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茶味在心人生在悟

小小茶农 2023-11-12 20:33:32

茶味在心人生在悟

人生或者浓烈或者清淡,每个人须亲自承受。人生在世,总争个高低之分、成败得失,殊不知高与低,成与败,都是人生的滋味。功名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沉沉浮浮,一分淡泊,一分宁静。深入细致地品,亦同品味漫漫人生。


用感恩的心态品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同体不二的精神,而化解戾气,成就和气。


用包容的心态品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甘露。


用分享的心态品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他人,少一点私欲,少一点冷漠,多一份关爱。


用结缘的心态品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让茶的洁净,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让人间的正气与和气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各人心中就自有感受,可道可名亦可悟也。

品茶品味品人生感悟

人生感悟就是在生活中产生的对人生的一些感触和觉悟。个人感悟因不同生活经历和个人修养品德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也是人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环境对自身经历事事百态突然的看的清晰通透,因个人素养不同所处地位不同悟性不同而不同。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品茶品味品人生感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清晨一杯茶,美好的一天就揭开了序幕。

煮水,泡茶。几分钟过后,揭盖,紫砂壶里冒出缕缕热气,时光便在宁静的晨光里氤氲出它的芬芳。打开房门,走进阳台,一边欣赏田野里的美景,一边细细品味杯中的芳茗。山光,水色,鸡鸣,鸟语,花香,碧绿的菜畦,墨绿的稻田,都在曼妙的晨光里浮动,与杯中的茶水,胸中的心情,融为一体。壶中乾坤大,杯里日月长,分不出哪是身外世界,哪是心内世界。树影、房舍、奔跑的小狗、劳作的农人,五月朝阳的柔光,给静谧的田野带来鲜活的生命的力。

喜欢这种宁静而悠闲的生活,喜欢这种心中无事的自在感觉,不需要早早起床与时间赛跑,不需要拼命工作挣取粮食。日日都是好日,时时都是好时,说的真好!

人生是一场修行,且行且珍惜,且行且悟。每日里参禅论道,清心寡欲,简朴生活,乐在其中。上午是没有课的,洗漱之后,出去吃一碗汤粉,或者几个馒头一碗稀饭,然后悠闲的在花园和樟树、桂树林里散步一圈,便回家喝茶、写毛笔字。品一口香茗,临写几字,心是寂静的,字也是寂静的,没有半点烟火的味道。禅味、茶味皆入字中,笔笔皆佛。我喜欢在写字和走路时念佛,休闲修行两不误。每一字都是阿弥陀佛,每一步都是阿弥陀佛,用佛摄住心念,只觉神清气爽,超然物外,整个身心都充满了正能量。

青青翠竹皆是真如,郁郁黄花莫非般若。山水田园,杂草花丛,乱石沙土,云飞蝶舞,在我眼里无不清静。佛说:万法唯心造。外面的世界就是心中的世界,这就是宇宙的奇妙之处。没有参悟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的。

第一泡水,茶香浓郁,味涩。我常常把把茶壶盖拿下来,留出些许缝隙,茶就不那么涩了。让茶叶出来透口气,芳香加倍。让心情出来透口气呢?一样的道理。一个人不要总是闷着,应该常常把小我的心拿出来,融入无边的宇宙,就会得到一颗佛心。

第二泡水,茶香氤氲,味甘。那甘,是品味苦涩后觉察的甘甜,人生经历诸多痛苦,后来慢慢发现:活着,就是痛并快乐着;生活,就是苦中有甜。不吃苦,就不会感觉到不苦就是甜。佛说:这是一个娑婆世界,娑婆即遗憾。没有生活的诸多遗憾,就不会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第三泡水,茶香淡了,茶味也淡了。心淡了,一切都会淡,心净了,一切都会净。其实,静静地喝白开水,也会品味到水中淡淡的甜味。就是吃白米饭,黑馒头,并无鱼肉下饭,细细咀嚼,也有甜味。只要把攀比的心静下来,就会感觉平淡的生活才是我们真正要过的日子,粗茶淡饭,轻车简从,比呼风唤雨,叱咤风云更能长久。淡淡的情,淡淡的岁月,就是我们要的细水长流。

喝茶两个动作,拿起,放下。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心境;但拿起放下,是一样的,禅境是一样的。

苏州寒山寺,有一味佛茶。茶水是淡而无味的,不过比清水多一份竹叶淡淡的清香。一壶碧绿的竹叶,悬而不沉,又浮浮沉沉。既是禅,又是茶。人生无定,时浮时沉。心是壶,也是宇宙,沧海桑田,云起云落,花开花谢,也如如不动,坚如磐石;心是瓷杯,也是慈悲,风雨如晦,日升月落,山河变色,亦不改初心,洁白如玉。心无挂碍,一切都无挂碍;心无旁骛,一切都在定中。寒山禅师云: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心净,一切都净。

【二】

茶,贵简而素。简朴的草庐,纯自然的山水,纯天然的心境。一切人为的.装饰,都是多余。禅境讲究虚空,清寂。院子里的邻居在屋后的山顶造一草庵式茶室,杉树皮盖的四角屋顶,原木结构,一个不锈钢葫芦状尖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一座佛刹,亦像一座古亭。室内置竹椅、竹桌,室外是乱石堆积,竹影横斜,蜿蜒曲折的小桥流水池塘,斜坡上数株丹桂,池塘里蛙鸣阵阵,泥鳅戏水,散着数片荷叶。每每主人闲来无事,从容不迫的煮水品茶,或黄昏,或清晨,或雨中,或月下,神仙般自在。

我喜欢原色的茶室,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有一种顺其自然的随意和率性。最好是有一卧榻,置于亭下,倦了枕着水声和蛙鼓入眠,任茶香弥漫,渲染梦境。古老的青石铺了一路,长满青苔,更显得幽寂。因为地势高,可以望见全城风景,登高望远,心旷神怡,连呼痛快!

佛堂往往是空旷的,世俗的家居往往是装修得精致而家具塞得满满的。这些都如我们的心境,俗人喜欢让心灵充实,乐在忙碌之中。出家之人,好虚静,喜欢空之又空,直至心中空无一物,做到“无中万般有”。

茶室也亦空旷,置身其间,给人一种平和宁静的感觉。处于其间,可以玄思,可以冥想,可以澄净身心,清静无垢,俗念俱绝。

率意一点,可以随性。树下的石桌石椅,开阔一点的阳台,干净整洁的客厅,都是品饮场所,简单就好。不需豪华的陈设,不需高档的茶具,不需名贵的茶叶,也不一定有名泉佳水。品茶,品的是心,入的是境。独饮有独饮的妙处,众饮有众饮的佳处,生活就在茶中,宇宙就在茶中,日月就在茶中,心情就在茶中。梁实秋先生所说“清茶最为风雅”。如有朋友爱好琴棋书画诗,弹琴,下棋,挥毫,泼墨,吟诗,说禅,品茶者可以边欣赏表演,边闻茶香尝茶味,就充满了高雅的文化品味。闲中品茶、悟道,是一种清福,也是一种境界。

茶乃大自然的精灵,质朴无华,自然天成。每一种茶,每一片茶叶都有自己不同的味道。犹如我们每一个人,作为单独的个体存在,都有自己的苦了人生。花茶艳丽,砖茶浓郁,绿茶清新,各部相同。每一种茶都有自己的泡法,各有情趣,各得天然。从茶叶的品种和出处,可品尝出山川风情与大自然的精神。从一片片茶叶里看世界,从一遍遍茶水里悟人生。放下,拿起,那就是整个人生。沏茶,喝茶,参禅,悟道,净化。一片冰心在玉壶,让纯净的心灵与干净的山水融为一体,找回最自然的真我。喝茶,参禅,在明月清风中,在青山流水间,在白云蓝天下……

茶,佛一味。佛说空即是色。一杯茶,用什么茶叶、水、套杯,都极有讲究。紫砂、陶瓷、青竹都是极好的佳品。紫砂,是最为推崇的一种,茶味,也更为浓郁。陶瓷,也是瓷杯,佛教中常用的一种,取谐音“慈悲”,其实品的是茶,体的是境。青竹,多了一点点木拙的意味,泡出的茶水,也多出一点点竹叶清香,凭添一分素净,淡雅。禅茶,首要是境。讲究外境,心境、人境。最好的是三境合一,在世外仙境遇上竹林、方外之人,恰恰又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心境,自然有“青青翠竹皆是真如,郁郁黄花莫非般若”的大境界。一壶茶,一个宇宙;一杯茶,一个人生;心境,是一个人的境界,他心中是什么境界,他品出来的就是什么境界。心境明彻,禅与意通。

在青灯古刹品空寂,在琴台书房品优雅,在花间月下品风流;禅,千人千悟,万人万禅。人不同,悟禅亦不同,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同一杯茶,可出不同的味道,每个人经历不同,阅历或深或浅,性格或外向或内向,不同的人境,不同的外境,不同的心境,各有各的缘法,各有各的人生,口中的茶,也是各有各的味道。但所有的味道都是空的,一无所得。品茶的最高境界,悟的不是道,参的也不是禅,心无所住,一无所得。

禅一念,茶一味。观茶而明心,万事万物,皆是一物,心无挂碍,而任云卷云舒。

【三】

昨晚应老同学之邀,到河东家家福大酒店赴宴,席间有两年未曾谋面的美女同学胡江平和她的一中同事语文权威彭震球及妙龄美眉三四位。本市农业局田焕福局长做东,钢琴家邓湘辉,舜德花园总经理彭荣石与我一块作陪。酒肉穿肠而过,佛祖心中自留,儒道释三学在此融合。宴罢,老同学请茶,那是一家专售大红袍的茶楼,进屋,上楼。只见吧台旁,两条长凳,一块门板,板上铺一白色床单,俨然摆着一具尸体。众人不觉心中一惊,恍然大悟:此乃当头棒喝!看情正浓,花正好,也许无常就要来到!人生苦短,应该及早醒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二百三十元,点一包大红袍,田、邓、彭、何四人宾主坐定,主人泡茶。一边说禅,一边阅读佛门典籍,颇多妙语,大快人心。记忆最深刻的是同学所言阳明山主持高僧经典名句:“泡茶如泡尼姑!”我想尼姑是最难泡的,非方丈住持所不能为。至于泡尼姑此等高深之语,非凡人可以领悟的,佛门妙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茶几上分外干净,茶壶瓷杯闪着朴素而呈亮的光。几旁一榻,上有竹枕,可躺可眠,墙上很多禅语,楷隶行草,各体皆备,还有几幅写意画,只是略显拥挤。此刻,宁静安然,远离尘嚣。静心沉思,回首半生,各有领悟。大红袍,温而含蓄。老同学亦是谦和温雅,淡泊明性。无喧嚣之形,无激扬之态,一盏浅注,清气馥郁。

此刻,人和茶一样不分贵贱。茶道亦是人道,喝的是生活的苦与甜,品的是生命的平等和感悟。好茶多是久经考验而成,人生境界亦是久经磨练的弥高。

无事的我神怡心闲,悠然自得,无牵无挂,无忧无虑,无欲无求。“心无红尘,神离三界”,功名利禄声色犬马于我如浮云。老同学说定要找那佛学院研究生毕业住持禅师与我切磋。并善意相劝,只可浅尝,不可陷得太深。想来也是,谁又尘缘已尽,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从茶里品出白开水的味道,经历一半人生还能初心不变,谁能呢?

茶室环境清幽雅静,内心清静。心为“天地之鉴,万物之镜”,明察秋毫。此刻却心有俗念,显然是少了“佳客”。那知己高士又在何方?“会心”一笑,不用言语,却是无缘得见。分别心湮灭,才能见佛,可明明心底如此分别,自是六根不净。世界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我眼中的红尘,就是我心中的红尘啊!罢了,罢了。

相传佛祖在灵鹫山为众弟子说法,有大梵天王献金色波罗花表示敬意。佛祖拈花示众,众弟子不知何意,只有迦叶尊者当下破颜微笑。于是佛祖高兴地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于摩诃迦叶。摩诃迦叶轻轻一笑,即是悟心,心领神会,而不可说,不可说破。非不能说,而是只有心境、人境通透,才能贯通。拈花一笑者,至净至纯,至真至美。花是心花,禅是无禅。心无邪,花无影。

品茶,品味人生,亦是无茶可品,无人生可禅。一念不生,一念不灭,一无所悟,一无所得。

后记:禅不说,佛不语。凡所有念,都是杂念;凡所有心,都是妄心。只有不思,不语,才是清静。以上妄念,徒增烦恼,引以为鉴!

人生与茶的感悟

人生与茶的感悟

   导语: 很多时候,大家都是,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其实并不是茶有什么不同,并不是水有什么不同,而是取决于喝茶人的心情。这是一篇关于人生与茶的感悟的文章,希望你能品出其中的人生感悟。

  茶,绿叶,新芽。

  古人说得好,“茶似隐,酒似侠”。所谓茶道,于是有了隐者所追求的超脱世外。

  所以喝茶,不仅是用来解渴,更应懂得品赏茶中的蕴涵之道,因为里面既有品茶人的追求,又有品茶人的道理。

  道家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源于中国,盛于日本,虽说现在中国的茶道与日本的茶道讲究的差异很大,可以说是茶道的两个极端,但所最追求的却殊途同归,都是追求茶中蕴涵的的最高境界‘无’。

  茶吸收天地之灵气于一身,最是亲近自然,深合天地大道,富含宇宙的无穷奥秘。

  所以,喝茶就是在喝自然,读天地。

  君不见曹松品茶“靠月坐苍山”,郑板桥品茶邀请“一片青山入座”,陆龟蒙品茶“绮席风开照露晴”, 李郢品茶“如云正护幽人堑”,齐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鹃”,曹雪芹品茶“金笼鹦鹉唤茶汤”,白居易品茶“野麝林鹤是交游”。

  在茶人眼里,茶中藏月,而月中有情;茶中有山,而山中有景,景中孕情;茶中有风,而风起云卷,故风有情、云有情,人亦有情。

  不论皇家、凡人还是俗、禅、道家,品茶各行其法,各得其雅,不足而一论之。

  但茶道无外乎两种表现形式,这两种形式一种以日本茶道最为著名,另一种则以我们中国自己的茶道最为代表。

  日本的茶道讲究和、敬、清、寂,过程中又添加了无数的美学元素,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来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让人能真实的接触到了茶所蕴涵的丝丝美感。

  它是由茶道中看不见的最高境界‘无’来推演出万物,再以看得见的万物风情来彰显最终的境界‘无’。

  日本茶道由开始的至简到现在的繁琐,已经不仅仅是品茶如此简单,而是将茶中看不见的的道德修养与境界,以看的见形式凸现出来,以触摸到的身体之美来说明虚无的灵魂之美,让饮者达到“内省修行”的目的。

  更是在沏茶、赏茶的过程中让饮者的的心慢慢静下来,丢掉杂念、戾气与疲惫,然后以最平和的心态去体味茶中的自然之美。

  能在茶道中凸显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借茶来分享天地的韵味。

  而我们中国的茶道则恰恰相反。

  它不同于日本的茶道,走的是另一条路,根本不需要任何的装饰,它遵循大道至简的原则,丢弃一切可丢弃的,只留下那一丝丝根本。用最原始的方式接近自然,不加一丝人为气息。

  它追求天人合一的禅境,让饮者在闻着茶香中凝神静气下来,体会茶中蕴涵的精、气、神。

  在几千年的追求探索中,丢弃了各种繁琐的仪式与名贵的器具,简单的都不成样子了,像那泡茶的工具,只剩下一个泥捏的茶壶和几个茶杯,甚至连这些都丢弃了,直接用一个大碗泡茶而已。

  但,这恰恰正是中国的茶道之美,美在返璞归真,能借灵魂之韵来说明形体之美,更容易的彻悟人生。

  将一小捏茶叶装入中,倒上热水,看着皱巴巴的茶叶片在水中伸展开躯体,抖擞了精神,就好像突然有了灵魂一般。然后饮者饮着茶水,将自己的所有寄托于茶叶之上,借此来寄情于山水,忘情与山水,心融于山水,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

  将万物拨开,只问本心。

  然后,再借此机会,由万物的灵魂去追寻自然界存在的最高境界‘无’,将一切可看到的东西都忘记,进而追寻那看不到的境界‘无’。

  无论是中国茶道还是日本茶道,表现形式虽不同,更可以说是背道而驰,但,都是为帮人们彻悟人生和探索人文宇宙的精神而发展起来的。

  它们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局限。

  像中国茶道蕴涵着“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是日本茶道所不及的,而日本茶道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变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这是中国茶道所欠缺的。

  在喧闹的街市中,你我疲惫不堪的辛劳打拼,是为了家庭,是为了孩子,是为了以后的好日子?

  当在追求这些东西时,除了酒,你还准备了什么?是刺激兴奋的可可?是浪漫浓郁的咖啡?还是自然清新的茶香?

  不管你是想准备什么,反正我是准备了茶。

  因为可可与咖啡喝久了,就会失去属于它的激情,而我不想像喝了酒一样的麻痹自己,醒来后,还是会愁更愁。我认为只有茶,总是富有内涵的,日日新,月月新,年年新,一壶茶一个感受。

  茶就像看透世事的长者,他只会开解人,引导你走出暂时的迷茫与黑暗,而不是麻痹你的神经,给你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假象。

  茶是自然地精灵,更能让现在的人在忙忙碌碌的喧闹世界中体味到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野幽情,在短暂的空明中放松精神,让绷紧的弓弦松弛下来,仿佛把整个自然天地都纳入了我的胸怀,来抚慰我的身心,消除我的烦恼,还给我“明天会更好”的激情与梦想。

  茶是一个媒介,一个从自然世界中体悟人生的媒介;茶是一个契机,一个从天地变换中感悟道理的契机。

  可以说,茶即人生,人生即品茶。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的这首《丑奴儿》,道尽了喝茶人的感悟。就像老茶树,它的嫩芽泡出来的茶味会更浓。越是老人,越能品懂茶所含的运道,因为他们已是历尽世事沧桑,早在人生浮沉中读懂了一切,而这些恰恰正是茶所要告诉品茶人的。

  一滴眼泪,一句后悔,半生哀叹,都在这壶茶里。

  为何年轻时就没有读懂这一切呢?为何又要让自己在历尽沧桑后,青春不再时,再让自己领悟到呢?

  品茶,也许它真正的意义,其实就是品的过去的回忆,那曾经悲伤的故事,那曾经懵懂的青春,更有简单的自我写照。

  茶,以自然的面貌贴近了人,希望借此告诫世人,但就是这个简单的告诫,却被世人无数次的错过,然后再用自己一辈子去尝试失败。

  天地赋予茶自然地奥秘,而人们用茶去体会天地的奥秘,再用自己的过往去验证领悟到的道理。

  天道,茶道,人道。

  周而复始,万物循环。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27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