且与脉管浸润无关(美国GOG,1998)。

    ③对宫颈微灶型腺癌认识不足:甚至不易识别,因此易漏诊或误诊。Bertrand等(1987)认为此类病变少见,除缺乏认识外,无明确的细胞学、 *** 镜和组织学标准,因腺、鳞两种病理类型的病变常同时并存而易被忽略。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6.2治疗原则和方法

    对宫颈微灶型浸润癌的处理,目前多数主张缩小手术范围,原则上应根据浸润深度、病变范围、有无脉管受累、病灶是否融合及病理类型等,在准确诊断的基础上选择恰如其分的术式。在宫颈癌诊断规范中,对Ⅰa期主张行次广泛子宫切除术(江森等,1990;吴爱如,1999),而近年有作者采用保守性手术(激光锥切和气化联合使用)治疗MICA 90例,治愈率为96.7%,不全切除率和真正的残存肿瘤分别为17.8%和10%(Ueki等,1994)。Crea *** an等(1998)报告一组美国GOG的研究结果,188例Ⅰa2期(间质浸润3~5mm)在宫颈锥切(CKC)后的子宫切除标本中,无浸润者的淋巴转移、复发或死亡的危险相当低,5年生存率为100%,认为此类病人行锥切术即可,但需严密随访。可见迄今仍不一致。纵观国内外见解及以上所述的特殊性,仅供参考的治疗方案如下:

    (1)Ⅰa1期(浸润深度≤3mm):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欲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患者或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可采用宫颈冷刀锥切术(CKC)。

    (2)Ⅰa2期(浸润深度3~5mm):无脉管浸润、病灶局限者,行扩大的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 *** 切除1~2cm),病灶下1cm左右。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子宫者可行CKC,但术后需严密随诊观察。

    (3)Ⅰa2期伴脉管浸润、病灶融合、多发、细胞分化不良者,则应采用次广泛子宫切除加选择性盆腔淋巴切除。

    (4)拒绝手术或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可行放射治疗(单纯腔内治疗即可)。Ⅰa2期细胞分化不良者应加体外放疗。

    (5)如手术前诊断不足或漏诊、肿瘤体积大、手术未切净或伴脉管浸润、病灶融合疑浸润癌时,术后宜补充放疗以减少术后复发及盆腔淋巴转移,其价值尚待探讨。

    (6)对微灶型腺癌的处理目前尚无一致意见,根据腺癌特有的生物学特征,认为采取比早期浸润鳞癌更为积极的根治性手术为妥。

    17预后

    台北荣总医院(1975~1986)追踪226位显微侵犯病例(Ⅰa)的统计,复发率是2.2%(5/226)。其中属于Ⅰa1,3mm以下侵犯的复发率是1.8%(3/167);Ⅰa2,深3~5mm,宽7mm以下的复发率为3.4%(2/59)。

    18宫颈早期间质浸润癌的预防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做好随访工作。

    19相关药品

    胶原

    治疗宫颈早期间质浸润癌的穴位 内耳

    位于颞骨巖部,由骨迷路和膜迷路组成。骨迷路是颞骨巖部的骨性隧道,腔面衬有骨膜,由骨半规管、前庭和耳...

    血会

    代又多用膈俞穴治疗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胃炎、胃癌、食道狭窄、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心内外膜炎、胸...

    胃俞

    胃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胰腺炎,肝炎,肝脾肿大,肠炎,神经衰弱,胃痉挛...

    足下廉

    明显的促进作用。对胃的影响:针刺胃炎、溃疡病、胃癌患者的下巨虚,可见胃电波幅增加,亦使胃癌不规则的...

    下巨虚

  • 就是那个人
    回复
    2023-06-28 11:11:36

    宫颈癌发生扩散转移后多数已经是属于浸润癌,这个时候病情发展的比较快,如果不给予及时有效治疗,那么会加快患者死亡。宫颈癌扩散转移如何治疗,主要还是放化疗的联合治疗为主,在治疗上可以联合中药的治疗,中药如人参皂苷Rh2(护命素)有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的效果。控制病情的恶化速度。
    宫颈癌的淋巴转移是指宫颈癌向间质浸润可侵入淋巴管形成瘤栓,随淋巴液到达邻近淋巴结并在淋巴管内扩散。其转移途径:①宫颈癌灶基底淋巴管→宫旁淋巴结一闭孔区淋巴结→髂内、外区淋巴结→髂总区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锁骨上窝淋巴结。②宫颈癌灶淋巴管→骶前区淋巴结→主动脉下淋巴结。
    可以说发生淋巴转以后也是会有很多症状,现在有水肿的情况,可以联合利水消肿的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