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丹道传承

拳 与 道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拳 与 道

-----在习练太极拳中领悟《道德经》真谛

顾燕冲 庄小芳

道家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主张唯道是从,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太极拳的理论和行拳之中,无不体现出道家的这种思想和影响。

《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是道家智慧的最高载体之一。对我国200O年来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崇尚道法自然,返璞归真,主张唯道是从,无为而治;强调天人合一,性命双修,以及一系列的对立转化的辩证思想,如动静、虚实、刚柔、歙张、夺与等,成为中国武术内家拳拳理技法的思想来源,也为武术内家拳中最具代表性太极拳奠定了拳理技法的基础和行拳的根本

太极拳的理论和行拳之中无不体现出《道德经》思想的影响.它是真正实践拳以载道、以拳演道、拳道合一思想的指南。是“穷理、尽性、至命”之道,是心理与生理的双修之道。

一、“道”是“拳”追求的境界

读《道德经》可明哲理,察世事,存虚守静,身心俱安;行太极拳可知心法,悟真谛,去浮离躁,养生延年。今天我们借助武术内家拳的代表拳种太极拳,通过《道德经》来观道、悟道、行道,以此来探究太极拳之“道”的理论源泉,实践拳道合一。


1对“道”的探究。“道”是老子思想的本质及核心概念,在《道德经》中出现的频率最高,老子以他敏锐的眼光,看到了万物之本“道”。今天我们以“道”来解释太极拳的行拳变化.会感触到“道”无处不在。无形不系。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天地的万物之母,是最源头,是淳朴的浑然而成的原始规律。太极拳之源亦为“道”,它亦可追随老子所讲的“道”;第一章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从无形处看到万物的微妙从有形处看到万物的终极。老子说的是认识道的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置身于虚无的境地来领悟大道奥妙的原始状态,即“悟道”;另一种是通过置身于实有的境地来明察大道变化莫测的源头,就是“察道”。这正是我们习练太极拳的二种方法,内练和外练。习练太极拳,不只是一招一式的拳架动作,它更有意、气、神、劲、灵的心理法则,它必须是内外俱练,形神同修。内练有如:内气、内劲、神意、灵性等,外练有如:身法、步法、眼法、套路等,这些均是有道可寻,又是悟道和察道的过程,由此我们可理解为太极拳之道归属《道德经》之“道”,都可理解为方法、事理、规律的意思。

  1. 太极拳“道”的境界。《道德经》四十二章中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我们已知道从本质上来讲太极拳也产生于“道”,它是效法自然界动物间的争斗而形成的,这里我们以太极拳行气过程来举例:“一”是“无极”、“虚无”,是“太极”,也是太极拳的太极之意,太极即太虚,太虚即空空荡荡,为体内真气填充,是身轻体健的源泉。“二”指阴阳二气,太极依照真气的运行,动为阳,静为阴,“太极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阴一阳之谓拳,其妙处全在互为其根”。太极拳理论认为“天地是一大太极.人身是一小太极”,体现在运动中就是“虚无”、“动静”、“刚柔”、“快慢”、“开合”、“圆方”等。三是指阴阳交冲而成的和气,是太极拳的顺逆缠丝的螺旋缠绕运动变化巾而成的三维和气,太极拳修的就是中和之气,是太极拳练习者追求的由“道”的境界而修成的“气”的境界。


    3拳道人合一。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道”的概念,第二章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明永恒存在的“道”经久不变。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辅相成,相互转换,道的玄妙就体现在此。太极拳阴阳的变化,如强与弱,刚与柔、开与合、快与慢、进与退、方与圆、动与静都存在于道的对立统一中,太极拳正是利用了事物的对立面,是“道”运动的方向,事物的薄弱环节是“道”利用的关键,这也是《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的意思。

    《道德经》道法自然,德行天下,无为不争,五千言谈尽万物深藏奥妙,太极拳讲究效法自然,拳法自然,以德为首,谦恭礼让的行拳根本,充分体现了天、人、拳的三道合一。

    二、太极拳行拳实践内功要求与《道德经》相互印证

    道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两大源流之一,道家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主张唯道是从,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太极拳的理论和行拳之中,无不体现出道家的这种思想和影响。

  1. 从太极拳柔的特点来看。太极拳最大特点是放松柔和,也称柔性拳术。《道德经》多处强调“贵柔”之道,第八章、第七十六章和第七十八章分别以水的柔来表明“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上善叶羲师兄”,要像水一样放低自己更接近于“道”;“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太极拳拳理。就是运用了水遇阻则退,见缝就进,周围四处,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特性,在实践中通过柔化训练,来达到以守柔处雌,后发制人。太极拳在技击方面追求的是“守柔处雌、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技击原理最终达到以退为进,借力打力,四两拔千斤的目的。第四十三章“天下之柔,驰骋下天之坚,无有入无间”,柔能克刚,柔弱的东西也能驰骋于天下。比如气无所不入,水无处不至。老子眼里的柔弱,是强大到了极点,由量变转为质变,呈现出弱的象,所以无所不能,无而不可穷,柔而不易折。柔是战胜刚强的法宝,用“柔弱胜刚强”来强调柔弱是道,道无所不至无功不成,只有专气致柔才能体味到太极拳奥妙,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欲刚先柔。欲扬先抑”这正是太极拳所追求的至柔境界。


    2从太极拳静的特点来看。《道德经》第十六章,第三章都有谈到静修道的状态,“致虚极,守静笃”;“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保持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排除外界的干扰、诱惑使心灵的清明;让心恬淡虚无,没有意识,意欲宁静致远,虚空盛道。让真气充实小腹即下丹田或气海,这也是气充小腹,气实合道。行气方可聚实,聚实方可成道。陈子明在《陈氏世传太极拳术》中提到“太极拳之精神以虚灵为极致”。如何入静,《道德经》在第五十六章就指出要“塞其穴,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即要不露锋芒,消除杂念,以达到人的意识神志的宁静和精神高度内敛。老子的这种修道状态直接指导了太极拳“含胸拔背”、“气沉丹田”的形成。例如: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有“立身中正、提顶吊裆、含胸拔背、空胸实腹”。这也促使了太极拳拥有的道家及道教思想的这种独特思维方式和修炼状态。使我们把太极拳拳术中外在的手、眼、身、法、步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即内在的精、神、气、力、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太极拳成为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内功拳运动。练太极拳要求“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要“用意不用力”,“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在意识的引导下做到“松静自然”。

    3从太极拳松的特点来看。柔静松是太极拳行拳中浑然不可分的,松是道家功法的“空”、“虚”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意识引导的身心放松,以调意、调神、调身、调息,调动全身气血运行,疏经通络,培养元气。《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上说:“神得一以灵”.这里“一”可理解为“道”的意思。就是说神得一故能变化无形。太极拳也讲究以静养神,以神养灵,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达到柔静松自然。

  1. 从无为的角度来看。老子倡导效法自然。做到“无为”,不刻意违背规律去追求任何事情,在顺其自然中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七十三章的:“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及第三章的“弱其志而虚其心”,第十九章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种无为的哲学思想也是太极拳的功法之理。太极拳注重内功修炼,强调用意不用力,是《道德经》无为思想的写照。李雅轩说“太极拳是无为不为之功夫”,陈微明在《太极拳术》中说“太极之无敌,唯不争耳”。


    三、太极拳的养生性

    《道德经》中有极为丰富的养生之道,河上公就是从炼养长生的角度来解释《道德经》的,道教将老子神化为“太上老君”既有宗教的含义也有养生的角度。《道德经》中第三章、第十章、第十六章及第二十章从养生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养生的要求、方法和境界。如“无知”、“无欲”、“无为”、“致虚静,守静笃”等。“致虚”与“守静”也是养生悟道的总要求,是行太极拳动的指南,是打好太极拳的基础。“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表明老子不在意聪明与愚蠢,善良与凶恶等的辨别,他只寻求万物之母,一切事物的本源——“道”,这是一种大愚若智的生活方式,是老子的看似迟钝愚笨实则富有生机活力的接近自然的养生之道。“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精神和形高度合一,像婴儿一样结聚精气以达到柔顺,这也是我们习练太极需要研究和推崇的最高养生境界。

    可以说习练太极拳能帮助我们修炼身体洗涤心灵,它使我们更接近“道”,它的思想源泉就是老子的《道德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02/12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