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湿热肛门灼痛艾灸可以吗
大肠湿热肛门灼痛艾灸可以吗
最佳回答
大肠湿热,肛门部位组织出现灼痛,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以配合艾灸以及配合清热利湿,清热泻火等方法进行规范治疗,促进身体肠道功能恢复代谢的一种调理措施和方案进行治疗。
最新回答共有4条回答
-
艾江
回复
-
周口-李**
回复腹泻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引起腹泻的原因有很多,但是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那么腹泻艾灸哪里治疗?腹泻艾灸的方法有哪些?通过艾灸治疗腹泻的方法有很多,下面就来详细了解具体的治疗方法,以及艾灸需要注意的内容吧。
1、腹泻的原因有哪些
腹泻属中医学“泄泻”的范畴,外感风寒暑热湿等邪气,内伤饮食情志或脏腑失调皆可致泄。外邪之中湿邪最为重要,内伤中脾虚最为关键,脾虚湿盛乃泄泻发生的关键病机,概括来说,腹泻的诱因主要是寒湿,湿热,脾虚,肾虚,食积所致,所以腹泻艾灸哪里,可以根据导致腹泻的原因选择施灸穴位。
2、寒湿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泄下清稀,甚如水样,肠鸣腹痛,脘闷食少,或兼恶寒,发热,头痛,小便短少,苔薄白。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神厥穴施灸。
艾灸作用:温中除湿,健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3、湿热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0分钟,艾炷则每穴灸3-5壮,每日1次。。
艾灸作用:清热利湿,健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4、伤食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腹满胀痛,泻后痛减,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苔垢或厚腻。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中皖,梁丘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0分钟,艾炷则每穴灸3-5壮,每日1次。
艾灸作用:健脾消食,导滞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5、脾虚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脘痞食少,伴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取神厥,关元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俯卧取脾俞,胃俞,命门,肾俞穴用艾条温和灸火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0分钟,艾炷则每穴灸3-5壮,每日1次;患者仰卧取双侧申脉穴,用艾条雀啄灸法施灸,每穴灸10分钟,以局部温热而不灼痛为度,每日一次。取双侧足三里穴,用艾条温和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每日一次;患者仰卧或侧卧,取腹泻特效穴,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10-15分钟。
艾灸作用:健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6、肾虚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晨起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取神阙,关元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5-20分钟,艾炷灸3-5壮,每日一次;患者俯卧取胃俞,脾俞,命门,肾俞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灸10分钟,艾炷灸3-5壮,每日一次;患者仰卧屈膝,取双侧足三里穴,用艾条温和灸的方式施灸,每日一次;仰卧取双侧申脉穴,用艾条雀啄灸法施灸,每日一次。取腹泻特效穴,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10-15分钟。
艾灸作用:补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7、艾灸注意事项
1、注意寒冷,注意保暖,注意在艾灸的时候,尤其是冬季不要碰冷水。
2、艾灸期间不要生气,如果生气,气赌经络,艾灸就不会起作用,反之会加重气血的瘀阻。
3、大饥大饱不宜艾灸,饥饿艾灸容易晕灸,太饱艾灸气血运行慢,容易发生腹胀。
4、患有胃肠疾病的,艾灸期间不要吃食物,灸后半小时才可以吃饭。
5、艾灸前最好喝温开水200-250毫升,艾灸后要喝温热水200-250毫升,甚至更多一点。
6、艾灸前可以洗温水澡,艾灸后半小时,可以洗热水澡,稍稍烫一点皮肤的温度。
7、有些人艾灸的时候,想泡脚,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你可以泡热水脚,水温要高于50度。
8、初次艾灸的人,一定要学会循序渐进逐渐适应热度,逐渐增添灸具,不要一下子上的太多,身体会吃不消,显得太燥。
9、皮肤起泡,小的泡自己可以吸收,大的水泡,一定要挑破后在这里拔罐,使里面的病水尽量拔出。然后温和灸,不要再使用艾灸罐,等泡痊愈后,可以继续使用艾灸罐。如果泡在关节活动部位,要的等待结痂后在灸,关节部位不容易愈合。
-
xuzhujun728
回复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上巨虚,这是大肠的下合穴,什么意思?
就是这个穴位善于治疗大肠的问题。
上巨虚也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也就是足三里下四个手指的宽度。
其主治最重要的是大肠的疾病,如肠鸣,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肠痈等,还可以治疗中风瘫痪,脚气等。
这个地方扎进去一般是在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
支配该皮区的神经包括肠外皮神经和隐神经的分支。深层有腓深神经。
为什么上巨虚善治疗大肠疾病?
上巨墟穴是大肠的下合穴,内经说“合治内腑”。此合又在胃经上,买为水谷之海、上巨墟治疗大肠腑病的腹痛、腹胀、腹、痢疾、肠痈有很好疗效。
介绍两个针灸方子。
上巨虚伍大肠经募穴天枢、俞穴大肠俞,则调和胃肠之功倍增,三穴灸之有固肠止泻之功。刺之则有理肠通便之能,方名“手阳明募俞下合刺”。
《灵枢?海论》有“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腧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的记载。且大杼为骨之会,上、下巨虚为手阳明、手太阳之下合穴。三穴相伍,为治疗痹证、痿证及脑瘫之常用方。今名“《灵枢》之血海刺”。
好了,今天的穴位讲完了,欢迎每天打卡,共同进步。@梅小护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