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低热如何推拿
小儿低热如何推拿
最佳回答
小儿低热通过推拿不一定可以改善,对于小儿低热,建议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可以和主治医师进行沟通,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受风,要多补充营养,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最新回答共有3条回答
-
匿名用户
回复小儿推拿就是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对小儿体表特定穴位或部位进行的推拿,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体保健的目的。
小儿推拿视频
所谓小儿推拿,就是根据小儿的形体、生理、病理以及特定穴位的形态位置等特点,专用于防治小儿某些病证的推拿方法,又称小儿按摩。当宝宝吃不好、睡不香时,推拿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简单易学,对改善小儿厌食、便秘、睡眠不好等有明显的效果。
小儿风热感冒的推拿治疗小儿推拿护理作用
1、提高小儿机体各项功能
穴位与经络的治疗功能,已被现代临床医学所证实。穴位即为经络上的最重要点,通过刺激穴位,就可以起到调整经络气血、阴阳平衡的作用。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小儿推拿确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保证小儿气血充盈,饮食不偏,食欲旺盛、发育正常等。
2、缓解、解除小儿病痛
如果小儿身体不适,按摩小儿身体的某一部位,通过经络的联系,使其体内相应的脏腑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小儿推拿治疗范围很广,可以对发热、感冒、咳嗽、哮喘、流口水、腹痛、腹泻、便秘、厌食、营养不良、夜啼、遗尿、近视、小儿肌性斜颈等多种常见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3、未病先防,提高小儿对疾病的抵抗力
小儿推拿对小儿强身防病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未病先防:通过按摩,小儿气血调和,经络通畅、阴阳平衡、正气充足,因此可以起到不得病、少得病的功效。
防病传变:小儿得病后传变较快,易发生危急状态,小儿推拿可以起到预防发病、防止传变以及发生危急病症的作用。
小儿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技巧和力度要求轻快、柔和、平稳,如果推拿力道轻重无度不但会弄疼孩子,也不会产生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不少家长也会自学小儿推拿手法为孩子推拿。但小儿推拿手法如何正确地运用、如何选用推拿穴位,针对何种病症应用何种手法都是有讲究的,家长如果没有相关的医学基础难以掌控。比如推拿穴位时,把补和泻两个手法用颠倒了,效果就大相径庭,甚至可能会伤害宝宝的身体。如果家长要学习小儿推拿,可以到正规的、有医疗资质的中医培训机构。
常见部位的小儿推拿手法如下。
1、脾经
位置:(1)拇指螺纹面;(2)拇指桡侧缘。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
操作:旋推拇指螺面或屈其拇指,沿拇指桡侧缘直推约300次,或直推拇指螺面约300次。
2、胃经
位置:拇指掌面第二节或大鱼肌外侧缘。
主治:腹泻、呕吐。
操作:直推300次。
3、肺经
位置:无名指螺纹面。
主治:胸闷、咳喘。
操作:旋推或向指尖方向直推约200次,或由指尖向上直推100次。
4、小肠
位置:小指尺侧缘。
主治:遗尿、尿赤。
操作:从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反之,推50次。
5、六府
位置:前臂尺侧缘(神门到少海)。
主治:发热、汗多、便秘。
操作:直推300次。
6、二人上马
位置:手背侧小指与无名指指关节后陷中。
主治:牙痛、惊、腹痛、脱肛。
操作:掐3—5次,揉30次。
7、虎口
位置:手背侧第一、二掌骨之中,稍偏食指(即合谷穴)。
主治:感冒、牙痛。
操作:拿3—5次。
8、腹
位置:腹部。
主治:腹胀、食积、呕吐、腹泻、疳积。
操作:指摩、掌摩约5—10分钟;沿季肋向外分推。
9、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主治:发热、咳喘。
操作:按、揉50次,或沿肩胛骨内缘自上而下分推30次。
10、龟尾
位置:尾骨端到肛门之间(即长强穴)。
主治:腹泻、脱肛、便秘。
操作:揉、旋推300次,掐3—5次。
小儿推拿治咳嗽吗
咳嗽是小儿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冬春季节尤为多见。症状主要以咳嗽为主,伴有发热、鼻塞、胸闷气短、干咳少痰或咳嗽痰多、神疲等。 咳嗽的治疗除了常用的中西药物疗法外,也可以结合中医小儿推拿疗法来治疗。
1、父母用拇指揉板门(手掌大鱼际部)100次。
2、用拇指罗纹面在小儿掌心内八卦(掌心内劳宫四周)处作旋转运摩,左右手各1分钟。内劳宫位于掌心中,握拳中指端所指处。
3、按揉天突(在喉下方,胸骨切迹上缘正中上0.5寸凹陷中)和膻中(在胸骨上,两乳头连线中)穴各2分钟。
4、分推胸肋:患儿仰卧,大人在其头前,两手拇指相对,其余四指分开,自胸骨顺1~4肋间向外分推至腋中线,操作3分钟。
5、小儿俯卧,大人用拇指按揉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2分钟。最后沿肩胛骨内侧缘,自上而下左八字式分推,约30次,结束治疗。
上述方法每日一次。在治疗过程中,宜在施术部位用少许爽身粉以防患儿皮肤破损,同时应做好保暖工作。
小儿推拿治退烧吗
如果小儿是因为阴虚发热,可以用推拿方法有效治疗。
阴虚发热表现主要为午后低热,手足心热,心烦易怒,盗汗,食少消瘦,大便干,小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指纹淡紫。
治疗步骤:
1、补脾经:用拇指螺纹面着力,在小儿拇指的螺纹面旋推300次。
2、补肺经用拇指螺纹面着力,在小儿环指螺纹面旋推300次。
3、揉二人上马:用拇指指端揉小儿手背环指与小指掌指关节后凹陷处50次。
4、揉肾顶:用中指指端着力,按揉小儿小指顶端100次 。
5、按揉足三里:用拇指指端按揉膝眼下足三里穴50次 。
6、推涌泉:用拇指螺纹面着力,自足底涌泉穴推向足趾50次 。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1、小儿推拿适用对象为9周岁以内的孩子。
2、给小儿推拿时,应选择避风、避强光、噪音小的地方;室内应保持清静、整洁,空气清新、温度适宜。推拿后注意避风,忌食生冷。
3、推拿时家长要保持双手清洁,摘去戒指、手镯等饰物。指甲要常修剪,刚剪过的指甲,一定要用指甲锉锉平。冬季推拿时双手宜暖。
4、小儿过饥或过饱,均不利于按摩疗效的发挥。在小儿哭闹之时,要先安抚好小儿的情绪,再进行推拿。
5、小儿皮肤娇嫩,按摩时切勿抓破小儿皮肤。家庭推拿一般可使用按摩油或爽身粉等介质,以防推拿时皮肤破损。
6、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均匀、柔和、轻快、持久。
7、 小儿推拿手法的操作顺序:一般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最后是下肢;也可先重点,后一般;或先主穴,后配穴。拿、掐、捏、捣等强刺激手法,除急救以外,一般放在最后操作,以免小儿哭闹不安,影响治疗的进行。
8、一般情况下,小儿推拿一次总的时间为10—20分钟。但是由于病情和小儿年龄的不同,在推拿次数和时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年龄大、病情重,推拿次数多,时间相对长。反之,次数少,时间短。一般每日1次,重症每日2次。
9、在施行手法时要注意小儿的体位姿势,原则上以使小儿舒适为宜,并能消除其恐惧感,同时还要便于操作。
10、小儿推拿的禁忌证有:骨折、创伤性出血;皮肤破损、皮肤溃疡;烧伤、烫伤;急性、烈性传染病;癌症及危重病症等。
11、每次给孩子推拿最好只针对一个毛病,如果保健和治疗目的太多、推拿的穴位太杂,会影响最终效果。
12、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小儿推拿治疗前,必须有明确的诊断。如果家长不能肯定,请先送医院就诊。
-
江苏-吴**
回复谣言:最管用退烧方法,不管烧多狠,1个动作就搞定!宝宝发烧时,内关、心经、小天心各推拿100次,可以快速退烧。
辟谣:小儿发热是一种常见的儿科及急诊科临床症状,有人提出在小儿发烧期间,给小儿采取推拿的方法有利于退烧,那么小儿推拿退烧有用吗?最近网上甚至流传着“最管用退烧方法,不管烧多狠,1个动作就搞定!宝宝发烧时,内关、心经、小天心各推拿100次,可以快速退烧。”的说法,但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说到退烧,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发热。
什么是发热?
正常小儿腋表体温为36℃~37℃(肛表测得的体温比口表高约0.3℃,口表测得的体温比腋表高约0.4℃),腋表如超过37.4℃可认为是发热。医学上将体温在37.5~38.0℃称为低热,体温在38.1~39.0℃称为中等热,体温在39.1~40.0℃称为高热,体温在40℃以上称为超高热。
推拿能够辅助退烧,但不管烧多狠,推拿都能搞定是不科学的。
小儿推拿作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疗法,在长期的实践中证实能够辅助退烧,也因其操作方便、无针、无药,无创伤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烧多狠,推拿都能搞定吗?这种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第一、小儿发烧只是一种症状,推拿只是能够辅助降温,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引起发热的原因,而临床上认为当患儿体温持续超过38.5℃,且出现不舒服的感觉,应怀疑存在感染的可能性,要及时就医判断是否需要抗感染治疗,以免耽误病情,引起肺炎、重症感染等危害患儿健康。第二、目前普遍主张当体温超过38.5℃时,需要积极采取退热措施,包括药物和非药物两方面。但仅仅用推拿患儿是否能够短时间减低温度,能降低到什么程度,目前并没有进一步的研究。而由于儿童大脑发育还不成熟,体温调节能力差,经常会出现高热,如果降温不及时、有效就会造成抽风、惊厥甚至颅内感染等,导致大脑不可逆的损伤,严重威胁患儿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于高热,安全有效的方法是依靠药物治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如果腋下温度超过38.5℃,且患儿烦躁不安时,应及时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给患儿服用退烧药。
总而言之,小儿推拿对退烧是有帮助的,但是小儿推拿仅仅是一种退烧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小儿发热,而且对于出现高热,安全有效的方法是依靠药物降温治疗。
面对小儿发热,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应当了解发热对小孩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一定程度的发热可以增强宝宝对疾病的抵抗力;另一方面体温如果过高会对小孩造成伤害。
其次,发热时,家长要勤给孩子测体温,如果体温在38.5℃以下,且患者精神、活动可以,未出现明显不舒服,可以采取非药物降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可以通过多饮水,降低室温(夏季),脱去过多的衣服,确保患儿处于凉爽(但不寒冷)通风环境中,不主张传统的在发热时应用冷、温水或酒精擦浴的降温方法,研究证明这种方法违反了生理机制。冷、温水擦浴有可能加重肺炎和其他疾病,酒精擦浴则可经皮肤吸收,使婴儿产生酒精中毒症状。
第三,若孩子体温在38.5℃以上,可以口服退热药物,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具体剂量参照各种药物的参考剂量。在使用降温退热药物时,不可过频,以免引起低体温或其他不良反应,一般24小时内退热药物的应用不超过4次。使用退热药物后一定注意要给孩子多多补充水分,并及时换洗内衣。
第四,家长应仔细观察孩子的病情,假如孩子出现了全身皮肤温度潮湿冰冷、颜色发青、四肢颤抖、精神差、活动差、拒绝吃饭、身上出皮疹等任何一种异常表现时,就应立即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希望家长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小儿发热,更好的呵护小孩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艺,万朝敏.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标准版)[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8,(6).
[2]刘晓红.小儿急性发热的诊治思路[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3):1-6.
辟谣专家:
山西医科大学 赵一静博士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委会青年学组组长 北京大学医学部 吴一波博士
复核专家:
中华医学会 唐芹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