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画,在中国艺术文化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文人墨客可以以茶来表明自己淡泊的心志、也可以用茶来悟禅得道。在我国绘画史上,有许多关于用茶、品茶、斗茶的图画,表现了我国茶人积极乐观、谦虚礼让的精神,也就是 “和”的精神。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绢本,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琵琶声起,江南寂静的夜被铮然拨动,夜宴开始了。
画中,条几上茶壶、茶碗和茶点,散放宾客面前,主人坐榻上,宾客有坐有站,左边一妇人弹琴,宾客们一边品茶,一边听琴。
韩熙载原为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出身官宦名门,投南唐后屡献国策却不被信用,面临北宋大兵压境,苟延残喘的后主李煜想用他为相,自知回天无力的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天天欢宴,夜夜声色,藉此表示对于政治了无兴趣。李后主闻听后派出画家顾闳中和周文矩夜入韩府了解实情,画家以韩熙载夜宴的场景默画成图,李后主看后,唏嘘之余,发出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慨叹。
《调琴啜茗图卷》(听琴图) [唐]周昉
《调琴啜茗图卷》, 绢本设色、纵28厘米、 横75.3厘米,描绘唐代仕女弹古琴饮茶的生活情景,现由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图中共画五人,中间三人为贵族妇女,一人于石上调琴,另两位一边啜茗,一边侧耳静听琴声。两侧侍者,一人手端茶托,一人执茶杯。人物神念娴静端庄。人物组合有坐有立,疏密得体,富有变化,画中的妇女丰颊曲眉,浓丽多姿,整个画面表现出唐代贵族妇女悠闲自得的情态。
《斗茶图卷》 [南宋]刘松年《斗茶图卷》著录于《石渠宝笈二编·重华宫藏》。
斗茶最早出现于唐代中期。据无名氏《梅妃傅》载:“开元年间,(唐)玄宗与妃斗茶。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我点。’”这是斗茶的最早记录。不过,在历史上最讲究、最热衷于斗茶的则要算宋代,斗茶之风在宋代达到高峰。
宋代唐庚的《斗茶记》写得较为详细: 二三人聚集在一起,献出各自所藏的珍茗,烹水沏茶,互斗次第。到了南宋,不仅名茶产地及寺院有斗茶之举,就连民间也普遍开展。南宋画家刘松年的《斗茶图卷》更是生动地展现了集市买卖茶叶民间斗茶的景象。这种斗茶,很有些现时评茶的味道,并与茶叶市场交易联系在一起。
《斗茶图卷》着录于《石渠宝笈二编 重华宫藏》。此图卷描绘的是民间斗茶情景:几个茶贩在买卖之余,巧遇或相约一起,息肩于树荫下,各自拿出绝招,斗试较量,个个神态专注,动作自如,还原了当时的斗茶场景。
《陆羽烹茶图》(元) 赵原
《陆羽烹茶图》属纸本水墨,纵27厘米,横78厘米,现由中国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表现了唐代著名茶人陆羽的故事。
陆羽一直是淡泊清高的文人崇拜的偶像。此图为水墨画,山石皴法侧笔圆转,树点粗厚,画风学董源而有所变化。以陆羽烹茶为题材,用水墨山水画反映优雅恬静的环境,远山近水,有一山岩平缓突出水面,一轩宏敞,茅檐数座,屋内峨冠博带、倚坐榻上者即为陆羽,前有一童子焙炉烹茶。
画家自题名为《陆羽烹茶图》,并赋诗一首:“山中茅屋是谁家?兀坐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图文并茂,铸造了士大夫烟霞痼疾与泉石膏肓的精神世界,也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元代的社会思潮。
《惠山茶会图》局部 [明]文征明
《惠山茶会图》纵22厘米,横67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代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时节,春意萌发。时年四十九岁的文征明,和好友蔡羽、王守、王宠、汤珍等人,结伴游览无锡惠山,在“天下第二泉”的二泉亭下,“注泉于王氏鼎,三沸而三啜之”,他们品茶畅谈、吟诗唱和。事后,文征明画了一幅《惠山茶会图》,描绘此次聚会。
一三九一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制芽茶,自此中国的茶艺由唐代用来煎煮的茶饼到宋代用来拂击的茶末,到明代演变为用来冲泡的茶叶。
明代茶叶制作方法的变动,引动茶具的转变,茶席布置趋向隐逸清静。嗜好茗饮、品鉴名茶,研讨茶艺成为文人雅士所追求的一种时代风尚。品茶成为明代文人追求生活情趣、在日常生活中舒放性灵的重要手段。
明代以前的绘画作品中也有不少“茶”元素的参与,但是却唯独没有明代这种专门的以茶事或以茶会为题材的作品,文人雅集活动到明代以后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大量“茶会”题材的绘画作品问世。
《烹茶洗砚图》(清) 钱慧安
《烹茶洗砚图》为立轴,纸本,设色,纵62.1厘米,横59.2厘米。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这幅作品的背景选择着力地突出了一个“雅”字。画中主人公置身在一个苍松掩映之下的水榭当中,凭栏远眺,给人以高雅脱俗之感。榭中的琴案上摆放着一张瑶琴,旁边的图书、茶具、鼎彝、赏瓶一一陈列,井然有序。
院中两个小童,一个正蹲在水榭下的石阶上,小心翼翼地刷洗着一方石砚,几尾金鱼围拢过来,在水中欢快地游着;另一个小童正站在火炉边烹茶,红泥小火炉上架着一把东坡提梁壶,炉边还放有一个色彩古雅的茶叶罐,而这时的小童正侧头观看一只飞起的仙鹤。此情此景正画出了那幅名联所描绘的意境:“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古人究竟是如何判断哪些茶能喝的,以及究竟谁是第一个喝茶的人,这些都没有明确的记载,至今都只是大家的猜想。但是在过去也有专门从事植物和草药研究的人,他们会去细细调查每一种植物的根茎叶。
确认这种植物是无毒之后,才会真的开始品尝。毕竟生命于每个人都是很宝贵的,如果真的有毒把自己的命搭上了,这就太不值当了。
据说神农氏是很早发明茶叶的人,有一天在野外烧水的时候,一不小心有几片叶子掉入了水当中。当时神农氏也没有太放在心上,等到事情办完回来了,发现刚才烧的水竟然因为这几片叶子发黄了。
神农氏闻了一下烧开的水,发现还挺香的。在确认了这个水是没有毒的之后,神农氏就开始尝试喝。喝完之后发现这个茶水竟然有提神的效果,于是就把这种方法称为了?茶?。
这个说法是现在大家比较认可的一种言论,也是人们最早发现神农氏和茶之间的关系。因为过去医学不是很发达,人们就只能从山上寻找各类植物,发现一些特定的植物能够作为药材使用。
有这样的基础,那么分辨哪些可以作为茶叶,哪些不能够作为茶叶就不是一件那么困难的事情了。只要能够判断出哪些植物是有毒的,哪些是没毒的,这是最主要的。
剩下的可以通过慢慢的品尝,哪些可口的就会被广为流传开来,慢慢的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如果是大众的接受度比较高的话,就有会有人专门种植这些茶叶,这样流传的速度就更快了。
现代的喝茶方式和唐朝那会完全不一样。
唐朝是怎么喝茶的呢,首先要将茶叶磨成粉末,然后把水煮沸。
第一次煮沸之后加盐,第二次煮沸之后,就可以把磨成粉末的茶倒入,继续煮。
等第三次煮沸之后,就把茶汤分到茶盏里。
这样还不行,还要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喜欢什么加什么,还可以加入香料之类的东西。
那味道可想而知,应该十分怪异。
首先你要知道,古人以及唐朝食用茶叶的方法与现代人的喝茶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数都是将茶叶,过几道开水,说白了也就是泡,也叫泡茶,很少有人会将茶叶用来煮,当然也不是没有,新疆,西藏,内蒙那边就喜欢用茶叶来煮,把茶叶或者牛奶羊奶什么的一起煮。但总的来说,现代人基本上都是泡茶。
而古人或唐朝,那就不一样了,他们喝茶一般都讲究煮,不仅要煮,而且还有很多把茶叶给磨成粉末来煮,茶叶的味道怎么来说呢,也不是特别棒,加上其他东西一起,味道才更加好,所以才会在茶里加上一些其他的东西,加上葱,姜,蒜,枣不足为奇。我们喝的茶,一般是称为茶水,而古代人称为茶汤,我们只是用茶叶泡,所以称为茶水,而他们则是用茶叶去煮,并加上其他东西,所以称为茶汤。而且你看,很多电视剧中,都不是请喝茶,而是请吃茶,因为加上了其他的东西后,那茶汤跟糊糊差不多,所以必须得吃。至于你看电视剧,为什么很多人都是喝的?那纯粹只能说电视剧不严谨。而且他们还比较重口,不仅要放姜葱蒜,还要加盐,甚至加肉什么的,吃茶不仅,喝饱了,而且也吃饱了。
这些习惯在现代也有保留,不过不一样,现在的茶汤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药,配上更多的药来使用,而不像以前一样纯粹是查加葱姜蒜。茶叶的历史悠久,伴随着中华文明的成长,在成长的路上发生了很多变化,那一切都值得我们去探索,与思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27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古六大茶山兴衰三百年
下一篇: 怎样鉴别高窨次的高级茉莉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