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针灸可以治疗肾虚喘证吗

时间: 阅读:3313

针灸可以治疗肾虚喘证吗


最佳回答

艾灸师小爱

艾灸师小爱

2023-07-19 04:26:00

针灸是可以治疗肾虚喘证的,一般针灸可以有效的调节脏腑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促进血液流通等作用,它对肾虚传中的患者也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建议患者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找专业的中医大夫,经过辩证之后进行针灸。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太原`赵**
    回复
    2023-07-19 07:07:30

  • 松柏友
    回复
    2023-07-19 07:07:30

    1、 《灵枢》又称《针经》, 实际《黄帝内径》各篇所载的穴名大约160穴。

    《针灸中乙经》记载经穴349个。《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增加5穴,计354穴。

    《针灸大成》谱加5穴,计359穴。

    《针灸逢源》计361穴。 目前国家标准记载362个穴位 。

    2、针灸的治疗作用: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

    3、针灸治疗原则:

    (1)补虚泻实: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清热散寒:热则疾之,即指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快速进针,快速出针而不留针;

    寒则留之,指寒性病症应深刺而久留针。

    4、 同病异治 :某些疾病,其受病部位和症状虽然相同,但病机不同,所以在治则和治法上也因之而异。

    5异病同治 :有些疾病,其受病部位和症状虽然不同,但其病机相同者,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6、近部取穴:指在病变局部或邻近部位选取腧穴的方法,是腧穴近治作用的临床应用。

    7、远部取穴:指临床选取与病证较远部位有关穴进行治疗的方法。

    8、随证取穴:根据临床辩证选取治疗全身和局部的有效腧穴。

    9、本经配穴法:指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循本经选取其局部与远部的腧穴配成处方。

    10、表里经配穴法:是以脏腑经络的阴阳表里为依据,当阴经有病时,陪相表里的阳经腧穴,阳经有病时,配相表里的阴经腧穴;脏腑有病,也可配表里经有关腧穴。

    11、上下配穴法:八脉交会穴是前人总结上下配穴法的实践经验之一

    12、前后配穴法:是将胸腹部与背腰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俞募配穴法为其中的一种

    13、左右配穴法是以经脉循行左右对称,络脉纵横交错的特点为配穴依据的配穴方法。缪刺与巨刺。

    14、五腧穴: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在脏者取之井; 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病变于音取之经;经满而血者, 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泻。

    15、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是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的一个重要经穴。

    络穴是指十二经脉各有一络穴,任脉络穴鸠尾,督脉络穴长强,脾之大络大包,合称十五络穴。五脏有疾,出于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知五脏之害矣。

    原穴和络穴配合应用,称为 原络配穴法或主客配穴法 ,属表里(阴阳)配穴法的范畴,以原发疾病经脉的原穴为主,以相表里的经脉的络穴为客,二穴一主一客。相互配合,能通达内外、贯彻上下。

    16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膀胱经第一侧线)的特定穴。募在胸腹部。

    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聚集于胸腹部的特定穴

    八脉交会穴是十二正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通于奇经八脉的八个穴位。

    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八穴的相互交汇关系:公孙与冲脉相通;内关与阴维脉相通;外关与阳维脉相通;临泣与带脉相通;申脉与阳跷脉相通;后溪与督脉相通;照海与阴跷脉相通;列缺与任脉相通。

    、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特定穴。

    腑会太仓(中脘),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膻中)也。

    17郄穴一般治疗急性病,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中都治崩漏等;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外丘。

    十六郄穴:十二经以及奇经八脉中的阴,阳维脉,阴,阳跷脉各有一个郄穴

    肺病咳血取孔最,胃脘疼痛取梁丘,心胸疼痛取郄门,阴郄

    18、下合穴:是指六腑在下肢各有一个合穴,共六个,故称六腑下合穴。胃合于足三里,膀胱合于委中,胆合于阳陵泉,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证的主要穴位。

    19、刺手,就是持针的手,临床医生多用右手持针。

    押手,是指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多以左手。

    20、针刺的体位:(1)仰卧位(2)侧卧位(3)伏卧位

    21、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适宜短针或有动脉的地方。(2)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

    (3)舒张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

    (4)捏提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

    23、针刺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循法是指在进针后不得气时,用手指沿经脉上下轻揉拍打,按摩体表,促使气至的一种方法。

    24、得气的表现: 一是患者进针后的针刺感觉,施术者根据患者的针感调整手法操作,以达到有效的刺激程度;二是施术者手指对于针刺入皮肤以后的感觉,施术者根据这种感觉去寻找、调整针感,使针感达到治疗疾病所需要的程度。

    ?影响得气的因素:角度、行针、深度、取穴不当、久病气血衰败。

    ?催气即针刺入穴位后,施行提插捻转,后轻轻地摇动针柄等手法促使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

    25、留针的目的是候气和调气,加强针刺感应,延长刺激,慢性顽固性,痉挛性疾病,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就

    26影响针刺补泻效果的因素: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针刺手法的质量不同。

    27、基本的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法,重插轻提为补,提重插轻为泻。

    捻转补泻法,在应用补泻手法时,拇指向前力量增强,食指后退用力稍轻为补。

    反之,拇指后退用力稍弱,食指前捻力量稍强为泻。

    迎随补泻法,迎就是迎着经而来,随就是随着经而去。

    所以“迎而夺之”为之泻,“随而济之”为之补。

    徐疾补泻法,缓慢地进针,快速地出针,为补发,快速地进针,缓慢地出针为泻法。

    复式补泻手法:烧火山(补)、透天凉(泻)。

    28 晕针的原因 :精神紧张,体质虚弱,过度劳累,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之后,或体位不适,或施术手法过重。处理:将针迅速起出,让患者平卧,给予热茶或温开水饮之。

    滞针的原因:患者精神紧张,或疼痛,患者局部肌肉强烈收缩,一方向捻针太过,留针时间长。断针部位在针根。血肿的处理:冷敷止血,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

    29、灸法的分类:

    艾灸类艾炷灸包括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

    间接灸:隔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隔盐(回阳救逆)、隔蒜(解毒,止痒,杀虫)、隔附子饼灸(温肾补阳,阳痿,早泄)。

    艾条灸包括悬起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实按灸:太乙针灸、雷火针灸。温针灸。温灸器灸。

    非艾条灸类:灯火灸、黄蜡灸。在施灸处涂以少量葱、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

    灸法补泻: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泄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灸法的作用:1.疏风解表,温经散寒2.温通经络,活血逐痹3.回阳固脱,升阳举陷

    4.消瘀散结,拔毒泄热5.防病保健,延年益寿。

    隔姜灸:解表散寒,温中止呕

    隔蒜灸:解毒,健胃,杀虫,止痒

    隔盐灸:回阳救逆

    隔附子灸:温肾补阳

    30、拔罐法古称角法。罐的吸拔方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滴酒法。

    拔罐的作用:闪罐法,留罐法(5-15分钟),是常用的方法;走罐法。

    31、耳穴的选穴原则:(1) 按疾病的相应部位选穴(2)按病变的相应部位选穴

    (3)根据中医学理论辨证选穴(4)根据现代医学知识选穴(5)根据临床经验选穴。

    32、三菱针:宛陈则除之。操作方法有点刺法、散刺法、挑刺法、泻血法(刺络法)。

    适应范围:急证、热证、实证、瘀证、痛证。

    33、皮肤针法的理论依据是十二皮部。叩刺部位: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局部叩刺。

    34、皮内针法:皮内针法又称埋针法,有颗粒型和揿钉型两种。皮内针法常用于慢性顽固性疾病,以及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

    35、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伴口眼喎斜,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喎,半身不遂主症的一种疾病。

    中经络1)半身不遂? 治则: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下肢:环跳 阳陵泉 足三里 解溪 昆仑?

    配穴:除上述穴位外,半身不遂还可以取患侧井穴,点刺出血,取接续经气之意,上肢还可取肩髎、阳池、后溪等,下肢还可取风市、悬钟等;

    病程日久,上肢瘫可配大椎、肩外俞,下肢瘫可配腰阳关、白环俞等;

    如患侧经筋屈曲拘挛者,肘部配曲泽,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乃阳病取阴之意;如语言謇涩,配哑门、廉泉、通里;肌肤不仁,可用皮肤针叩刺患部。

    中脏腑1)闭证:水沟十二井 太冲 丰隆 劳宫

    ?????? 2)脱证:关元 神阙(隔盐灸)

    36、腰痛 主穴:委中 肾俞 大肠俞?

    加减:寒湿腰痛加灸大椎,温阳散寒;

    瘀血腰痛加膈俞,活血化瘀;

    肾虚腰痛加灸命门,益肾壮腰。

    37、不寐:因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导致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疾病,又称失眠。

    主穴:神门内关百会安眠?

    加减: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三阴交补益心脾,益气养血;

    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丘墟补心壮胆,安神定志;

    肝郁化火加行间、太冲、风池平肝降火,解郁安神。

    38、哮喘指突然发作的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患。

    ???? 主穴: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孔最定喘丰隆?

    加减:寒饮伏肺加风门、太渊疏风宣肺;肺肾阴虚加肾俞、关元、太溪滋肾益肺。

    ? 邵氏五针:主穴是肺俞、大椎和风门。

    如咳嗽配尺泽和太渊穴,痰多配足三里和中脘穴,痰壅气喘配膻中、天突穴,心悸配心俞和内关穴,针刺后需在相应部位拔罐。

    39、胃痛? 主穴:中脘 内关 公孙 足三里??

    加减:寒邪犯胃加神阙、梁丘散寒止痛;

    饮食停滞加梁门、建里消食导滞;

    肝气犯胃加期门、太冲疏肝理气;

    胃阴不足加胃俞、太溪、三阴交滋阴养胃。

    40、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的病证。

    主穴:天枢支沟水道归来丰隆?

    ?加减:热秘者,加合谷、内庭清泄腑热;

    气秘者,加太冲、中脘疏调气机;

    虚秘者,加脾俞、气海健运脾气以助通便。

    41、痛经? 主穴:关元 气海 三阴交?

    ?加减:寒湿凝滞者加地机可温通胞脉,祛邪调经;

    肝郁气滞者加太冲、次髎可疏肝解郁;

    气血不足者加血海、脾俞、足三里以健脾益气补血。

    42、遗尿? 主穴: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不及时处理就可以危及生命,或影响疾病的治疗;在标病不急迫的情况下,应该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

  • 根河-李**
    回复
    2023-07-19 07:07:30

    (1)仙茅人参内金饮

    [主治]心肾不足、肾不纳气而致的喘咳。

    [处方]仙茅12克,人参6克,阿胶10克,鸡内金8克,糯米15克。

    [用法]仙茅须米泔浸,阿胶应另烊,共水煎服。

    (2)益气利水补肾汤

    [主治]温补脾肾,利水消肿,扶阳益气。治疗慢性肾炎。

    [处方]制附片10克(先煎),熟地黄25克,炒白术15克,桂枝8克,山茱萸肉15克,炒山药10克,生黄芪40克,淫羊藿15克,茯苓25克,猪苓15克,仙茅12克,车前子20克(包煎),当归1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早晚分服,半个月为1个疗程。如浮肿明显不退,伴高血压者,加水蛭10克,桑寄生20克,地龙15克;伴血尿者加白茅根25克;尿少加石韦20克,车前子30克(包煎);非蛋白氮及肌酐明显升高者加大黄8克,牡丹皮12克;短气乏力者加人参10克;蛋白尿不降者加芡实15克,金樱子15克;遇新感有表症者,选加麻黄5克,细辛3克。

    (3)健脾温肾汤

    [主治]健脾温肾,清热利湿。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

    [处方]人参10克,枸杞子30克,菟丝子10克,车前子10克,覆盆子10克,五味子6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益母草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至150~300毫升,分2次口服,30天为1个疗程。兼湿热者加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重楼、雷公藤等;有瘀血者加牛膝、牡丹皮、丹参、泽兰、桃仁、川芎等;水肿明显者加猪苓、白茅根等;肾虚明显者加生地黄、肉桂、制附子等。

    (4)温阳消白汤

    [主治]温补肾阳,益气健脾,化瘀通脉。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

    [处方]菟丝子20克,山茱萸15克,金樱子15克,芡实10克,肉苁蓉20克,黄芪30克,白术20克,熟附子10克(先煎),炙甘草10克,白茅根20克,益母草20克,丹参20克,茯苓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用。10天为1个疗程,重者可重复2~3个疗程。

    (5)保肾祛浊汤

    [主治]温肾健脾,活血排毒。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处方]生黄芪30克,生地黄、生大黄、当归、红花、桃仁、牛膝、泽泻、石韦、半夏各10克,车前子(包)、丹参、茯苓、生薏苡仁各15克,制附子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8周为1个疗程。

    (6)温肾泄浊汤

    [主治]温肾益气,活血化瘀。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处方]淫羊藿15克,黄芪50克,白术2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大黄5~10克,车前子15克,丹参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若恶心呕吐明显者加藿香、佩兰;水肿明显加泽泻、西瓜翠衣;皮肤瘙痒者加地肤子、紫草;食少纳呆者加焦三仙、砂仁;畏寒肢冷明显者加附子;阴虚明显者加山茱萸肉、女贞子。

    (7)济肾方

    [主治]温肾壮阳,利水消肿。

    [处方]炮附片(久煎)、熟地黄、山茱萸、茯苓、肉桂、山药、泽泻、丹皮、川牛膝、车前子等。

    [用法]每日1剂,早晚分服,连续服30天为1个疗程。

    (8)柴苓汤合桃红四物汤

    [主治]温阳化气利水,活血化瘀。治疗肾病综合征高脂血症。

    [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茯苓15克,猪苓15克,白术10克,法半夏6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赤芍10克,生甘草10克。

    [用法]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

    (9)肾病1号

    [主治]益气温肾,活血化瘀。治疗慢性肾炎。

    [处方]冬虫夏草2件,黄芪30克,淫羊藿15克,水蛭、蜂房各10克,石韦20克,车前子、茯苓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至500毫升,分2次温服。脾肾阳虚型加仙芭、巴戟天各15克,附片6克;气阴两虚型加知母15克,女贞子、墨旱莲各10克,黄柏6克。

    针灸治疗:

    [治法]肾虚不能纳气。

    [处方]风池、合谷、尺泽、肺俞、风门。肾俞、膏肓、天突、定喘。

    [做法]每两天针1次,每次选2~4个穴位,可留针15~20分钟。

  • 宁吉儿
    回复
    2023-07-19 06:06:20

    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

    上期:针灸治疗原则:治神守气

    补虚泻实即扶正祛邪。《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其中,“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有余。补虚就是扶助正气,泻实就是祛除邪气。疾病有虚实,针灸分补泻,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灵枢·经脉》亦言:“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一)虚则补之

    “虚则实之”“虚则补之”,意即治疗虚证用补法,适用于治疗各种虚弱性病证,如精神倦怠,肢软乏力,心悸气短,语声低微,自汗盗汗,面色苍白,形体消瘦,大便溏泄,遗尿或尿频,或肌肉萎缩,肢体瘫痪等。

    临床上应用补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针灸方法的选择,针和灸皆可补可泻,但两者比较而言,针偏于泻,灸偏于补,故凡虚证(除阴虚外)皆可加灸。二是针灸补泻手法的选择,虚证当用补法:偏于阳虚 气虚,针用补法,或用灸补法;偏于阴虚 血虚,针用补法,血虚也可用灸补法,但阴虚一般不宜用灸法;阴阳两虚则灸补为上,如《灵枢·官能》所言:“阴阳皆虚,火自当之。”此外,《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灵枢·终始》也说:“如此者弗灸。”指出对六部脉小 阴阳营卫气血皆严重不足的病证,针灸并非最好的治疗手段,当首先用甘味药物补益脾胃,以化生营卫气血,待营卫气血相对充足后再施以针灸。三是选用偏补的穴位,常取下腹部穴位,如神阙 气海 关元,及其他穴性偏补的穴位,如足三里 膏肓 命门 太溪等穴,对五脏虚证多用相应的背俞穴和原穴,也可用五输穴的生克补泻法选取相应的穴位。

    (二)陷下则灸之

    “陷下则灸之”之“陷下”,《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本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脉象,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此之“陷下”主要指脉象沉伏。对于《灵枢·禁服》所记载的“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唐代王冰注曰:“脉虚气少,故陷下也。”明代张介宾注曰:“沉伏不起也。”故脉之“陷下”主要见于血寒或气虚之证。二是指穴位,如《灵枢·经脉》说:“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意思是说实证在相应的穴位可见隆起,虚证在相应的穴位可见下陷。

    “陷下则灸之”本意是说对脉象沉伏不起,或穴位处有凹陷者皆宜用灸法。其内在的病机是血寒,或经气亏虚。临床常见脾虚者多在脾俞 足三里有凹陷或按之虚软;肾虚者多在肾俞 太溪有凹陷或按之虚软;元气不足者多在气海 关元有凹陷或按之虚软;清阳不升者多在百会有凹陷。临床上,此类病证都可以用灸法治疗。

    (三)实则泻之

    “满则泻之”“盛则泻之”“邪盛则虚之”意即实证用泻法,适用于邪气盛的病证(实证),如胸闷 腹胀 便结 尿闭 高热 中暑 神昏 惊厥 抽搐,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痛等。

    临床上用泻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针灸方法的选择,一般多针少灸,或不灸,除毫针外,三棱针 皮肤针也较为常用。二是针刺补泻手法的选择,实证当用泻法。《灵枢·寿夭刚柔》说:“有刺营者,有刺卫者……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所以对病在卫分的实证多用毫针浅刺出气,对病在营血的实证则必须刺后出血,以泻血分之邪。三是选用偏泻的穴位,多选用四肢末端和头面部的穴位,如十二井穴 十宣 水沟 耳尖 太阳等。

    (四)菀陈则除之

    “菀”同“瘀”,即瘀结 瘀滞之意。“陈”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久病。“菀陈则除之”意即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用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适用于病久入络,及跌仆损伤 毒蛇咬伤 丹毒 腱鞘囊肿等病证。

    临床上运用刺血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针具的选择,一般多用三棱针或皮肤针,也可刺血后加拔罐。二是穴位的选择,一般多选局部络脉瘀阻处或反应点,及尺泽 委中 十二井 十宣等,如治疗痹证日久入络者,《灵枢·寿夭刚柔》说:“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再如痔疮,可挑刺腰骶部的反应点出血。

    (五)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不盛不虚”,《内经》的本意是指人迎脉与寸口脉大小相等(《内经》多以人迎脉和寸口脉大小的不同判别病在何经),说明其病与其他经脉无关,病在本经,如《灵枢·禁服》:“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难经·六十九难》曰:“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所以“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并不是指病证本身无虚实,而是指本经自病,不涉及其他的经络或脏腑而言。本经自病,自当取本经穴。

    临床上应用“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如何辨病在本经,《内经》所记载的通过对比人迎脉 寸口脉大小的不同来辨别病在何经的方法已较少使用,但仍有深入研究的价值,现在临床一般根据经脉的循行及“是主……所生病”“是动则病”来判定病在何经,可参见《经络腧穴学》。二是针刺补泻手法的选择,一般可用平补平泻手法。三是穴位的选取,一般以五输穴和原穴最为常用。

    补虚泻实既是针灸治疗原则,又是针灸治病的重要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补泻反则病益笃。”都明确指出补泻不可误用,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对虚实夹杂或本虚标实之证,针灸应补泻兼施。

    延伸阅读:

    中医针灸入门之针灸的基本手法


    微信服务号:培医; 微信订阅号:岐黄明师大讲堂

    本文由培医教育(tcmedu)整理发表,关注我们,学习更多中医知识。

肌病可以康复治疗吗

针灸时晕针会昏迷三个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