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脚奇痒肿中医处方有哪些
手脚奇痒肿中医处方有哪些
最佳回答
手脚奇痒肿,在中医处方中可以选择一些草药来组成方剂,例如白花蛇舌草、生地、赤芍、丹皮、地肤子,白癣皮,苦参等等,如果病情较重还是要选择西药来控制病情,可以选择特非那定片或者静脉输注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西安-杜*
回复矾倍醋浸液:白矾、五倍子、地肤子、蛇床子、苦参各30克,大枫子、川椒、黄柏各25克。将上药研末,入食醋1000毫升中浸泡5天即成,用药液浸泡患处,每日2次,每次15~30分钟。
藿黄浸剂:藿香30克,黄精、皂矾各12克。将上药研末,入食醋500毫升中浸泡,每日振荡数次,5~7天后滤去药渣,将药液浸泡患处,每日2次,每次1小时。
-
匿名用户
回复53岁的陈太太,因肾脏萎缩已洗肾一年多,洗肾过程中常常低血压,还会怕冷及骨头酸痛,加上面部浮肿、足部水肿,皮肤薄,很容易干痒脱屑,睡眠品质也不好,长时间疲倦,所以前来就诊,希望借由中医药改善这些不适。洗肾患者常见的症状
不稳定的血压是洗肾患者最常见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与体重、体液、电解质、心脏、血管功能、神经系统、药物使用等等都有关系。像陈太太这类洗肾低血压的患者,临床上可以发现有大约一半的患者属于阳虚或气虚的体质,除了血压偏低外,还伴随骨头酸痛、怕冷等症状,部分阳虚体质的患者还会有水分循环代谢功能变差的问题,进而有面部浮肿或足部水肿,治疗上除了补阳益气之外,还常使用利水消肿的中药。(推荐阅读:有助于消水肿的穴道)
(示意图。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皮肤搔痒也是洗肾患者常见的困扰。研究显示约有2~4成的患者面临中度到重度皮肤搔痒之苦,这类搔痒可能遍及头面、躯干、四肢,不但影响睡眠品质,也造成生活不适,甚至忧郁倾向。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类症状常与血虚高度相关,除了搔痒外,还有皮肤干燥、脱屑、苍白萎黄,指甲干燥不润甚至微裂,容易头晕口乾,身体消瘦等血虚化燥的症状,进而产生血热,导致皮肤痒却抓不到痒处。(推荐阅读:春天皮肤痒不停!推荐3款药浴方纾缓)
洗肾患者的血虚体质也会产生长期疲倦与睡眠障碍,这类的失眠常常表现为浅眠多梦,即便睡了比较长的时间,醒来仍感觉疲倦没有充饱电的感觉。此时使用补益心脾的中药,便可加强睡眠深度,改善睡眠品质。
除了药物外,针灸也有疗效。利用针灸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促进循环,对于洗肾患者的抽筋、搔痒、水肿都有明显的帮助,怕针的患者可选择雷射针灸作为治疗方式。
(示意图。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生活细节护健康除了中西医并治外,日常生活有几个小细节要注意,可帮助洗肾患者维持健康:
定时测量并记录血压与体重,给医师作为调整药物的参考。 饮食均衡,足够的热量及优质蛋白质(鱼、肉、蛋),不要食用罐头及腌制品。 适量运动,按自身的兴趣与体能,选择喜欢的运动,持之以恒。 充足的睡眠。 出入公共场所,宜戴口罩,勤洗手,减少感染的机会。(本文作者为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中医部主治医师李艾玲)
<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
-
周口-李**
回复四肢肿为症状名。水肿病证状之一。《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也称肢肿。又可因脾郁、气血不调而致。参见结阳、皮水、肢肿:结阳为病证名。指因气血不畅而引起的四肢浮肿。《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结阳者,肿四支。”《宣明论方·结阳证》:“四肢肿,四肢热胜则肿,四肢者,谓诸阳之本,阳结者,故不行于阳脉,阳脉不行,故留结也。”治宜犀角汤等方。皮水为病名。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肾虚则水妄行,流溢于皮肤,故令身体面目悉肿,按之没指而无汗也。腹如故而不满,亦不渴,四支重而不恶风是也。脉浮者,名曰皮水也。”治宜通阳、健脾、利水,用防己茯苓汤、蒲灰散等方。肢肿为症状名。即四肢肿。《医林绳墨》卷五:“肢肿者,四肢作肿也。盖四肢者,脾之脉络也。脾有所郁,则气血不调,以见四肢作肿,大率滞于血者,则痛肿难移,滞于气者,则倪仰不便,行血宜芎归汤加丹皮、白芷、秦艽、续断;行气宜二陈汤加厚朴、山楂、白术、黄芩。”《证治要诀·肿》:“四肢肿,谓之肢肿,宜五皮饮加姜黄、木瓜。”
详见百科词条:四肢肿 [ 最后修订于2015/12/26 18:18:37 共481字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
松柏友
回复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 在平时的生活中可用中药调理,内部去走湿气,有徳脯的湿清草茶。帮助缓解,调理体内湿气。此外,现代人少动、多吃、熬夜、压力大,也会造成肠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谢失调。 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支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 少动、饮食不节制及压力,造成湿留体内 以中医而言,会运用芳香、发汗及苦温药材,做为祛湿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