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阴虚内火旺的孩子怎么推拿
脾阴虚内火旺的孩子怎么推拿
最佳回答
儿童脾阴虚的治疗方法。让宝宝俯卧在床上脱去上衣,露出整个背部应力求我凭,我正面即是自为骨的凹陷处,也就是长强穴起,一直向上捏至颈部,也可以用拇指揉小儿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掌关节后凹陷处。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就是那个人
回复怎么学小儿推拿如下:
小儿推拿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属于非药物疗法,由于操作简单,依从性好,在儿科临床应用广泛。
小儿推拿是通过一些特定的手法作用于患儿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气血阴阳和脏腑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感冒、咳嗽、腹泻、便秘、厌食、积滞、疳证、遗尿、肌性斜颈等小儿常见疾病。小儿常用推拿手法分类如下:
1、推法: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面沿同一方向运动称为推法。推法主要包括直推、旋推、分推三种。直推常用于线状穴位,是在表皮进行操作,不要推挤皮下组织,如开天门。
旋推主要用于手部面状穴位,也是只作用于表皮,不得带动皮下组织,如旋推脾经(拇指螺纹面)。分推可横如直线,也可弯曲如弧线,如分推坎宫穴;
2、揉法:揉法是用手指的螺纹面、大鱼际或手掌,作用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环形揉动。一般以每分钟揉120-160次为宜。揉法分为指揉法、掌揉法和鱼际揉法。用手指的螺纹面作用于穴位做环形揉动叫指揉法,如揉迎香穴;
3、摩法:摩法是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指腹或手掌掌面放在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带动前臂,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做环形抚摩。频率是每分钟摩动120次,如摩腹法;
4、擦法:擦法是用手掌、鱼际或食指、中指螺纹面着力于一定的部位,做往返的直线擦动。包括指擦法、鱼际擦法和掌擦法。
擦时不论是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都应直线往返,不可歪斜,往返距离要长。着力部位要紧贴皮肤,但不要硬用压力,以免擦破皮肤。用力要稳,动作要均匀连续、呼吸自然,不可屏气,如擦膻中。
此外,还有拿法,如拿风池;按法,按中脘;掐法,掐四横纹。
小儿推拿手法具有增强小儿体质,缓解症状,解除小儿病痛的作用。尤其对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长期进行保健推拿治疗,可以起到让孩子不得病、少得病的效果。
-
松柏友
回复脾经是足太阴脾经的简称,是指推拿穴位名,脾经是十二经脉之一,想问一下小儿补脾经的正确手法是什么?清脾经和补脾经的区别又是什么?
小儿补脾经正确手法图操作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的手,用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的拇指,使之微屈,然后用右手的拇指从小儿的拇指指尖推向指间关节横纹处,也可以在患儿拇指螺纹面顺时针旋转推,一般用300-500次,即为补脾经。
小儿推拿补脾经的作用脾是后天之本,补脾经可以补虚扶弱,健脾和胃,清热利溼,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溼痰、痿证、改变面色等。
补脾经适合多大的孩子补脾经的手法是小儿推拿的一种,一般小儿推拿适合0-14岁的孩子,0岁就是指出生24小时之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推拿手法和效果都是有一定的区别的,6岁以下的孩子推拿效果最好,一般9岁以上就要配合一些成人手法才能有较好的效果了。
清脾经和补脾经的区别补脾经的主要功效是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的主要功效是清热利溼、化痰止呕,小儿脾胃薄弱者,多用补泻,而体壮邪实者方用清法。
脾经的应用脾经发生病变分为外经病候和内脏病候,外经病候表现为身体困重,肢倦乏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痛,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内脏证候表现为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嗳气,呕吐,便溏,黄疸,水肿等。脾经主治脾所发生的病症,舌根部痛,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块,泄泻,或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睡,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冷等。
-
就是那个人
回复? ? ? ? 小儿推拿是个很个很专业的话题,我不是医生,不敢班门弄斧,但在小桔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几个小方法我用起来很见效,在小朋友生病初期的小症状时用上,可以有效的防患于未然。
? ? ?我买了这本周尔晋老先生写的《捏捏小手百病消》,其中常用的方法对于突然发烧或是发烧不太厉害;或是小朋友肚子不消化,拉肚子,有比较好的效果。
? ? ? ? 桔子爸爸称我是"家里的大夫",我也曾认真的学习这本书(因为经常看,书都看旧了),但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越学越觉的自己知道的太少,但多掌握一点生活中的技能还是感到非常受益的。
? ? ? ? 小朋友的体制是有差异的,适合我家宝宝的,不一定适合别人家的宝宝,这里只是几个小方法的一个大体介绍,如果想用的话,还是要买本书来看。
? ? ? ? 还是那句话,不同的病症需要对症下药,方法也是一样,小儿推拿在我看来比较适用于症状初期,能达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严重的话还是要去医院的。推荐给有宝宝和即将要宝宝的小伙伴。
? ? ? ? 1.孩子发热怎么办---推上三关
? ? ? ? 小朋友的发烧有很多种,先说小儿受寒引起的发烧。引用书上说的,小儿为"纯阳之体"。另外,现在的小孩子,吃的东西太好了,牛奶、肉、海鲜等等都是高蛋白的东西,小孩子体内本身就有热。这时候稍一受寒,就会引起风寒感冒而发烧。这在民间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寒包火。或者"寒包热"。
? ? ? ? 出现寒包火,这时候要让孩子发汗解表,这样既可以把体表的寒邪驱赶出去,也可以让体内多余的热量散发出来。小心推拿术中的"推上三关"就有这种功效。
? ? ? ? 在孩上小臂前侧,自腕横纹至肘部成一直线,就是上三关了。用拇指和食指,中两指自下向上推,就是"推上三关"或"推三关"。每天给孩子推100~300遍、具有发汗降热的作用。
? ? ? ? 记得去年冬天,小桔子穿着少,在外面玩了一下午,给冻发烧了。晚上小脸烧得红扑扑的,温度烧到了38.9度,伴随着哭闹,焦躁的翻来覆去睡不着。
? ? ? ? 我先她喝了解感颗粒,没有什么效果。就开始准备温水和毛巾准备推拿。
? ? ? ? 桔子爸爸很着急,不停的说我们去医院吧。可我太了解医院的套路,去了无非是验血打吊针,而且是冬日的半夜,说不好会更加的着凉。安慰他,我先试试,不行咱再去。
? ? ? ? 推了上三关200遍后,原本烦躁不安的小桔子慢慢安静下来,配合着捋手心和手指头,总共推了大约四十分钟后,她渐渐睡着。
? ? ? ? 我就侧躺在她身边,不断通过手触额头来测量她的温度。我知道,如果一小时左右后,她开始出汗,就代表开始降烧了,如果不行,我们可能真的要去医院了。
? ? ? ? 一个多小时的反复观察,她的小脑门终于渐渐出汗,我们的心也放了下来。小朋友的发烧很容易反复,需要连续推拿三天。
? ? ? ? 2.孩子拉肚子怎么办--揉长强
? ? ? ?小孩的肛门与尾骨之间,有一个穴位叫长强穴,这个穴位是一个点。按摩此穴具有"有形"和"无形"两种效果,有形的效果是止泻,无形的作用是强身。
? ? ? ? 具体做法是让孩子趴在床上,双腿稍稍分开,用手指揉或按压此穴,双手交替按摩,每天100~300遍。
? ? ? ? 为什么长强穴有止泻和强身的双重功效呢?这主要是因为侧醍警脉的第一个穴位,也就是起始穴,而督脉是"诸阳之会,统领着人体的阳气,所以,揉长强穴,就好像是给一颗种子不停地浇水一样,阳气在此斩渐生发,很快就会生根发芽。所以,长强穴对睥胃虚弱,拉肚子效果都比较好。
? ? ? ? 另外,中医先贤们在给长强穴起名字的时候,就已经道出了它的作用。长者,生长也,旺盛也,循环无端谓之长。强者,强壮也,充实也,健行不息谓之强。长强两字合而为一,就可以强健气血,就是让人体的气血运行正常。
? ? ? ? 小桔子刚上幼儿园初期,因为吃饭不适应,有时会拉肚子,有时会吃多胀的肚子咕噜叫。我就睡前给他按长强穴和捏脊配合,坚持了有20天吧,肠胃慢慢就好了。一直到现在,孩子很少会出现拉肚子的情况,秋季腹泻更是没有过。
? ? ? ? 文中的中医理论全部引自周尔晋老先生的《捏捏小手百病消》,如果有感兴趣的读者想要进一步学习,还是建议买书来看。
-
周口-李**
回复中医小儿推拿术的一种,就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来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消化系统的病症,例如小儿消化不良、腹泻等。
给宝宝捏脊的方法:
1)让宝宝俯卧于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
2)捏脊的人站在宝宝后方,两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
3)食指半屈,用双手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抵在孩子的尾骨处;大拇指与食指相对,向上捏起皮肤,同时向上捻动。两手交替,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肛门后上3~5厘米处)向上边推边捏边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颈后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一遍。
4)第2、3、4遍仍按前法捏脊,但每捏3下需将背部皮肤向上提一次。再重复第一遍的动作两遍,共6遍。
5)最后用两拇指分别自上而下揉按脊柱两侧3~5次。
6)一般每天捏一次、连续7~10天为一疗程。疗效出现较晚的宝宝可连续做两个疗程。
捏脊的注意事项:
时段:捏脊在早晨起床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疗效较好。捏脊前要露出整个背部,力求背部平、正、肌肉放松。
温度:捏脊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捏脊者的指甲要修整光滑,手部要温暖,手法宜轻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等,捏脊中途最好不要停止。
时间:每次捏脊时间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
年龄:捏脊疗法适于半岁以上到7岁左右的宝宝。年龄过小的宝宝皮肤娇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肤破损;年龄过大则因为背肌较厚,不易提起,穴位点按不到位而影响疗效。
禁忌:宝宝背部皮肤有破损,患有疖肿、皮肤病及发高烧时要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