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堂宗旨

道家与道教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老子学院,是有别于宗教的道家学术

研究、文化传播与实修平台,以弘扬道学为

己任。道学,是道家之学,其中包涵了宗

教,并且区别于科学,祂有自己独特的思维

方式与学术体系。


(此图原创首发,详细解释请关注《道家》电子杂志

2013年特刊)



下面引用著名的英国学者李约瑟的文章以抛砖引玉——


道家与道教(选自《中国科学技术史》)

英----李约瑟


甲:道教两个来源

现在让我們从儒家的敌手,所謂 “楚狂人”(Madman OF Chhu)和“不負責任的隐土”的观点来观察世界。对于中国思想渊源的形成,道家至少可以說和儒家同样重要。在道教的思想中,哲学和宗教极为有趣地結合在一起,其中包含着原始的科学和方术。这一点对理解中国的科学和技术非常重要。我記得曾在成都听馮友兰博士說过道教是世界上唯一不太反科学的神秘主义体系。

楚狂接舆是道家隐士一员

道教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战国时的哲学家,他們追求的是自然之道而不是社会之道,因此他們不求在封建帝王的朝廷士供职,而是隐居山野,冥想自然的規律,观察那无穷的自然現象。上面我們談到儒教所謂的 “不負責任的隐士”。其实道学家可以說“从骨子里”感觉到如果不很好地了解自然,就不能像儒家所說的治理好社会。 (不过他們从未能够把这层意思很好地表达出来,因此說他們是“从骨子里”感觉到。)他們攻击“学識”但攻击的是儒家所主张的封建社会的等級和礼仪学識,而不是自然之道的真正学識。儒家讲究“刚”和“驭”,道家反对这种說法,而讲究 “柔”和“順”,这是因为他們在观察自然时所持的是“屈” 和“从”的态度。这种差別下面再分析。

隐士图

第二个来源是古代的薩滿 shaman(即巫)和方士,在很早的时候它們就分別从北方和南方传入中国,便和中国的文化結合起来,以后集中在东北沿海地区,特別是齐国和燕国。这就是所謂的巫和方仙道,代表一种崇拜神鬼的宗教和方术(基本上是薩滿教),和广大的群众密切联系起来,而和儒家所謂国教相对抗。

开始人們也許不容易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这两个因素怎么会结合起来,而形成后来的道教。其实并不难理解,科学和方术在最初期是分不开的。道学家由于着重自然,必然会从对自然的純粹观察走向試驗。这一点以后在炼丹史中再談。炼丹純粹是道教的原始科学。初期的医药学和道教的关系也极密切。从观察自然进而到作实驗,需要体力劳动,于是封建貴族哲学家和以后的士大夫文人就不行了。这样,以高度抽象的老庄哲学为基础、而以炼长生不老丹和冥想阴阳五行的作用为修持方法的道学家和只会画符唸咒殼坛降魔的方士就分不开了。外丹术

方士和早期的科学家一样,相信人力能够控制自然,而唯理論者却不相信人力能控制自然,这样世界上就分成了神秘主义和理性主义两派。方术和科学直到人类社会相当晚的时期才有可能分开,因为这需要大量的和連續的对条件、怀疑点的实驗,得出真正的和站得住脚的結論。甚至初期的英国皇家学院也感到把科学和方术分开很困难。十六世紀科学通常也称作 “自然魔术”。Kepler被认为是占星术家,甚至牛頓也被称为“最后的魔术家”。的确,直到十七世紀初,现代科学技术誕生后,科学和方术才分家。 (这一点中国的文明没有能够独自攀登。)以上所述也許可以帮助我們理解道家哲学如何和巫术結合,而形成道教。 方士徐福

必需指出,大多数欧洲的翻譯家和作家完全誤解了道家的思想,他們輕视道教,认为道术完全是迷信,道家哲学被說成是純宗教性的神秘論和詩歌。道家思想中科学或 “原始”科学的一面,严重地被忽略,至于道家的政治見解更加受到忽视。不可否认古代的道家思想有很強的宗教神秘論的因素,而道教最重要的思想家也是历史最英明的作家和詩人。道家并不是简单地不問朝政,如果把話說得好听一些:儒教以伦理教育和法家所主张的威刑政治作斗爭,那末,道家則对整个封建社会进行艰苦、猛烈的攻击。这一点我下面再談。但大多数中西方的道教註释家都忽视了它的反封建这一大特点。道家哲学和巫术之所以結合的另一原因,是薩满(即巫)的特点和远古的民間习俗有密切的联系,而和較为理性的非鬼的对崇敬天和上帝的相敌对。道教虽有宗教和詩意的一面,但同时也有方术、科学、民主和政治上进步的一面。

下面我要引証一些道家哲学的經典。先談談它們的时代。道德經是公认为中国最深奥最优美的作品,作者“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虚幻的人物之一。人們对他的时代談論得非常多。根据馮友兰的权威观点:史記上說老于是公元前六世紀与孔子同时代的人,这种說法不对。道德經应該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也不会是战国以后,因为韓非子 (公元前233年)評論过它,荀子(公元前268—238)批評过它,以及和庄子(公元前369—286)并提。馮友兰认为司馬迁混淆了历史人物的“李耳”和传說中的人物“老聃”。

在最近的一次討論中,Dubs尝試考証老子的儿子是一位将軍名叫段干宗,生于公元前273年。老子出生于河南某一个貴族家庭, 他拒絕接受传统的世袭职位。后面这一段話有价值,但总的結論是,老子大概生活于公元前四世紀,道德經可能写于公元前三世紀以前一点,相当于亚里士多德年老的时候和伊壁鳩魯、希諾年青的时候。

第二部伟大的道书是庄子。这部书出现的时代和道德經同时或稍晚。还有两部重要的經典 “列子”和“管子”的时代也很难考证。“列子”的作者是半传說中的列御寇,它的时代就晚了,可能是前汉,但人們认为它主要是談战国时的事情。列子御风

最庞杂的要算是管子了,作者是历史人物“管仲”,是稍早于孔字的一位政治家(公元前645年),其实直到公元前300年才由齐国的稷下院編輯成书,其中又收入了后汉的东西。因此引用其中和各家学派相近的部分作为旁証是很好的。“呂氏春秋”和“淮南子”有比較精确的资料,对研究道教的科学方面非常重要。当时的权貴人物呂不韦(公元前235年,与秦始皇有瓜葛)和淮南王刘安(前汉,公元前122年)僱用了一批多少都有些道家色彩的科学家編纂成这两部书。


乙、 “道”的观念

道家的道并不是指人类社会生活的道,而是指宇宙所遵循的道;换句話說,就是自然規律。老子这样談生物和道: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德經第五十一章)

我們常常会碰到以下这种直接的說法:道是自然的规律,它不是用強力而是用时间、空間的自然力量生育万物和控制万物的行动。这种說法使我們想起古希腊哲学家黑拉克里特 (Heracleitus)的“罗格” (Logos)学。黑拉克里特与孔于是同时代的人,老子稍晚一些。无疑,公元前五世紀或更早,原始的道家思想就已存在。所謂圣人效法道,道是无形的,沒有威权的。順从自然,不存偏見,就能观察和理解自然,从而才能控制它。老子又說: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終不自为大,故能成其次。”(道德經第三十四章)

庄子說: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第六篇)

从以上的話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宇宙即神論,強調自然运动的统一性和自发性。道家經典充满着对自然的疑问。庄子說: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爭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維綱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緘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轉而不能自止邪?亏者为雨乎?兩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問何故?” (庄子第十四篇)

有一段著名的老子和孔子相会的虚拟故事:

“孔子問于老聃曰:今日晏閒,敢問至道。老聃曰:汝斋戒疏涤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窃者胎生,八窃者卵生。其来无跡,其往无崖,无門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肢強,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者,圣人之所保也。渊渊乎其若海,巍巍乎其終则复始也。运量万物而不匱,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此其道与。”(庄子第二十二篇) 孔子问道老子图

因此生物与无机物都受万物之道的支配。以上一段話中,提出了新的看法,即真正的知識与封建学者的虚伪經院式社会学正相反的看法。像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門德尔 (Anaximander公元前六世紀中叶)、Parmenipes和Emdcdocles(公元前五世紀中叶)的学說一样,必然性统治一切。此外还有一点,也是我們常碰到的,即遵循道,不仅思想受益,而且对身体也有好处。这一点以后形成了道教中很大一部分內容,体现为对长生和登仙的追求。于是就得求助于丹药、吐纳、房中、导引等术。

希腊哲学家 Empedocles认为爱和恨、喜和嫌等对立面是自然作用中最重要的动力。庄周也說:

“少知曰:“四方之內,六合之里,万物之所生恶起?”太公調曰:“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欲恶去就,于是桥起;雌雄片合,于是庸有。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此名实之可紀,精微之可志也。随序之相理,桥运之相使,穷則反,終則始,此物之所有。言之所尽,知之所至,极物而已。覩道之人,不随其所废,不原其所起,此議之所止。”(第二十五篇)

这里所說的 “欲”相当于Empedocles的Philia,“恶”相当于 Neikos,而聚和散的概念在Anaximenes (公元前546)王苏格拉底早期的时代也很普遍。聚是凝固,散是稀化,这两个物理学上最早最重要关于密度的概念,在古中国和古希腊单独地被发現。因为如果认为在公元前一世紀以前就能互相传播思想的話,实在勉強得很。这种概念以后流行于欧洲,同样中国以后也有这种概念(見四世紀张湛Chand Chan对列子的注解),而十一世紀的中国理学家在对宇宙的推测中也加以援引。此外从上面庄子的話中,还可以看出它和形而上学的格格不入。宇宙的起源和末日是道的秘密,人只能研究和描述自然现象。这的确是一篇相信自然科学的告白。

列子中有一段杞人忧天的故事也可以作为註解: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墜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仿。’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长卢子聞而笑之曰:‘虹 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謂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二細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終难穷,此固然矣;难測难識,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誠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則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列子聞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以上見《列子·天瑞篇》) 杞人忧天

这一段話里也談到 “聚”和“散”。列子厌恶什么开天辟地、世界末日的說法,而強調道的作用;在这一点上,他是典型的道家。长庐子代麦冷靜的科学思想,认識到宇宙的形成,也准备正视它的毁坏。杞人和晓之者最有趣。这段故事說明:创立一套关于自然界的假設和理論,能够使思想宁靜。




丙、  水与自然

不能认为古代所有的道学家都像庄周那样英明卓越,或像列子那样有趣,因此要窺探当时思想的原有面貌:我們不得不提到管子第三十九章。这一章讲水是一切事物的原素和变化的根据。这种說法和苏格拉底早期的希腊哲学家的說法相倣,和第一个自然哲学家 Thales of Miletus(公元前585年)的理論相似。管子这部书虽然至汉代才最后告成,以及三十九章的时代不会早于公元前五世紀,但我认为其中的思想不存在变样的問题。同类型的思想研究同类型的問题,往往会得出同样的結論。

管子第三十九章水地:

1、“地者万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美、恶、賢、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脈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何以知其然也?曰: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准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諸生之淡也,违非得失之质也,是以无不满无不居也。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产于金石,集于諸生,故曰水神。集于草木,根得其度,华得其数,实得其量;鳥兽得之,形体肥大,羽毛丰茂,文理明著。万物莫不尽其几,反其常者,水之內度适也。”

2、“夫玉之所貴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潤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劇,行也;鮮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見,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貴之,藏以为宝,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

3、“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三月如咀。 咀者何,曰五味。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牌,咸主肺,辛主腎,苦主肝,甘主心。五藏已具,而后生肉。脾生隔,肺生骨,肾生脑,肝生革,心生肉。五肉已具,而后发为九窍。脾发为鼻,肝发为目,腎发为耳,肺发为窍。五月而成,十月而生。生而目视,耳听,心慮。目之所視,非特山陵之見也,察于荒忽;耳之所听,非特雷鼓之聞也,察于淑湫;心之所虑,非特知于麤麤也,察于微眇,故修要之精。”

4、“是以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凝蹇而为人,而九窍五慮出焉。此乃其精也。精麤浊蹇,能存而不能亡者也。” 水很接近道

下面說的是荒誕不經的动物,指另一类生物,但在邏輯上很有趣。

5、“伏闇能存而能亡者,蓍龟与龙是也。龟生于水,发之于火,于是为万物先,为祸福正;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化如蚕蝎,欲大則藏于天下,欲上則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謂之神,龟与龙伏闇能存而能亡者也。”

下面举的例子屬于宗教方面神鬼的民間传說,形式上模倣山海經,进一步闡明水的作用。

6、“或世見,或世不見者,坐蟡与庆忌。故涸泽数百岁,谷之不徙,水之不绝者生庆忌。庆忌者,其状若人,其长四寸,衣黃衣,冠黃冠,戴黃盖,乘小馬,好疾馳,以其名呼之,可使千里外一日反报,此涸泽之精也。涸川之精者,生于蟡,蟡者一头而两身,其形若虵,其长八尺,以其名呼之,可以取魚鳖,此涸川永之精也。”

作者在这里暗示蟡虽不見水,但为水之精,所以仍然有魔力。

7、“是以永之精麤浊蹇能存而不能亡者,生人与玉;伏闇能存而亡者,耆龟与龙;或世見,或不見者,蟡与庆忌。故人皆服之,而管子則之;人皆有之,而管子以之。是故具者何也,水是也,万物莫不以生。唯知其託者能为之正。具者,水是也。故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美、恶、賢、不肖、愚、俊之所产也。”

以下一段作者寻求人們的居住地区与个性之間的相互关系。

8、“何以知其然也。夫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貪麤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輕果而賊。越之水,浊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圾而稽,淤滞而杂,故其民貪戾,罔而好事。齐晋之水,枯旱而运,淤滞而杂,故其民諂諛葆詐,巧侫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沈滞而杂,故其民愚戆而好貞,輕疾而易死。宋之水,輕劲而清,故其民閒易而好正。”

9、“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故水一則人心正,水清則民心易;一則欲不污,民心易則行无邪。是以圣人之治于世也,不人告也,不戶說也,其枢在水。”

上述这一章不但饒有趣味,而且把道家中最好最深的理論和当时各地的思想较好地配合起来。

如果有人对道家的道是指自然規律这一点还有怀疑,那就請他看看伟大而豪放的淮南子第一篇,可惜援引起来太长。这里我只引庄子上一段著名的 “庖丁解牛”来說明“道”不仅泛泛地指一切事物,而是指各种事物特殊和个別的天性和本体。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驃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会。文惠君曰: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見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見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道大竅,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尝,而况大瓤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閒,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閒,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磔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第三篇) 庖丁解牛意象图

因此可見屠夫解牛的技巧是合于自然規律,无异于星宿的运行。一切事物在道中都有它自己的规律。


附录:李约瑟

李约瑟(Dr.Joseph Needham,1900-1995),号“ 十宿道人”、“胜冗子”。英国人,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撰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引用大量详实的资料,来证明中国的文明在世界科学技术史当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世界上研究中国科技史最完备、最深刻、最具特色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李约瑟难题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里面,李约瑟深感困惑的说:“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这就是困扰中国学术界乃至全世界科学史研究者的“李约瑟难题”

(本刊将会陆续展开系列探讨,为大家揭开这一谜底。敬请关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28/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