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政治原因不谈,民国初期还是涌现出一大批历史、文学、艺术、建筑、军事等大家的!而且这些大家之中不乏对茶热衷的茶人。
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
嗜茶之胡适
胡适生于茶商之家,一度曾嗜饮茶,任驻美大使时,曾多次要妻子寄茶叶到美国,他在信中对夫人江冬秀说:“只要上等可吃的茶叶就好了,不必要顶贵的。”但胡适很忙,他大概没时间去品烹茶之水来自三峡哪一段。
斟细呷茶之文化
梁实秋也写有《喝茶》,他在《喝茶》开篇就为自己定位:“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
梁实秋
梁实秋《喝茶》记有亲历:“《潮嘉风月记》说工夫茶要细炭初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我没嚼过梅花,不过我旅居青岛时有一位潮州澄海朋友,每次聚饮酩酊,辄相偕走访一潮州帮巨商于其店肆。肆后有密室,烟具、茶具均极考究,小壶小盅有如玩具。更有娈童伺候煮茶、烧烟,因此经常饱吃工夫茶,诸如铁观音、大红袍,吃了之后还携带几匣回家。不知是否故弄虚,谓炉火与茶具相距以七步为度,沸水之温度方合标准。举小盅而饮之,若饮罢径自返盅于盘,则主人不悦,须举盅至鼻头猛嗅两下。”
有人说,西方文化是咖啡文化,东方文化是茶文化。梁实秋在《麻将》中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麻将;梁实秋在《喝茶》中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
苦茶庵老人说茶道
周作人既为“苦茶庵”老人,应该很讲究喝茶。但周作人也写有一篇《喝茶》,文章开篇首先提到徐志摩:“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平民中学讲“吃茶”,——并不是胡适之先生所说的“吃讲茶”,——我没有工夫去听,又可惜没有见到他精心结构的讲稿,但我推想他是在讲日本的“茶道”(英文译作Teaism),而且一定说的很好。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剎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关于这一件事,徐先生一定已有透彻巧妙的解说,不必再来多嘴,我现在所想说的,只是我个人的很平常的喝茶罢了。”鲁迅不喜徐志摩,周作人虽为徐志摩写过悼文,但他对徐志摩的“茶道”似也并不很热情。
鲁迅在《喝茶》中说:“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鲁迅所说的收梢,可能还远。生命,思想,压抑,痛苦,该敏感的地方不敏感,不该敏感的地方,仍越来越发达。
冻顶茶:产于台湾省南投鹿谷乡。它的鲜叶,采自青心乌龙品种的茶树上,故又名“冻顶乌龙茶”。冻顶为山名,乌龙为品种名。但按其发酵程度,属于轻度半发酵茶,制法则与包种茶相似,应归属于包种茶类。文山包种和冻顶乌龙,系为姊妹茶。冻顶茶质量优异,在台湾茶市场上居于领先地位。其上选品外观色泽呈墨绿鲜艳,并带有青蛙皮般的灰白点,条索紧结弯曲,干茶具有强烈的芳香;冲泡后,汤色略呈柳橙黄色,有明显清香,近似桂花香,汤味醇厚甘润,喉韵回甘强。叶底边缘有红边,叶中部呈淡绿色。
文山包种茶
“包种茶”名称的由来,相传于距今150余年前,大陆福建省泉州府安溪县茶农仿武夷茶的制造法,将每一株或相同的茶叶分别制造,再将制好的茶叶,每四两装成一包,每包产的毛边纸二张,内外相衬包成长方形的四方包,包外再盖上茶叶名称及行号印章,称之为包种或包种茶,后来辗转传到本省南港、文山等地。该省所生产的包种茶以台北县文山地区所产制的质量最优,香气最佳,所以习惯上称之为文山包种茶。文山地区包括台北县新店、坪林、石碇、深坑、汐止、南港等茶区,约有2300多公顷,茶园分布于海拔400公尺以上的山区,环境特殊,尤以坪林地区山明水秀,气候终年温润凉爽,雪雾弥漫,土壤肥沃,故所产之文山包种,茶品质特佳,驰名中外。
东方美人茶
“东方美人茶”,一般茶农俗称“番庄乌龙”,因其茶芽白毫显著,又称“白毫乌龙茶”;在夏茶期间茶芽受浮尘侵蚀后所采收制成一种含有特殊风味的茶,此乃乌龙茶之极品,称之为“膨风茶”,西方饮茶人士誉之为“东方美人”,曾恭请台湾前副总统谢东闵先生命名为“福寿茶”,此与目前市场上所称之乌龙茶(半球型包种茶 )大不相同。
松柏长青茶
松柏长青茶原名“埔中茶”或称“松柏坑茶”,生产于南投县名间乡的松柏岭(旧称埔中),地属八卦山脉的最南端,气候凉爽,十分适合种茶;茶园多分布在200至400公尺之间的台地,目前茶园面积达2500公顷。
阿里山珠露茶
阿里山珠露茶,高山茶区位于阿里山山麓的石桌地区,海拔1000-1700公尺,主要种以乌龙茶及金萱茶为主。民国75年由当时的谢副总统东闵先生提名为“阿里山珠露”,并由茶叶产销班完成商标注册、分级包装和标价。
台湾高山茶
台湾高山茶,指以海拔1,000公尺以上茶园所产制的乌龙茶为主,“高山茶”并非专指某地生产的茶,而是与“平地茶”相对的概念名词。台湾生产高山茶的地区分布极广,以嘉义县与南投县境内海拔1,000-1,400公尺的新兴茶区为主。其中又以阿里山茶、杉林溪茶、梨山茶、玉山茶为代表。
日月潭红茶
日治时代由印度阿萨姆省引进的大叶种茶种,南投县鱼池乡适宜的温及稳定的湿度,为此品种红茶的制茶重镇,民国67年由当时的南投县县长刘裕猷先生命名为“日月潭红茶”。种植在海拔约600-800公尺茶园之大叶种红茶,品种有阿萨姆、台茶七号、台茶八号、台茶十八号, 农委会茶业改良场鱼池分场更培育台茶十八号(红玉)为顶级红茶。“鱼池乡红茶产业文化促进协会”并自创“阿萨姆红茶”品牌,坚持手工摘制风味。
木栅铁观音
木栅铁观音茶树是于日据时代,由木栅茶叶公司派茶师张乃妙、张乃干兄弟远赴中国大陆取回,种植于木栅茶区,而有木栅铁观音茶的开始。木栅茶区现以产销铁观音茶为主,又因每季铁观音的采收期约为十五天,采茶人手不足,为错开产期而种植少量的四季春、武夷、梅占、金萱等,所制成的茶也称铁观音。为了区分二者制成的茶叶,则称铁观音茶树制成的茶叶为“正丛铁观音”。正丛铁观音与一般铁观音的区别为茶树的生态,正丛铁观音横张枝,叶面折皱,主叶脉不正中,叶边齿序大小不一和排列不一,一般茶叶则无完全相同之处。正丛铁观音于茶干,表现则较一般茶沈重,枝梗较胖也较短。冲泡后正丛铁观音茶汤较浓,入口茶质较重,并有特殊之品种香。
三峡龙井茶
为台湾龙井茶的唯一产地,茶树品种为‘青心柑种’,新鲜茶叶买进后,要置放室内平铺晾晒,不能受日照,与其他茶叶利用日光萎凋不同,属未发酵茶。龙井茶叶以人工采摘,以特选的幼嫩一心一叶或一心二叶茶菁,在制作上除了一般的炒、揉、烘之外,还多了一道碾压的过程,使龙井茶身形扁平狭长,与众不同。制茶者须随时注意烘、炒的时间与温度,否则茶叶太酥,在碾压时便易于碎裂,无法成形。
每年的春秋雨季,为龙井茶产期;上等的龙井茶由一心二叶制成,泡后茶水颜色澄黄明亮。龙井茶的味道十分特殊,闻时清香,饮下苦后回甘,据闻具有清血路之功效,深受国内外品茗者之喜爱。
龙泉茶属于包种茶,主要的品种有青心乌龙、台茶十二号(金萱)、台茶十三号(翠玉)…等,早期的方式是以人工的方式采茶,采取茶树顶端刚长出的一心二叶当作茶菁,现在改以机械方式采茶,采回的茶菁经过日光萎凋、室内萎凋及搅拌、炒菁、干燥、揉捻,最后才会变成茶叶。民国71年荣获全省机采优良包种茶冠军,于民国72年时省主席李登辉将此命名龙泉茶,至此声名大噪,盛极一时。
台湾十大名茶系指:阿里山高山茶、富贵牡丹茶、优游吧斯极品青心乌龙茶、优游吧斯极品金萱乌龙茶、冻顶茶、文山包种茶、东方美人茶、阿里山珠露茶、高山茶、日月潭红茶等十种知名度较高的茶。
台湾茶业的历史较短,谈不上历史名茶,现代名茶倒是不少。任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的范增平先生,曾根据台湾茶的知名度、消费者市场和学者专家的意见,台湾十大名茶[1]?系指:冻顶茶、文山包种茶、东方美人茶、松柏长青茶、木栅铁观音、三峡龙井茶、阿里山珠露茶、高山茶、龙泉茶和日月潭红茶等十种知名度较高的茶。
第三节岩茶采制之程序
岩茶采制各个过程,与普通红茶绿茶制造方法不同之点甚多,盖岩茶为半发酵茶,采制方法系取二者之混合作法,经逐步之实验改良,各种处理方法,均极其精密,且多甚合理。今于未详论各过程之前,先将采制程序列式说明于后,以明采制过程之概要。
【妞注】
开头提到与普通红、绿茶制造方法不同甚多,为半发酵茶,而方法则混合了绿茶红茶的做法。关于乌龙茶(半发酵茶)的考,实际并无大意义。因为乌龙茶由来,庄晚芳教授陈椽教授曾经对于此进行了学术上的争论。早年庄晚芳教授曾经肯定的结论:乌龙系地名。后在建国后推翻了自己之前的确定,亲自写:乌龙茶系世界三大茶类之一,岂可擅自抹杀! 某种时候,在事实面前,实际利益(庄时期应该是国家利益)的需要重于史实时,许多人往往选择前者,这也可以理解。
而乌龙茶的出现时间应该是在北苑贡茶之后,关于北苑的由来,沈括的《梦溪笔谈》卷24记有:……今建州凤凰山,土人相传谓之北苑。言江南尝置官领之,谓之北苑茶,后因读李后主文集,有北苑诗、北苑记、知北苑乃江南禁苑,在金陵,非建安也。江南北苑使,正如今之内园使,李氏时有北苑使。善制茶,人竞贵之,谓之北苑茶。如今茶器中有学士瓯之类,皆因人得名,非地名也。”“云苑者,天子园囿之名,此在列君之东隅。缘何却名北苑?盖不知北苑茶本非地名,始因误传,自晋公实之于书,至今遂之北苑。” 沈括系北宋时期比较有科学精神的政治家,写《梦溪笔谈》的时候恰好是北苑贡茶正火热当时,而在沈括记录之后有的《北苑贡茶录》。写《北苑贡茶录》的熊蕃是在极盛时期写的书,多少收到丁谓的影响。最终北苑的实质由来,由《北苑贡茶录》后传为地名。而实际则是因为有北苑使,因其擅长制茶,人敬重而尊为北苑茶。
庄晚芳教授认为,北苑贡茶系乌龙茶工艺的最初雏形。在皇甫冉送陆羽的采茶诗里记:“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地点山崖,并非平地;时间,春;事件,采满盈盈一筐鲜茶需要快日落时。采茶时候,如果在桐木高山地,往返只能徒步。采茶时候背一竹筐,在采摘时候为了避免已经采下的树叶在阳光下提前萎凋,会把茶筐就近放在阴凉处,采摘一大捧的时候再投入筐内。如果时间过久,会让茶在筐内通风情况下萎凋,而颠簸下山的路上茶叶互相碰撞,产生了现在乌龙茶做青的摇筛的效果。而后压制成饼。而武夷山的绿茶即使做工严谨的情况下,当年的颜色也极深,不像其他绿茶一般嫩绿如新。但武夷绿茶性不寒 ,因为试制过有体会。后发间崇安县令王梓在1706年的《茶说》里记有:“武夷山周围百二十里,皆可种茶。茶性他产多寒,此独性温。其品有二,在山者为岩茶,上品也。在地者为洲,次之。”而武夷绿茶制造良好,系在山者品质的,做成口感要赛过现在台湾的包种茶(老包种多为窨花不包含)。
而乌龙茶的历史记载等级,却在崇安县令,后来写《续茶经》陆廷灿的《随见录》里发现,记:“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功夫茶’。功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名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洲茶名色有莲子心、白毫、紫毫、龙须、凤尾、花香、清香、选芽、漳芽等类。” 此中记载,明晰了当时的等级。而后来广为流传的花香型、清香型。出处也一目了然了。
在其中陆廷灿纪录了武夷茶当时的制法:“凡茶见日则味夺,唯武夷茶喜日晒。武夷造茶,其岩茶以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
1717王草堂的《茶说》则记:茶采后,把叶片均匀铺盖筐中,置于架上,在日下风吹日晒,为‘晒青’之后加以炒焙。‘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现炒现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王草堂已经把工艺纪录详细。
而其他地方茶,是否可以制作乌龙茶。我认为在完熟工艺下未尝不可,只是质量完全赛不过武夷。在1743年的时候,邵武、江西广信等地就开始制作“江西乌”来冒充武夷产乌龙茶。而1851年福建的沙县也开始制作‘乌龙’‘红边’两种茶进行出口交易。而其中劣质品多减少工序,加强日晒跟揉捻,取消炒制过程。
就乌龙名称来源、工艺、制作。进行了扩展讨论后。用胡浩川、吴觉农写在民国时期《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书中的一段结束今天这节的议题。
制造繁简自由:茶叶的名称,因地、因时以及因方法不同,无虑数千百种。但大致分为红茶、绿茶、乌龙茶及砖茶等数大类。就一般的情况说:除砖茶的制造较为艰巨外,其余的各种各式并不怎样烦难。在过去,乃至现在,一切的制造都委之于生产者的农民之手,便非偶然。这是从制造的简单容易的方面说,但在另一方面看人人都知道,一种龙井茶有高至十六块大洋一斤者,也有低到一元买二三斤者。甚至像福建武夷山的铁观音、铁罗汉有一斤高达六十元以上者,这关系于风土者固多,而制造方面的精粗占其大半!上等龙井茶的制造,每斤的采摘费须费去一二元,每人每日的制造量只有四五两,或半斤左右。如六安的梅片,清香扑鼻,原来是第三四叶的粗片精制而成;名贵的乌龙茶,要使第一叶的嫩芽保持白毛,地二三叶的外绿发酵,内仍旧保持青绿原状。茶叶的制造者,原带有一种艺术的意义;但繁简如何,却可听当地农民随时问的有无多寡,时价的高低变迁,自由支配,这又是一切农产品中所不及的。最近几年来,各种农产品的价格,武夷不在继续狂跌;但茶叶还能维持常态,其他原因固多,而茶叶的制造,还不能脱离纯手工艺的制品,并能繁简如意,也是极大原因。——《中国茶业复兴计划》1935年3月
(林馥泉·虎妞 本文转自扫叶山房)
西汉
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 蒙山县人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野生茶树,研究制茶工艺,开创了世界人工植茶的先河。
陶谷的《清异录》载:“吴理真住蒙顶,结庵种茶凡三年,味方全美,得绝佳者曰‘圣扬花’、‘吉祥蕊’。”蒙顶山,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人工种茶最早的地方。
唐
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蒙顶茶开始入贡皇室。
宪宗元和8年(公元813年) 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严道县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公元816年 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蜀茶得名蒙顶,于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
公元825年 李肇撰《唐国史补》: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文宗开成5年(公元840年) 蒙顶茶传入日本。
宋
神宗熙宁7年(公元1074年)、9年(公元1076年) 提举茶马司先后在名山、百丈设置“茶场”,尽“榷”全县茶叶。
神宗元丰4年(公元1081年) 皇帝下诏:“专以雅州名山茶为易马用”。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7年) 重申神宗原诏:“用名山茶易蕃马”并“定为永法”。
孝宗淳熙13年(公元1186年) 蒙顶茶创始人吴理真,被封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
上清峰的七株“仙茶”,进一步神化,列为正贡茶。
并在该处修建石栏围护,取名“皇茶园”。
明
蒙顶贡茶,改制芽茶进贡。
蒙饼制艺,开始改为炒青,重色、香、味、形。
所制黄芽、石花、芽白、雀舌驰誉全国。
创制“甘露”名茶,质量超过唐、宋时代的“石花”。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祛疾。”
清
蒙顶“仙茶”演变为皇室祭祀太庙之物,“皇茶园”外所产茶叶,开始列为正贡,副贡和陪贡。
德宗光绪32年(公元1906年) 名山王恒升、李裕公等18家茶商,为 *** 印茶侵销 *** ,集资5万两白银筹建“名山茶叶有限公司”。
中华民国
民国26年(公元1937年)名山县成立茶业同业公会,入会会员17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8 年 *** 名山县委按照毛主席关于“蒙顶茶要发展,要和群众见面”的指示,组织800余人上蒙顶山开荒种茶。
并以净居庵为场部,建立了茶叶培植场。
1959年 “蒙顶甘露”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1963年 成立“四川省国营蒙山茶场”。
1979年 国营蒙山茶场李家光等人在蒙顶山中部海拔1400米处柴山岗娄子岩,发现四株千年古茶树。
1981年 “蒙顶”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
2003年 “蒙山茶场”改制为“四川省蒙顶皇茶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2004年 《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在蒙顶山发表,明确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确立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的地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28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这样一天三杯茶健康长寿身体佳
下一篇: 黑茶搭配喝法养生必看