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茶不是附庸风雅

小小茶农 2023-11-12 20:25:08

茶不是附庸风雅

没那么玄乎,它很接地气,归根结底是一种可以给人带来轻松与健康的饮料,乃是百姓开门七件事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而已,它的使命就是被喝掉。


只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盛世茶兴,于今欲有茶为国饮之势,喝茶方式一变再变,有令人赏心悦目驰神的冲泡技艺之美,有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的品茗之佳境,凡此种种,于外看到的是美,于内感到的或是乐趣,或是宁静,或是清和等等。


不懂茶,并不影响人们因喝茶而带来的体验。

就像你没必要知道阳光,也没必要知道空气,但你照样能感受它们给你带来的暖和与清新。


有人喝茶是一种习惯,不喝茶总觉得缺少什么。

有人喝茶是一种嗜好,不嗅清香,不滋味蕾,不灌喉咙,不润心脾就不爽。

有人喝茶是一种惬意,恬淡闲逸,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有人喝茶是一种修行,清静无为,淡看尘俗······

但它最不应该是一种附庸风雅。


所以,你不必懂茶,不必在茶友面前敏感拘谨,不必附庸风雅,也不必神化它,更不必不懂装懂,你只需要得到茶之外的乐趣与美感,茶之内的细微曼妙就可以。

茶与生活的散文

  茶在民间婚俗中历来是“纯洁、坚定、多子多福”的象征。下面是我整理的茶与生活的散文,欢迎来参考!

  茶与生活的散文一   说起茶有的人叫喝,有的人叫品,也有一种人把它叫饮,叫灌。喝茶,喝的是一种心情;品茶,品的是一种境界;而饮茶和灌茶,则完全是为了解渴。

  喝完茶,感觉身心轻松,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品完茶,然后思想就上了一个台阶,就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感悟;饮完灌完茶,那就是几个字,不渴了,倍爽。

  也有人说,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一种“千红一杯,万艳同窑”热闹后的落寞。

  我说,喝茶是对春天的记忆,对夏天的怀念,对秋天的感激,对冬天的留恋。在任何一个季节里喝茶,都可以感受得到暖暖的阳光,融融的关怀。

  有时候,一个人坐在房间的一角,面前放上一杯淡茶。看着茶叶在杯子里浮上浮下,心中就会生出许多感慨。茶要经过沸水浸泡以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历经许多磨炼才能坦然面对。

  在生活里,没有平坦的捷径可走。无论是谁,都要经得起世态冷暖,起起伏伏,才能品尝到人生的浓香。在社会上打拼的时间长了,也经历了人情的冷热,世俗和偏见,就像那三滚后的茶叶,慢慢地沉入了杯底,那清清的茶水,就像我们的内心,开始平静地接纳一切。

  刚工作的时候,曾经雄心勃勃,总感觉自己年轻,说话心直口快,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就像那一滚的茶,烫的人直咂嘴。时间长了,慢慢才发现,人各有性格,各有千秋,然后说话要顾及别人的感受,话到嘴边留三分,就像那二滚的茶,虽然烫却悟出了味道。步入中年以后,经历了许多的艰难险阻,懂得了无论做什么,都要三思而后行,要学会换位思考,有理不在声高,有理不打上门客。就像那三滚的茶,已经完全入味,可以平静地对待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了。

  是啊,有一种场景,总让人如痴如醉,一直向往。那就是窗外下着柔柔的细雨,屋内点一盆融融的炭火,有一方书桌,一把椅子。微笑着捧起一杯香茶,在灯下放置一卷诗书,边品边看,红袖添香的意境,不亦乐乎哉.

  回忆父亲喝茶,是在一个几平米的瓦房里,找一个旧的铁皮罐头盒,然后铁丝往上一绕,蜂窝煤炉上一烧,一个没有颜色的方木桌,再摆上几个白洋磁杯,叫上几个老友,就开始喝了,喝着喝着就聊起古今中外,家长里短.今天叫孩子他妈去排队,买了半斤肉,孩子们放学就可以开荤了;每户又发了两张布票,可以为孩子们做件新衣裳了;天冷了,孩子们又该拾柴火,捡煤渣了.要不然家里的灶火不够烧了。

  到了我们这代,房子大了,条件好了。钢化玻璃的的茶几,配几个小方凳。再摆上古典优雅的醴陵瓷茶器。液化气炉子一开,水一会就沸腾了,茉莉花茶一放,茶壶的茶很快就泡好了,于是。就开始喝了;谁家的孩子又考上大学了,谁家当上万元户了,厂里效益不好,可能又要下岗分流了,谁家谁家又买了大彩电。

  现在的外甥,侄子,儿子,更会享受生活了。古色古香的木质茶几,圆圆的木凳。棕红色的紫砂壶,配上一色的八个小茶碗。插上电壶里的水就开了,经过过滤,几烫,再慢慢倒进小茶碗里,那碗可真小,说是一人一碗,其实喝不了几口就见底了,他们说,这样叫品,高雅。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品着品着,就开始了话题;比谁的'公司工资高,谁又大发了,谁又高升了,谁又被开了,一切尽在茶水中,一切尽在不言中,品完了,舒服了,再接着继续出去打拼。

  记忆最深的一次,是春节上外甥女家,外甥女婿为我们泡好了茶,然后那可是大红袍茶.经过泡制,茶水金黄金金黄的,还带着淡淡的香味,我们边喝边聊起来。

  外甥女婿说;“你们别看我现在风光,当初可是吃尽了苦头。虽然我在堂哥的公司干,那也得从底层做起。没有文凭,堂哥下死命令让我学函授,说公司招的都是本科以上,象我这样没文凭的,他不好安排也不好管理。于是,我就万丈高楼平地起,从高中的课本学起,白天上班,晚上学习,上函授班。经过两年的刻苦努力,我终于拿到了文凭。刚开始干的时候,从八百元拿起,然后吃方便面就凉开水,一天十几个小时,晚上累得一倒下就睡着了。可我还不能告诉家里人,说我一切都好,活很轻松,拿的钱也不少。我觉得自己的苦自己受,就是说了家人帮不上忙还跟着干着急,有什么用?”。说到动情处,外甥女婿的眼里泪光闪闪。

  我说;“没想到你还真是受了这么多苦,现在终算是苦尽甘来了。”外甥女婿听我说话,擦了一下眼睛又笑了。大家七嘴八舌地附和道;“是啊,俗话说,钱难挣,屎难吃,真是至理名言。现在干工作真是不容易,太不容易了,钱不好挣啊!”

  我这人平时不太喝茶,这是因为我的胃不太好,所以就常拿白开水当茶饮,有时也喝一点淡茶。若是跟下辈人在一起就喝点茶,谈谈心,说文雅一点是在品茶。小辈人舍得,他们喝的往往是高档茶,环境不错,味道不错。再说了老跟他们在一起,也感觉自己年轻了许多。说是行随心性也好,说是附庸风雅也罢,但自身是不敢称“品”而只是“喝”,却也由只喝得出茶的苦涩,到“嗅”得出茶的清香。

  对我而言,很喜欢在一个寂静的夜晚,面前放上一杯淡茶,身旁放一盆茉莉。独坐在电脑前,敲着文字,闻着花香,在氤氲的茶雾中,在淡淡的茶香中,拈花成香,然后用文字书写清清浅浅的苦涩,绘出浓浓淡淡的心事。

  窗外,一轮皎洁的月亮,忽而穿透云层照了进来,屋内一片光亮。呷一小口淡茶,任清清浅浅的苦涩,在舌间荡漾开来,充溢齿喉。

  起身来到窗前,吸一口清新的空气,香味满唇,慢慢地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感觉一下子洗尽了疲惫寒冷。整个人仿佛也香了,也醉了。朦胧中,好希望自己就这样,在茶香中醉下去不要醒来。

  茶与生活的散文二   不爱喝茶,也就不懂茶;不懂茶,也就轻易不去研究茶。

  不曾想无意中,却听来了一个关于茶的美丽故事,从此,就对茶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新的理解,渐渐地喜欢起茶来,也渐渐地爱上了茶。

  故事讲的是有一年的成都某个茶馆,门口来了一名茶客。此人五十出头,衣衫破旧,头发凌乱。进馆后,他拿出个小茶壶,说是口渴,向茶馆老板讨杯水喝。当老板让伙计,刚向壶里倒了一些热水,就闻到一股扑鼻的茶香。

  老板和伙计好生奇怪,明明是空茶壶清水,哪儿来的茶香?而茶客一声不响地喝完了壶里的水,就让老板和伙计看他的茶壶,茶馆的其他伙计也跑过来看热闹。大伙凑近茶壶一看,原来壶里结了一层厚厚的茶垢。

  茶客说;"不瞒各位,我这茶壶,沏了几十年的铁观音"........

  茶馆老板在一旁看得真真的,他知道自己遇上了高人。随即请茶客入座,送上好茶,好好地招待了一番。茶客临走时感谢老板,老板便委托茶客为自己访茶。茶客满口答应了,但条件是须给银子500两,作为路上盘缠。待茶馆老板给完银子,茶客便拂袖而去。

  谁知这茶客一走就是三年,茶馆老板连呼上当,后悔不已。

  某天,忽遇成都城里下起了大雨,那雨是倾盆而下,不曾歇息,转眼间,就看城里积了好多好多的水。忽见那茶客踏水而来,衣冠楚楚,完全是新的摸样。茶馆老板喜出望外,忙迎上前招待,并询问是否有所收获。

  茶客答曰;“访到了”。然后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递给了老板。老板急忙打开一看,包里却只有一片茶叶。老板又问;“请问茶客,您为我办的货在哪里,茶叶在何处?我这就叫伙计去搬”。没曾想茶客说;“老板,没有别的了,就这一片茶叶”。茶馆老板一听,忽地气就不打一处来,他感觉自己遇到了骗子。于是一扬手,将那片茶叶扔在地上。

  令老板没想到的是,这片茶叶一落入地面的积水中,水立刻变成了茶绿色,一会儿功夫,满城的积水,都成了浅浅的茶绿色,而且茶香四溢,沁人心肺,

  满城的人闻到香气后,纷纷拿出杯子舀起水来喝,而且是一杯接一杯。老板觉得很奇怪,他也试着用杯子舀起喝了几口,顿觉神清气爽,唇齿留香。而以前喝过的茶,和这个茶比起来,充其量都不过是清淡的菜汤而已。

  老板立即低头向茶客道歉,赔罪,开始问茶客是怎么回事。茶客回答说;“回去后,我第一年没有访到好茶。第二年才在一处悬崖峭壁上找到这棵茶树,可是无人敢上去采摘。于是,我又花了一年时间训练了一只猴子,最后让它上去采茶,才得了这一片极品。”并且说到;“老板,依您看,这茶值不值您的500两银子”。老板忙说;“值!太值了!”“可是,我还有一个问题请教。请问茶客,您的这个茶叫什么名字呀?”。茶客淡淡一笑,回答说;“这茶吗,它就叫做“满城香”!”。

  这就是我听到的茶的故事,我也从美丽的故事里,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也知道了,茶不仅是一种人生,她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乐趣。不同的人品,对茶可以品出自不同的意境。

  所以说听茶者,听的是茶的传说,听的是茶的文化。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沉默、一种忧伤、一种落寞。也可以说她是记忆的收藏。

  我们中国的茶,文化渊深博大,从诗经里的茶歌茶谣到陆羽的茶经、温庭筠的采茶录,甚至还有宋帝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从茶花茶叶,到茶具茶艺,从茶经茶道到茶论茶歌,纷繁驳杂,可见茶文化在中国之深远悠久。

  一茶在手,在茶香中听风听雨,看书看画写字。或浓或淡一杯茶,或长或短一段静。听着茶,看着茶,再喝着茶。才可品出人生的意义。

  无论在任何一季节里饮茶,我们每个人都宛若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融入这变化纷纭的大千世界。在融会的过程中,世界不会刻意地留意每一个人,就像我们饮茶时,很少会有人留意杯中的每一片茶叶一样。茶叶不会因融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无奈,她照样只留清香在人间。

  而我们人生在世,求得是淡雅之美,淡名,淡利,无争,无夺。一切自然,一切脱俗,一切入幽美邈远的意境去。方为一盏无味而至味的茶,淡雅,吾之所求。淡雅,吾之所愿!

  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细小、纤弱,那样地无足轻重,但却又是那样地微妙。当它放进杯中,一旦与水融合,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华,完成自己的全部价值。

  假如没有茶叶,便不会有可口的香茶。但品茶的时刻,人们所欣赏、所关注、所品味的已经不再是那片片茶叶了,而是这杯中之水了。可这一切,又何尝不像我们人的一生?在沧海人世之中,每个人都宛如一片茶叶,都要经过从生到死的过程,从辉煌到平淡的过程。人生如茶,茶如人生。一个会品茶的人,一定是一个会品尝生活的人。

  就让我们在茶香中,体味文字,品味茶道,领悟人生。取摘云雾之茶,寻那山巅之水,沏一杯清茶,等待大家的来临!

茶文化的出现

? ? ? ?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但茶文化一词的普遍引用,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的茶文化研究者认为,茶文化是在茶 “被应用过程中”或者说“在茶的品饮活动中”所产生和形成的文化。茶文化“是茶作为饮料在被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集合体”。中国发现茶的用途可追溯到我们传说中的先祖神农氏之时。后来,茶被人们长期使用,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把饮茶当做一种精神享受,产生了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功能。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与社会生活不相适应的东西被淘汰和摒弃,但更多的是产生和发展,使茶文化的内容得到不断充实和丰富,也使茶文化从低级走向高级,从物质上升到精神,在不断发展中形成自己的个性。最终,使茶文化博大精深,构筑成为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先秦茶文化的酝酿

? ? ? 唐代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时代,距今有5000年左右。2004年,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距今6 000年前的文化层中,发掘出部分树根根块,后经中日考古界、茶学界鉴定,认为是“5 500年前人工种植的茶树根”。按此推测,发现和利用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 500年前。

? ? ? ?东晋(317—420年)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在周武王伐纣时(前1066年) 巴蜀一带(现今的四川、重庆以及云南、贵州两省靠近川渝的部分地区)不但有人工栽培茶园,还出现了以茶为礼的上贡。“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表明3 000年前茶已在人类生活中出现并融入上层社会。

? ? ? ?西汉文学家扬雄《方言》中记载:“蜀人谓茶曰葭萌。”明代文学家杨升庵《郡国外夷考》中记载:“《汉志》葭萌,蜀郡名。葭音芒,《方言》‘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表明蜀王分封其弟的都邑“葭萌”是“以茶氏郡”,是重要的产茶区。这段文字清楚地记述了在周克殷以后,巴变成宗周的封国,当地出产的茶叶等多种方物成了“纳贡”之品。而且其中的茶叶,已经不是采集的野生茶,而是种在园中的“香茗”。说明在西周前巴人不仅利用茶、饮用茶,而且会种茶、制茶和藏茶。因此可推测,在西周之前葭萌就是著名的产茶地。

? ? ? ?诸多事例表明,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先民已开始饮茶、种茶、制茶、藏茶,随之而生的茶文化现象也开始萌生。

二、秦汉茶文化的萌发

? ? ? ?秦汉时,饮茶已在全国范围内向大江南北逐渐蔓延开来。但明确表示有“茶”的意义,并为史学家认为是茶的最早文字记载,是成书于2200年前秦汉时期的字书《尔雅》,其中有 “槚,苦荼”之说,而“苦荼”当为茶之意。

? ? ?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前141年)阳陵墓葬出土的固体茶,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叶。这些茶叶装在一只木盒中,是埋在墓葬群周围一系列墓坑中,供这位皇帝在另一个世界享用的大量随葬品之一。汉景帝刘启卒于公元前141年,因此这些茶叶可追溯至那一年左右。由此,中国古代皇室好饮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160年前。

? ? ? ?唐代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提到的《茶陵图经》载,地处湖南的茶陵古称荼陵,是西汉荼陵侯刘沂的领地。荼陵的命名也始于西汉,陆羽《茶经》中对其名的由来说得很清楚:“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茶经?七之事》还记载:“汉,仙人丹丘子,黄山君;司马文园令相如,扬执戟雄。”陆羽在谈及诸多发生在中唐及中唐前的茶事时,特别提到丹丘子,说他是一个汉代仙人,也就是以后《神异记》中指点晋时余姚人获大茗的那个道士。而丹丘位于今浙江宁海县南九十里,属有名的茶产地和佛教名山天台山支脉。黄山君,也是汉代得道的一个仙人。黄山,位于安徽歙县境内,是著名的黄山毛峰茶产地。这表明至迟在汉时,茶的种植、生产和饮用,由巴蜀经荆楚传到长江中下游和浙江沿海一带了。同时提到的司马相如与扬雄是汉赋大家。我国文学史上,楚辞、汉赋、唐诗都是光辉的时代。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扬雄,常并称“扬马”。恰巧,这两位大汉赋家都是我国早期的著名茶人。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扬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物角度,一个从文字语言角度,都谈到茶。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 司马相如,为蜀成都人,他所著的《凡将篇》中,记录了当时的20种药物,其中谈及的“荈诧”便是茶。这是把茶作为药物的最早文字记载。西汉末年扬雄的《方言》中,也写道:“蜀西南人谓茶曰蔎。”

? ? ? ?西汉神爵三年(公元前59) ,王褒《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记述。说明汉时已有饮茶的器具,且讲究烹茶技艺。而“武阳(现四川彭山) 买荼”表明,当时在集市上已有商品茶叶出售。在王褒《僮约》之前,关于如此进步的饮茶法,以及茶作为商品的记载几乎没有。王褒《僮约》的出现说明当时至少在四川成都一带,饮茶已成为上层人家的生活习惯,茶已成为商品。据此推侧,茶树的人工栽培在相当范围内已较普及,茶的加工技术也已达到符合当时商品茶的要求,并已逐渐扩大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还出现了茶叶集市。

? ? ? ? 从历史文献和汉代考古看,西汉时,贵族饮茶已成时尚,东汉很可能更普遍。东汉(25—220年) 许慎撰,北宋徐铉等校订的《说文解字》中说:“荼,苦茶也,······此即今之茶字。”与此同时,饮茶器具也开始从食器中分离出来,浙江湖州出土的嵌有“茶”字的东汉四系罍和浙江上虞出土的东汉越窑茶器就是例证。

? ? ? ? 至此已有足够史料表明,至迟在秦汉时,茶作为一种饮料,已开始从巴蜀蔓延开来;而茶叶种植也已扩展到大江南北许多地方;饮茶开始为文人所好,这就为茶由物质范畴上升到精神领域打下了基础。茶文化作为一种现象,已逐渐显现于世。

三、魏晋南北朝茶文化的形成

? ? ? ?朱自振在《茶史初探》说:“我国发现、利用和饮用茶叶的历史虽然非常悠远,但是从文献记载来说,汉以前乃至三国的茶史资料十分稀少,以至对这时的茶,只能称之为是一种只流传巴蜀的区域性的简单饮料文化。至两晋以后,随着茶叶文化与我国各地社会生活和其他文化的进一步相会、相融和相互影响,也随着文献记载的增多,这才初步显示和构建出了我国古代茶叶文化的特点及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茶文化的形成期,茶的药用及饮用价值得到进一步发掘,饮茶进一步在南方上层社会流行,并开始浸润到社会多个层面,被用作待客、祭祀等,也被称为“素业”,抹上了节俭、朴素、清淡、廉洁的色彩。同时,帝王、贵族、文人饮茶的事迹屡见不鲜,文人也开始讴歌茶叶,出现了以茶为主角的文学艺术作品。茶初步向精神层面演化,并与儒佛道有了初步的融合。

(一)三国时期:茶叶功效认识的深化期

? ? ? ?在三国华佗(约145—208年)的《食论》中,有“苦茶久食,益意思”之句,表明当时茶的药理功能已为人知。三国吴时,人称太极仙翁的仙道家葛玄(164—244年),已将茶作为养生、修炼、陶情之物。现有史料证明,葛玄种茶之地有两处:一处在浙江天台山华顶,另一处是在浙江临海的盖竹山。南宋胡融《葛仙茗园》诗曰:“……草秀仙翁园,春风发幽茗。……携壶汲飞瀑,呼我烹石鼎。……”南宋天台山道士白玉蟾《天台山赋》云:“释子耘药,仙翁种茶。”清康熙《天台山全志》载:“茶圃,在华顶峰旁,相传为葛玄种茶之圃。”清《浙江通志·物产》载:“盖竹山,有仙翁茶园,旧传葛元植茗于此。”清乾隆齐召南《盖竹山长耀宝光道院记》称:“吴葛孝先尝营精舍,至今有仙翁茶园。”齐召南另有《台山五仙歌·葛孝先》诗曰:“华顶长留茶圃云,赤城犹炽丹炉火。”这些史料均记载葛玄为炼丹养生而种植茶树,建造茶园。道家认为茶是集天之精气、地之灵气、人之神气于一体之灵草,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所以,葛玄在天台山种茶炼丹,当在情理之中。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江南最早的茶园,因此葛玄被称为“江南茶祖”。1998年5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王家扬带领著名茶叶专家实地考察,证实天台山脉主峰归云洞前尚存的30多株进化型古茶树,是葛玄手植茶树留下的后代。遂立“葛仙茗圃”碑以做纪念,并立有碑文:“葛玄茗圃,为三国吴时高道葛玄住山修炼时的植茗之圃,位于天台山莲花峰南麓归云洞前……”

? ? ? ?晋代(265—420年)陈寿的《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国君“孙皓每飨宴,坐席无不率以七升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茶荈以代酒。”从这则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宫廷中有茶叶的储备;茶被当做酒的替代品。由此可见,至迟在三国吴时,吴国的上层社会已经有一定程度的饮茶风俗了,宫廷中已有“以茶代酒”之举。

? ? ? ?三国吴(222—280年)秦菁《秦子》:“顾彦先曰:‘有味如臛,饮而不醉;无味如茶,饮而醒焉,醉人何用也。'”这里“臛”是指肉汤,饮用肉汤和饮茶应该是相对于饮酒而言。肉汤不会让人醉,饮茶非但不会让人醉,反而提神振气、头脑清醒。如果说《三国志·韦曜传》中的以茶代酒尚是生理原因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秦子》中的这段话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茶本身的功效了。

? ? ? ?三国魏(220—265年)张揖《广雅》同样认识到茶有醒酒、振奋精神的作用:“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三国魏吴普《本草》认为茶可以安心益气、耳聪目明、延年益寿:“苦菜,味苦寒,无毒。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耐饥寒豪气,不老。”

? ? ? ?三国时期,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茶叶功效。对茶叶功效认识的深化,一方面丰富了茶自身的内涵,另一方面又为饮茶风尚的进一步传播创造了条件。三国的历史较为短暂,与茶有关的记载也相对有限,只有寥寥数条。除了上面几处记载,三国时张揖的《埤苍》、郭璞的《尔雅注》、张华的《博物志》等都有关于茶事的记载。傅巽的《七诲》中写到当时8种珍品:“蒲桃、宛柰、齐柿、燕栗、峘阻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南中相当于现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及云南、贵州两省。表明当时茶已列入珍品之列。

(二)两晋时期:茶文化的形成期

? ? ? ?与三国时期相比,两晋时期饮茶的风气日渐盛行,茶逐渐与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交汇融合,与茶有关的文献记载增多。中国茶文化的特征和风格开始初步显现与构建。人们把饮茶作为一种高级享受和精神力量而超出它的一般自然使用价值。

? ? ? ?两晋时期,随着饮用人数的增多,茶从药用逐渐向饮用转变,饮茶的风气有所普及。《本草衍义》记载:“晋温峤上表贡茶千斤,茗三百斤。”这里表明,在晋代宫廷里茶的消费量很大。西晋末,八王起事:“惠帝蒙尘洛阳,黄门以瓦孟盛荼上至尊”,晋惠帝沦为阶下囚之时,还不忘饮用茶水,可见其对茶的嗜好程度非同一般。

? ? ? ?与此同时,茶叶及茶水的买卖交易有了初步发展。据《太平御览》引《江氏传》云江统:“迁怀太子洗马,尝上疏谏云:‘今西园卖酰、麺、茶、菜、蓝子之属,亏败国体’。”酰、麺、菜、蓝子等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在茶和这些物品在西园一起售卖,说明在当地茶已经是人们日常饮用品。

? ? ? ?晋时,咏茶诗作开始涌现。西晋(265—316年)左思的《娇女》诗是中国最早的茶诗,诗中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之句,写的是左思的两个娇女,因急于品香茗,就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西晋张载有《登成都楼诗》,其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之句,六清,是指古时的六种饮料:水、浆、醴、凉、医、酏。作者赞誉,茶的芳醇胜过这六种饮料,传遍全国九州。西晋孙楚《出歌》中,又有“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蓼苏出沟渠,精稗出中田”之说。此外,在两晋之际杜育的《荈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以茶为主题的诗歌,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第一部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到品饮全过程的作品。从茶的种植、生长环境到采摘时节,从劳动场景到烹茶、选水以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内容都一一记录其中。这些诗作一方面道出了饮茶习俗传播的广泛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茶给人的精神带来愉悦。

? ? ? ?该时期,饮茶开始被人们赋予节俭、朴素、清廉等社会所崇尚的品质,是养廉的手段之一。养廉问题的提出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直接关系的。始自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在晋代日渐完备,该制度巩固了东汉末年开始形成的门阀制。当时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美,多效膏粱厚味。于是,曾担任太子洗马、尚书右丞、御史中丞等职的西晋文学家傅咸疾呼:“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于是,在晋代社会日渐奢靡的社会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养廉的问题。据南朝宋(420—479年)何法盛撰的《晋中兴书》中记载,东晋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晋书》云:纳为礼部尚书)。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毕具。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说明在东晋(317—420年)时,身居吴兴太守的陆纳,不但提倡“以茶待客”,而且仅用茶、果招待卫将军谢安,用茶表自身的清廉。又如,在唐代房玄龄等撰的《晋书》中,还记载着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柈茶果而已”。这进一步表明,晋时上层社会流行“以茶、果宴客”,用以标榜节俭。这一流行从客观上促进了饮茶的普及。我们看到,在陆纳、桓温那里,饮茶已不是仅仅为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能,成为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此时,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且已进入人精神领域。茶的“文化功能”开始表现出来。此后,“以茶代酒”,“以茶养廉”,一直成为我国茶人的优良传统。

? ? ? ?两晋时期的饮茶之风还与清谈之风的盛行有着紧密的联系。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最初的清谈家多酒徒。竹林七贤之类,如阮籍、刘伶等,皆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好酒之人。酒能使人兴奋,但醉了也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于是清谈家们从好酒转向好茶。所以后期的清谈家出现了许多茶人,以茶助清谈之兴。《世说新语》载:东晋清谈家王濛好饮茶,每有客至必以茶待客,有的士大夫甚以为苦,每欲往王濛家去便云“今日有水厄”,把饮茶看作遭受水灾之苦。后来,“水厄”二字便成为南方茶人常用的戏语。《洛阳伽蓝记》中记载,梁武帝之子萧正德降魏,魏人元乂欲为其设茶,先问:“卿于水厄多少?”这本是问萧正德能喝多少茶水,然而萧正德显然没有听过王濛“水厄”的段子,于是茫然回道:“下官虽生于南方水乡,却不曾遭受过水灾之难。”引得周围人大笑。今人邓子琴先生著《中国风俗史》,把魏晋清谈之风分为四个时期,认为前两个时期的清谈家多好饮酒,而后两个时期的清谈家多以饮茶为助谈的手段,故认为“如王衍之终日清谈,必与水浆有关,中国饮茶之嗜好,亦当盛于此时,而清谈家当尤倡之”。

? ? ? ? 唐代陆羽《茶经》引《晋书·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含有紫苏的茶)而已。”单道开是东晋敦煌人,幼年开始过隐居生活,后习辟谷,“不畏寒暑”。又于后赵武帝(335—349年)时在河北临漳昭德寺为僧。期间,单道开在室内坐禅时,曾用饮紫苏茶来防止睡眠,这是佛教与茶结缘的最早文字记录。

? ? ? ?总之,两晋时期茶不仅是人们提神解渴的饮料,在茶使用价值被人们充分认识和利用的同时,人们逐渐感受到了茶给人所带来的审美情感和精神愉悦,茶于是被赋予了新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茶成为日常待客的饮品,在宴会上经常出现,能够助聚会之雅兴;饮茶之风在文人中兴起,为茶吟诗作赋,引为雅举;茶被用来表现人们的精神和操守,是清廉的标志。这一切可以说明,茶文化在该时期已形成。

(三)南北朝时期:茶文化的初步发展期

? ? ? ?南北朝是朝代更迭、斗争不断的时期,同时也是文化大融合的时期,各种思想交融碰撞。相比北朝,南朝社会较为稳定,物质生产较为富足。西晋末年,很多士族从北方迁往南方,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南朝的社会状况及南北朝之间人员的往来为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 ? ? ?该时期茶己经成为南方较为寻常的饮品。《宋录》是一部记录南朝宋史实的著作,著录于《隋书·经籍志》,曰:“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这表明住持安徽寿县八公山的法师昙济道人侍奉王子,是以“设茶茗”相待。南朝齐世祖武皇帝(483—494年在位)萧赜是一个佛教信徒,也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在位期间朝廷无大的战事,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在他的遗诏中曰:“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想带头提倡简朴的好风气,开创了“以茶为祭”的先河。这段记载一方面说明萧赜将茶视为检行的标志,这是两晋时期“以茶养廉”的延续;另一方面,茶与饼、干饭、酒脯等相提并论,说明茶在当时是较为常见的饮品。《谢晋安王饷米等启》中亦载:“傅诏李孟孙宣教旨,垂赐米、酒、瓜、笋、菹、脯、酢、茗八种。”该文同样证明,南朝江浙一带,茶己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寻常的饮品。《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魏定都洛阳,为奖励南人归魏,于洛阳城南伊洛二水之滨设归正里,又称“吴人里”。于是,南方的饮茶之风也传到中州之地。有位叫刘镐的人效仿从南朝投奔北魏的王肃,“专习茗饮”。有人说他是附庸风雅,东施效颦。自此朝贵宴会虽设茗饮而众人皆不复食。可见当时随着南人和北人的交流往来,茶已经向北方传播,但饮茶之风仍是南方文人的好尚,北朝尚未形成习惯。

? ? ? ?南朝处于继汉开唐的阶段,无论诗赋、散文、文学理论都很有成就,尤其是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玄学家的思想特点一是崇尚清谈高雅,二是喜欢作自由自在的玄想,天上地下,剖析社会自然的深刻道理。终日谈说,会口干舌燥,演讲学问又不比酒会可以随心所欲,谈吐举止都要恰当,思路还要清楚。而茶不仅能提神益思,还能保持人平和的心境,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所以玄学家也爱喝茶。于是,茶与文人的关系更进一步。范文澜先生在考察东晋南朝时期的瓷器生产时曾经谈到,早在西晋,文人作赋,茶、酒便与瓷器联系起来。而到东晋南朝近三百年间,士人把饮茶看做一种享受,开始进一步研究茶具,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越瓷的发展。

? ? ? ?南北朝时期,道教思想大行其道,佛教在这时正处于一个与汉文化进一步结合,艰难发展的时期。道家修行长生不老之术,佛教徒坐禅念经。而茶不仅能使人不眠,而且能升清降浊,疏通经络,所以他们都爱喝茶。于是,除文人之外,和尚、道士、鬼神,都与茶联系起来。南北朝时许多神怪故事中出现大量与茶有关的事件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南朝刘敬叔著《异苑》,说剡县陈务妻年轻守寡,房宅下多古墓,陈务妻好饮茶,常以茶祭地下亡魂。一日鬼魂在梦中相谢,次日陈务妻得钱十万养活自己的三个孩子。《广陵耆老传》记载,晋元帝时有位老太婆在市上卖茶,从早到晚壶中茶也不见少,所得钱皆送乞丐和穷人。后州官以为有伤“风化”,将老太婆捕入狱,夜间老婆婆自窗中带着茶具飞走了,证明她是一个神仙。《释道该说续名僧传》说,南朝法瑶和尚好饮茶,活到九十九岁。南朝齐梁(479—556年)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在《杂录》中记载:“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都是传说中的“仙人”,这里指饮茶有“轻身换骨”之功效。这些茶与丹丘子、黄山君等仙人和神怪的传说,反映了早期道教提倡饮茶,并对茶的功效的认知。从这些记载我们看到,在东晋和南北朝之时,茶已进入了宗教领域,尽管此时还没有形成后来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它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一般物态形式。

? ? ? ?此时,文献中关于茶的记载也有所增多。除了上面的引用的以外,一些诗词特别是地方志中都提及到了茶叶,例如,《坤元录》、《括地图》、《吴兴记》、《夷陵图经》、《永嘉图经》、《淮阴图经》和《茶陵图经》等。诗人鲍照之妹鲍令晖有《香茗赋集》刊行于世,可惜今已已散佚。

在魏晋南北朝,茶文化的基本形态己经形成,呈现出多种可能,但尚未成熟。这预示着一个新的茶文化时代即将到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27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